欢迎来到163文库! | 帮助中心 精品课件PPT、教案、教学设计、试题试卷、教学素材分享与下载!
163文库
全部分类
  • 办公、行业>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中职>
  • 大学>
  • 各类题库>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163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ppt课件 (2)-(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一册.pptx

    • 文档编号:5478585       资源大小:1.60MB        全文页数:32页
    • 资源格式: PPTX        下载积分:3文币     交易提醒:下载本文档,3文币将自动转入上传用户(Q123)的账号。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文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点此详情)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试题类文档,标题没说有答案的,则无答案。带答案试题资料的主观题可能无答案。PPT文档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请谨慎下单,否则不予退换。
    3、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搜狗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ppt课件 (2)-(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一册.pptx

    1、课程标准第第17课课 中国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度与社会治理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1.1.战国战国 秦献公十年秦献公十年(公元前公元前375375年年),“),“为户籍相伍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即以五家为“伍伍”的办法编排户口。的办法编排户口。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商君书商君书国家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国家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2.2.秦朝秦朝 分类登记制度分类登记制度除一

    2、般百姓的户籍,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除一般百姓的户籍,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3.3.汉朝汉朝编户齐民编户齐民(1)(1)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2)(2)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编户齐民”。(3)(3)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定期进行人口调查。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定期进行人口调查。4.4.东汉末年东汉末年户籍散乱户籍散乱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

    3、争夺人口。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5.东晋:材料 西晋短暂统一中国,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思考:根据材料(【历史纵横】P100)说一说东晋户籍制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原因:(1)社会动乱和人口流动打破了原有的户籍管理制度,封建政府无法掌握人口、田亩等信息。(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导致部分人

    4、口失去土地成为地主阶级的依附阶层。(3)为保障赋役征发,封建政府不得不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现实,重新制定新型户籍分类标准。黄籍、白籍和土断变化:为了区分本地土生土长的居民和外来流民,东晋时期分别用黄籍和白籍登记户籍加以区分。后政府为了增加赋税进行“土断”。6.6.隋朝隋朝“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隋书隋书食货志食货志大索貌阅大索貌阅隋文帝于开皇三年(隋文帝于开皇三年(583583年)下令州县官吏年)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大索貌阅”,即按户籍上登,即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体貌进行核对,检查是否谎报年龄,诈

    5、老诈小。通过检记的年龄和本人体貌进行核对,检查是否谎报年龄,诈老诈小。通过检查,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查,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输籍定样又称输籍定样又称“输籍法输籍法”,是中国隋朝制定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是中国隋朝制定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政府利用这一手段搜括隐藏户口,以防止人民逃税和抑制士族、豪强占政府利用这一手段搜括隐藏户口,以防止人民逃税和抑制士族、豪强占有劳动人口,从而确保政府收入,加强中央集权。有劳动人口,从而确保政府收入,加强中央集权。7.7.唐朝唐朝材料一 每岁一造计账,三年一造户籍。县以籍成于州,州成于省,户

    6、部总而领焉。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材料二 由于唐政权强力推行了籍账制度,从而借此检括出大批隐漏人口,复核出人丁的实际年龄,大大防止了虚报年岁以规避税役的弊端,达到了维护社会秩序、最大限度搜刮租调征发力役的目的。周秀女从敦煌户籍残卷看唐代籍账制度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8.8.宋朝宋朝主户与客户主户与客户主户: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主户: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没有土地的佃户客户:没有土地的佃户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财政收入有所增加9.9.元朝元朝元朝的户口类型复杂,按照职业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元朝的户口类型复杂,按照职业分为军户、民户、匠户

    7、、站户等,统称为为“诸色户计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诸色户计诸色户计 户籍世袭户籍世袭10.10.明朝明朝明初明初 户帖制度户帖制度1.1.明朝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为民籍、军籍、匠籍等;明朝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为民籍、军籍、匠籍等;2.2.明朝户籍册称明朝户籍册称“黄册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田土、房屋。3.3.黄册和鱼鳞图册互为补充黄册和鱼鳞图册互为补充黄黄 册册鱼鳞图册是旧时为征派赋役和保护封建土地所有权而编制的土地登记簿册。册中将田地

    8、山塘挨次排列、丘段连缀地绘制在一起,标明所有人、四至,因其形似鱼鳞而被称为“鱼鳞图册”。亦称“鱼鳞册”、“鱼鳞图”、“鱼鳞图籍”、“鱼鳞簿”。鱼鳞图册对于中国土地制度史等领域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11.11.清朝清朝知识链接知识链接“滋生人丁,永不加赋”:1712年,康熙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摊丁入亩”:雍正帝即位后,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亩中,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2000多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摊丁入亩 (1)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管理相对松弛。(2)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3)乾隆年间,朝廷谕令

    9、户籍永停编审。意义:摊丁入亩废除了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人头税,表明封建国家对人意义:摊丁入亩废除了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人头税,表明封建国家对人民的人身控制松弛;避免了隐秘人口现象及促进了人口的增长;有利于商民的人身控制松弛;避免了隐秘人口现象及促进了人口的增长;有利于商品经济及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轻了无地或少地农民的负担,有利于经济品经济及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轻了无地或少地农民的负担,有利于经济恢复与发展;税制的简化,有利于政府的征收。恢复与发展;税制的简化,有利于政府的征收。历代户籍制度演变战国战国秦朝秦朝汉朝汉朝隋唐隋唐宋朝宋朝元朝元朝明朝明朝清朝清朝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户籍制度

    10、逐步确立。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宗室籍、宦籍、市籍等。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实行“编户制度”。东汉末年,户籍散乱隋朝:“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户籍分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主户与没有土地的佃户客户。按职业定户籍,如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以职业定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以里甲制为基础,制造户籍册,称“黄册”黄册和鱼鳞图册互为补充黄册和鱼鳞图册互为补充户籍管理相对松弛,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标志着我国古代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史料探究: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功能我

    11、国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秦国创建了“士农工商”四民体系,不迁不移,恒业不变,确立了“使民无得擅徙”为内容的户籍管理制度。到了宋朝中叶,运用保甲法来管理户籍。元朝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不同类别的种户具有不同特权。明清的黄册登记制度同样强调不同人的不同特权。摘编自我国户籍制度及其历史变迁(1)根据史料,指出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些功能形成的历史因素?功能:征收赋税及征派兵役;限制人口流动;维护社会治安;控制职业,固定身份;维护等级特权。因素: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内在要求;封建剥削土地制度的长期存在;高度集中中央集权

    12、的强力维持;森严的等级制度和普遍的等级观念等。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拓展提升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及演变的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人身依附关系的不断松弛政府的改革,如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的变化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历史悠久,随时代变迁不断发展完善。户籍制度与赋役、行政管理、社会治安相结合。对人口流动控制严格。带有宗法伦理色彩。等级特权色彩浓厚。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也加深了传统小农经济社会的闭塞性和封闭性。演变的原因积极经济:便于征发赋役,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政治:强化户籍管理,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加强中央集权消极政治:从根本上讲,是统治者维

    13、护统治的重要工具 【唯物史观】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影响经济:户籍制度束缚了人口的自由流动 加深了传统小农经济社会的闭塞性和封闭性,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思想: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上,易形成保守的社会心理概 念 阐 释基层治理:基层治理是对基层地区(如城市社区、农村等)的治理。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基层治理现代化。城市的社区治理、农村的村落治理,都属于基层治理范畴。基层治理涉及面宽、量大、事多,直接面对群众,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治理是否有效,直接决定着经济社会是否能持续发展、繁荣和稳定。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

    14、设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直接管理民众的的基层组织。基层组织。基层组织形态基层社会治理秦汉唐明清历代政府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里设里正。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乡官、里正、亭长都由本地有产业、有德行的人担任。后代沿袭这种乡里制度,稍有变化。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长、里长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王阳明任南赣巡抚时推行十家牌法里甲制,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至此,兼具区划和户籍管

    15、理性质的乡里制至此,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秦秦汉汉唐唐明明清清基层组织治理/监督乡里制什伍组织乡里制邻保制度里甲制度十家牌法里甲制度保甲制度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材料 古代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乡村治理模式屡经变迁,经历了几个较为明显的历史阶段。战国时期,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它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隋唐两宋时期,处于由乡里制到保甲制、乡官制到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的基层官吏的人员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这一阶段

    16、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摘编自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综合探究】中国古代乡村治理变革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原因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原因:国家的统一,封建专制的强化;维护小农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需要。在古代中国,县以下基层社

    17、会,由具有强烈自治色彩的家族、在古代中国,县以下基层社会,由具有强烈自治色彩的家族、宗族、乡族等组织宗族、乡族等组织系列在系列在行政司法、经济活动、精神生活等方面,成为行政司法、经济活动、精神生活等方面,成为国家末端政权的国家末端政权的补充。补充。费正清曾说:费正清曾说:“政府统治的活动可以区别为两类,政府统治的活动可以区别为两类,一类是往下只到地方县一级的正规官僚机构的活动,另一类是由各地缙一类是往下只到地方县一级的正规官僚机构的活动,另一类是由各地缙绅之家进行领导和施加影响的非正规的网状系统的活动绅之家进行领导和施加影响的非正规的网状系统的活动”“地方地方长长官只有在与当地士绅头面人物的密

    18、切合作下,才能做他的工作。官只有在与当地士绅头面人物的密切合作下,才能做他的工作。”摘编自张研、牛贯杰摘编自张研、牛贯杰清史十五讲清史十五讲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和作用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和作用宗族组织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承担者;地方自治色彩鲜明;宗族组织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承担者;地方自治色彩鲜明;法律规范和道德教化有机结合;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法律规范和道德教化有机结合;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拓展提升评价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0105040203基层治理皇权与绅权在社会治理中是合作关系,皇权不下县,因为皇权把基层治理全交给受过儒家教育的“绅士”,绅士具有广泛的治理权,他们为社区提供公

    19、共品,包括修建道路、水利、学校等公共设施,救济鳏寡孤独等。巩固了封建统治,稳定地方秩序,推动社会经济、文化习俗的发展中国古代乡村治理含有一定的自治因素,但始终没有发展为真正的乡村地方自治。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王权的扩张,乡村社会治理越来越深地受到国家政权的干预和控制,其自治性逐渐消退。鸦片战争以后,在接连不断的内乱外患的打击下,农村社会的权力组织趋向解体,进入20世纪之后,清王朝被迫于宣统五年实行新政,传统的乡里制度、保甲制度被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一)原因和作用 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礼记王制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墨子七患原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

    20、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作用: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客观上有利于维护统治。(指国家和社会对陷入生活困境的公民(指国家和社会对陷入生活困境的公民,给给予物质接济和扶助予物质接济和扶助)。)。实施者实施者地位地位举措举措(二)表现(二)表现政府政府主体主体汉朝:汉朝:常平仓制度隋唐:隋唐: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义仓、社仓)社会力量社会力

    21、量辅助辅助宗族:宗族:宋朝兴起,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慈善组织:慈善组织:明清兴起,善堂、善会尊敬、赡养老人尊敬、赡养老人秦汉:鸠杖明初:八十岁以上月给米五 斗、酒三斗、肉五斤保障鳏寡孤独的生活保障鳏寡孤独的生活从唐朝开始设专门机构,如养病坊、福田院、众济院、养济院等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政府救济的重点在于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材料 隋文帝于开皇三年“以仓库尚虚,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转相委输,漕关东之粟以给京师。”唐六典卷20常平署材料 请令诸州百姓及军人,劝课当社共立义仓义仓当社有饥馑者,即以此谷振给。通典卷12食货轻重“官仓

    22、救大灾,义仓防小灾”安济院也作“养济院”。在武林旧事中记载,“贫而无依者,则有养济院”。指贫困无依靠的老人,可以进养济院,如同现在的养老院。政府救济的重点在于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常平仓:常平仓:中国古代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主要是运用价值规律来调剂粮食供应,充分发挥稳定粮食的市场价值的作用。在市场粮价低的时候,适当提高粮价进行大量收购,不仅使朝廷储藏粮食的大谷仓一太仓和甘泉仓都充满了粮食,而且边郡地方也仓廪充盈。在市场粮价高的时候,适当降低价格进行出售。这一措施,既避免了“谷贱伤农”,又防止了“谷贵伤民

    23、”,对平抑粮食市场和巩固封建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明清时期的统治者对慈善都较为重视,不但恢复和发展了前朝的一些官办慈善机构,而且创设了一些新的官办慈善机构。养济院是在明代由官方倡设的抚恤孤老的慈善机构。该制度由朱元璋创设,并且终明一世,这种养济院在全国不断得到推广和普及,在兴盛时期达到了各州县都有一所,个别财力宽裕的州县则有两所。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鸠杖,以示尊重。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公元前32年,汉成帝颁布的诏令中规定,老年夫妻无儿女供养者可获准经营酒类生意,并且一律

    24、免税。汉明帝还赋予老年人特权,宴会上颁发的王杖就是证明。王杖也称鸠杖,因手杖的顶端为斑鸠鸟的雕像得名。但是魏晋以后,寿星的手杖产生了变化,斑鸠的王杖换成了桃木手杖,其政治教化功能逐渐被削弱。据说桃木能祛病强身,延年益寿,过去象征特权的王杖,成了寿星手中祛病强身的长寿吉祥物。明朝政府下令取消自秦汉以来沿袭的国家祭祀寿星制度。寿星被完全去除了政治色彩,从此大跨步进入民间,成为中国古代最具世俗品格的神仙。1981年甘肃武威发现一批汉朝竹简,上面记载了若干刑事案件,第一桩说的是汝南平民王姓男子殴打持杖老人,后来被判斩首弃市。第二桩说的是一位汉朝乡级的基层小官,因一位持杖老人有触犯法律的嫌疑,便擅自扣留

    25、老人,虽然没有殴打行为结果也被处以极刑,斩首示众。优抚特 点分类定级与扶持国家立法保障并设专门机构实施国家救济和社会救济相结合系统性扶持与临时性救助相结合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的特点涵盖面较广、扶贫方式手段多样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综合探究】明清社仓材料 明朝乡村社仓制度规定,各村二三十家为一会,以户等的高下,分别捐粮收储于仓,而推有德者为社正,进行具体管理。若遇凶年,则计户给散,先中下户,后及上户,上户需偿还,中下户则免其偿还。这种社仓模式,强调完全由民间独立经营,不由官府插手,以避免出现官吏侵吞舞弊行为。然社仓完全由民间经营,其建设状况取决于乡间士绅和富户的良德与努力。在人口稠密、经济发

    26、达地区社仓发展较好,反之则流于形式,没有实效清朝社仓,分成乡村设立的社仓和市镇设立的义仓两种。最初管理均由民间公举本乡有名望之人负责。“春日借贷,秋收偿还,每石取息一斗”。岁底,州县衙门稽查社仓的收储,具报朝廷。清代的社仓以“借贷取息”来维系社、义仓的运行,“春借秋还”,则给百姓以巨大压力。后来朝廷又令地方官府经理社、义仓。如此,社、义仓的管理经营成为地方官员的职责,社、义仓也渐为州县官府所用,而与百姓的实际之需相去甚远。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1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社仓的发展趋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社仓的发展趋势趋势:分类越来越细;救济

    27、的方式发生变化,从取之于富到借贷取息,从民间自办到地方政府不断加强管理,再到政府直接经营;地区发展依然不平衡【综合探究三】明清社仓材料 明朝乡村社仓制度规定,各村二三十家为一会,以户等的高下,分别捐粮收储于仓,而推有德者为社正,进行具体管理。若遇凶年,则计户给散,先中下户,后及上户,上户需偿还,中下户则免其偿还。这种社仓模式,强调完全由民间独立经营,不由官府插手,以避免出现官吏侵吞舞弊行为。然社仓完全由民间经营,其建设状况取决于乡间士绅和富户的良德与努力。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社仓发展较好,反之则流于形式,没有实效清朝社仓,分成乡村设立的社仓和市镇设立的义仓两种。最初管理均由民间公举本乡有名

    28、望之人负责。“春日借贷,秋收偿还,每石取息一斗”。岁底,州县衙门稽查社仓的收储,具报朝廷。清代的社仓以“借贷取息”来维系社、义仓的运行,“春借秋还”,则给百姓以巨大压力。后来朝廷又令地方官府经理社、义仓。如此,社、义仓的管理经营成为地方官员的职责,社、义仓也渐为州县官府所用,而与百姓的实际之需相去甚远。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2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社仓的影响影响:一定程度上起到救济灾民,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发挥了地方乡绅参与救济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导致地方官的腐败行为;为后世的荒政建设提供借鉴。朝代朝代户籍制度户籍制度基层组织基层组织社会治理社会治理社会救济社

    29、会救济优抚政策优抚政策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分类登记制度编户齐民大索貌阅户籍三年一造主户与客户诸色户计户帖、黄册永停编审乡里制度百户为里,五里为乡里甲制编制严密的保甲制十家牌法保甲制邻保制度什伍组织常平仓制度置仓积谷,义仓、社仓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兴起慈善组织兴起养济院众济院福田院养病坊鸠杖乡里制与保甲制逐步合一政政府府对对百百姓姓的的人人身身束束缚缚逐逐渐渐减减弱弱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家国情怀】中国古代国家治理对当今的启示?“以民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阶层流动,扩大中间阶层注重国家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强调教化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救助与教育相结合,扶贫先扶志;一定的基

    30、层自治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调动群众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为政以德”“德主刑辅、宽严相济”坚持在以德治国的同时,健全社会治理的法律体系;【典例研析】(2016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答案】B【解析】宋代经济较唐代有进一步发展,没有出现严重衰退,故A项错误;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高度集中,租佃制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

    31、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的现象,故B项正确;坊市制度崩溃主要与商品经济关系密切,但与农民租种土地并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谈到的宋代土地高度集中的问题与宋代实行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有关,不能表明政府管理失控,而是政府对土地政策的调整,故D项错误。【典例研析】(2020.天津卷.3)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 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 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解析】B 据所学宗法制的知识可

    32、知,中国古代宗族内部重视社会教化,而中国古代乡村又多是以聚族而居的宗族为基础形成的,因此古代中国乡村自治是与宗族治理相联系的,源于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故选B项;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材料二 清末,时人认

    33、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典例研析】(2018年全国卷1)(1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

    34、约制度的积极作用(1212分)(2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9 9分)(3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4 4分)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典例研析】(2016新课标全国卷.40)阅读材料,完成

    35、下要求。(25分)材料一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等。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材料二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

    36、,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1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7分)【答案】(1)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6分)相同: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8分)不同: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4分)(2)发展: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7分)


    注意事项

    本文(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ppt课件 (2)-(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一册.pptx)为本站会员(Q1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