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苏轼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苏洵 苏轼 苏辙 作者简介 苏轼():北宋文学家、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神宗时曾任礼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川)人。神宗时曾任礼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因作诗后因作诗“谤讪朝廷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
2、时追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面独具风格。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念奴娇娇赤壁怀古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丙辰中秋传诵甚广。传诵甚广。返回返回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散文 “苏 黄”诗 “苏 辛”词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江东去,
3、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风流人物(豪杰)周瑜小乔初嫁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雄姿英发 诗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尊还酹江月人生如梦春风得意风流倜傥豪放洒脱年轻有为仕途坎坷命运多舛年
4、老无为不胜嗟叹周瑜诗人气势磅礴雄奇壮阔自比景为人物作铺垫面对此景多感慨豪放:关西大汉持铜琵琶 绰铁板歌“大江东去”婉约:少女执红牙板 唱“寒蝉凄切”鉴赏诗歌感受诗情领悟诗意把握形象展开联想 仔细品味 反复吟咏 感受韵律 加深领悟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英发,羽扇纶巾,谈笑
5、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1082),此时,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定风波就表现了苏就表现了苏轼当时轼当时“泰然处之泰然处之”的心境。的心境。返回返回课文诵读
6、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晴。边听边思考:这首词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作边听边思考:这首词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者什么样的感情?返回返回解词释句芒鞋:草鞋。芒鞋:草鞋。吟啸:吟唱长啸,表现泰然自若的情态吟啸:吟唱长啸,表现泰然自若的情态料峭:形容微寒。料峭:形容微寒。返回返回解词释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莫听穿林打
7、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返回返回解词释句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行。”这两句明写诗人道中遇雨时置风这两句明写诗人道中遇雨时置风雨于不顾、吟啸徐行的镇定态度,暗示雨于不顾、吟啸徐行的镇定态度,暗示他在政坛风雨中遭贬后仍泰然处之的心他在政坛风雨中遭贬后仍泰然处之的心态。态。“莫听莫听”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何妨”见俏皮的挑战色彩。见俏皮的挑战色彩。返回返回解词释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返回返回解词释句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两句似这两句似乎是说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在雨中走得很乎是说穿着草鞋
8、、拄着竹杖在雨中走得很轻松,胜过骑马,风雨有什么可怕的呢轻松,胜过骑马,风雨有什么可怕的呢?实实际上是以际上是以“竹杖芒鞋竹杖芒鞋”喻指闲散江湖,以喻指闲散江湖,以“马马”喻指奔波官场,通过两者对比,隐喻指奔波官场,通过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远离宦海险恶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远离宦海险恶反觉一身轻松。穿着草鞋走泥泞之路是不反觉一身轻松。穿着草鞋走泥泞之路是不可能轻松的,故而它的实质用意只能是可能轻松的,故而它的实质用意只能是“无官一身轻无官一身轻”。返回返回解词释句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蓑烟雨任平生。返回返回解词释句 “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不是写这一句不是写眼前
9、景,而是想心中事,因为眼前景,而是想心中事,因为“雨具先雨具先去去”,当时并无蓑衣,而,当时并无蓑衣,而“烟雨烟雨”则是则是江湖上烟波浩渺、斜风细雨的景象,故江湖上烟波浩渺、斜风细雨的景象,故而这一句是表达了苏拭想退隐江湖、自而这一句是表达了苏拭想退隐江湖、自在地度过一生的心愿。在地度过一生的心愿。“任任”字含放任字含放任自由之意。自由之意。返回返回解词释句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斜照却相迎。返回返回解词释句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却相迎。”这三句写雨过天晴、寒风吹这三句写雨过天晴、寒风吹拂、斜阳晚照的眼
10、前景象,但也隐隐地拂、斜阳晚照的眼前景象,但也隐隐地透露出作者在这几年的劫后余生中,余透露出作者在这几年的劫后余生中,余悸尚未完全消尽、政治风雨令人更加清悸尚未完全消尽、政治风雨令人更加清醒、晚境或尚有望等既达观而又复杂的醒、晚境或尚有望等既达观而又复杂的心情。心情。返回返回解词释句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风雨也无晴。返回返回解词释句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无晴。”这三句表面上似乎是说,回到住这三句表面上似乎是说,回到住处,再看路经之地,既不是风雨交加,也处,再看路经之地,既不是风雨交加,也不是朗朗晴空
11、;实际上,不是朗朗晴空;实际上,“萧瑟处萧瑟处”隐喻隐喻宦途风雨,宦途风雨,“归去归去”是用陶渊明的是用陶渊明的“归隐归隐”之意,而之意,而“也无风雨也无晴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说,有则是说,有了归隐之心也就无所谓什么宦海的风雨或了归隐之心也就无所谓什么宦海的风雨或晴天了。显然,这里的主要心态是旷达,晴天了。显然,这里的主要心态是旷达,主要意向是隐逸。主要意向是隐逸。返回返回内容述评 在苏轼的思想体系中,儒佛道是兼容并蓄的。在苏轼的思想体系中,儒佛道是兼容并蓄的。他祟尚老庄哲学,深受禅学影响,颂扬陶渊明的他祟尚老庄哲学,深受禅学影响,颂扬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因而在仕途上屡遭挫折后产生隐逸思人生态度
12、,因而在仕途上屡遭挫折后产生隐逸思想是很自然的事情。然而苏拭一生始终没有真的想是很自然的事情。然而苏拭一生始终没有真的归隐过,这说明,即使严遭挫折,他的基本思想归隐过,这说明,即使严遭挫折,他的基本思想还是在儒家的用世观念界内。因此,对苏轼的归还是在儒家的用世观念界内。因此,对苏轼的归隐意向,只能看作是一种自我心理调节,自我心隐意向,只能看作是一种自我心理调节,自我心理宽慰,这充分体现出苏轼理宽慰,这充分体现出苏轼淡薄功名淡薄功名的宽阔胸襟的宽阔胸襟和和旷达通脱旷达通脱的人生态度。的人生态度。返回返回艺术特色 总体说来,这首词的艺术表现特点总体说来,这首词的艺术表现特点是:写眼前景,想心中事,
13、情景交融,是:写眼前景,想心中事,情景交融,隐喻寄托,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具体隐喻寄托,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具体来说,这里至少体现出三个方面的审美来说,这里至少体现出三个方面的审美要素:要素:返回返回艺术特色一、写眼前景,想心中事,异质而同构一、写眼前景,想心中事,异质而同构 写眼前景,就是落墨于眼前所遇到的真实景物;想心中写眼前景,就是落墨于眼前所遇到的真实景物;想心中事,就是着意于心中所萦绕和所要表现的事物人情;而这事,就是着意于心中所萦绕和所要表现的事物人情;而这两者之间则必须具有异质同构关系,以使读者能由此而想两者之间则必须具有异质同构关系,以使读者能由此而想象到彼。象到彼。定风波定风
14、波直接描述的是作者沙湖道中遇雨的情直接描述的是作者沙湖道中遇雨的情景,但所表现的却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境遇和心情,因而景,但所表现的却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境遇和心情,因而作者在进行这首词的艺术创作时是作者在进行这首词的艺术创作时是“一心二用一心二用”,即言在,即言在此而意在彼。在此而意在彼。在定风波定风波中,沙湖道上的风风雨雨,中,沙湖道上的风风雨雨,与苏轼仕途上的政治遭遇就是异质同构关系,苏轼在道中与苏轼仕途上的政治遭遇就是异质同构关系,苏轼在道中遇时的感受,与他遭贬后的心境也是异质同构关系,而词遇时的感受,与他遭贬后的心境也是异质同构关系,而词的全部意理情致,也就含蕴在这一系列的异质同构关系中
15、。的全部意理情致,也就含蕴在这一系列的异质同构关系中。返回返回艺术特色二、若即若离,隐喻寄托二、若即若离,隐喻寄托 这首词的言与意之间,不是局部的一对一的直接比喻关这首词的言与意之间,不是局部的一对一的直接比喻关系,而是整体性的隐喻寄托。这种整体性隐喻寄托具有若系,而是整体性的隐喻寄托。这种整体性隐喻寄托具有若即若离的特点,而不可一一捉对坐实。例如在即若离的特点,而不可一一捉对坐实。例如在“莫听穿林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中,隐喻寄托着苏轼遭贬后泰中,隐喻寄托着苏轼遭贬后泰然自若的情绪;在然自若的情绪;在“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
16、斜阳却相迎相迎”中,隐喻寄托着作者历经坎坷后对世事更加清醒的中,隐喻寄托着作者历经坎坷后对世事更加清醒的社会人生感受;但不能说,这些都是比喻。可以说,隐喻社会人生感受;但不能说,这些都是比喻。可以说,隐喻寄托具有更多的象征意味,不过这种象征意味是若即若离、寄托具有更多的象征意味,不过这种象征意味是若即若离、隐约而含蓄的,而词的意境美也就更多地体现在这种若即隐约而含蓄的,而词的意境美也就更多地体现在这种若即若离的朦胧之中。若离的朦胧之中。返回返回艺术特色三、以小寓大,言外无穷三、以小寓大,言外无穷 定风波定风波以道中遇雨,隐喻仕途风雨,并进而借雨后以道中遇雨,隐喻仕途风雨,并进而借雨后“也无风雨
17、也无晴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景象,寄托隐逸江湖后就无挂累于风的景象,寄托隐逸江湖后就无挂累于风雨阴晴的超然心境,这都是即景生情、以小见大。而且这个雨阴晴的超然心境,这都是即景生情、以小见大。而且这个“大大”是难以穷尽的:不仅有通雨、吟啸、竹杖、芒鞋、寒是难以穷尽的:不仅有通雨、吟啸、竹杖、芒鞋、寒风、酒醒、斜阳、晚照这一系列历历在目的自然真景,还有风、酒醒、斜阳、晚照这一系列历历在目的自然真景,还有苏轼仕途坎坷、遭贬黄州、一蓑烟雨、超然物外等一系列在苏轼仕途坎坷、遭贬黄州、一蓑烟雨、超然物外等一系列在想象中展开的社会人生景象,不仅表现出苏轼在自然风雨中想象中展开的社会人生景象,不仅表现出苏轼在自然
18、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在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在醒悟中心仪归隐等一系列复杂而深微的情致,而且渗滤出放醒悟中心仪归隐等一系列复杂而深微的情致,而且渗滤出放开眼量、洞达事理、自我调节、旷达通脱等一系列人生哲理。开眼量、洞达事理、自我调节、旷达通脱等一系列人生哲理。写眼前景有限,想心中事无限,这就是隐喻寄托所追求的艺写眼前景有限,想心中事无限,这就是隐喻寄托所追求的艺术效果,也最终体现了这首术效果,也最终体现了这首定风波定风波的成功之处。的成功之处。返回返回江城子 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不思量,自难忘。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明月夜,短松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