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第第 6 单元单元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第 3 课时课时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教材第 9798 页的例 1 及第 100 页练习二十五的第 14 题。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 以及带有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及算法。 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养成用简明、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点: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 难点:难点:掌握带小括号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
2、、一、 复习导入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 2.算一算。 学生计算,完成后提问计算的顺序。 2 3.揭示课题。 我们学过了分数加、减法,掌握了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这 一节课,我们来学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二、新课讲授二、新课讲授 1.出示教材第 97 页例 1 的表格。 (1)让学生读懂表格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2) 老师出示第一个问题:“森林部分比草地部分多几分之几?” (3)提问:森林部分指什么?怎样列式? 板书: (4)请学生试着算一算,集体交流计算方法。 老师巡视,请不同算法的同学板演。 让学生将这两种计算方法进行比较,看出哪一种更简单,确定
3、自 己喜欢的方法。 (5)小结计算方法: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可以分步通分 也可以一次通分进行计算,计算时,可以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自己的情 况灵活选择方法。 3 (6)即时练习。 计算下列各题: 2.出示例 1 的第二个问题: “裸露地面储存的地下水占降水量的 几分之几?” (1)先让学生看懂表格内容,然后老师提问:在这个问题中, 把什么看作单位“1”? 7 20 是什么意思? (2)请学生列出算式: (3)请学生试着计算,并指名板演这两种方法的计算过程。 提问: 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带有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该怎样计算? 没有括号的: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带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的数。 3
4、.小结。 提问: 你能说一说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吗?引导学生归纳概 括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也是按照 4 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带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 外面的。 三、课堂作业三、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 100 页练习二十五的第 14 题。 1.第 1 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反馈,反馈时,选取个别题目让学生 说说运算的顺序。 2.第 2 题: 这题是利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习题,练习时,教 师要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学生弄清楚题意后,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反馈。反馈时,让学生说说不同的解题的 方法。 3.第 3 题
5、: 这是一道利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习题。练习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明确题中的 10 小时是个多余的条件,学生弄清题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 全班反馈,反馈时,可让学生说说不同的解题的方法。 4.第 4 题: 这也是一道利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习题。练习 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由学生独立列 式解决第(1) 、 (2)题,第(3)小题让学生在小组内提问题,然后 全班反馈。 5 四、课堂小结四、课堂小结 1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分
6、数加减混合运算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解题方法, 并解 决相关问题,使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 行计算,教学时,教师先复习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解题方法,而后从 解题过程中提炼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在完成教学后,我发现 因为本课时内容较多,学生掌握效果并不理想。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 时,只要求让学生完成一个教学目标,并在教学中加强练习,学生对 6 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及应用效果会更好, 从而能有效地突出教学重 难点。 质量检测试题质量检测试题命题说明命题说明 一、命题指导思想:一、命题指导思想: 依
7、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及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相 关要求,本学期所学教材所涉猎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切入点,贯彻“以学生 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的教育思想,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命题出发点:二、命题出发点: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不同层面学生的认知需求,以激励、呵 护二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促进 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以 致用的实践能力为出发点。 三、命题原则:三、命题原则: 以检验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关注学生的情感为主线,紧 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强调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馈于生活;有效收猎学 生已有的数学记忆,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出“偏”、“怪”题,努力让不同层面 学生的思维均不同程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