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1.任何国家的建筑都与其文化相关,清代平遥地区的四合院,关上大门便把外界的尘嚣留在高墙之外,在园中赏花栽木,宁静养心。这体现出传统文化内涵中的( )A.以民为本B.天人合一C.和而不同D.源远流长2.以下关于历史时间的表述,错误的是( )A.公元元年B.康熙八年C.民国九年D.唐太宗三年3.“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近年来,三星堆遗址考古有了重大发现,出土了黄金面具、青铜器、玉琮等大量文物。这些文物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模式的重要实物例证,有助于加深对成都平原与其周边地区文化关系的认识。这说明考证历史真实性最有力的依据是( )A.考古发现B.史料记载C.文学作品D
2、.神话传说4.下表中史实与历史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历史结论A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夏朝可能出现牛耕B西周时期何尊铭文中的“宅兹中国”“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C良渚文化遗址发掘出玉器及祭坛和神庙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D周易中记载神农氏教天下耕作周代出现刀耕火种A.AB.BC.CD.D5.早在春秋时期,礼记中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理论,北宋理学家张载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更是将这种精神赋予了具体的指向。这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哪种内涵( )A.以人为本B.家国情怀C.天人合一D.自强不息6.周公制定了礼乐制度,实行“
3、俱词的阳纯阳治。孔子很尊崇周公,“德治”思想:反复告诫统治者防止腐化堕落,提倡励精图治。扎于很导东间公,甚至为“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而浩叹。据此可知( )A.儒学与周制有渊源关系B.孔子主张进行社会变革C.周公开启民本思想先河D.周公奉行礼制长治久安7.唐朝史学家刘知几著史通,指出:“夫论成败者,固当以人事为主,必推命而言,则其理悖矣。”不应“以先王之道持今世之人”。这反映出( )A.作者以成败论英雄B.当时社会停滞不前C.作者反对是古非今D.主张变革的历史观8.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一书中对中国文化的流变而分期,分有中国文化的孕育期、雏形期、定型期、强化期、转型期。就历史阶段和文化特征看,“定
4、型期”是指( )A.殷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9.“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展现自身发展道路和独特魅力”,促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点的核心因素是( )A.古代农耕经济的稳定B.宗族血缘政治的作用C.中华文明的兼收并蓄D.民族认同作用的推动10.河南洛阳白马寺建于东汉时期,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方营造的第一座寺院。这反映了中华文化的( )A.多样性B.本土性C.凝聚性D.包容性11.早期马克思主义只是作为一种学术思想介绍到中国,五四运动后才逐渐自觉的把他当作改造社会的武器而广泛传播。由此可见( )A.马克思主义是发展变化的B.新思想的传播是艰难曲折的C.人的认
5、识过程是不断深化的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2.某校中学生守则中指出:“孝父母敬师长,爱集体助同学。”这一守则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是( )A.仁者爱人B.经世致用C.克己复礼D.民为邦本13.文明的多样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哈里发曼苏尔于762年营建巴格达以来,这座城市就有“和平之城”的美誉,但从它不同寻常的历史来看,它也经历过十分血腥的统治年月。回溯其历史,在阿拔斯王朝统治时期,巴格达一直是阿拉伯帝国的中心,金碧辉煌的宫殿群、宏伟的清真寺、伊斯兰学院和热闹的集市鳞次栉比。它是“代数之父”花拉子密生活过的城市;也是哈里发哈伦拉希德的都城,古代阿拉伯民
6、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描写了诸多有关这位哈里发及其都城的故事。作为一个繁荣的交易中心,巴格达吸引了大量来自中亚和大西洋地区的商人,其经济的繁盛程度曾招致西方和东方的同等羡慕。然而,巴格达的历史也有其血腥残酷的一面。这座城市经常遭受瘟疫、饥荒和洪水的侵袭;经历过大量恐怖的外敌入侵和军事占领;也时常需要忍受独裁者的残暴统治。因此,巴格达的历史也是其统治者和征服者的历史。摘编自【英】贾斯廷马罗齐著,孙宇译巴格达:和平之城血腥之城材料二:“和合人文精神”起源于中国,指中国文化中的“仁爱、和谐、诚信、中庸”、“和而不同”、“和为贵”、“和合”相处、“克己复礼”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和原则。后来,“和
7、合”人文精神发展为“和合”文化。“和合”人文精神是“和合文化”的核心。这种思想传到东亚后,为东亚各国所接受,“和合”文化,遂成为东方文化的核心。摘编自李世安“和合”文化与“文明冲突”东亚国际关系中的文化(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巴格达被称为“和平之城”和“血腥之城”的具体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古代东亚国际关系中体现“和合”文化思想的具体史实,并分析“和合”文化对解决当今世界“文明冲突”的借鉴之处。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认为,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会产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大概就是仁德根本吧!材料二:汉武帝即位后,接受董仲舒的建
8、议,尊崇儒术,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这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从此,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材料三: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学者的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以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材料四:自17世纪以来,孔子文化及儒家思想在欧洲迅速传播,形成了兴盛百年的“中国文化热”。耶鲁大学哲学教授诺斯洛普曾说,西方人看问题,就好比一个人站在地球之
9、外看地球如何运转,而东方(主要指中国)人看问题则好比本人在地球上与地球同时运转。这种差别,真是一语道破了为什么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而西方人则永远是天人对抗、人如何征服大自然。引自光明日报:熊玠儒学在美国的故事(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孔子核心思想及其政治主张。(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儒家思想的地位在汉武帝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历史意义如何?(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列举宋代理学代表人物(至少两人),并分析理学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的深远影响。(4)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孔子儒家思想对当代世界有何价值?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由材料“关上大门便把外界的尘嚣留在高墙之外,在园中
10、赏花栽木,宁静养心”可以看出,材料体现出传统文化内涵中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完美的融合在一起,B正确;材料不能反映以民为本,A排除;材料没有比较,也不能反映和而不同,C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平遥地区四合院的悠久历史,只是反映了其结构特点,D排除。故选:B。2.答案:D解析:A.公元元年属于公元纪年法,故A正确,不合题意;B.康熙八年是年号纪年法,故B正确,不合题意;C.民国九年也是一种纪年法,以开国元年为第一年纪年法,故C正确,不合题意;D.唐太宗是庙号,没有庙号纪年法,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3.答案:A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传说、神话、记载、化石、遗物、遗址等都是我们用来寻找历史
11、的途径。历史是真实存在的,对于历史遗迹的发现以及考证,需要依据的是考古学家的考古发掘以及通过生物化石、遗址和遗物考证获得结论。据题干“近年来,三星堆遗址考古有了重大发现,出土了黄金面具、青钢器、玉琮等大量文物。这些文物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模式的重要实物例证,有助于加深对成都平原与周边地区文化关系的认知。”可知,这说明考证历史真实性最有力的依据是考古发现,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4.答案:B解析:通过材料中“宅兹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建都于天下的中心,从这里统治人民,而中国一词的出现,可以看作是其出现的最早实证,故B正确;甲骨文是最早始于商朝时期出现的文字,不能佐证夏朝的史实,排除A;
12、良渚文化遗址位于长江流域,不能说明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排除C;周易中记载神农教天下耕作,反映出神农时期已经出现刀耕火种,而不是周代,排除D。故选:B。5.答案:B解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了社会责任感,体现了家国情怀,而张载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更是将家国情怀具化,B项正确;以人为本指的是重视人的价值,排除A项;天人合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自强不息强调的是奋斗,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6.答案:A解析:孔子推崇周公,表明他对周公及其治国思想的认可,由此推断,孔子儒学与周制具有渊源关系,故A正确;B项“主张进行社会变革”、C
13、项“周公开启民本思想先河”、D项“周代奉行礼制长治久安”材料均不体现,排除。故选:A。7.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夫论成败者,固当以人事为主,必推命而言,则其理悖矣。不应以先王之道,持今世之人”可知,刘知几认为如果要用命论人事成败,那就违背了道理,不应“以先王之道持今世之人”,这说明刘知几主张变革的历史观,故D项正确;材料观点反对以成败论英雄,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停滞不前”和“反对是古非今”,故BC项错误。故选:D。8.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其统一的政治格局为知识分子提供了对大一统理论进行思考、总结和提高的现实基础,因此,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化
14、的定型时期,C项正确;殷周时期是中国文化的孕育期,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的雏形期,排除B项;隋唐时期是中国文化的强化期,排除D项。故选:C。9.答案:D解析:注意限定信息“核心因素”,结合所学可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等地区出现了众多文明,这些文明既有各自特点,又在长期交流互动中相互促进、兼收并蓄,最终融汇为一体,促进了民族认同观念的形成,进而促进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点,D项正确,排除C项;AB两项不是核心因素,排除。故选:D。10.答案:D解析:材料“河南洛阳白马寺建于东汉时期,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方营造的第一座寺院”体现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D正
15、确,排除ABC。故选:D。11.答案:C解析:A.材料没有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变化。B.材料看不出传播的艰难曲折。C.从材料可以看出,通过五四运动人们认识到工人阶级力量的强大,从而主动的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而在这之前,马克思主义只是作为一种学术传播到中国,说明人们的认识过程是不断深化的。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材料看不出来。故选:C。12.答案:A解析:“孝父母敬师长,爱集体助同学”体现了仁者爱人,故A正确;BC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A。13.答案:(1)“和平之城”:是阿拉伯帝国的政治、经济中心,经济繁荣,文化兴盛。“血腥之城”:疾病和自然灾害侵扰,战争破坏,统治者残
16、暴统治。(2)史实:鉴真东渡日本传佛法;秦汉之际,中国移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新罗、日本等国向唐朝派遣使节和留学生;空海到长安求法。借鉴:发扬“和合”文化的精神,提倡多边互补和互动,“克己复礼”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到不同文化的国家之间虽然“和而不同”,但“和为贵”、“和合”相处,共同求得发展;把“文明冲突”转化为“和合文化”,使国际关系和谐发展,以消除战争和强权政治。解析:(1)“和平之城”:依据材料“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哈里发曼苏尔于762年营建巴格达”,得出阿拉伯帝国的政治、经济中心,经济繁荣,文化兴盛。“血腥之城”:依据材料“这座城市经常遭受瘟疫、饥荒和洪水的侵袭;经历过
17、大量恐怖的外敌入侵和军事占领;也时常需要忍受独裁者的残暴统治”,得出疾病和自然灾害侵扰,战争破坏,统治者残暴统治。(2)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鉴真东渡日本传佛法;秦汉之际,中国移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新罗、日本等国向唐朝派遣使节和留学生;空海到长安求法。借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扬“和合”文化的精神,提倡多边互补和互动,“克己复礼”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到不同文化的国家之间虽然“和而不同”,但“和为贵”、“和合”相处,共同求得发展;把“文明冲突”转化为“和合文化”,使国际关系和谐发展,以消除战争和强权政治。14.答案:(1)核心思想:仁;政治主张:为政以德。(2)变化:取得独尊
18、地位(或统治地位)。意义: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社会秩序;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3)代表人:程颐、程颢、朱熹。影响:理学注重气节和品德;注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有重要意义。(4)价值: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解析:(1)核心思想:根据材料“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大概就是仁德根本吧”可知是仁;政治主张:为政以德。(2)变化:根据材料“汉武帝即位后,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可知取得独尊地位(或统治地位)。意义:根据材料“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可知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社会秩序;根据材料“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可知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3)代表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有程颐、程颢、朱熹。影响:根据材料“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可知理学注重气节和品德;根据材料“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可知注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有重要意义。(4)价值:根据材料“真是一语道破了为什么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和所学知识可知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