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澶洲之战辽夏金元的统治2辽国统治范围辽国统治范围辽阔、包含游辽阔、包含游牧区和华北农牧区和华北农耕区耕区 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四时捺钵 主要地点 时间活动内容春捺钵长春州鱼儿泺正月上旬捕鹅、钩鱼夏捺钵永安山炭山四月上旬七月中旬避暑、议政、放鹰秋捺钵庆州伏虎林七月中旬入山射鹿冬捺钵永州广平淀十月以后避寒、议政、猎虎四时捺钵:流动的国家政治中心四时捺钵:流动的国家政治中心保持特性41114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反辽,建立金朝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1153年,金迁都燕京 正隆二年(1157)“十月壬寅,命会宁府(今黑
2、龙江省阿城市白城子)毁旧宫殿、诸大族第宅及储庆寺,仍夷其址而耕种之”。【元】脱脱主持修撰金史北方游牧地区华夏农耕地区双重管理体制华夏文明的丰富影响辽:南北面官制金:猛安谋克制国家治理模式 边疆治理模式夏:仿北宋官制金:行科举制元:行省制 (重大创举):宣政院、土司制度(2022(2022天津高考天津高考3)3)辽都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辽都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组成,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组成,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这样的都城布局体现
3、了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这样的都城布局体现了A A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 B B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C C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 D D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元朝的统治1.中书省(1)背景借鉴吸收金、宋的制度受蒙古族自身文化传统的影响元朝的统治1.中书省(2)特点中书省替代三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的权势越大,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3)影响宰相权势过大,对皇权构成威胁为元朝灭亡埋下隐患2.行省制(1)特点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随军事行动设立,逐渐扩展到全国行省受中央节制打破山川形便原则,各行省犬牙交错元代行省完全一反过去汉州、唐道、
4、宋路的划分方法,无视历来最重要的几条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据此可知元代设置行省的目的是A.打破过去的行政区划方 B.促进不同区域的经济文化交流C.加强地方处理事务的能力 D.消除地方产生割据的地理基础 真题再现真题再现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说明元朝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2、影响(1)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2)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3)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5、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元朝的统治1.中书省2.行省3.驿站制度原南宋境内以汉族为主的各族南人原金朝统治区内的汉族、契丹、女真等,包括云南、四川省各族民众汉人西北、西域各族,包括党项、畏兀儿、吐蕃、回回等色目人元朝之“国族”蒙古人元朝的统治1.中书省2.行省3.驿站制度4.民族压迫政策三、辽宋夏金元的统治1.北宋的建立 千秋疑案陈桥驿,一着黄袍遂罢兵。清查慎行咏史963年灭年灭960年建立年建立965年灭年灭971年灭年灭975年灭年灭963年灭年灭978年献土978年年献土献土979年灭年灭 除了转运使之外,宋代的路还有负责监察、司法之职的提刑按察使,负责治安边防的安抚使,负责储备粮食平
6、抑物价的提举常平使等。这些官员的衙门通称诸监司,分称则为漕、宪、帅、仓诸司。“又节次以天下土地形势,俾之分路而治”(二)北宋的制度建设1.中央集权的加强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夺其权:夺其权:制钱谷:制钱谷:收精兵:收精兵:1 1、任用、任用 文官文官 担任地方长官,三年一换。担任地方长官,三年一换。2 2、设、设 通判通判 ,牵制知州。,牵制知州。设设 转运使转运使 ,收缴地方财税归,收缴地方财税归 中央中央 。1 1、“杯酒释兵权杯酒释兵权”,解除大将的兵权。,解除大将的兵权。2 2、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在中央设枢密院掌调兵权。、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在中央设枢密院掌调兵权。3 3、禁军分内外驻屯
7、,将领定期换防。、禁军分内外驻屯,将领定期换防。行政权行政权财政权财政权兵兵 权权(1)背景政权更迭频繁,人民生活困苦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3)影响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为后世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唐代安史之乱,河北不少州县抵抗叛军。如颜真卿在平原郡坚持抗击叛军,给予叛军很大打击。到了宋代,少数民族几次入侵,都没有在河北遇到有力的抵抗。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重文轻武的观念 B君主专制的发达C中央集权的加强 D社会风气的开放 特点:相权被分割为行政、军政和财政意义:削弱了宰相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但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有所限制(20222022年高考全国
8、乙卷年高考全国乙卷3 3)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A A规范地方行政规范地方行政 B B防止武人干政防止武人干政 C C提升军事能力提升军事能力 D D削弱州府权力削弱州府权力(海南卷高考)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
9、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28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
10、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海南省2020年普通高考模拟考试3宋理宗宝祜四年(1256年)登科录记载了进士中榜的情况。其中,601名进士中,平民家庭出身的有417人,官僚家庭出身的只有184人。这反映了当时A门第观念的淡化 B社会控制程度有所松弛C社会阶层的流动 D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2018年全国3卷25)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 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20202020新课标全国新课标全国卷高考卷高考2626)宋太祖开宝六年)宋太祖开
11、宝六年(973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材质最陋”的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A 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 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 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一、辽宋夏金元的统治(一)北宋的建立(二)北宋的制度建设1.中央集权的加强2.君主专制的加强3.科举制度的完善4.文官制度的成熟冗官冗兵冗费(2019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6)
12、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措施具体措施作用富国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强兵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取士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打击地主、大商人。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节省了政府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提高武器质量。培养人才,发挥其才干,为变法起了舆论作用(王)安石性强忮(zh,逞强)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引用)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通屈)。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
13、人言不足恤。”【元】脱脱主持修撰宋史王安石传措施具体措施作用富国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强兵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取士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打击地主、大商人。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节省了政府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提高武器质量。培养人才,发挥其才干,为变法起了舆论作用变法的特点:变法内容广泛变法力度大变法阻力大当时危机已相当严重王安石个性太强(改革者的意志坚定)(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宋代的立国形势,可以说是“生于忧患,长于忧患”。两宋三百年在中国历史的演进序列中,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一时期,面对严酷的挑战与压力,一代代“特立不回”“危言劲气”的志士仁人、无数默
14、默承载着家国与社会重负的普通民庶,作为时代的脊梁迸发出坚忍顽强的生命力,给后人留下超越前代的物质遗产与深邃丰厚的精神遗产。据邓小南一个“生于忧患,长于忧患”的朝代 选取你熟悉的一位宋代人物,结合其相关活动,对材料观点加以阐释。(12分)(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示例:观点:时代脊梁范仲淹 阐述:北宋“生于忧患”:北宋建立在五代十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基础上,建国后面临着结束割据局面,防止内患发生的问题,。宋代“长于忧患”:宋建立后,内部出现三冗、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且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对峙,战事不断。面对时局,范仲淹胸怀使命担当,多次上书议政,希望革新政治、富国强兵。他施政养民;又自请任官西北,抗击西夏。主持“庆历新政”,改革以整顿吏治为中心,以裁减冗官、选拔贤能为手段。小结:范仲淹用他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为后世留下丰厚的精神遗产。祖宗之法确立:变革:回归:中央集权:文官知州、转运使、通判、收精兵君主专制:二府三司重文抑武的方针范仲淹改革王安石变法岳飞被杀稳定:结束五代之乱危机:边疆危机 财政危机政治经济文化文官制度的完善城市经济的繁荣陶瓷工艺经济重心南移理学书院教育宋词书画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宋元中华文明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虽然坚持到底并不一定会实现梦想,但有些奇迹只会发生在坚持到底的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