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1.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2.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3.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4.孔子、老子学说和“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思考问题:楚王问鼎的故事说明了什么?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鼎是贵族身份的国家权力的象征。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代表,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礼器。(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在德不在鼎。”问题引入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一一、列国纷
2、争与华夏认同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王室衰微华夏认同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中原各国与周边民族交往频繁,产生了民族认同周平王迁都洛邑后,天子的控制力削弱春秋时期,诸侯通过争夺首领地位成为霸主1、王室衰微东周的分期与主要特征分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分为春秋与战国两个阶段。主要特征:春秋是我国奴隶制的瓦解阶段;战国是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周平王东迁图片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制度出现了什么问题?制度弊端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的瓦解1、王室衰微2、诸侯争霸影响:诸侯纷争,政治秩序动荡思考:依据春秋列国形势图,归纳春秋五霸的霸主称霸顺序及其所在地理位置?有何影响?春 秋 五 霸2、诸侯争霸战国
3、开始的标志田氏伐齐:战国初年,陈国田氏后代取代齐国姜姓吕氏成为齐侯的事件。田氏伐齐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赐封赵国、韩国、魏国,从名义上承认了赵、魏、韩的诸侯地位,晋国名存实亡。2、诸侯争霸战 国 七 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消极:造成社会混乱、民不聊生积极:客观上推动了民族大融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战国形势图燕燕齐齐赵赵魏魏韩韩楚楚秦秦地理位置:列国纷争的影响:3、华夏认同华 夏 认 同华,指服章之美;夏,意为礼仪之大。孔颖达春秋左传华夏概念春秋时期,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表现史料一史料一(前(前707707年),王
4、(周桓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年),王(周桓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郑师合以攻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郑师合以攻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左传左传史料二史料二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403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虔为诸侯(史称(史称“三家分晋三家分晋”)司马光司马光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史料一反映了诸侯国君与周王之间的矛盾;史料二反映了卿大夫与诸侯国君之间的矛盾;史料探究思考:上述史料反映了哪些矛盾?史料史料 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战争可以结束分裂割
5、据局面,使国家走向统一,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战争可以结束分裂割据局面,使国家走向统一,从这一方面来说,战争具有积极性。春秋时期便处于这种特殊的历史环境中,从这一方面来说,战争具有积极性。春秋时期便处于这种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当时,诸侯林立,战争不断,大国争霸给人民带来极大痛苦。但我们应该看当时,诸侯林立,战争不断,大国争霸给人民带来极大痛苦。但我们应该看到,战争的积极意义占据主导地位。战争打破了各族间原有的界限,为各族到,战争的积极意义占据主导地位。战争打破了各族间原有的界限,为各族的交往、融合的交往、融合 创造了有利条件。创造了有利条件。马兴马兴春秋时期山西境内北狄的华夏化及其对华夏族的春秋时
6、期山西境内北狄的华夏化及其对华夏族的影响影响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打破了民族之间的界限,促进了民族融合。史料探究思考:上述史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的因素有哪些?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二1、经济发展经 济 发 展 的 表 现农业方面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出现,水利兴修;生产关系变化: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小农经济逐步形成,由集体变为个体经营;商业:商业发达,城市景象繁荣,货币广泛流通。史料史料 临菑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临菑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菑之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菑之途,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车毂击,人肩摩
7、,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史记史记苏秦列传苏秦列传经 济 发 展 的 表 现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1、经济发展各 国 变 法 的 原 因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崛起渴望获得政治权利各诸侯国君主渴望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大量私田被开垦变法2、变法运动商鞅变法的内容、作用、目的及影响比较内容作用目的性质影响政治建立县制;废除旧建立县制;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贵族的世袭特权;编定户籍;严明法编定户籍;严明法度。度。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加强集权集权是一场比是一场比较彻底的较彻底的地主阶级地主阶级性质的改性质的改革。革。使秦国国
8、使秦国国富兵强;富兵强;为秦统一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中国奠定了基础。了基础。经济废除井田制废除井田制,开阡陌,开阡陌,土地私有制;重农土地私有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统一度量衡。确立封建土地私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促进经济有制;促进经济发展发展富国富国军事奖励军功奖励军功军队战斗力增强军队战斗力增强强兵强兵商鞅变法的内容2、变法运动措施:废井田,废世卿世禄 废分封、燔诗书实质:废除奴隶制破 旧立 新措施:开阡陌,重农抑商,统一度 量衡;立军功爵制,行县制、户籍制,连坐法,小家庭、行秦律实质: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的破旧与立新变法比较变法成败的评价标准: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
9、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潮流。商鞅变法的启示:国家国家方面:要坚持改革,不断深化改革。改革要顺应潮流,勇方面:要坚持改革,不断深化改革。改革要顺应潮流,勇于创新;于创新;要符合要符合国情,以民为本;要善于学习,重视人才。国情,以民为本;要善于学习,重视人才。青年青年学生:要学习商鞅勇于变法创新、不畏艰难的精神,树立学生:要学习商鞅勇于变法创新、不畏艰难的精神,树立对国家与对国家与民族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深化理解商鞅变法的评价及启示孔子和老子三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1、孔子核心思想爱心、
10、同情心爱心、同情心和谐相处和谐相处“仁”1、孔子教育方面春秋书影论语书影1、孔子1.主张“有教无类”。推动了私学的发展。2.整理古籍诗、书、礼、易、乐、春秋;言论记录在论语当中。55岁离开鲁国匡城受困桓魋挑衅被嘲丧家犬绝粮七日64岁重返卫国68岁回到鲁国周游列国老子的地位及著作2、老子地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作:后人将其思想整理为 老子一书。知识要点老 子(约前571-前471年)1234生平: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人。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人。思想核心:他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他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抽象的“道道 ”。政治思
11、想: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辩证法思想: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史料一史料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论语史料二史料二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论语论语史料史料三三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 生之厚;民之难治,生之厚;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以其上之有为。道德经道德经 史料四史料四 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道德经
12、道德经 史料一反映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治国主张;史料二反映了孔子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史料三反映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主张;史料四反映了老子辩证法的思想;思考:上述史料反映了孔子、老子的哪些思想主张?史料探究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儒家学说、道家学说不适合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儒家学说、道家学说不适合富国强兵的需要,未能解决君主集权问题,必然遭到统治者的冷落。富国强兵的需要,未能解决君主集权问题,必然遭到统治者的冷落。深化理解儒家和道家学派的主张在当时不为统治者所重视的原因孔子(前551前479年)老子(约前571-前471年)百 家 争 鸣四背 景经济上:战国是社会
13、大变革时期。社会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政治上: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各国统治者出于竞争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文化上:战国时期,学在官府的传统被打破,文化知识向民间普及。1、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时代派别代表 主要主张春秋道家道家老子老子万物有其对立面且可转化;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万物有其对立面且可转化;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春秋儒家儒家孔子孔子仁;有教无类;以德治国;恢复西周制度仁;有教无类;以德治国;恢复西周制度战国儒家儒家孟子孟子人性善;仁政;民贵君轻;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人性善;仁政;民贵君轻;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战国儒家儒家荀子荀子人性恶;隆礼重法人性恶;隆礼
14、重法战国道家道家庄子庄子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战国墨家墨家墨子墨子“兼爱兼爱”;“非攻非攻”;节俭;尚贤;节俭;尚贤战国法家法家韩非子韩非子 强调以法治国,君主独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调以法治国,君主独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战国阴阳家阴阳家邹衍邹衍提出提出“相生相胜相生相胜”理论理论2、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及主张3、百家争鸣的影响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15、“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思想流派。“争鸣”是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学术等方面的各种问是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学术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题,展开争论。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芳斗艳的局面。基本概念孔子、孟子、荀子思想观点的比较孔子孔子孟子孟子荀子荀子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仁”“为政以德”“仁政”强调“仁义”“王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贵君轻”“节用而爱人”“克己复礼”,较
16、保守主张社会进步主张社会进步知识提升伦理观治国理念民本思想历史观史料史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君执柄以处势,故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制也;势者,胜众之资也。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制也;势者,胜众之资也。以法为本,法不阿以法为本,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寡趣本务而趋末作。民少而名卑,以寡趣本务而趋末作。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韩非子治国主张:集权专制、以法治国、重农抑商。历史
17、观:后胜于今,历史是发展、进步的。特点:严刑峻法。思考:据材料概述法家的治国主张,并分析其历史观及特点。史料探究知识梳理时代巨变: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民族交融诸侯应变:变法改革、富国强兵哲人思变:春秋孔子、老子,战国百家争鸣社会转变:经济大发展、阶级大调整、政治大变动反思应对机遇挑战1.西周初期王室能够推行“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春秋时期则已成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一变化表明春秋时期()A.君臣契约关系充分解体B.王权衰微与大国争霸并存C.华夷之争已经日趋激烈D.王权的影响已经不复存在测当堂测试材料表明,春秋时期分封制瓦材料表明,春秋时期分封制瓦解、礼崩乐坏,周天子逐渐失解、礼崩乐坏,周天
18、子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出现诸侯去天下共主的地位,出现诸侯争霸,争霸,故故B B项正确;项正确;ACDACD三项三项不合题意,排除。不合题意,排除。B准确掌握基本的历史概念,排除错误选项。答案解析测 试 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测当堂测试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士士”阶层崛起阶层崛起的原因之一是受到各诸侯国的重视,的原因之一
19、是受到各诸侯国的重视,故故A A项正确;项正确;“新贵新贵”的身份表明士人的身份表明士人并未轻视功名利禄,故排除并未轻视功名利禄,故排除B B项;项;太子率先致意,太子率先致意,“贫贱者贫贱者”未回礼并未回礼并自信地给予解释,不能证明等级森自信地给予解释,不能证明等级森严,故排除严,故排除C C项;忠君思想在材料项;忠君思想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排除中没有反映,故排除D D项。项。准确理解材料主旨很重要答案解析测 试 3.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期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这一时期“社会的转变”的表现是()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 各种政治力量
20、异常活跃 各种思想交相辉映 中央集权制度确立A.B.C.D.测当堂测试A结合所学可知,分别结合所学可知,分别为春秋战国时期在经济、政为春秋战国时期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转型的表治和思想文化方面转型的表现;现;说法不正确,中央集说法不正确,中央集权制度的正式确立是在秦朝权制度的正式确立是在秦朝建立后,故建立后,故A A项正确。项正确。注意基础知识的重要性答案解析测 试 4.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测当堂测试B原文大意是:原文大意是:“在上位者只要重视在上位者只要
21、重视礼,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礼,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百姓就不敢不服者只要重视义,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信,百姓从;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信,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这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即是这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即是指统治者施以恩惠,采取有利于指统治者施以恩惠,采取有利于取得民心的政治方略,取得民心的政治方略,故故B B项符项符合合题意。题意。依据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排除错误选项。答案解析测 试 5.有学者评论古代某思想家说:“孔子论政,以仁为主。乘其教而发为仁心仁政之论,以为仁、义、礼、智四德,皆由人类天赋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引申发展而成。故人皆可以为尧舜,而仁心乃人类共有。”该思想家应是()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测当堂测试注意理解材料的主旨的基础上,结合所学排除该思想家主张该思想家主张“仁政仁政”,结合材料,结合材料“皆皆由人类天赋恻隐、羞恶、恭敬、是由人类天赋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非之心”可知其主张性本善,可知其主张性本善,从而从而判断这位思想家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判断这位思想家是战国时期的孟子,故故A A项正确;项正确;B B、C C、D D三项与材料三项与材料表述的思想不符,故排除。表述的思想不符,故排除。A答案解析测 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