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7讲18941919年民族工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第17讲18941919年民族工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考纲要求1.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2.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3.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4.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5.大众传媒的发展,本讲考点,考点118941919年民族工业的发展,考点2社会生活的变迁,1.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1)原因a.甲午战争后,列强的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加剧,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b.清政府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c.许多人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以挽救民族危机。(2)表现: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
2、大,并且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3)特点:规模大,增长速度快,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依然很小。,考点118941919年民族工业的发展,(4)意义a.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b.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一股新气息。误区警示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从主观上讲,并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但客观上却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2.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1)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了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b.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2)表现: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轻工业有了显著发展,重工业有一定增长。 (3)特点a.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发展基础薄弱,未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b.在主要工业部门中,外国资本超过民族资本。c.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地位。(4)影响a.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兴起。b.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5)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巧思妙记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及启示,拓展延伸实业救国的基本含义及其评价(1)含义:就是以张謇、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提出的、以发展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手段的一种经济思想,风行于20世纪初。这表达了
4、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企图通过发展实业来挽救民族危亡的美好愿望,具有爱国的进步意义。(2)评价:实质上是一种否定资产阶级革命、主张改良的论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但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封建势力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实现国家的近代化,达到国家富强的目的。因此,不推翻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的民族工业是无从发展的,实业救国道路也是行不通的。,思维启迪“民国政府厉行保护奖励之策,凡公司、商店、工厂之注册者,均妥为保护,不几年大公司大工厂接踵而起。”材料表明民国初年工商业发展的主要
5、原因是什么? 提示:民国政府采取一系列保护和奖励工商业的政策。术语必背(1)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2)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是中国近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和动力。(3)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三大因素;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主题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史料呈现 史料1广告词:今有烟二种。一种为国货,其一则否。君购国货,实为国家挽回少许之利权,否则为国家增漏矣。 史料2男女在同一厂房里做工,有伤风化。工匠操纵机器
6、,技术不纯熟,容易伤人。人们又反对汽笛声音太吵闹,机器响声太大,又说高烟囱有伤风水。 史料3“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读史指导(1)史料1来源于广告词。史料的核心是“国货”,体现了“实业救国”的思潮。(2)史料2是现代评论史料。史料讲述的是旧的观念对民族工业的影响。反映了民族工业受到旧习俗、旧观念的制约,发展困难重重。(3)史料3来源于近代文献史料。史料的核心是一战及一战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说明了一战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影响。史料应用(1)依据史料
7、1,分析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提示实业救国;民族资本家的爱国情怀。(2)依据史料2、3,归纳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提示旧习俗、旧观念的制约;西方列强经济侵略;商人投资规模过度。,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典例(2017北京东城二模)下列选项中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近代中国国内市场商品情况,A.市场商品总值增长主要是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B.洋货所占比重上升是因为上海等东南沿海通商口岸的开放C.市场商品总值增长最快时期是由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D.洋货所占比重下降是因为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的开展,D,解题关键获取表格中洋货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答案D近代中国
8、民族资本主义自产生起便受到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后来还有官僚资本主义的挤压,发展艰难曲折,并非一帆风顺持续发展,排除A项;洋货所占比重上升是在18901908年这一时间段,此时通商口岸已经深入内地,洋货所占比重上升与上海等东南沿海通商口岸的开放不具有直接因果关系,排除B项;市场商品总值增长最快时期是19081920年,而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是在19世纪末,排除C项;19081920年间洋货占比下降,这与一战期间群众性的抵制洋货运动有关,故选D项。,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百日维新推动了民间投资热情C.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抵制日货”爱国运动的影响,1.(
9、2017北京海淀期中)下图反映了1895年前后我国民族企业资本额的变化情况,导致商办企业资本额比重发生变化的原因是?(),A,答案A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据图示可得出1895年后,我国商办企业资本额比重迅速超过了官办企业,这和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有关,故A项正确。2.(2017北京东城期末)甲午战争后,张謇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而其根本则在实业”。1898年,他创办机器纺纱厂,取名“大生”,源自易经“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反映张謇?()A.托古改制的策略 B.实业救国的志向C.民主共和的追求 D.节制资本的主张答案B本题主要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旨在考
10、查学生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中“救国为目前之急而其根本则在实业”可知,材料反映了张謇实业救国的志向。故B项正确。,B,3.(2016北京丰台模拟)1914年,荣宗敬兴奋地点燃了爆竹,庆祝自己在上海的第三家面粉厂成立。三年后,他已拥有10个工厂,一昼夜可生产面粉4.2万袋,这位面粉大王还同时经营纺织业,在衣、食两大民生产业中不断发展壮大。促成这一时期荣氏企业发展壮大的因素是?()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民族资产阶级地位提高C.产品有广阔的国内外市场D.民族工商业发展前景光明答案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19世纪末,A项排除;中国民族工业在经历了19世纪末的初步发展后,民
11、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也在不断壮大,地位不断提高,这是荣氏企业发展壮大的最重要因素,B项符合题意;C项表述在材料中不能反映;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B,4.(2017北京丰台期末)有学者在分析中国近代城市兴起时指出“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对上述材料解释准确的是?()A.沿海和条约口岸贸易繁忙加速中国城市化进程B.西方势力侵入客观上推动中国开始近代化进程C.工商业发展是推动近代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引擎D.政府开展工业化建设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途径,答案C依据题干中“主要兴起于
12、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可以得出工商业发展是推动近代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引擎,故C项正确。A、B、D三项表述均不全面,应排除。,C,1.社会生活的变迁(1)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2)辛亥革命期间a.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民国政府颁布剪辫通令,革除剪辫陋习。b.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c.礼仪简化,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考点2社会生活的变迁,2.交通事业的进步 (1) 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 (2)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3)20世纪初,汽车开始在上海等大城市出现。 (4)1920年,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3.通讯工具的变迁 (1)清朝晚期,电报、电话开始出现。 (2)民国时期,通讯事业进一步发展。 4.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阵营都把报刊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工具,中国报刊业呈现繁荣景象。,(2)影视事业: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图解历史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及作用,提示:商业功能。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流行实业救国思潮;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