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163文库! | 帮助中心 精品课件PPT、教案、教学设计、试题试卷、教学素材分享与下载!
163文库
全部分类
  • 办公、行业>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中职>
  • 大学>
  • 各类题库>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163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中国传统文化概要(第三版)》课件第二章.pptx

    • 文档编号:5297528       资源大小:855.30K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PPTX        下载积分:20文币     交易提醒:下载本文档,20文币将自动转入上传用户(momomo)的账号。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文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点此详情)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试题类文档,标题没说有答案的,则无答案。带答案试题资料的主观题可能无答案。PPT文档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请谨慎下单,否则不予退换。
    3、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搜狗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中国传统文化概要(第三版)》课件第二章.pptx

    1、第二章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本章要点 1、宇宙本原问题。2、天人关系中的天人合一理论。3、人生境界中儒家的“内圣外王”论。本章目录第一节 中国古代哲学的宇宙观第二节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人生境界第三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特征第一节 中国古代哲学的宇宙观宇宙观一、宇宙本原及生成二、天人关系(一)天人合一(二)天人相分(三)天人相胜一、宇宙本原及生成周易以太极为本原的宇宙生成论与老子的“道生万物”的“道”论非常接近,最终二者互相借鉴,形成了中国古代基本的宇宙观模式。后来的哲学思想发展中,阴阳、五行说以及气论相互融合,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宇宙论模式。对于宇宙之本原及生成的另一种看法是程朱理学提出的“理”。程

    2、朱理学认为宇宙的本原是“理”或“天理”。“理”作为宇宙本原是由程颢提出,程颐具体论证,而朱熹进一步论证且全面阐发的。从总体上来看,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宇宙本原及生成论基本上有以上几种,即“道”、“阴阳五行”以及“太极”、“气”和“理”等。无论是哪一种认知,都体现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宇宙本原和生成论上的互相渗透、互相吸收的特点。中国人在宇宙本原和生成上的认知基本上是这样的,即宇宙本原是太极(道、理、气),由太极而生阴阳,阴阳生五行,五行在气的推动下最终归结为阴阳,再归结为浑圆之太极。整体上的运行轨迹是个圆,而且这个运动是生生不息、变幻莫测的。在这种不断的运动变化中,万物生、长、灭、生循环往复,生

    3、生不息。二、天人关系中国古代哲学家在论述了天地从何而来、宇宙如何运化之后,就开始关注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问题。其实在大多数时候哲学家们不是把“天”作为自然去研究,而主要是讲宇宙(天)与人生社会的关系,即天人关系。天人观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可以说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中心议题之一。(一)天人合一人必须通过自己的德行修炼回归天(性、心)天道是人道的前提和基础,人道是天道的顺承、效法和补充。“天人合一”缘起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最早提出天人合一观念并加以阐发的是孟子。孟子认为,一方面,努力认识自己的本心善性,知道人心善性是禀天之赋,而天是遵循自然之道行事的,这叫知天;另一方面,要知天行事,就必须

    4、摒弃私欲,存心养性,发挥人之美德,以公正中肯的态度把握天道,这叫事天。道家中具有“天人合一”思想的是庄子,庄子主张顺应自然,道是万物的本原,万物生于道而又复归于道,自然无为是道的基本属性。摆脱外在束缚而返回本真状态(道),即达到了“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也就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董仲舒将殷商时期的天命说以及后来的阴阳五行理论用儒家的立场进行了整合,提出了他的“天人感应”论。他的“天人感应”说可以看做对“天人合一”说的进一步阐释。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天人合一”命题的人是北宋时期的张载。他以人为中心,批判和改造了儒释道三家的天人理论,将天人合一建立在虚与实的融合,天道与人性的贯通,天、

    5、性、心有差别地同一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来看,中国古代哲学在“天人合一”的基本模式中,基本上都认为天和人在本质上是一样的,这就有了统一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人或者不断地挖掘自己的本性,并自我体验、自我知觉、自我超越、认识自我,或者通过认识“天”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二)天人相分天人相分,也称天人有分。此处的“分”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这里的“天”是与“人”不同的,天构成自然之天,人是人事,自然与人事是相区别的,两者各有其特定的职能和规律,天意与人意无关;第二,天与人各自都有自身具有的特殊属性和规定,天自然而无为,而人是积极有为的。子产子产“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天道远,人道迩

    6、,非所及也,何以知之?”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王充“天动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则自然也;柳宗元、刘禹锡“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三)天人相胜在天人关系中,还有一种观点,即“天人相胜”的观点。这种观点强调天和人之间存着制约关系。如果说“天人合一”强调“合”,“天人相分”强调“分”的话,那么天人相胜则强调既合又分的关系,即强调人与天之间相胜的动态关系。庄子庄子“物(包括人)之不胜天久矣。物(包括人)之不胜天久矣。”长沙马王堆出土的黄老帛书“人强朕(胜)天,甚辟(避)勿当。天反朕(胜)人,因与俱行。”刘禹锡“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宋明时期出现

    7、了“天不胜人”和“天人相胜”的辩论明清之际王夫之继承了“天人相胜”的观点,提出了“以天治人”和“以人造天”的论点。总结虽然我们从“天人合一”、“天人相分”、“天人相胜”三个角度来谈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关于天人关系的理论,但是我们要明确的是,三者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观念是互相补充和发展的关系。合一是有分的合一,有分是合一中的有分。极端地主张其中任何一种,在哲学上都是不可能的。从整体上来说,在天人之间关系的探讨上,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就表明了这样两种思想:其一,对天人之间的关系的探讨本身就默认了天人之间存在着差别和对立。其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不乏对于人的主体观念的阐发,这也就说明中国古

    8、代哲学思想中包含了相信人的本身力量,相信主体能够把握客体的固有精神。第二节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人生境界一、儒家的人生境界内圣外王“内圣外王”是儒家的最高人生境界。圣人这一理想人格,从先秦到后世,一直是儒家追求的目标。在儒家典籍中,“圣人”是人格品德的最高典范。孔子:“内圣外王”的奠基者孟子:仁政、善心荀子:侧重如何做到外王宋明理学(二程、朱熹):侧重向内修身张载:不仅要内修,即要“立心”,而且要向外扩展二、道家的人生境界超迈逍遥在老子中,老子提出了自己的人生境界圣人。这里的“圣人”并不是儒家入世的圣人之学,而是以“无为”为基础的圣人。老子所说的“圣人”显然是一切为公的圣贤之人。在如何做到“圣

    9、人”的问题上,老子认为人要绝学弃智、崇尚自然。他认为“绝学无忧”,“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老子德经)。也就是说,学识越丰富,道就越是日益受到损害。所以他提倡无为,即要达到圣人的境界,就要无为,顺应自然。通过顺应自然,崇尚无为之道,最终人能够达到与天合一的境界。庄子是老子之后进一步将道家的理想人格作了扩展和解释的哲学家。庄子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有很多名号,如“真人”、“至人”、“神人”、“圣人”、“德人”、“大人”、“天人”和“全人”等。其中“真人”、“至人”最能代表其理想人格特征。庄子的真人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精神上,都追求一种无为之境,是一种“无人”、“无我”的境界,是能掌握“道”之人,他能看透

    10、生死,不因为生而喜悦,也不厌恶死,生死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要无拘无束地来到人世,也要无拘无束地离开人间,对于生命的生和死都泰然处之。总结儒家的“内圣外王”,道家的“超迈逍遥”,并不是互相对立的,其基础都是要从修己开始的。中国哲学思想中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境界观,呈现出一种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特点,二者的相互补充使得中国哲学思想中的人生境界观呈现出系统性和完善性的特点。人在天地境界里生活,则是追求“成圣”。“成圣”是中国古代哲学追求的人生境界最高目标。第三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特征一、重伦理政治的主体性特征二、唯物论辩证的思维特征三、强调天人关系和人际和谐的思维特征四、追求审美的人生境界特征四、

    11、追求审美的人生境界特征一、重伦理政治的主体性特征中国传统哲学具有浓厚的伦理色彩,与西方哲学有根本的不同。中国传统哲学以“生命”为中心,由此展开其在教诲、学问与修行等方面的探讨。中国传统社会是典型的宗法制农业社会,根植于宗法氛围中的中国传统哲学,必然以宗法人文、伦理人际关系为依据,并着重于解决宗法伦理问题。中国传统哲学所倡导的主体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指人的群体,而非个体。由于有了人伦纲常,社会上的每一个个人就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社会整体中的一部分。政治上的君臣关系,家庭中的父子、夫妇、兄弟关系,社会中的朋友关系,构成了所谓的“五伦”,即五种伦常关系。每一个人既处于五伦的关系网络中,同时又处于整

    12、个社会家国一体的宗法政治关系网络之中,于是就形成了一整套与之相应的道德规范。二、唯物论辩证的思维特征中国传统哲学一开始就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的思维特征。特点:1)、先秦思想家在本体论和人生哲学上的唯物主义思想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的特征之一。2)、中国传统哲学在发展唯物主义观点的同时,辩证思维的内容也相当丰富,这是中国传统哲学又一显著的特点。对立下的统一中国传统哲学讲求对立前提下的和合统一。老子贵柔,主张以柔弱胜刚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易传推崇阳刚,认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讲“生生之谓易”,认为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源在于阴阳的彼消此长,“一阴一阳之谓道”是最为简洁明

    13、了的概括。中国传统哲学的辩证方法论模型从“一物两体”、“一体两面”、“一分为二”,进而发展为“两面主动”的模型。宋明以后,中国传统哲学的辩证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北宋邵雍在中国传统哲学史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一分为二”的观念,张载提出了“一物两体”的辩证思想;明末清初王夫之以“合二为一”、“一分为二”、“静即含动,动不舍静方动而静,方静而动”等哲学命题,将中国传统哲学的辩证思维推向高峰,他成为中国传统哲学中思想最深邃、最丰富的辩证法大师。三、强调天人关系和人际和谐的思维特征正是由于中国传统哲学重视天人关系,强调主体内在的自我超越,肯定人的内在价值,把天人问题最终归结为伦理道德问题,所以中国传统哲学也

    14、十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总体上说,中国传统哲学关注人际关系,主要侧重于主体伦理道德的自觉完善,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认为只要做到由己及人,社会就能达到自治之境。这种思维方式固然强化了个体的伦理道德观念,但它也忽视了个体的价值观念,导致个体意识的不健全,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人际关系和谐、稳定、健康的发展。四、追求审美的人生境界特征儒家强调人生的责任、道义和道德修养“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自由人格超迈、洒脱、逍遥自适【思考题】1、在天人关系上,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思想有什么异同?2、在中国哲学思想中,儒家的人生境界和道家的人生境界有哪些异同?【扩展阅读】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长沙:岳麓书社,2010.4葛荣晋中国哲学范畴通论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传统文化概要(第三版)》课件第二章.pptx)为本站会员(momomo)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