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节 积的变化规律第1课时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探索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并将这一规律恰当地运用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2、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辩证思想。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会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专家建议:积的变化规律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教材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
2、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这是学生在掌握乘法运算的基础上,揭示积与因数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在“变与不变”中,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投影出示下题,让孩子们动脑想一想、算一算6212 20480620120 1044062001200 54202、生填空,让学生说说自己怎样填的。师:在刚才的口算中,你发现了什么变化规律? 师:你的发现很重要!我们从上往下观察这些算式,果然如此!也就是说两个数相乘,一个数不变,另一个数(变大),积也(变大)。师:如果从下往上观察,你能发现因数与积之间的变化规律吗?(两数相乘,一
3、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小,积也变小)师:刚才口算,我们发现积与因数有一定的变化规律,这个规律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揭开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二、观察算式,再次探索(一)探索“两个数相乘,一个数不变,另一个数乘几,积也就乘几”的规律。1.观察师:要揭开积的变化规律,我们可以从几个特殊的算式入手观察发现。6212 620120 62001200 师:比较这三个算式,什么不变(因数6,课件提示),什么变了?(另一因数与积)师:以62=12为标准(板书),第二个算式620=120与6200=1200相比,你发现因数与积有什么变化规律?(课件板画图示,图像辅助)师:第三个算式6200=1200(
4、板书)与第一算式相比,你又有什么发现?(课件板画图示,图像辅助)2.猜想师:谁能大胆猜一猜,两个因数相乘,因数与积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3.验证学生反馈。怎样证明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可以举例验证)4.概括通过举例验证,你确信了什么?(课件出示概念;两个数相乘,一个数不变,另一个数乘几,积也就乘几)师生分角色顺、返读。5.练习根据8 5=40,判断下面哪些算式是正确的?8(52)=(402) 8(56)=(407)(83)5=(403)(810)5=(405)8(5+1)=(40+1)(二)探索“两个数相乘,一个数不变,另一个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的规律。1.小组自学,找出另一个数除以几是否与乘
5、法规律相同。 2.小组汇报所学并展示。3.深化阅读通过再次阅读课本,你又有什么发现?(你能把两个发现概括成一句话吗?)两个因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随着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全班学生齐读。三、应用规律,巩固练习。师:下面我们就要运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进行数学大闯关,看谁反应最快。1、根据“20甲数160”,运用变化规律直接写出得数。10甲数( 80 ) ( 10 )甲数8060甲数( 480 ) ( 40 )甲数320甲数40( 320 ) ( 5 )甲数40甲数2( 16 ) ( 400 )甲数32002、用积的变化规律,直接说出所行路程数。货车小轿车摩
6、托车速度60千米/时60千米/时是货车的一半时间4小时是货车的3倍4小时路程( 240 )千米( 720 )千米( 120 )千米3、先算出每组题中第1题的积,再写出下面两题的得数。12336 485240 8504001203360 48502400 825200120303600 4850024000 4502004、学校有一块200平方米的绿地,它的宽是8米,如果长不变,宽增加到24米,你知道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么?200平方米 8米应该这样想:扩大后的宽是24米,24米是原来宽的3倍,长不变,宽乘3,面积也乘3。 列式:2483 2003600(平方米)答: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600平
7、方米。四、总结并说说自己的收获教师总结:两个因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随着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板书设计:积的变化规律 2 4 10 100 10 10062 12 20480 2 4620120 1048062001200 5480两个因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随着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第2课时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继续让学生探索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并将这一规律恰当地运用和解决简单的价格及行程问题。让学生通过具体生活事例理解“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的实际含义。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
8、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初步理解“单价、数量、总价”, “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术语表达数量关系的能力,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辩证思想。教学重点:理解“单价、数量、总价”, “速度、时间、路程”概念,掌握常见数量关系。教学难点:构建数学模型“单价数量=总价” “速度时间=路程”。专家建议:积的变化规律第2课时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9、的内容。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自主探索来明确价格和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有效地把握教材,使“标准”中的一些理念和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落实,要多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关价格和行程的一些相关资料,这样能提高学生对内容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让学生能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谈话引入:同学们,昨天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大家去调查商品价格,不知道各位小调查员调查的怎么样?学生汇报。 二、探求新知(价格问题)1、这个是老师在调查时遇到的一个问题,让我们一起看看吧。(投影出示出示例题)篮球每个80元,买3个要多少钱? 预设学生列出:803=240(元); 鱼每千克10
10、元,买4千克要多少钱? 预设学生列出:104=40(元)指名说出两题的共同点生:都是已知了商品的价钱,还知道买了的数量,最后算一共要多少钱2、师引导学生说出80(10)元是单价,3(4)是数量,240(40)为总价。学生总结出每件商品的价钱是单价;买了多少叫数量;一共用的钱数是总价。并找出三者关系。(板书:单价数量=总价)3、师:你能试着举出一个关于价格的例子么?指名学生用自己调查的数据编成应用题,进行练习。提问:根据这个数量关系想一想,如果知道总价和单价,可以求什么?怎么求?(板书:总价单价=数量)知道总价和单价。可以求什么?怎么求?(板书:总价数量=单价)4、价格问题的练习并总结不解答,只
11、说出下面各题已知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1)每套校服120元,买5套要用多少钱?(2)学校买了3台同样的复读机,花了420元,每台复读机多少元?三、探求新知(行程问题)1、师:平时上下学行走,节假日出游乘坐交通工具时,大家有没有注意过用了多长时间,每小时能走多远呢?老师这里有个问题,我们来一起看看。课件出示例题(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2)一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25米,10分钟行多少千米?生:(1)704280(千米)(2)225102250(米)2.25(千米)2、再次观察两个式子的共同点生:都是知道每小时或每分钟行的路程,还知道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求一共行了多远
12、。总结: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叫做路程;每小时(或每分钟等)行的路程,叫做速度;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等),叫做时间。3、让学生用自己调查的数据编成应用题,进行练习。通过704280(千米),学生自学总结: 速度时间=路程 根据这个关系,得出: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4、价格问题的练习并总结不解答,只说出下面各题已知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1)小林每分钟走60米,他15分钟走多少米?(2)声音每秒传播340米,声音传播1700米要用多长时间? 四、总结并说说自己的收获每件商品的价钱,叫做单价;买了多少,叫做数量;一共用的钱数,叫做总价。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单价数量=总价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叫做路程;每小时(或每分钟等)行的路程,叫做速度;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等),叫做时间。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是:速度时间=路程板书设计:价格和行程问题价格: 行程: 单价数量=总价 速度时间=路程 总价单价=数量 路程速度=时间 总价数量=单价 路程时间=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