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163文库! | 帮助中心 精品课件PPT、教案、教学设计、试题试卷、教学素材分享与下载!
163文库
全部分类
  • 办公、行业>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中职>
  • 大学>
  • 各类题库>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163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第五章-劳动力流动-《劳动经济学》-课件.pptx

    • 文档编号:5058791       资源大小:1.09MB        全文页数:83页
    • 资源格式: PPTX        下载积分:28文币     交易提醒:下载本文档,28文币将自动转入上传用户(晟晟文业)的账号。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8文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点此详情)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试题类文档,标题没说有答案的,则无答案。带答案试题资料的主观题可能无答案。PPT文档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请谨慎下单,否则不予退换。
    3、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搜狗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第五章-劳动力流动-《劳动经济学》-课件.pptx

    1、第 章第五章劳动力流动第一节第一节 劳动力流动概述劳动力流动概述一、劳动力流动的的概念与类型一、劳动力流动的的概念与类型(一)劳动力流动的概念(一)劳动力流动的概念 定义定义:劳动者根据劳动力市场条件的差异和自身条件,在国际间、地区间、产业间、部门或行业间、职业和岗位间所选择的迁移或转移行为。含义:含义:劳动力流动的主体是劳动者;流动的原因是市场条件和自身条件的差异;流动的范围是在国际间、地区间、产业间、部门或行业间、职业和岗位间;流动是劳动者所做出的迁移或转移决策行为。相关概念区别:相关概念区别:劳动力迁移与劳动力转移:劳动力迁移与劳动力转移:含义不同。外延不同。是否改变常驻地不同。流动的方

    2、位不同。流动的常驻时间和常驻地不同。(二)劳动力流动的类型(二)劳动力流动的类型 1.1.按流动的时间可以分为:按流动的时间可以分为:(1)永久性迁移 (2)常年型流动 (3)季节型流动 (4)临时型流动 2.2.从流动的空间分布特点分为:从流动的空间分布特点分为:(1)聚集型流动 (2)扩散型流动 (3)替代型流动 (4)水平型流动 (5)垂直型流动 (6)跨越国境型流动 3.3.从流动的意愿上分为:从流动的意愿上分为:(1)自愿型流动 (2)非自愿型流动 4.4.在劳动力流动方向上分为:在劳动力流动方向上分为:(1)单向型流动 (2)往返型流动 (3)对流型流动 5.5.从劳动力流动的范围

    3、和职业上分为:从劳动力流动的范围和职业上分为:(1)企业组织内部的流动 (2)职业间的流动 (3)部门或行业之间的流动 (4)劳动力的产业流动 (5)劳动力市场间的劳动 (6)地区之间的流动 (7)就业与失业之间的流动 (8)角色转换流动6.6.按劳动力流动的目标分类按劳动力流动的目标分类威廉姆威廉姆帕特逊:创新型流动、保守型流动。帕特逊:创新型流动、保守型流动。葛剑雄:生存型流动、发展型流动。葛剑雄:生存型流动、发展型流动。另外,从流动的组织性上,可分为自发的流动和有计划的流动;另外,从流动的组织性上,可分为自发的流动和有计划的流动;从流动的内容上,可分为务工型流动、经商型流动;按工作上的转

    4、换可从流动的内容上,可分为务工型流动、经商型流动;按工作上的转换可分为工作搜寻型流动、工作调整流动等。分为工作搜寻型流动、工作调整流动等。二、劳动力流动的意义二、劳动力流动的意义(一)劳动力流动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一)劳动力流动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限制劳动力流动,使劳动力滞留的经济代价巨大限制劳动力流动,使劳动力滞留的经济代价巨大研究与统计表明,劳动力流动有利于经济增长研究与统计表明,劳动力流动有利于经济增长(二)劳动力在流动中能够提高其收入水平(二)劳动力在流动中能够提高其收入水平三、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假设与必要条件三、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假设与必要条件(一)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假设(一)劳动力流动的

    5、基本假设 1.1.劳动力的流动是劳动者为了实现自己的利劳动力的流动是劳动者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而自愿地选择流动行为。益而自愿地选择流动行为。2.2.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有流动的选择性,而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有流动的选择性,而雇主只有选择性没有流动性。雇主只有选择性没有流动性。(二)劳动力流动的必要条件 1.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权。2.不同地区和工作之间存在着经济福利方面的差异。3.社会对劳动者就业给予充分的自主权。4.社会分工所造成的劳动技能和工作能力专门化。劳动者本身的条件四、劳动力流动的规律四、劳动力流动的规律(一)劳动力从农业(种植业)向非农产业流动(一)劳动力从农业(种植业)向非农产业流动(二)

    6、第一、第二产业劳动力向第三产业流动(二)第一、第二产业劳动力向第三产业流动(三)体力劳动力向脑力劳动力流动(三)体力劳动力向脑力劳动力流动(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 (五)经济落后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向经济发达国家(五)经济落后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向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流动或地区流动第二节第二节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一、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因素一、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因素(一)经济因素(一)经济因素决定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影响因素最重要是劳决定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影响因素最重要是劳动力流动的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当劳动力流动的动力流动的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当劳动力流动

    7、的收益大于成本,即劳动力流动的净收益为正数时,收益大于成本,即劳动力流动的净收益为正数时,劳动者才可能做出流动的决策,劳动力流动才会劳动者才可能做出流动的决策,劳动力流动才会发生。如果流动成本大于流动收益时,劳动力流发生。如果流动成本大于流动收益时,劳动力流动的净收益为负数,由于流动是得不偿失的行为,动的净收益为负数,由于流动是得不偿失的行为,劳动者就不会做出流动的决策,流动也就不会发劳动者就不会做出流动的决策,流动也就不会发生。生。用公式表示为:用公式表示为:流动净收益现值流动净收益现值=流动收益现值流动成本流动收益现值流动成本公式中:公式中:NRPNRP为劳动力流动的收益现值;为劳动力流动

    8、的收益现值;BtBt1 1为在为在t t年从新职业中取得的直接预期收益;年从新职业中取得的直接预期收益;BtBt2 2为为t t年从新职业年从新职业中取得的间接预期收益;中取得的间接预期收益;C C1 1为实现劳动力流动的直接成为实现劳动力流动的直接成本;本;C C2 2为劳动力流动的间接成本;为劳动力流动的间接成本;t t为预期工作的年限;为预期工作的年限;r r为贴现率。为贴现率。如果如果NRPNRP0 0,流动不能发生,因为劳动力流动在经,流动不能发生,因为劳动力流动在经济上得不偿失;如果济上得不偿失;如果NRP=0NRP=0,流动可以发生,但意义不,流动可以发生,但意义不明显;如果明显

    9、;如果NRPNRP0 0,流动是合理的,因为通过流动可,流动是合理的,因为通过流动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211211CCrBtBtNRPntt(二)非经济因素(二)非经济因素1.年龄年龄 年龄是劳动力流动决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2.家庭家庭 劳动力流动成本随家庭规模扩大而成倍增加。3.受教育程度受教育程度 教育是同一年龄群体内部影响劳动力流动大小的重要因素。4.流动的距离流动的距离 劳动力流动的决策可能与流动的距离成反方向变动。5.失业率失业率 劳动力流动还要考虑失业的状况,根据人力资本原理,失业率高的地区通过劳动力流出,将使流动者的净收益增加。6.工会力量工会力量 工会

    10、力量的强弱,能对劳动力流动决策起到一定的作用。7.国家和地方政策国家和地方政策 国家和地方政策影响着劳动力流动的决策8.流入地的环境质量和气候条件 流入地的环境质量和气候条件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决策。9.国际环境 国际环境影响到劳动力流动的国际决策。如果跨国流动,对流入地来说,语言、政治压迫和战争会导致国际的劳动力流动。二、影响人才流动的因素理论二、影响人才流动的因素理论人才流动(人才流动(The flow of talentThe flow of talent)是指人才在地区、行业、)是指人才在地区、行业、岗位等方面的变动。人才流动的影响因素除了前面分析的基本影响岗位等方面的变动。人才流动的影响

    11、因素除了前面分析的基本影响因素外,还有其特殊的个体、组织和社会影响因素。因素外,还有其特殊的个体、组织和社会影响因素。(一)影响人才个体流动的因素理论(一)影响人才个体流动的因素理论 1 1勒温的勒温的“场场”论论西方社会心理学之父,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西方社会心理学之父,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勒温(Kurt.LewinKurt.Lewin)的)的“场场”论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在一种论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在一种心理动力场或生活空间里发生的。心理动力场或生活空间里发生的。(1 1)心理动力场或生活空间。)心理动力场或生活空间。由一个人的过去、现在由一个人的过去、现在的生活事件经验和未来的思想愿望

    12、所构成的一个总和。的生活事件经验和未来的思想愿望所构成的一个总和。(2 2)人的行为是在心理场或生活空间里发)人的行为是在心理场或生活空间里发生的。如果以生的。如果以B B(BehaviorBehavior)表示行为、)表示行为、F F表示表示函数(函数(functionfunction)、)、P P(PersonPerson)表示人、)表示人、E E(EnvironmentEnvironment)表示环境、)表示环境、LSLS表示生活空间,表示生活空间,那么,一个人的行为(那么,一个人的行为(B B)取决于个人)取决于个人(P(P)和他)和他的环境(的环境(E E)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说,行为

    13、取决)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说,行为取决于个体的生活空间(于个体的生活空间(LPLP)。这样,勒温的基本)。这样,勒温的基本公式就是:公式就是:B=f(P.EB=f(P.E)=f(LS)=f(LS)B=f(P.EB=f(P.E)=f(LS)=f(LS)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行为随人及其环境的变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行为随人及其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行为随生活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化而变化,行为随生活空间的变化而变化。(3 3)人才流动的影响因素是由于个人处在)人才流动的影响因素是由于个人处在不利的环境之中。不利的环境之中。中松义郎的目标一致理论中松义郎的目标一致理论日本学者中松义郎在人际关系方程序一书中指出,当个人目

    14、标与组织目标完全一致时,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当二者不一致时,个人的潜能受到抑制,就有可能流动。F表示一个人实际发挥出的能力,Fmax表示一个人潜在的最大能力,表示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之间的夹角。用公式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为:F=FmaxCos(090)显然,当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完全一致时,0,Cos1,F=Fmax,个人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当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不一致时,0,Cos1,FFmax,个人的潜能受到抑制。解决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不一致问题有两个途径:解决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不一致问题有两个途径:(1 1)个人目标主动向组织目标靠拢,或者组织目标向)个人目标主动向组织目标靠拢,或者组织目标向

    15、个人目标方向靠近。做为个人来讲,要从实际出发,自觉个人目标方向靠近。做为个人来讲,要从实际出发,自觉限制或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向,引导自己的志向和兴趣向组限制或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向,引导自己的志向和兴趣向组织目标转移,并努力趋于一致。做为企业来说,要积极对织目标转移,并努力趋于一致。做为企业来说,要积极对个人进行生活和心理方面的关心,了解员工的各种需要,个人进行生活和心理方面的关心,了解员工的各种需要,进行业务方面的指导与支持,使个体向群体方向转化。进行业务方面的指导与支持,使个体向群体方向转化。(2 2)人才进行流动。人才流到与自己个人目标比较一)人才进行流动。人才流到与自己个人目标比较一致的新组

    16、织去。当个人能够流动到一个个人努力方向与组致的新组织去。当个人能够流动到一个个人努力方向与组织期望比较一致的单位时,员工就会如鱼得水,个人积极织期望比较一致的单位时,员工就会如鱼得水,个人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个人的行为容易受到组织的认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个人的行为容易受到组织的认同和肯定,形成良性循环。同和肯定,形成良性循环。工作调整理论工作调整理论工作调整理论认为,个人可以通过工作调整来选择与工作调整理论认为,个人可以通过工作调整来选择与自己兴趣、爱好、知识和能力相适应并收入较高工作,这自己兴趣、爱好、知识和能力相适应并收入较高工作,这必然引起人才流动。工作调整有被迫的工作调整(

    17、被解雇)必然引起人才流动。工作调整有被迫的工作调整(被解雇)和自愿的工作调整两种类型。和自愿的工作调整两种类型。马奇和西蒙的人才流失模型马奇和西蒙的人才流失模型美国学者马奇和西蒙(美国学者马奇和西蒙(March&SimonMarch&Simon,19581958)在)在企业论企业论中提出了关于员工流失的模型。他们认为影响中提出了关于员工流失的模型。他们认为影响员工流动的影响因素有两个:员工从企业流出的合理性,员工流动的影响因素有两个:员工从企业流出的合理性,其中员工对工作的满意程度及其对企业间流动的可能性的其中员工对工作的满意程度及其对企业间流动的可能性的估计是两个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员工从企业

    18、流出的容易估计是两个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员工从企业流出的容易程度,员工所能够看到的企业的数量、他们胜任的职位的程度,员工所能够看到的企业的数量、他们胜任的职位的可获得性与他们愿意接受这些职位的程度是其流动的决定可获得性与他们愿意接受这些职位的程度是其流动的决定因素。一个模型分析的是感觉到的从企业中流出的合理性,因素。一个模型分析的是感觉到的从企业中流出的合理性,其中员工对工作的满意程度及其对企业间流动的可能性的其中员工对工作的满意程度及其对企业间流动的可能性的估计是两个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估计是两个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另一个模型分析的是感觉到的从企业中流出的容易性,员工另一个模型分析的是感觉到的从企

    19、业中流出的容易性,员工所能够看到的企业的数量、他们胜任的职位的可获得性以及他们所能够看到的企业的数量、他们胜任的职位的可获得性以及他们愿意接受这些职位的程度这几个因素是该模型中的决定因素愿意接受这些职位的程度这几个因素是该模型中的决定因素。这个雇员流出模型是基于如下几点假设的:雇员首先对现这个雇员流出模型是基于如下几点假设的:雇员首先对现有工作是充分胜任的或称职的。外在可供选择的企业的数量是有工作是充分胜任的或称职的。外在可供选择的企业的数量是雇员工作或职业能力的函数。雇员工作或职业能力的函数。雇员参与的能力及性格,包括;雇员参与的能力及性格,包括;性别、年龄、社会地位、工龄及专业特点。雇员认

    20、知的企业的性别、年龄、社会地位、工龄及专业特点。雇员认知的企业的数量。数量。普莱斯模型普莱斯模型普莱斯建立了有关员工流出的决定因素和干扰变量的模型普莱斯模型。该模型指出,工作满意度和调换工作的机会是该模型指出,工作满意度和调换工作的机会是员工流失和其决定因素之间的中介变量。工作满意员工流失和其决定因素之间的中介变量。工作满意度可以用来反映企业内员工对企业持有好感的程度。度可以用来反映企业内员工对企业持有好感的程度。得到工作的机会显示出员工在外部环境中角色转换得到工作的机会显示出员工在外部环境中角色转换的可行性。普莱斯理论模型的前提条件是只有当员的可行性。普莱斯理论模型的前提条件是只有当员工调换

    21、工作的机会相当高,且员工对工作不满意时工调换工作的机会相当高,且员工对工作不满意时才会导致流失。才会导致流失。普莱斯定义了决定员工流出的主要因素为:薪普莱斯定义了决定员工流出的主要因素为:薪酬水平、融合性、基础交流、正规交流以及企业的酬水平、融合性、基础交流、正规交流以及企业的集权化,前四种因素与员工流出呈现正相关性,企集权化,前四种因素与员工流出呈现正相关性,企业的集权化与员工流出呈现负相关性。工作满足度业的集权化与员工流出呈现负相关性。工作满足度和变化工作的机会是员工流失和其他决定因素之间和变化工作的机会是员工流失和其他决定因素之间的中介变量。的中介变量。(二)影响人才流动的组织因素理论(

    22、二)影响人才流动的组织因素理论 卡兹的组织寿命学说卡兹的组织寿命学说美国学者卡兹美国学者卡兹(katz)(katz)从保持组织活力的角度建立了组从保持组织活力的角度建立了组织寿命学说。他通过对科研组织的寿命研究发现,组织寿织寿命学说。他通过对科研组织的寿命研究发现,组织寿命的长短与组织内的信息沟通情况有关,与获得成果有关。命的长短与组织内的信息沟通情况有关,与获得成果有关。他通过大量调查统计绘出了一条组织寿命曲线,即卡兹曲他通过大量调查统计绘出了一条组织寿命曲线,即卡兹曲线。线。卡兹曲线表明,在一起工作的科研人员,在卡兹曲线表明,在一起工作的科研人员,在1.51.5年年5 5年这个期间里,信息

    23、沟通水平最高,获得成果也年这个期间里,信息沟通水平最高,获得成果也最多。而在不到最多。而在不到1.51.5年的时间里,成员信息沟通水平不年的时间里,成员信息沟通水平不高,获得成果也不多。这是因为相处不长,组织成员之高,获得成果也不多。这是因为相处不长,组织成员之间还不熟悉。而相处超过间还不熟悉。而相处超过5 5年,由于大家过于了解和熟年,由于大家过于了解和熟悉,在思维上已经形成定势,会导致反应迟钝和认识趋悉,在思维上已经形成定势,会导致反应迟钝和认识趋同化,这时组织会呈现出老化和丧失活力。同化,这时组织会呈现出老化和丧失活力。卡兹曲线告诉我们组织和与其它生物一样也有成长、卡兹曲线告诉我们组织和

    24、与其它生物一样也有成长、成熟和衰退的过程。组织的最佳年龄区为成熟和衰退的过程。组织的最佳年龄区为1.51.5年年5 5年,年,超过超过5 5年就会出现组织老化,解决的办法是通过人才流年就会出现组织老化,解决的办法是通过人才流动对组织进行改组。他从组织活力的角度证明了人才交动对组织进行改组。他从组织活力的角度证明了人才交流流动和人才退出的必要性。一般而言,人的一生流动流流动和人才退出的必要性。一般而言,人的一生流动7 78 8次是可以的,流动次数过多反而会降低效率。次是可以的,流动次数过多反而会降低效率。库克的人才创造力曲线库克的人才创造力曲线美国学者库克(美国学者库克(KuckKuck)从如何

    25、更好地发挥人的创)从如何更好地发挥人的创造力的角度,论证了人才流动的必要性,库克的人才创造力的角度,论证了人才流动的必要性,库克的人才创造力曲线(库克曲线,造力曲线(库克曲线,kuck curve)kuck curve)。OA表示研究生在3年的学习期间创造力增长情况;AB表示研究生毕业后参加工作初期,第一次承担任务所具有的挑战性、新鲜感,以及新环境的激励,促其创造力快速增长;AC为创造力发挥峰值区,是出成果的黄金时期;随后进入CD,即初衰期,创造力将继续下降;最后进入衰退的DE期,创造力将继续下降并稳定在一个固定值。在衰退期如不改变环境和工作内容,人才的创造力将在低水平上徘徊不前。库克指出,为

    26、激发研究人员的创造力,应该及时变换工作部门和研究课题即进行人才流动。人才创造力较强的时期大约有4年(AD),人的一生就是处在不断开辟新工作领域的过程来激发和保持自己的创造力的。即走完一个S型曲线,再走下一个S型曲线。启示:人才的创造力发挥有一个最佳期AC,超过了一定年限,人才的创造力会进入衰减稳定期DE;为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应及时调整人才的工作岗位、变换新的研发课题环境;组织要保持旺盛创造力,必须不断吸纳新人才并允许原有人才流出组织之外。(三)影响人才群体流动的社会因素理论(三)影响人才群体流动的社会因素理论影响人才群体流动的社会因素除了教育水平、产业结构等因影响人才群体流动的社会因素除了教育

    27、水平、产业结构等因素外还有如下的因素。素外还有如下的因素。不可交换的商品(气候、自然条件、地理位置、政治制度、不可交换的商品(气候、自然条件、地理位置、政治制度、社会环境、生活质量等非经济因素)社会环境、生活质量等非经济因素)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和社会福利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和社会福利不同国家的经济规模和实力不同国家的经济规模和实力(一)劳动力流动成本(一)劳动力流动成本 1.1.劳动力流动的私人成本劳动力流动的私人成本直接成本机会成本心理成本风险成本 2.2.劳动力流动的社会成本劳动力流动的社会成本 (1)流动影响与地区公共服务相关的税收水平,即存在劳动人口净流入的地区,其人均承担的与此相关的税

    28、收将下降,而人口净流出地区则人均税收上升(当公共服务由固定规模的公共设施提供时)。(2)流动使人口大量流入的地区的公共服务出现供求不平衡现象,从而影响流入地原居民所接受的服务质量。劳动力流动的社会成本主要包括:对他人财产价值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房地产价格的变化上;对社会公共管理资产的影响;社会公共服务成本的影响。(二)劳动力流动的收益(二)劳动力流动的收益 1.1.劳动力流动的私人收益劳动力流动的私人收益()直接收益。()直接收益。劳动者流动的直接收益来自劳动者在新的职业中获取相对于原来收入净值差额的总和。()间接收益。()间接收益。它是指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所提供的各种便利所引起的劳动者部分开支

    29、的节省。()心理收益。()心理收益。这是指给流动者带来的非经济性效用。2.2.劳动力流动的社会收益劳动力流动的社会收益(1 1)能够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能够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2 2)有利于劳动者地位的提高)有利于劳动者地位的提高(3 3)能够促进经济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三)劳动力流动的合理决策(三)劳动力流动的合理决策 劳动者流动的决策取决于流动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当劳动力流动的净收益为正数时,劳动者才可能做出流动的决策,劳动力流动才会发生。如果流动成本大于流动收益时,劳动力流动的净收益为负数时,由于流动是得不偿失的行为,劳动者就不会做出流动的决策,流动也就不会发生。流动净收益现值

    30、流动净收益现值=流动收益现值流动成流动收益现值流动成本本211211CCrBtBtNRPntt二、影响劳动力流动的非经济因素及劳二、影响劳动力流动的非经济因素及劳动力流动决策动力流动决策三、劳动流动的优化决策三、劳动流动的优化决策社会标准:社会标准:劳动力流动在整体上要能充分地、合理地开发利用人力资源;能够推动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能够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等。企业标准:企业标准:能够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其效率;能够适合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能够提高企业竞争力等。劳动者标准:劳动者标准: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才智和潜能;能够得到公平、合理的劳动报酬;能够不断地进行人力资本积累

    31、等。第三节第三节 劳动力(人口)流动理论劳动力(人口)流动理论一、劳动力流动的成因理论一、劳动力流动的成因理论(一)马克思和列宁对人口流动原因的考察(一)马克思和列宁对人口流动原因的考察 1.1.社会分工和生产社会化社会分工和生产社会化两类分工:两类分工:自然分工:自然分工:在纯生理的基础上产生的,这种分工最初在家庭内部和单位内部进行社会性分工:社会性分工:由原来不同而又相互依赖的生产领域之间的交换而产生。2.2.过剩人口过剩人口 人口增殖 、自耕农破产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入侵都会出现过剩人口寻找谋生门路的流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强迫移民 下,不是人口压迫生产力,而是生产力压迫人口。3.3.大

    32、机器工业化和城镇化大机器工业化和城镇化 大机器工业的发展吸收了大量农村人口,从而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又为城市进程输送了大量流动人口,从而促进了城市的发展。4.4.经济危机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生产的周期性发展,繁荣与衰退交替出现,由此引发的产业对于劳动力需求的大幅度增长或削减,也是造成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原因。(二)配第(二)配第-克拉克定理和库兹涅茨法则克拉克定理和库兹涅茨法则 1.1.配第配第-克拉克定理克拉克定理 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在政治算术(1672)中提出了不同产业的收入差异定理 1935年新西兰学者费希尔提出了三次产业的分类,但没有总结出劳动力转移的规律。1940年英国

    33、经济学家克拉克(Clark)在配第收益差异定理和费希尔三次产业分类的基础上,通过整理分析若干国家的统计资料,印证了配第早年的定理。所以,后人把克拉克的结论称之为配第-克拉克定理。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逐渐减少,第二产业先增加后减少,第三产业将不断增加。2.2.库兹涅茨法则库兹涅茨法则 (1 1)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随着年代的延续,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一样处于不断下降之中。(2 2)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工业部门劳

    34、动力上升的份额低于或等于服务业部门。(3 3)服务部门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在所有国家都是上升的。(三)博格对人口流动的推力(三)博格对人口流动的推力-拉力分析拉力分析 创始人:创始人:博格(BogueBogue),2020世纪5050年代末。观点:观点:在人口流出地,存在一种起主导作用的推力,把居民推出常居地。产生推力的因素产生推力的因素:自然资源枯竭、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劳动力过剩导致的失业和就业不足、较低的经济收入水平、沉重的税负等。在推力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拉的力量:在推力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拉的力量:包括家人团聚的欢乐、熟悉的社区环境等。人口流出的原因:人口流出的原因

    35、:推的力量大于拉的力量,推力占主导地位。劳动力之所以选择流动是因为流入地的拉力比推力更大,拉力居主导地位。博格的人口流动推力博格的人口流动推力-拉力因素拉力因素(四)库兹涅茨对人口再分布的研究(四)库兹涅茨对人口再分布的研究经济发展与人口的区域再分布相互紧密联系,互为变量。经济发展与人口的区域再分布相互紧密联系,互为变量。一方面,伴随着经济发展的人口增长会自发刺激人口从过一方面,伴随着经济发展的人口增长会自发刺激人口从过度密集地区流向相对稀少的地区,以开拓自然资源,从而度密集地区流向相对稀少的地区,以开拓自然资源,从而进一步引起人口流动;另一方面,现代社会技术进步造就进一步引起人口流动;另一方

    36、面,现代社会技术进步造就的经济增长会通过工业化、城镇化等形式对人口分布产生的经济增长会通过工业化、城镇化等形式对人口分布产生更为重要的影响。更为重要的影响。经济增长由技术变革引导,而人口分布变动则是适应经经济增长由技术变革引导,而人口分布变动则是适应经济机会变化的结果。技术进步往往是十分具体的,它对不济机会变化的结果。技术进步往往是十分具体的,它对不同部门和不同地区的影响程度不一。这种变化对人口过程同部门和不同地区的影响程度不一。这种变化对人口过程会产生影响。但相对而言,能够迅速而直接适应这种变化会产生影响。但相对而言,能够迅速而直接适应这种变化的是通过人口流动而形成的人口分布。因此,人口流动

    37、是的是通过人口流动而形成的人口分布。因此,人口流动是适应技术变化而导致经济机会(企业投资机会、劳动力就适应技术变化而导致经济机会(企业投资机会、劳动力就业机会、要素的收入增加机会等)变化的主导机制。业机会、要素的收入增加机会等)变化的主导机制。他还认为,流动人口在性别、年龄、种族、家庭地位、他还认为,流动人口在性别、年龄、种族、家庭地位、教育程度、健康状况等诸多社会及人口学特征方面是具有教育程度、健康状况等诸多社会及人口学特征方面是具有选择性的。相比之下,以寻找工作为背景的流动人口会具选择性的。相比之下,以寻找工作为背景的流动人口会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更能促进经济发展。有更高的生产效率,更能促

    38、进经济发展。二、人口流动规律二、人口流动规律(一)拉文斯坦对人口流动规律的初步概括(一)拉文斯坦对人口流动规律的初步概括 英国统计学家拉文斯坦(E.G.Ravenstein)(E.G.Ravenstein)于18851885年6 6月在英国皇家统计学杂志第4848期上发表了人口迁移规律一文,对英国18711871年至18811881年的人口迁移做了分析。人口迁移规律:研究领域研究领域具体规律具体规律迁移规律的内涵迁移规律的内涵迁移机制迁移机制经济规律经济规律为了提高和改善生活质量而进行迁移为了提高和改善生活质量而进行迁移城乡规律城乡规律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迁移可能性要大,城镇居民比农村居民迁移的

    39、数量少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迁移可能性要大,城镇居民比农村居民迁移的数量少迁移结构迁移结构性别规律性别规律女性迁移以短距离为主,而且相对于男性迁移倾向更强女性迁移以短距离为主,而且相对于男性迁移倾向更强年龄规律年龄规律各年龄段,人口迁移的倾向是不同的,青年人是人口迁移的主体各年龄段,人口迁移的倾向是不同的,青年人是人口迁移的主体空间特征空间特征距离规律距离规律多数人口迁移都是短距离的,其流向是工商业中心,移民的数量分布随着距迁入中心距离的多数人口迁移都是短距离的,其流向是工商业中心,移民的数量分布随着距迁入中心距离的增加而减少,长距离的迁移者,通常是优先选择迁入特大的工商业中心城市。增加而减少,长

    40、距离的迁移者,通常是优先选择迁入特大的工商业中心城市。递进规律递进规律中心城市吸纳乡镇人口所造成的空缺,将由乡镇周边更远地区的居民所填补,直到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吸纳乡镇人口所造成的空缺,将由乡镇周边更远地区的居民所填补,直到中心城市的吸引力传递至到最偏远的角落的吸引力传递至到最偏远的角落双向规律双向规律迁移的流向不是单向的,每个主要的迁移流会产生一个补偿性的反迁移流迁移的流向不是单向的,每个主要的迁移流会产生一个补偿性的反迁移流(二)ES李对人口迁移规律的总结 ES李(ESLee)于1966年在其人口迁移理论一文中,除了前边所述的对人口流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外,他还对人口迁移的规律进行了总结,他对

    41、人口迁移规律的概括主要有人口迁移的流量、流向、迁移者的特征三方面的内容。(三)扎林斯基的人口流动阶段论(三)扎林斯基的人口流动阶段论 19711971年,人口学者扎林斯基(Wilbur Wilbur ZelinskyZelinsky)在美国地理杂志第6161期发表了人口流动转变论一文,认为人口流动与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相关,也与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存在密切联系。他把人口流动与人口转变理论结合起来,提出了人口流动转变的五个阶段论。人口流动转变的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传统社会阶段。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人口自然增长缓慢,人口很少流动。第二阶段,早期转变社会阶段。随着死亡率的下降,人口迅速增长,人口出

    42、现了大规模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同时也在国内拓荒和在国外建立殖民地。第三阶段,后期转变社会阶段。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抑制了人口的自然增长,因移民国外使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速度放慢。第四阶段,发达社会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都较低,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速度较以前更低,然而城市内部和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增强。第五阶段,未来超发达社会阶段。推测大多数居民移动是在城市内部和城市之间,对于来自发展中地区的非技术工人的大量迁入,发达地区可能予以控制。所以人口流动也要与该国当时所处的阶段相适应。四、二元经济中的劳动力流动理论四、二元经济中的劳动力流动理论(一)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一)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 二元经济(二

    43、元经济(Dual EconomiesDual Economies):):最初是由美国经济学家J.H.J.H.勃克(J.H.Boeke,1953J.H.Boeke,1953)提出的,是指印度尼西亚社会经济划分为传统部门和由荷兰人所经营的现代部门。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WALewisWALewis)在曼彻斯特学报19541954年5 5月发表的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农业劳动力向城镇工业部门流动的模型。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 一个是以传统生产方法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很低、收入仅够维持生计的传统农业部门;另外一个是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劳动

    44、生产率和工资水平超过传统农业部门的城市工业部门 。三个假设前提三个假设前提()“零值劳动力”和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假设()“工资不变”假设,即维持劳动力生计的收入决定资本家支付工资的下限;()“资本家剩余用于投资”假设。二元经济转化为一元经济过程二元经济转化为一元经济过程经历农业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阶段和资本增长超过劳动供给两个不同的阶段,如图:4.4.刘易斯拐点刘易斯拐点第一个拐点发生在二元经济发展第一阶段转变到第二阶段时,第一个拐点发生在二元经济发展第一阶段转变到第二阶段时,此时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变为相对短缺,资本主义现代化部门的工此时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变为相对短缺,资本主义现代化部门的工资开始上升

    45、,标志着资开始上升,标志着“刘易斯第一拐点刘易斯第一拐点”开始到来。开始到来。第二个转折点出现于二元经济发展到劳动力开始出现相对短第二个转折点出现于二元经济发展到劳动力开始出现相对短缺的第二阶段,随着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业剩余进一缺的第二阶段,随着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业剩余进一步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完全释放,两个部门的边际产品相等,步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完全释放,两个部门的边际产品相等,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形成,此时,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形成,此时,“刘易斯第二拐点刘易斯第二拐点”开始到来。开始到来。5.5.对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式的评价对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式的评价意义:意义:第一个

    46、提出二元经济发展模式,为发展经济学开辟了新思路。把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揭示了农业劳动力向工业转移的客观规律。缺陷:缺陷: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城市不存在失业的假定与现实不符;强调工业部门发展,忽视农业部门发展;把不变工资水平作为分析基础,与实际情况有差异;零值劳动力假设在计量上有缺陷;把资本积累看作工业部门扩张和经济发展的惟一源泉,忽视了技术进步的作用。(二)拉尼斯(二)拉尼斯-费景汉的二元劳动力流动论费景汉的二元劳动力流动论19611961年9 9月美国经济学家拉尼斯(GRanisGRanis)、费景汉发表一种经济发展理论一文,提出劳动力流动理论。平均产量NSCLWA农业劳力

    47、 MPLl曲线 ASS曲线 YGPZDU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粮食短缺点 商业化点 1.1.对农业和工业两部门发展阶段划分对农业和工业两部门发展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第一阶段:传统的农业部门存在大量的显性失业,农业部门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为零。第二阶段:第二阶段:由于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农业部门的劳动边际生产率升高,变为大于零但仍低于制度工资。第三阶段:第三阶段:农业部门已不存在剩余劳动力,农业边际生产率逐渐高于制度工资,农业劳动力的工资不再取决于制度工资而由其边际产值决定,工业部门吸收的农业劳动力的工资是由市场机制决定。2.拉-费模式对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发展(1)补充了刘易斯模式对农业

    48、发展认识的不足;(2)克服了刘易斯在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认识上的局限;(3)认识到了人口增长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拉拉-费模式的缺陷费模式的缺陷和刘易斯一样认为农业存在剩余劳动力,而工业部门不存在失业,这与发展中国家实际情况不符;把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看成是由农业部门的收入水平决定的,并且农业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不会因农业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这一点也不合理;只论述非农经济发展过程与人口转移的关系,并没回答发展中国家在各种约束下如何发展非农经济问题。(三)乔根森的剩余农业劳动与二元经济发展(三)乔根森的剩余农业劳动与二元经济发展 .农业剩余是农业剩余劳动转移的充分必要条件农业剩余是农业剩余劳动转移的充分必

    49、要条件 他不同意刘易斯把农业剩余劳动力作为转移到工业部门的惟一必要条件,认为农业剩余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是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的充分和必要条件。.工资水平不是不变的,而是不断上升的工资水平不是不变的,而是不断上升的 在乔根森模式中,工资水平不是固定的而是上升的,此观点与刘易斯模式、拉-费模式相对立。3.3.二元经济的发展阶段二元经济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第一阶段:存在隐性失业的阶段,也就是工业化的起步阶段;第二阶段:第二阶段:隐性失业消失阶段,这时农业部门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低于以农产品计算的实际工资率,工业部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第三阶段:第三阶段:两个部门的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不变的工资率。

    50、前两个阶段属于古典发展阶段,而第三阶段可以解释为二元经济理论的新古典阶段。.劳动力转移的意义不在于生产率的提高,而在于人们消费结构的必然变化 人们对粮食的需求是有限的,而对工业品的需求是无限的。.二元经济的两种分析方法比较二元经济的两种分析方法比较二者的主要区别二者的主要区别古典模式古典模式(刘易斯和拉(刘易斯和拉-费)费)新古典模式新古典模式(乔根森)(乔根森)假设存在剩余劳动力假设存在剩余劳动力假设以农产品计算的实际工假设以农产品计算的实际工资率是固定的资率是固定的在隐性失业消失之前,农业在隐性失业消失之前,农业人口必须绝对减少;人口必须绝对减少;贸易条件不可能是经济内在贸易条件不可能是经


    注意事项

    本文(第五章-劳动力流动-《劳动经济学》-课件.pptx)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