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板块六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阶段特征】1.阶段: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18401894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社会在屈辱中开始向近代化迈进。2.特征: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民族危机加剧的背景下,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担负起了反侵略反封建的任务,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3.经济:随着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剧,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洋务派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经济开始向近代化迈进。4.思想:封建统治者“天朝上国”的
2、愚昧思想受到猛烈冲击,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5.生活: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民众的生活习俗受到巨大冲击,开始发生变化。,第1讲18401894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考情备考分析,主干知识整合,要点史料探究,高考教材连线,考情备考分析 考题角度备考分析,主干知识整合 整合知识夯实基础,抓主干一、鸦片战争1.原因(1)根本原因: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意图打开中国市场,将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2)重要原因:清政府经济落后,政治腐败,军备废弛,闭关锁国。(3)直接原因:1839年6月,林则徐虎门销烟。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侵略战争。,2.过程(1)
3、爆发: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2)北犯:英军进攻厦门,攻占浙江定海,到达天津白河口,威胁北京。(3)扩大: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清军爱国将领海龄抗英殉国。3.结果:清政府屈辱求和,1842年8月被迫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4.影响(1)政治: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中国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这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3)思想文化: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抛弃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4
4、)社会转型:促使古老中国被迫向近代社会转型,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1)根本原因: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2)直接原因:英法等国提出修订条约的要求,遭到拒绝。2.经过(1)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战争爆发。随后,法国也加入侵华战争。(2)1858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继而北上进逼天津,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3)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洗劫并火烧圆明园,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4)美俄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与它们签订不平等条约。特别是俄国,乘机强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3.结果4.影响(1)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
5、重的侵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2)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三、太平天国运动1.原因(1)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2)直接原因:连年发生自然灾害。2.过程(1)金田起义:1851年,洪秀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2)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3)定都天京:1853年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国都。,(4)军事全盛北伐:由于孤军深入,最终失败。但牵制了清军大量兵力,为西征军创造了有利条件。西征:西征军不断打败湘军,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5)天京变乱:1856年发生,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6)后期斗争:重建领导核心
6、,重建纲领,组织军事防御战。(7)运动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3.纲领,4.评价(1)作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和外国侵略者。(2)教训: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重理解1.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英国国情对比,2.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比较,3.湘淮军与地方势力的崛起为对付日益强大的太平天国,咸丰皇帝令地方组织团练武装,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相继发展起来,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力量。湘军的兴起,标志着以曾国藩为首的汉族地主的崛起,使清朝渡过危机的同时,面临新的危机即地方督抚力量的强化与离心倾向加强,高度中央集权的权力开始下
7、移,“外重内轻”的局面开始出现。,要点史料探究 研习史料探究重点,【解答】 (1)明问题,找方向:影响一般包括“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2)定时空,找关联: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此,中国的主权逐渐沦丧,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同时,中国人民开始探索救亡图存之道,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3)提信息,找关键:反映了鸦片战争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反映了鸦片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反映了鸦片战争促进了中国的民族觉醒。【答案】 (1)鸦片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3)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深化拓展】 鸦片战争的历史影响,
8、【解答】 (1)明问题,找方向:首先明确设问是要求概括两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提取材料信息从对清政府的打击、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及对传统社会的挑战等角度概括。(2)定时空,找关联: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是清政府腐败统治与列强侵华激化阶级矛盾的产物。在反封建的同时,时代赋予它反侵略的新任务,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3)提信息,找关键:反映出对清政府的打击。反映出对早期现代化的推动作用。反映出对传统观念的挑战。【答案】 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腐朽的清王朝,动摇了其反动统治,使得传统的政治和权力结构变化;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对于传统的“价值观”提出挑战。,【深化
9、拓展】 多层次看待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作用1.从社会经济来说,太平天国运动虽然没有改变土地制度,但是对于封建地主分子的人身消灭和整个地主阶级的经济勒迫,又造成了地主分子的出逃和地主阶级经济的萎缩,部分农民因此而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土地。战争的破坏、大量人口的减少,进一步瓦解了占领地区明清以来形成的长期土地租佃制度,从而产生了相当数量的自耕农,这些自耕农经济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客观上对于后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2.从社会政治方面看,清朝传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受到巨大的挑战和冲击。地方政权相对于中央的统治出现自立的倾向,并且汉族官僚的地位不断上升,从而改变着清朝统治集团力量
10、分配格局。,3.太平天国运动客观上使得长江流域传统的封闭状态被进一步打破,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4.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一个历史事件对后来的许多政治力量也发生着间接影响。在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借此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辛亥革命期间孙中山接受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正面影响和因争权夺利而导致的反面教训。总之,应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看太平天国运动对于中国社会的政治进程起到促进作用。,高考教材连线 透析高考教材补缺,【析考题】 角度一近代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典例1】 (2012海南卷,14)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
11、教堂诱污妇女”。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试题分析】 1870年前后清政府与列强的关系看似平静,但自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对中国入侵的程度却在不断地加深,中外矛盾亦随之加剧。在一定程度上,教会和传教士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马前卒,对此教材在义和团运动相关章节也有所涉及。尖锐的中外民族矛盾以谣言方式表达出来,也是正常社会心理的表现。允许传教和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都不会必然引发教案和使矛盾激化。太平天国运动早已失败,与19世纪70年代的教案和谣言很难说得上有直接关联。故A、C、D三项都可以排
12、除,正确答案为B项。答案:B,角度二太平天国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典例2】 (2011课标卷,29)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试题分析】 解答本题可以结合所学采用排除法。从1853年定都天京到1856年天京变乱,太平天国运动处于上升的趋势,逐渐形成了全盛的局面,185
13、6年天京变乱后,战局出现逆转,B项表述错误;“传统士绅的抵制”和“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是从太平天国兴起就存在的因素,不能解释洪秀全后期要求尊孔的原因,C、D两项错误;太平天国是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农民政权,后期逐渐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政治制度,孔孟之道是维护这一制度的最好工具,这是洪秀全尊孔的最深层原因。答案:A,【教材补缺】 太平天国运动对儒家思想态度的变化太平天国以宗教发起,并以拜上帝信仰作为基本意识形态基础。太平天国起义者对包括儒教在内的各种宗教和意识形态横加挞伐,特别是对对立面清朝的官方意识形态儒教,更是加以猛烈冲击。太平天国激进的文化政策极大疏远了他们与恪守儒教精神的中国农业社会的关系。太平天国是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农民政权,它与源于西方的拜上帝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需要以传统精神资源作为其意识形态。因此,在太平天国政治史上,其实存在着一条儒家化政治的轨迹。由于这条线索被淹没在激烈的军事政治斗争环境中,加之后世对太平天国激进的反孔排儒思潮倍加推崇,所以这一儒家化倾向的政治轨迹仅仅依稀隐显出它的印迹。其实,真正能够符合与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恰恰是这一儒家化倾向的政治实践。,角度三晚清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趋势【典例3】 (2013全国卷,29)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