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单元滚动检测卷一 中国古代政治 (时间: 60 分钟 满分: 70 分 ) 第 卷 (选择题 )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 25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 1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 )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C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 D决策体现原始民主色彩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中统治者以 “ 占卜 ” 决定国事可知,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的特点。 2西周的分封制将土地与人民分封给诸侯,实际上 ( ) A打破了原有的部族组织 B重新任命了部族首
2、领 C重建了新的生产关系 D实现了贵族平等 答案 A 解析 西周分封制的目的在于加强周王室的统治,如把殷商遗民迁入姬姓封国,以加强监视,可见其改变了过去的部族组织,故 B 不正确, A 正确;西周仍为奴隶社会,生产关系未改变,故 C 不正确;西周通过分封形成了以周王为核心的贵族等级体系,故 D 不正确。 3 “ 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 ” 这说明西周宗法制度确立的主要目的是 ( ) A削弱庶子政治权 力 B区别大宗小宗 C规定嫡长子为世子 D稳定统治秩序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中 “ 惧其散而无统也 ” 等信息,可知西
3、周宗法制的目的在于稳定统治秩序。 4礼记 祭统云: “ 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 国语 晋语曰: “ 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 ” 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 ) A禅让制 B宗法制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C分封制 D世袭制 答案 B 解析 材料突出了古代重 “ 祭 ” 、重 “ 同姓 ” 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维护政治统治的制度,强调了血缘的重要性,而世袭制则侧重权 力、财富的传承,故选 B。 5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 “ 三皇 ”“ 五帝 ” 之名而称 “ 皇帝 ” ,其首要目的是 ( ) 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
4、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 答案 C 解析 秦王取名从 “ 三皇 ”“ 五帝 ” 中分别取 “ 皇 ” 和 “ 帝 ” ,表明功高 “ 三皇 ” 、盖过 “ 五帝 ” ,突出自我的功业。故答案选 C。 6史记 秦始皇本纪说: “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 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 ) A朝议裁决 B集权独断 C世袭传 承 D政务繁忙 答案 B 解析 “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 表明皇帝掌管天下一切事务的大权,反映了皇帝制度的特点是集权独断。 7韩非子说: “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 君主 )独制四海之内。
5、”下列制度中,最符合这一思想的是 (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答案 D 解析 “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 的大意是:天下四方有事件发生,而要害在中央之地。圣人 (非孔子 )把持着要害之所,四方的诸侯都会来朝拜。其意思是要强化中央的权力,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力 量,为此秦始皇推行了郡县制。因此答案选 D。 8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为 “ 赵钱孙李 ?” 明为 “ 朱奉天运 ?” 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 ( )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皇权的独尊 C等级的森严 D文化专制的扩展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宋、明分别以赵、朱作为百家姓的第一位,联系到赵、朱分别是宋、
6、明两代的【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国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受封建社会中皇权独尊特点的影响。 9 (加试题 )集解引苏林曰: “ 秦时无刺史,以御史监郡。 ” 秦始皇三十六年,在华阴平舒道有人对使者奉璧并诅咒 “ 今年祖龙死 ” ,于是始 皇大怒, “ 使御史观望 ” 。材料中秦御史的主要职责是 ( ) A负责监察工作 B行使行政大权 C掌管司法刑狱 D组织史书编撰 答案 A 解析 御史负责监察工作。 10秦朝规定九卿中的奉常掌宗庙礼仪,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 ?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 )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答
7、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 “ 九卿 ” 中有官员专门负责皇帝及其家属的饮食起居,这就反映出 “ 家国一体 ” 的观念,故选 D。 11一位西方学者评论 秦始皇: “ 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 ”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 A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中 “ 不考虑世系 ” 可知废除了贵族世袭制,而 “ 以个人亲信为基础 ” 体现了对官员的任命,形成官僚政治,故 A 正确。 12在某古代史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
8、 甲戌,命江浙行省明年漕运粮二百八十万石赴京师。 ”据你判断,该史书可能是 ( ) A汉书 B旧唐书 C宋史 D元史 答案 D 解析 行省制创建于元代,故最早记载不会超过元代,故选 D。 13 “ 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 (佛教 ),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 ? 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 ” 这里的 “ 官 ” 隶属于 ( )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A宣政院 B中书省 C枢密院 D行中书省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了中央对西域的管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四川、青海部分地区,故选 A。 14 (加试题 )唐朝杜牧说: “ 自
9、去岁前 五年,执事者上言,云科第之选,宜与寒士,凡为子弟,议不可进 ? 为子弟者,鱼潜鼠遁,无入仕路。 ” 材料反映了当时的选官制度 ( ) A层层推荐 B注重门第 C唯才是举 D打击贵族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 “ 云科第之选,宜与寒士,凡为子弟,议不可进 ” ,可见杜牧主张科举制应该大量取用 “ 寒士 ” 而不是 “ 子弟 ” , “ 寒士 ” 与 “ 子弟 ” 相对立,可以推断 “ 子弟 ” 应指贵族子弟, “ 凡为子弟,议不可进 ” ,说明当时选官制度旨在打击贵族。 15 (加试题 )“ 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 级。 ” 与此 “ 制度 ”
10、 相吻合的表述为 ( ) A “ 凡周之士,不 (丕 )显亦世 ” B “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 C “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 D “ 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官把卷看 ”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的含义,可以判断出为隋唐的选官制度 科举制。 A 为世卿世禄制, B 为察举制, C 为九品中正制, D 是科举制的特点。 16 “ 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 ” 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 ( ) A分封制 B三省六部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 权制 答案 D 解析 中华文明的突出特点是具有统一性和连续性,形成这一特点的制
11、度原因是中国实行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制度。在这一制度下,中华民族形成统一的文字、语言、自然经济特征等,从而凝聚了强大的民族向心力,维护中华民族统一成为历史传统和人心所向。 17钱穆曾说: “ 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 政府 于 王室 之下,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六百年之久。 ” 据此,可以得出的合理推断是 ( ) A明以前政府权力完全被丞相掌控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B废除丞相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C明以前实行皇帝与丞相分权制度 D丞相制度 经过六百多年才被废除 答案 B 解析 由 “ 废宰相 ” 可知为明太祖时期,而 “ 统 政府 于 王室 ” 之下,则说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12、。 18明史 职官志记载: “ 洪武九年 (1376 年 ),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 (1380年 )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 ” 明太祖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 ) A加强中央集权 B强化君主专制 C提高行政效率 D实现权力制衡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主要反映了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其原因在于丞相权力直接威胁到皇权,直接目的在于强化君主专制。 19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贯的理念,那就是 ( ) A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
13、是改革的根本 D弥合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从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其核心就是皇权至上,到清朝军机处的设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国家的一切军政大权全部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故选 B。 20 “ 皇室的权,总 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 ”以下各项表述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 A秦朝创立皇帝制度和郡县制 B汉武帝设刺史,监察地方 C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 D清朝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置 答案 D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加强皇权,削弱政府权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体现在中枢机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符合这一条件的为 C、 D,而 D 使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标志着【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选 D。 21乾隆皇帝曾说: “ 权衡悉由朕亲裁。 ” 嘉庆皇帝则盛赞 “ 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 ” ,这两 位皇帝如此得意,主要是因为 ( ) A清朝边疆政策行之有效 B军机处的设立 C宰相制度的废除 D内阁的设立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