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学习理论单元学习理论单元v第四章第四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v第五章第五章 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v第六章第六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v第七章第七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概述1 1 学习的一般含义学习的一般含义v我国古代的:“学”就是闻、见,“习”就是温习、实习、练习,实践。v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由经验引起的个体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v认知心理学家:由经验引起的能力或行为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v定义: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能力或行为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三个要点:v第一,并非人们从事的任何活动都产生学习,只有那些对人的能力或行为倾向带来变化的活
2、动才是学习。v第二,这种变化是由后天经验引起的。由于身体生长、成熟引起的变化不能是学习。v第三,其变化必须能“相对持久保持”。这一定义语学习的变化区别于因适应、疲劳或服药引起的暂时性变化。暂时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或一旦条件改变就会自行消失。v上述定义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包括人类的学习,也包括动物的学习。学习与生命并存,学习广泛地发生于每个个体的生活之中。v蜜蜂采蜜v猴子练习攀爬v病症导致的行为改变v儿童模仿成人的行为v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v望梅止渴v蜘蛛织网 v一个幼儿迈出了他的第一步2 学习的分类21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v加涅(Gagne,R.M.),1965年,出版了学习条件(The Cond
3、itions of Learning)一书。v该书于1970、1977年和1985年三次修订再版。v1985年版的书名改为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v该书将人类学习的结果分为五种类型: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的学习言语信息是指能用言语(语言)表达的知识。又分为三小类:符号记忆,事实性的知识,有组织的整体知识。智慧技能的学习智慧技能主要指运用概念和规则办事的能力。又分为五小类: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原理与规则,高级规则。认知策略的学习认知策略是学习者运用有关人们如何学习、记忆、思维的规则支配人的学习、记忆或认知行为,并提高其学习、记忆或认知效率的能力。智慧技能指向外部环境,而认知策略指向学习者内
4、部。态度的学习态度是指习得的对人、对事、对物、对己的反应倾向。加涅提出三类态度:儿童对家庭和其他社会关系的认识,对某种活动所伴随的积极的喜爱的情感,如音乐、阅读等,有关个人品德的某些方面,如热爱国家等。运动技能的学习运动技能又称为动作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获得的、按一定规则协调自身肌肉运动的能力。动作技能学习的实质是通过练习,使运动规则支配学习者的肌肉协调,最后达到自动化。动作技能中含有两个成分:一是运动的规则,二是肌肉的协调。22美国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v1956年,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Benjamin S.Bloom,1913)立足于教育目标的完整性,制定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v主要代
5、表作有:v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Handbook I:Cognitive Domain)(1956,与人合作)v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二分册:情感领域(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Handbook II:Affective Domain)(1964,与人合作)vStability and Change in Human Characteristics(1964)vHandbook on Formative and Summative Evaluation of Student
6、Learning(1971,与人合编)(学生学习的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手册)vHuman Characteristics and School Learning(1976)(人的特征与学校学习)vAll Our Children Learing(1981)(我们的所有儿童都能学习)美国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 教育目标领域教育目标领域由低级到高级水平由低级到高级水平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六级水平:知识知识指对先前所学内容的回忆,包括对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的回忆;领会领会指能把握所学内容的意义,具体表现为能用自己的话表述、能加以说明、能进行简单的推断;应用应用指能将所学内容运用于新的具体情境,
7、包括概念、方法、理论的应用;分析分析指能分析所学内容的结构;综合综合指能创建新的知识结构,比如说拟订一项操作计划或概括出一组关系等;评价指能依据内、外在标准对所学内容进行价值判断,这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五级水平:接受、反应、价值化、组织、价值或价值体系的性格化技能领域的教育目标七级水平:知觉、定向、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新23 潘菽等对学习类型的分析v潘菽教授主编的教育心理学v根据学习的不同内容和结果,把学习划分为四种类型。一、知识的学习其中包括学习知识时的感知和理解等。二、技能和熟练动作的学习三、智能的学习四、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v冯忠良等人2000年
8、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将学生的学习分为三类:分类释义知识的学习是通过一系列的心智活动来接受和占有知识,在头脑中构建起相应的认知结构技能的学习是通过学习或练习,建立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的过程。有心智技能学习和操作技能学习两种。社会规范的学习是把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24奥苏贝尔的学习方式分类 学习分类的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意义的程度,从完全机械到完全有意义,中间有许多过渡形式;第二个维度是接受与发现的程度,从完全接受到独立发现,中间包括许多过渡形式。v接受学习接受学习:教师把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的,学生把教学内容加以内化(即把它结合进自己的认知结构之内
9、),以便将来能够再现或派作他用。v发现学习发现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不是现成地给予学生的,必须由他们自己去发现这些内容,然后便同接受学习一样,把发现的内容加以内化,以便以后在一定的场合下予以运用。v机械学习机械学习:学习内容不能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联系。v意义学习意义学习:是指语言文字或符号所表述的新知识能够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旧知识建立一种实质的和非人为的联系。v奥苏贝尔提倡有意义接受学习。v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nonarbitrary)和实质性的(substantive)联系。所谓非人为的联系,
10、是指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所谓实质性联系,是指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已经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的联系。v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有内外两条;外部条件是指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即能与人类学习能力范围内的有关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内部条件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二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能力与新知识进行联系的知识。他强调影响学生学习的首要因素是已有的知识。3 学习理论的发展脉络v学习理论主要回答以下几方面的问题:v学习的实质是什么?v学习的过程?v学习的条件?v 学习的结果?v 学习的
11、规律?31两种倾向的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v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实验心理实验室,心理学从此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v冯特构造主义理论主要特点有:v还原论(或要素主义):还原论(或要素主义):他直接研究人类意识经验,象化学中研究元素一样,他试图把意识经验分析为许多最小的基本要素,再研究这些要素之间是怎样联系的。v 内省法:内省法:他主要通过内省(或称自我分析)来研究人的意识经验,让被试在感知一个物体时详细报告他当时的经验“原始”经验,而不是报告对该物体的解释、从该物体所学到的东西。v 冯特的探究既是现代学习理论的摇篮,又是后来学习心理学家批判的靶子。v
12、针对冯特的内省法和元素主义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两种反对意见:v 一个是以华生为主的行为主义学派批评冯特的内省法。行为派同意研究元素,但他们不同意冯特用以发现这些元素的内省法。华生认为唯一可以被观察、并用以科学研究的是个体的外显行为。v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以桑代克为先导,以华生为激进的代表,又经过格思里、赫尔等的发展,之后斯金纳又对它作了总结和发展。v另一个是以韦特海默(Max Wertheimer,18801943)为首的德国的格式塔学派对冯特的批评。他们集中批评冯特的要素主义,认为他看不到人类经验的真实面貌,就好像音乐家如果把每个音符分开就永远听不到主旋律一样,他们强调经验的整体性,主张研究内部过
13、程和人的经验。32行为倾向、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v在与格式塔学派进行论战中,一些行为主义者开始吸收认知派的思想,从而出现了折衷倾向的学习理论,其中典型代表是:早期的托尔曼和后来的班杜拉。v托尔曼(E.C.Tolman)自称为“目的行为主义者”,他强调:动物行为的目的性和整体性,中介变量,潜伏学习。v 另一个有影响的人物是班杜拉(A.Bandura)。他基本沿用了行为主义的研究范式,但同时又吸收了许多认知学习理论的思想。他提出行为是环境、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因素与行为三者交互决定的。他提出“观察学习”的理论,强调对行为的自我调节和认知过程等。他的理论又称为社会学习理论。33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和
14、人本主义的出现v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主要包括两种倾向:v第一,认知结构理论:把人的认知看成是整体的结构,学习就是认知结构的发展过程,就是认知结构的形成和改造的过程。它的形成也是受到了皮亚杰思想的影响。v第二,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它主要是受到计算机科学的启发,用计算机来类比人的认知加工过程,从信息的接收、存贮和提取的流程来分析学习的认知过程。v在20世纪60年代,还有一派即人本主义思想,它反对把人还原和分割为各种要素,主张研究整体的人,而每个人都具有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潜能和动力,它从追求自我实现的角度来解释学习,强调学习者的自我参与、自我激励、自我评价和自我批评。其代表人物包括马斯洛、罗杰斯等。
15、3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v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的学习理论主要是以皮亚杰、维果斯基等的思想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v从行为主义到信息加工论基本都以客观主义(objectivism)为基础,即把事物的意义看成是存在于个体之外的东西,是完全由事物自己决定的,而对事物的认知就是单向的刺激或信息的接收过程,是从事物到心理的过程。v建构主义者认为,对事物的理解不是简单由事物自己决定的,信息要被人理解,依赖于个体原有的知识经验,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相互作用来形成、丰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的一个过程。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到头脑中的一个过程,而是从原有经验出发,建构(生长)新的经验
16、。v建构主义提出了许多与传统不同的观点,在教育心理学界日益受人关注,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但建构主义包括诸如极端建构主义和温和建构主义等不同的理解,我们应该吸收其中的合理内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v行为主义者主张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学习,他们用外显的、可以观察的刺激和反应来解释学习过程,而反对研究学习的内部过程。但不同的行为派学习理论家的观点并不完全相同,其主要的代表人物包括桑代克、华生、斯金纳和班杜拉等。1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Classical Conditioning)v巴甫洛夫(I.P.Pavlov,18491936)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他曾担任俄国科学院院
17、士。1904年,由于他在消化生理学方面的卓越研究而荣获诺贝尔奖。v在这个研究过程中,他发现与食物不同的刺激也可以引起唾液分泌,这就导致了他对心理学的研究,尤其是对条件反射的研究。1.1 经典条件作用实验v研究人员将狗置于严格控制下的隔音实验室内,通过遥控装置将食物(肉沫)送到狗的面前,然后通过仪器随时记录狗的唾液分泌量。当狗嘴里有食物(肉沫)时,会产生分泌唾液的反应,这种反应是本能的反应,巴甫洛夫把这种食物(肉沫)称为无条件刺激,简称“UCS”,把由这种食物引起的唾液分泌反应称为无条件反射,简称“UCR”。v实验开始后,研究人员首先向狗呈现铃声刺激,铃声响过半分钟后便给予食物(肉沫),然后观察
18、并记录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当铃声与食物(肉沫)如此匹配呈现多次以后,仅呈现铃声而不出现食物时,狗也会作出唾液分泌反应。巴甫洛夫关于条件作用研究的实验装置 v原来的中性刺激通过与无条件刺激反复结合,变成了一种条件刺激,分泌唾液成了由这种条件刺激引起的条件反应,这就建立了一种条件反射。经典条件作用的四个概念v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刺激(unconditioned stimulus,UCS):):能引起本能性的(无需学习)生理和情感反应的某一物体或事件。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无条件刺激就是肉沫。v无条件反应(无条件反应(unconditioned response,UCR):):由无条件刺激所引起的本能性的
19、或无需学习的生理或情感上的反应。狗看到肉沫分泌唾液就是无条件反应。v条件刺激(条件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CS):):与无条件刺激建立起联结的某一物体或事件。铃声(或实验助手)是条件刺激。v条件反应(条件反应(conditioned response,CR):):一种习得的、与无条件反应相似的生理或情感反应。没有肉沫出现,狗仍能分泌唾液就是条件反应。1.2 泛化、辨别、消退v泛化(generalization)是对相似的刺激以同样的方式作出反应。v辨别(discrimination)是对相似但不同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v消退(extinction)是指条件刺激多次重复而
20、不伴随无条件刺激,条件反射逐渐削弱直至消失的过程。1.3 教学上的运用把学习任务与积极、快乐的事件相联结v与个体竞争相比,要更加重视群体竞争与合作。许多学生对个体竞争有消极的情绪反应,这可能会泛化到其他学习中。v创造一个舒适的读书角,吸引学生主动地阅读。v提供温暖、舒适的课堂环境,使学生产生温馨的感觉,进而泛化到学习活动中。帮助学生成功地摆脱产生焦虑的情境v给害羞的学生分配更多与其他同学交往的任务,例如分发作业本、试卷,辅导其他同学等。v设计小的步骤,实现大的目标。例如一位同学害怕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话,可以先让这位学生在小组同学面前坐着读一个报告,然后站着读,再后来让他根据笔记内容作一个报告。最
21、后,让他到讲台前给全班同学作报告。v向不愿意回答问题或成就动机低的学生提问时,可以提这样的征求性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你注意到了什么?”,“你会如何比较这两个例子?”教师可以对学生作出的提议(回答?)给予积极的评价,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帮助学生认识情境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以便适当地辨别和泛化v有些学生参加关键的考试会感到紧张,应该让他们保持与日常小测验一样的心境。1.4 评价v第一,巴甫洛夫对条件反射的研究是开创性的,而且他的实验方法与研究结果被后来的心理学家所广泛接受。v第二,条件反射确实是一种简单的学习形式,在动物和婴儿的学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条件反射的泛化、分化和消退现象等也都可以在教
22、学中加以运用。v第三,在教学中合理地运用条件反射学说的一些原理和原则,但要特别避免用条件反射来解释任何复杂的学习过程,如概念学习、原理学习和问题解决等。2 桑代克的联结说v桑代克(Edward L.Thorndike,1874-1949),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使教育心理学研究走向了科学化的道路,是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开创者。21动物实验v桑代克是最早用动物实验来研究学习规律的心理学家。v桑代克将饥饿的猫禁闭于迷笼之内,饿猫可以用抓绳、按钮、踏板等三种不同的动作逃出笼外获得食物。饥饿的猫第一次被关进迷笼时,开始盲目地乱撞乱叫,东抓西咬,经过一段时间后,它可能做对了打开迷笼门的动作,逃出笼外。桑代克
23、重新将猫再关入笼内,并记录每次从实验开始到猫做出打开笼门的正确动作所用的时间。经过如此多次连续尝试,猫逃出迷箱所需的时间越来越少,无效动作逐渐被排除,以致到了最后,猫一进迷箱内,即去按动踏板,跑出迷箱,获得食物。v根据实验,可以画出猫的学习曲线。v试误学习试误学习vtrial and error learning 22学习的联结说v学习不是建立观念之间的联结,而是建立刺激反应联结(stimulusresponse connection),即在一定的刺激情景与某种正确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其中不需要观念或思维的参与。v人和动物的学习规律是共通的,但人能建立更多、更复杂的联结。23 学习定律v桑代克提
24、出三条学习定律:v准备律准备律(the law of readiness):学习者在进入某种情景时所具有的预备性反应倾向会影响到某种反应的学习。准备律实际上体现了学习的动机原则。v练习律练习律(the law of exercise):对于已形成的某种情景与某反应的联结,正确地重复这一反应会增强这一联结。v效果律效果律(the law of effect):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规律。一个联结的后果会对这个联结有增强或削弱的作用。2.4 教学上的运用v第一,桑代克发现的尝试错误学习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事实,也是人类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或途径。v第二,桑代克的练习律,即机械识记在学习中并不是毫无功效
25、的。我们不能完全否定机械识记和过度学习在知识学习中的一定作用,尤其是一些外文单词的识记和历史年代及一些数理常数的记忆,仍然需要多次重复的运用和反复的识记才能保持得更好。v第三,在教学中,我们要合理地、科学地运用后果的作用(奖励和惩罚)。2.5 评价v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说以实验研究为基础,提出了西方最早、最系统的学习理论。v主要缺陷在于机械论和简单化。忽视了学习的认知特性,抹杀了人类学习的最突出的特征,即人类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3 华生的行为主义v华生第一个打出了行为主义的旗帜,他将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及其研究作为学习理论的基础。v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通过
26、条件反射建立牢固的刺激反应联结,从而形成了新的行为习惯。3.1恐惧形成实验恐惧形成实验 图中,在形成条件反射以前,小孩接近兔子毫无害怕的表现。后来,兔子出现后,紧接着就出现一个使小孩害怕的响声(图)。图中,形成条件反应之后,单是兔子也能使小孩害怕,图表示最严重的程度,这时小孩会对任何有毛的东西感到害怕,如老鼠、制成标本的动物,甚至有胡子的人。原来以兔子为条件的恐惧,现在泛化到相似的刺激。v3.2华生的行为主义的四个要点华生的行为主义的四个要点v 第一,心理学之成为一门科学,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个体外显行为。v 第二,经典条件反射研究所得出的行为原则不但可用以解释动物的行为,也可用以解释人的
27、行为。v 第三,人类的一切行为的基本要素是反应,一切行为表现只是反应的组合。v 第四,只要了解了刺激与个体的关系,就可以设计并控制刺激,通过条件反射的方法,建立起所要建立的反应。v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的才能、嗜好、定向、能力、天资和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你的要求把他训练成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首领乃至乞丐和盗贼。v33评价评价v标志着行为主义运动的开始。扩大了行为主义的影响。儿童实验。4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operant conditioning)v斯金纳斯金纳(B.F.Skinner(B.F.Skinner)的理论对华生的行为主义有所发展,通常他的理论被称为新行为主
28、义,新行为主义,而华生的行为主义被称为古典行为主义古典行为主义。v斯金纳坚持行为主义的基本原理,他明确指出:任何有机体都倾向于重复那些指向积极后果的行为,而不去重复指向消极后果的行为。v斯金纳与华生思想的区别区别,在于他并不否认人的内部心理活动的存在,但是他坚信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4.1动物学习实验v斯金纳发明了一种叫“斯金纳箱”的学习实验装置,进行白鼠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实验。v箱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v实验发现,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
29、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4.2 强化、惩罚、消退v在某种程度上,后果能决定人们是否会重复某一特定行为。后果的类型及出现时间的选择能加强或减弱该行为。v按照所发生行为的增减,可把后果分为两类:强化(reinforcement)和惩罚(punishment)。v行为的后果(行为的后果(consequencesconsequences):愉快的结果加强行为,不愉快的结果减弱行为。v强化物(强化物(reinforcerreinforcer):):是指能增强行为(即提高行为出现的频率)的各种结果。v惩罚物:惩罚物:能减弱行为的结果叫惩罚物。v强化分为两种:v正强化(positive reinforce
30、ment),在某一行为后,通过呈现令人满意的刺激来加强行为的过程。v负强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在某一行为后,通过移去令人厌恶的刺激来加强行为的过程。v无论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都是加强行为的过程。v惩罚分为两种:v呈现性惩罚(presentation punishment),就是使用不愉快的结果或厌恶性刺激(aversive stimuli),如指责一名学生。v移去性惩罚(removal punishment),就是愉快结果的取消或剥夺。比如特权的丧失,剥夺课间休息,放学后留校等。v无论是呈现性惩罚(又叫施予性惩罚)还是移去性惩罚(又叫剥夺性惩罚),都是减弱行为的过
31、程。v消退(extinction):当行为发生后,若不给予任何强化,则此行为可能消退。在经典条件作用中,条件刺激已经建立起来,而如果条件刺激再次出现,无条件刺激没有紧随其后,那么,久而久之,条件作用就会消失。在操作条件作用中,如果撤去强化,人或动物将不会持久表现某一特定的行为,最终这个行为将会消失。4.3 教学上的应用4.3.1 强化和惩罚v正强化v学生的某些积极行为,如准时交作业,教师加以表扬,这就是正强化过程。v学生的某些消极行为,如从椅子上滑落,可能引起同学大笑,教师如处理不当,这类行为也可能得到正强化,进而使学生不断出现问题行为。v负强化v学生的某些积极行为,如上课积极发言,教师说他不
32、专心学习的可能性降低,就是负强化过程。v学生的某些消极行为,如总是在考试前生病,这样可以是他们逃避厌恶的情境考试,于是生病这一行为得到负强化,以后,凡是有考试,学生常找这样的借口。v呈现性惩罚v教师批评学生的错误行为,留大量的惩罚性作业,罚学生跑圈等,这些都是呈现性惩罚。v移去性惩罚v教师和父母经常会因为孩子不当行为而收回他们的一些特权,这就是在使用移去性惩罚。4.3.2普雷马克原理v1959年普雷马克做了一个实验:他让孩子们从两种活动中选一种:玩弹球游戏机或吃糖。有的孩子选择了前者,一些孩子选择了后者。有趣的是,对于喜欢吃糖的孩子,如果把糖作为强化物,便可增加他们玩弹球游戏机的频率;相对更喜
33、欢玩弹球游戏机的孩子,如果把玩弹球游戏机作为强化物,则可提高他们吃糖的数量。v普雷马克原理: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或者说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对不喜爱的活动的参与。v 首先完成然后可以 吃饭吃零食 收拾自己的房间看动画片 家庭作业玩游戏 弹30分钟的琴出去玩30分钟 早睡早起周末可以去游乐场 考试取得好成绩买一双旱冰鞋4.3.34.3.3强化程式强化程式v强化程式是指强化的时间和频率安排,在什么时候、以何种频度对一种反应施加强化。分为:连续式和间隔式,间隔式又分为时间式间隔和比率式间隔,分别又分为定时、变时和定比率、变比率。4.3.44.3.4程序教学程序教学v基于操作性条件作
34、用和强化原理而设计的教学模式,并以此设计了教学机器。它适合能力高且个性独立的学生,它也特别适合那些差等生的自学需要。但它基本上是一种自学程序,缺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4.44.4评价评价v斯金纳是当代心理学界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学说不仅被用到了动物身上,而且也被广泛用到了人类社会情境中,但他缺乏对人类高级学习活动的探讨,缺乏涉及个体的内部状态。5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 1925),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有人称之为社会认知理论)的创始人。v他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都是作为相互决定的因素而起作用的,他们彼此
35、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51观察学习实验v让儿童观看一个成人攻击一个充气塑料娃娃的行为。有三组儿童:第一组是现场观察,看那个成人时而坐在塑料娃娃身上,时而打它,用锤子砸它,或把它在房间里踢来踢去;第二组看与上述相同攻击行为的彩色电影;第三组看与上述相同内容的卡通片。之后,让孩子们去玩刚才看到的那种塑料娃娃。v结果发现,许多孩子都重复了成人的攻击行为,甚至还加上一些新的攻击行为。其中真人榜样的影响力最大,电影榜样位居第二,卡通片中的榜样名列第三。5.2观察学习理论观察学习理论v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是指个体不必直接参与学习活动,只凭对他人行为及其行为后果的观察,就
36、可以学到类似的行为。v观察学习可以归纳为三类:v直接的观察学习:直接的观察学习:即对示范行为的简单模仿。v抽象性观察学习:抽象性观察学习:从他人的行为中获得一定的行为规则或原理,以后并不表现出所看到的具体反应方式,而是在一定条件下作出体现所获得的原理或原则的行为。v创造性观察学习:创造性观察学习:从不同的示范行为中抽取出不同的行为特点,组合成新的行为方式。观察学习的过程观察学习由四个相互关联的过程组成:(1)注意过程对榜样情景各个方面的注意和知觉。榜样的力量和自身的特性会影响注意的过程。(2)保持过程对示范信息的记忆,这是一个从外到内的过程。(3)复制过程(动作再现过程)自己仿照做出榜样的情景
37、当中所观察到的行为,这是一个从内到外的过程。个体必须:首先选择和组织反应要素;在信息反馈的基础上精炼自己的反应,即自我观察和矫正反馈。(4)动机过程经过前三个环节,学习者基本上已经获得了所观察的行为,但他却可能极少甚至从不真正实施这种行为,这种动机要取决于强化。5.3对强化的重新解释对强化的重新解释v班杜拉认为,强化物本身并不对个体的反应产生任何强化作用,它只是关于行为结果的信息,基于这些信息,学习者就可以形成对行为结果的预期,引发行为的动机。外部强化自己的行为直接受到外界的奖赏和鼓励。这是斯金纳研究的强化。替代性强化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自我强化人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
38、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由此强化或惩罚自己。自我强化参照自己的期望和目标,对自己进行强化。5.4在教学上的应用在教学上的应用(什么样的榜样容易被人模仿?)有效榜样的特征有效榜样的特征解释解释感知到的相似性当我们观察榜样时,我们会更倾向于模仿那些与我们相似的榜样。此外,多个榜样比单一榜样更加有效,即使只有几个榜样也是有效的。感知到的能力对榜样能力的认知是增加榜样有效性的第二个因素。在不考虑相似性的情况下,人们更可能模仿他们认为能力强的榜样。模仿优秀学生的行为。感知到的地位第三个因素地位是个体在所属领域内与别人相区别的表现。相比其他人,人们更倾向于模仿地位高的个体,如职业运动员,流行歌手,世界领袖
39、等。在学校里,运动员、啦啦队队长甚至组长都有较高的地位。教师同样是有影响力的榜样。是并且还将继续是学生心目中占有较高地位的榜样。5.5理论的特点v第一,强调人的行为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影响的复杂相互作用的产物。v第二,承认直接经验的学习和强调观察学习的重要性。v第三,在学习动机方面,班杜拉注意到三种强化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即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5.6 评价v揭示了人类和动物的一种极为普遍的学习形式。尤其在解释学生在学校学习间接经验方面有极重要的参考价值。观察学习的理论和观点,不论在行为习惯和运动技能的教学方面,还是在语言知识及人际交往的教学方面,都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v观察学习只是学习活动的一种方式,学习过程是极为复杂的,在重视观察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其他方面的学习方式或模式,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