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项检测卷(七)文言文比较阅读(一)(一)(二)(三)(四)(五)(六)(一)【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一)1234下一栏目【乙】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
2、。”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奔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垒,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选自郦道元河水龙门)【注释】经始:开始。禹:治水的大禹。广:开阔。崇深:高深。捍:捍卫。深:深处。悸:惊动。魄:心魂。寻:古代八尺为一寻。浑洪:水势浩大。赑(b):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鼓:鼓荡。山腾:像山腾起。浚波:大的波浪。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说:“河下龙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之不及。”(一)1234下一栏目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沿 溯 阻 绝()(2)哀 转 久 绝()(3)河 中 漱 广(
3、)(4)窥 深 悸 魄()2.用 现 代 汉 语 翻 译 文 中 画 线 的 句 子。(1)虽 乘 奔 御 风,不 以 疾 也。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2)水 流 交 冲,素 气 云 浮。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4、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逆流而上消失冲击,冲荡看,望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龙门)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一)1234下一栏目3.侧面描写是两文共有的写作手法,请从两文中各找一句,并说说其作用。_4.【甲】【乙】两文都写了水,试比较两文中水的特点的异同。_【甲】文:“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作用:突出山的高峻、连绵。“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作用:突出水的湍急。“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作用:突出三峡秋景的萧瑟、凄凉的特点。【乙】文:“往来
5、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作用:突出水流急,水雾大。“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作用:突出水的湍急。相同点:两文中的水都有急、大的特点。不同点:【甲】文中除了写出夏水急、大的特点外,还写出了春冬之水清静(清澈)的特点。(一)1234下一栏目【乙文参考译文】(传说中)这块石头当初是大禹所凿,河床被水冲击而变得开阔。两岸高深,倾斜的山崖像是反过来保卫着河水,巨大的石头居高临下,好像要坠落下来却又倚靠在山崖上。古人曾说:“水不是石匠的凿子,却能够进入石头中。”确实是这样!(龙门)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在远处行走的人,好像是被雾气缠绕,往云雾的深处望去,有一种
6、撼人心魄的感觉。河水激起万重浪,有如瀑布千丈,河中水势浩大,像愤怒的赑,波浪鼓荡像山腾起(一样),巨大的波浪交叠着,直奔下游而去。(我)这才知道,慎子乘竹筏下龙门的时候,四匹马拉的车也绝对追不上。(一)1234下一栏目(二)【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二)1234下一栏目上一栏目【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7、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岂徒语哉!(吴均与顾章书)【注释】薜(b)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英英:声音和盛之貌。办:具备。(二)1234下一栏目上一栏目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四时俱备风烟俱净B.遂葺宇其上 其如土石何C.仆去月谢病 使人称谢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相与步于中庭【解析】A.全部,都;B.它/加强反问语气;C.辞官/致意,问候;D.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一同,一起。A(二)1234下一栏目上一栏目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列语句所表现的情景。(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8、。_(2)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_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陡峭的崖壁直抵天空,好像要与彩色的云霞一争高下,矗立的山峰穿过云霄,遮住了红色的太阳和辽阔的天空,清幽深邃的洞穴蕴含着神奇缥缈的白云,那深谷的小溪,积聚着醉人的绿色,如同屈曲蜿蜒的玉带。(二)1234下一栏目上一栏目3.【甲】【乙】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_4.对【乙】文中画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_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如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作用: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景物的鲜明
9、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强烈的热爱之情。(若答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等其他写法及其作用,也可)画线语句表现出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处世态度。评价示例一:乐山乐水,挣脱尘网,是高洁的品性、宽广的胸襟、超凡的气度。评价示例二:厌恶尘俗,消极避世,不是积极的处世态度,不值得提倡。(二)1234下一栏目上一栏目【乙文参考译文】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阴森陡峭的崖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
10、那山上筑了房子。幸好菊花多,竹米也特别充足。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这种地方)被仁人志士所喜爱,岂是虚言啊!(二)1234下一栏目上一栏目(三)【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三)1234下一栏目上一栏目5【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
11、士道哉?(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注释】染:染成。设色:涂色,这里可理解为“笼上暮色”。夕舂(chng):夕阳。(三)1234下一栏目上一栏目51.下列加点词与“止午、未、申三时”中的“止”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寒 暑 易 节,始 一 反 焉 B.天 子 为 动,改 容 式 车C.蝉 则 千 转 不 穷 D.人 恒 过,然 后 能 改2.用 现 代 汉 语 翻 译 下 列 语 句。(1)怀 民 亦 未 寝,相 与 步 于 中 庭。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12、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2)其 实 湖 光 染 翠 之 工,山 岚 设 色 之 妙,皆 在 朝 日 始 出,夕 舂 未 下,始 极 其 浓 媚。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13、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D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其实(西湖的)湖水被染成绿色之美,山间的云雾笼上暮色之妙,都出现在太阳初升、夕阳还未落山的时候,这时才把西湖浓媚的姿态发挥到极致。(三)1234下一栏目上一栏目53.“月色入户”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得有人情味,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_4.作者去找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一
14、句中的“亦”可否去掉?说说你的看法。_“入户”二字将月光拟人化,月光似乎懂得“我”的寂寞之心,“入户”来慰藉“我”,写得自然而生动。不可去掉。“亦”是“也”的意思,说明怀民与作者都没有睡,饱含作者的惊喜之情,暗示了两人心意相通、情趣相投、互为知己的感情。(三)1234下一栏目上一栏目55.同是借月抒情,苏轼和袁宏道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你今后的生活有什么启发?_不同点:苏轼借月抒发了自己仕途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袁宏道借月表达了独到的审美情趣,从而表达出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启发示例:生活中遇
15、到困难或失意时,要积极向上、乐观豁达。(三)1234下一栏目上一栏目5【乙文参考译文】但杭州人游览西湖,只是在午、未、申这三个时辰。其实(西湖的)湖水被染成绿色之美,山间的云雾笼上暮色之妙,都出现在太阳初升、夕阳还未落山的时候,这时才把西湖浓媚的姿态发挥到极致。月色下的景色尤其难以用语言来形容,花的姿态和柳树的情意,山的颜色和水的意趣,别是一种情趣韵味。这种快乐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对那些俗人述说呢?(三)1234下一栏目上一栏目5(四)【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
16、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吴均与朱元思书)(四)1234下一栏目上一栏目5【乙】半里,有流泉淙淙,溯之又西,半里,抵山麓。有树大合抱,倚崖而耸立,下有泉,东向漱根窍而出,清冽可鉴。稍东,其下又有一小树,仍有一小泉,亦漱根而出。二泉汇为方丈之沼,即所溯之上流也。泉上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蝴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又有真蝶千万,连须勾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游人俱从此月,群而观之,过五月乃
17、已。(选自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注释】东向:从东面。须翅栩然:触须和翅膀都栩栩如生。焕然:光彩夺目的样子。群:成群结队。(四)1234下一栏目上一栏目5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猿则百叫无绝/天下独绝B.与生蝶无异/未复有能与其奇者C.猿则百叫无绝/与生蝶无异D.从流飘荡/游人俱从此月【解析】A.消失/绝妙;B.和,跟/欣赏,领悟;C.没有;D.跟、随/起于时候。C(四)1234下一栏目上一栏目5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蝉则千转不穷()(2)经纶世务者()(3)清冽可鉴()(4)过五月乃已()同“转”,鸟鸣,这里指蝉鸣筹划、治理当镜子照才(四)1234下一栏
18、目上一栏目5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_(2)有树大合抱,倚崖而耸立。_湍急的流水比箭还快,汹涌的巨浪就像飞奔的马。有一棵一个人合抱这么粗的大树,靠着山崖高高地耸立。(四)1234下一栏目上一栏目54.【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同样描写“水”的清澈,它们的角度有何不同?_5.【甲】【乙】两文同为山水游记,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_【甲】文画线句属于侧面描写,通过“游鱼细石”的“直视无碍”衬托水的清澈。【乙】文画线属于正面描写,直接写泉水“清冽可鉴”。【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不同的是【甲】文还表达了作者厌弃世俗的思想感情(或表达了作者不
19、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四)1234下一栏目上一栏目5【乙文参考译文】走了半里,看见淙淙流动的清泉,沿着它(往上)朝西边又走了半里,到达山脚下。有一棵一个人合抱这么粗的大树,靠着山崖高高地耸立,下面有泉水,从东面冲刷着树干而流出来,清得可以当镜子照。稍微向东,下面又有一棵小树,也有一眼山泉,也冲刷着树干流出来。两眼山泉汇成了方圆一丈左右的水潭,就是所找的泉水(半里所见泉水)的源头。泉水上的大树,一到四月初就开花,(花)像蝴蝶一样,触须和翅膀都栩栩如生,与真的蝴蝶没有什么差别;同时又有成千上万只真蝴蝶,触须和脚相连,从树梢倒挂下来,直到泉水的水面上,颜色五彩缤纷,光彩夺目。游人都是从这个月
20、(四月)成群结队来观赏这样的景色,过了五月才停止。(四)1234下一栏目上一栏目5(五)【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五)1234下一栏目上一栏目5【乙】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
21、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注释】桀纣: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尔也:而已。圹(kung):原野。(五)1234下一栏目上一栏目5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寡助之至()(2)亲戚畔之()(3)所恶勿施尔也()2.【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_极点同“叛”,背叛所厌恶的东西句子: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五)1234下一栏目上一栏目53.【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
22、。【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什么?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_4.【乙】文中说到了“桀纣”失天下的原因,请用【甲】文中的句子来回答。_句子: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翻译:人民归附仁德的君主,就如同水往低处流、野兽向原野上奔跑一样。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五)1234下一栏目上一栏目55.【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_不一样。【甲】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施行的仁政;【乙】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径。(五)1234下一栏目上一栏目5【乙文参考译文】孟子说:“桀、纣之所以失去了天下,是因为失去了人民
23、;失去了人民,是因为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方法:得天下人民,就能得到天下;得人民有方法:得到民心,就能得到人民;得民心有方法:他们想要的就替他们收集,他们厌恶的就不要给他们,如此罢了。人民归附仁德的君主,就如同水往低处流、野兽向原野上奔跑一样。”(五)1234下一栏目上一栏目5(六)【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
24、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富贵不能淫)(六)1234上一栏目5【乙】同敞有文武材,意气慷慨。每出师,辄跃马为诸将先。或败奔,同敞危坐不去,诸将复还战,或取胜,军中以是服同敞。顺治七年,大兵破严关,诸将尽弃桂林走。城中虚无人,独式耜端坐府中,适同敞自灵川至,见式耜,式耜曰:“我为留守,当死此。子无城守责,盍去诸?”同敞正色曰:“昔人耻独为君子,公顾不许同敞共死乎?”式耜喜,取酒与饮,明烛达旦,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令为僧,亦不从。乃幽之民舍。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选自明史张居正传,有删改)【注释】同敞:张居正的曾孙。式耜(s):即瞿式耜,
25、和张同敞同为抗清名臣。(六)1234上一栏目5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往之女家()(2)或败奔()(3)同敞危坐不去()(4)适同敞自灵川至()2.用“/”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虽 异 室 声 息 相 闻 两 人 日 赋 诗 倡 和同“汝”,你有时离开恰逢/(六)1234上一栏目5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行天下之大道然则天下之事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始一反焉C.乃幽之民舍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D.侵晨被执 军士吏被甲【解析】A.结构助词,的;B.怎么,哪里/语气词;C.于是、就/才;D.被/同“披”,穿着。A(六)1234上一栏目54.将文中画横
26、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军中以是服同敞。_(2)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_军中的将士因此都很敬服同敞。经过了四十几天,同敞整理了自己的衣服帽子,准备就义,脸色没有一点改变。(六)1234上一栏目55.【乙】文中同敞的事例能否作为【甲】文“威武不能屈”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_能。因为同敞不同意投降,被敌人幽禁之后,依旧泰然自若,与他人吟诗作赋,临刑时脸色一点也没变,正是“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体现。(六)1234上一栏目5【乙文参考译文】张同敞文采和武艺都很出众,为人大方讲义气。每次带兵打仗,就骑着马走在将士的最前面。有的时候遇到兵败逃跑,张同敞仍端端正正地坐着不离开前
27、线,将士们看到就又回来投入战斗,有时会取得胜利,军中的将士因此都很敬服同敞。顺治七年,清军攻破了严关,将士们都放弃桂林逃跑了。桂林城中空无一人,只有瞿式耜(独自)坐在府中,恰逢张同敞从灵川到达桂林,拜见了瞿式耜,瞿式耜说:“我是桂林的留守将军,应当死在这个地方。你没有守城的职责,为什么不像其他人一样离开呢?”同敞神情严肃地说:“从前的人以只有自己成为君子为耻,你难道不让我和你一同赴死吗?”瞿式耜大喜,拿出酒和他一起喝,烛火通明一直到天亮,清晨时分,(他们)被清军所擒,让他们投降,他们不愿意。下令让他们做和尚,(他们)也不愿意。于是就将他们关在民房里。虽然两个人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但是可以互相听到声音,两个人每天吟诗作赋互相唱和。经过了四十几天,同敞整理了自己的衣服帽子,准备就义,脸色没有一点改变。(六)1234上一栏目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