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单元 第二十一课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富贵不能淫第一课时 孟子二章导入新课:图中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讲的是关于谁的故事?你能否选择其中一个故事给大家讲讲么?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作者介绍作者简介: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上,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作品介绍
2、:学习字词:冠 淫 公孙衍 畎亩 拂士 百里奚gunyn yn qun b 字字词词积积累累x跟我读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一、古文今译原则:1、字字落实,句句 对应。2、重点实词、虚词译准。3、句式、语气(标点符号)不变。4、直译不通则意译。二、古文今译的方法:1、留。专有
3、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译。2、补。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4、换。在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5、调。在翻译时,有些句子的语序需要调整。学习金钥匙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 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 惧,安居 而 天下熄。”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难道 真正 害怕 安静 战争停息,天下太平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就天下太平。”分段释义分段释义孟子曰:“是 焉 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 之 冠也,父命 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 之女家,必 敬
4、必戒,无违 夫子!这这 能能 你你 到到 恭敬恭敬 谨慎谨慎 违背违背 行冠礼行冠礼 教导教导 他他同汝,你同汝,你 孟子说:“这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教导他;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教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分段释义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上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 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 行 其 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把把 居住居住 实现实现 志向志向 使使迷惑迷惑 使使动摇动摇 使使屈服屈服叫做叫做译文 把顺从作为标准的,是妇女之道。住在天
5、最下宽敞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路“义”上。得志的时候,与老百姓一同遵循正道前进;不得志的时候,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才叫做大丈夫合作探究1.“是焉得为大丈夫”中的“是”指什么?2、“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此”指代什么?3、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4、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请结合上面有关句子,谈谈你对大丈夫的理解。1.“是焉得为大丈夫”中的“是”指什么?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合作探究2、“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此”指代什么?富贵不能
6、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3、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合作探究4、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请结合上面有关句子,谈谈你对大丈夫的理解。心怀仁德,践行礼义。困窘时,独善其身,通达时,施仁政。不因外界因素(富贵、贫贱、强权)改变自己的追求。合作探究头脑风暴为什么孟子认为公孙衍和张仪不配成为大丈夫?在孟子的心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因为他们以自己的喜好行事,
7、挑起天上战争,这是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上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如妾妇一味地顺从丈夫。只有符合仁、义、礼的行为才是大丈夫所为。最后得出结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拓展阅读 孟子散文的特点是文采斐然,善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出自其中的成语有很多:杯水车薪、缘木求鱼、舍生取义、地利人和等等,试着阅读他的文章并做积累。课堂小结 文章论述了大丈夫的优秀品质。大丈夫在古代是对品德高尚、节操俊杰的人的尊称。真正的大丈夫应该行得正、站得直,为着一个正义的理想目标去奋斗。布置作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课时 孟子二章复习导入:1、背
8、诵富贵不能淫。2、翻译句子: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跟我读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任用 田地 选拔 捣土用的杵贩卖鱼盐 狱官 海滨 集市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
9、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卖鱼盐中被起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从集市里买回来并被起用。分段释义分段释义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 动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 责任 这 一定 使痛苦内心 使劳累 使饥饿 财资缺乏 违背 扰乱 用来 使震撼 使坚忍同增,增加 才能分段释义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人的身上,一定要使他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用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分段释义 人恒 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
10、,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 法家 拂 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常常 犯错误 心中痛苦 有所作为 表现 流露了解 在国内 守法度的大臣 同弼,辅佐在国外 匹敌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心中痛苦,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想法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语言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往往容易灭亡。这样,就知道忧愁祸患可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可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分段释义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文体知
11、识名词解释:品鉴课文一、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二、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这些事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三、这篇文章的论证方式是立论还是驳论,下面这句话用了那一种论证方法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四、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品鉴课文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品鉴课文共同点:他们都出身贫贱,经历磨难,最终成就不平凡的事业。说明:逆境出人才。2、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这些事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品鉴课文立论文的结构:1、提出论点2
12、、进行论证3、做出结论驳论文的结构:1、摆出错误论点2、批驳错误论点 3、指明错误的危害3、这篇文章的论证方式是立论还是驳论?下面这句话用了那一种论证方法。(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立论道理论证品鉴课文 在国内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不容易灭亡。4、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课堂小结 文章通过六个发迹于民间而被举荐的名人的事例和相关道理,阐述了逆境成才的道理,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中心论点。拓展迁移 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