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精品练习语文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14*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基础过关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比拉彗星自1826年被命名后,一直在预计回归的年份准时出现。1846年比拉彗星形成了两颗小彗星,并各自逐渐产生彗尾。这是人类第一次真切地观测到彗星分裂的现象。然而,1852年比拉彗星如期回归后,两颗由它分裂而成的彗星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距离已经拉大到240万公里却从此失踪了。无论天文学家如何地计算,无论世界各地的天文台和天文爱好者们如何地寻找,全世界再没有人观测到比拉彗星。直至1872年11月27日,奇异的事情发生了,一场意外又异常壮丽的流星雨造访地球,从27日19
2、时到28日凌晨1时,天空中流星,如焰火般盛放。据估计,这一夜可见的流星总数约16万颗,是一场真正的“流星暴雨”。而这天正是地球穿过原比拉彗星轨道的日期。天文学家们醒悟过来:分裂后的彗星已经碎解为颗粒尘埃,()人们终于发现了流星雨真正的成因。确实,大多数流星雨都与彗星瓦解或喷发的产物密切相关,至今天文学界已经证实有十多个颗粒尘埃流星群与彗星的轨道相合。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分道扬镳殚精竭虑苦心经营络绎不绝 B.一分为二精益求精煞费苦心川流不息 C.一分为二殚精竭虑苦心经营川流不息 D.分道扬镳精益求精煞费苦心络绎不绝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
3、的一项是() A.由它分裂而成的两颗彗星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已经拉大到240万公里的距离却从此失踪了。 B.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由它分裂而成的距离已经拉大到240万公里的两颗彗星却从此失踪了。 C.距离已经拉大到240万公里的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由它分裂而成的两颗彗星却从此失踪了。 D.由它分裂而成的两颗彗星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距离已经拉大到240万公里,却从此失踪了。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正是由于地球碰上了比拉彗星轨道上运行的颗粒尘埃而出现这场流星雨B.正是由于比拉彗星轨道上运行的颗粒尘埃碰上了地球而出现这场流星雨 C.这场流星雨正是因为比拉彗星轨道上运行的颗粒尘
4、埃碰上了地球而出现 D.这场流星雨正是由于地球碰上了比拉彗星轨道上运行的颗粒尘埃而出现 (2022浙江高二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假如宇宙就是我们所在的一座大城市,银河系是我们身处的这幢大楼,太阳系是大楼的地下室,而地球是地下室某个房间里的一个窄小的储藏柜,我们就一辈子住在这个储藏柜里,它的门很结实,有着更牢固的锁,我们有生之年永远出不去,但我们知道上面的大楼和城市的存在。 现实主义的文学描述储藏柜里的人们之间的关系,讲述他们在这柜子里面的爱恨情仇,但在这样的文学中,人们没有意识到储藏柜的窄小。 科幻小说则想象人们和上面那座城市之间的故事,想象储藏柜里的人们如何打开门,进入地下室,
5、再上到大楼里,最后进入城市;想象他们在城市中逛大商场,进豪华饭店品尝美食,在公园玩,认识无数的人虽然柜里的人们都知道,在他们的有生之年,不可能打开柜子的门,但这些想象让他们在狭窄的现实生活之上拥有广阔一些的精神生活,更重要的是时刻提醒他们大楼和大城市的存在,使他们拥有打开柜门的欲望。 4.概括上述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个字。 5.针对上述文字的主要内容,写一段评述性文字。不超过80个字。 6.下面是“研究性学习”的结构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7.微写作。 道尔顿发现色盲症,弗莱明发现青霉素,詹纳发明牛痘接种疫苗法预防天花。正因
6、为他们不仅有着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而且抓住了机遇,所以才有了这些科学发现。古今中外有许多科学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请仿照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辞的形式,选择一位你熟悉的科学家,为他写一段文字,介绍其经历和成就,体现其科学精神。不少于100字。 三年模拟练 (2022湖北十一校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
7、这种习俗。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尚书.尧典记载,上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 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
8、、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 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
9、历法最多,达25部,其中郭守敬等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360年,达到中国历法的巅峰;观测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颂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身,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恒星观测最勤,平均不到20年一次。 进入明代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其次,中国古代擅长代数计算,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只注意
10、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论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是侧重几何学的。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 (摘编自陈久金、杨怡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材料二: 历法源于天文,古代天文与历法是一回事。夏、商、周三代处于观象授时时期,直到战国初公元前427年发明殷历“甲寅元”(四分历),中国才进入历法时代。 观察太阳的运行规律,古人形成了“日”与“年”的时间概念。太阳东升西落,一个白天一个夜晚合为一日。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纪日方法是干支法,即运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组合成六十甲子循环纪日。据可靠资料,公元前720年,
11、春秋时期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至今近三千年,干支纪日从未间断过,成为世界上迄今所知最长的纪日文字记载。古人立竿测影,日影最长的一天定为冬至日,夜晚最长。日影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日,白昼最长,每年春夏秋冬循环一次。尚书.尧典载“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表明夏商时期古人已确定回归年长度为366日,即从冬至到下一个冬至的时间(称为一“岁”)。至迟到春秋时期,后人更加精确测定回归年长度为365又1/4日。 历史上采用过的纪年方法有王位纪年法、岁星纪年法、太岁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自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到民国(1911年),年号纪年法与干支纪年法一直并用,如1898年戊戌(干支纪年)变法
12、,是光绪二十四年。 月相的变化使先民掌握了时间长度“月”。至迟到春秋时期观测出月相从满月(望)到下一个满月平均需要29.53日。12个月约为354日,与回归年365又1/4日相差11日。每三年差33日多,超过一个月。古人为调配月与回归年的长度,采用了“置闰”的方法,保证月份与季节的相应。春秋时期,天文学家已经掌握了十九年七闰的规律。调配年、月、日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历法的主要任务,也是历史上频繁改历的原因。 古人通过“观象授时”,至战国时已形成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这是一套农事历,指导农耕生产,每一节气均与二十八宿、北斗的运行,土圭测影长度,各地物候相关联。 (摘编自张闻玉、马明芳中国古天文历法学)
13、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文学不是一门新的科学,它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我们很容易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发现它的一些知识和观念。 B.从西汉到唐代中国古代天文学逐渐走向成熟,除了留心记录奇异天象外,还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的精度,后者是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 C.宋元时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观测数据最精、大型仪器最多、恒星观测最勤,且有些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 D.干支法是指运用十天干、十二地支组合成六十甲子进行循环纪日的一种纪日法,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纪日方法,同时也是世界上迄今所知出现时间最早的纪日法。 2.()根据材
14、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相同,但是不同历法的历元和岁首仍有不同。 B.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产生时间早于历法。天文学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期,而历法源于天文,直到殷历的出现才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历法时代。 C.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是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D.戊戌变法发生于光绪二十四年,不同在于前者属于干支纪年,后者属于年号纪年。这说明在1898年还存在着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兼用的现象。 3.()下列不属于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15、(3分)() A.记录星象预测吉凶。 B.观察天文预测节气。 C.测量天体坐标位置。 D.研究天体内部规律。 4.()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观象授时”的含义和意义。(4分) 5.()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6分) 答案全解全析 第四单元 14*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基础过关练 1.B一分为二:原指事物一个分为两个;也指全面看待人或事物,既看到积极方面,也看到消极方面。分道扬镳:分道而行,比喻因目标不同而各奔各的前程或各干各的事情。语境是说比拉彗星分裂成了两颗小彗星,应选“一分为二”。精益求精:(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语境并没有“用尽精力,费尽
16、心思”的意思,应选“精益求精”。煞费苦心:费尽心思。苦心经营:用尽心思筹划安排。语境是世界各地的天文台和天文爱好者们寻找比拉彗星,用“煞费苦心”更合适。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络绎不绝:形容来往的行人或车马前后相接,连续不断。“络绎不绝”专指人、马、车、船等来来往往;“川流不息”所指范围较大,既可以指人、马、车、船等的来往,也可以指别的事物。语境中修饰的对象是“流星”,应选“川流不息”。故选B。 2.B画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两颗由它分裂而成的彗星出现在人们视野中”语序不当,“出现在人们视野中”应放在句首;二是“距离已经拉大到240万公里却从此失踪了”搭配不当,失踪的
17、是“两颗彗星”,而不能是“距离”。综合以上分析,B项修改最恰当。 3.D本句为结论性的句子,语段陈述的对象是“流星雨”,故应以“这场流星雨”为主语,由此排除A、B两项。前文中有“而这天正是地球穿过原比拉彗星轨道的日期”,与此相呼应的应是“地球碰上了比拉彗星轨道上运行的颗粒尘埃”,由此排除C项。故选D。 4.答案科幻小说的特点和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选文第一段通过一连串比喻设想人类与宇宙之间的关系,第二段介绍现实主义文学无法让人意识到人类所处空间的狭小,第三段则重点介绍科幻小说的特点“想象”和作用“让他们在狭窄的现实生活之上拥有广阔一些的精神生活使他们拥有打开柜门的欲望”。很显然,
18、第三段才是选文的重点,故选文的主要内容为“科幻小说的特点和作用”。注意字数要求。 5.答案科幻小说凭借丰富的想象力,拓展着现实世界,激发着人类的好奇心,促使人们对未知世界有着期待和向往,并进而产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 解析选文的主要内容是科幻小说的特点和作用,答题时要结合文本内容。根据“科幻小说则想象人们和上面那座城市之间的故事认识无数的人”可知,科幻小说的想象极其丰富,它在人们不能打开柜门的情况下,却能够想象储藏柜外的情景;“让他们在狭窄的现实生活之上拥有广阔一些的精神生活”,从而拓宽了人们的现实世界;“更重要的是时刻提醒他们大楼和大城市的存在,使他们拥有打开柜门的欲望”,即让人们有了探索未
19、知的欲望。据此分析评述即可,注意字数要求。 6.答案首先选择主题,再制订计划,然后进行网上搜索,看是否达到目标。如果达到目标,就直接进行交流共享;如果未达到目标,那么由教师进行指导,学生重新进行网上搜索,达到目标后进行交流共享。 解析这是一道图文转换题。首先要整体把握结构图内容,然后依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表述,同时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连贯,不要遗漏相关信息。解答此题,考生要关注两个细节,一是“网上搜索”之后,分出“达到目标”和“未达到目标”两种情况;二是“未达到目标”经“教师指导”后要再返回“网上搜索”环节。 7.【写作指导】 (1)选取合适的写作对象,如邓稼先、袁隆平、钱伟长、霍金、达尔文等。 (2
20、)语言要简洁精练,高度概括人物的经历和闪光点,用寥寥数句展现人物的神韵与风采。 (3)对人物事迹的评价,要体现一定的深度,触及人物的精神内核,挖掘其成就背后体现出的科学精神,既要有高度,也要有深度。 (4)饱含情感,真挚赞美人物的事迹与精神,以达到以情感人的艺术效果。 (5)语句清新,文笔优美。句式上可以长短句结合,风格上可以刚柔并济,表达方式上抒情、描写、议论等各有侧重,也可以恰当引用一些名言名句,使人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知识拓展 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屠呦呦:春草鹿呦呦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
21、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感动中国度人物顾方舟:一丸济世德 舍己幼,为人之幼,这不是残酷,是医者大仁。为一大事来,成一大事去。功业凝成糖丸一粒,是治病灵丹,更是拳拳赤子心。你就是一座方舟,载着新中国的孩子,渡过病毒的劫难。 三年模拟练 1.CA.“它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它的一些知识和观念”表述错误,由材料一第一段“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分析可知,远古时期只是有“渊源”,而不是“已经形成”;此外把“痕迹”说成是“知识和观念”也不妥。B.“除了留心记录奇异天象外后者是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表述错误,由原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
22、度外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可知,帝王更关心的是“奇异天象的发生”。D.“是世界上迄今所知出现时间最早的纪日法”理解错误,原文材料二第二段的表述为“干支纪日从未间断过,成为世界上迄今所知最长的纪日文字记载”,并非“出现时间最早”。 2.C“是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错误,材料一最后一段“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只提及“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是“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原因之一”,并未提及其“是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3.D“研究天体内部规律”原文未提及,不属于中国古
23、代天文学家研究范畴。 4.答案观象授时是我国远古时期,继物候授时之后出现的一种以星象定时间的授时方法。 古人观测天象的目的在于确定时间,并进一步形成完整的二十四节气,指导农耕生产。 解析首先概括“观象授时”的含义。根据材料一中“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上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信息,可以概括出其含义。意义可以从原文“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人通过观象授时,至战国时已形成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相关联”等信息中概括出。 5.答案材料二首先强调了中国进入历法时代的标志;其次详细说明古人形成“日”“年”“月”等时间概念的经过,指出调配年、月、日的关系,
24、是中国古代历法的主要任务;最后介绍古人通过“观象授时”形成了二十四节气及其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行文脉络的能力。因此应先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确定中心意思,然后按照说理顺序进行梳理。答题思路为“文章先写了再写了最后写了”,在此框架内,可以对说理的角度和方面再进行细化。 材料二共五段。第一段中“战国初公元前427年发明殷历甲寅元(四分历),中国才进入历法时代”,首先强调了中国进入历法时代的标志;第二、三、四段,分别详细说明古人形成“日”“年”“月”等时间概念的经过,“调配年、月、日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历法的主要任务,也是历史上频繁改历的原因”指出中国古代历法的主要任务;最后一段介绍古人通过“观象授时”形成了二十四节气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