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节中国古代的会务工作一、原始社会部落联盟会议和会务工作到了原始社会末期,若干氏族组成了胞族,若干胞族组成部落,若干部落组成部落联盟。部落和部落联盟实行原始民主制,重要问题集体议决,因此产生了频繁的原始会议。一是部落联盟首长召开的议事会议,类似于今天的办公会议。二是战争动员大会。三是庆祝大会。四是礼仪性质的朝见大会。二、历代会议概览1、西汉的“盐铁之议”元狩三年(前120年),汉武帝擢用桑弘羊为财政大臣,实行盐铁官营等经济政策,虽然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但弊端百出,激起民怨。始元六年(前81年)二月,经谏大夫杜延年提议,霍光以昭帝名义,令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贤良文学六十余人,就武帝
2、时期的各项政策,特别是盐铁专卖政策,进行全面的总结和辩论。同年七月,会议闭幕,取消酒类专卖和部分地区的铁器专卖。汉宣帝时,桓宽根据当时会议的记录,整理为盐铁论 盐铁会议的召开,对昭宣时期汉王朝的统治政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大权在握的霍光基本上坚持了汉武帝轮台罪己诏中所制定的政策,进一步推行“与民休息”的措施;而桑弘羊在政治上则受到一定的挫折,其所实施的官营政策也有所收缩。2、唐代“政事堂会议”皇帝政事堂中书省尚书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门下省三、清代的会议概况1、清代会议的种类常朝会大朝会军礼大典会皇帝会见被“引见”官员会议探讨统治方略的会议员会议2、清代会议的内容一是“吉礼”性的会议,包括祭
3、天地、神祇、太庙、陵寝、历代帝君、先圣先贤、忠烈名臣等祭典会。二是“嘉礼”“宾礼”等会议,包括皇帝登基、大婚、庆寿、册封、颁诏、筵宴、传位等庆典会和朝贡、敕封以及与宗室外藩王公、官员、宾朋、师弟等相见会议。三是军礼会。四是凶礼会,包括帝后、妃嫔、皇子、亲王、公主、品官以及庶士、庶人等的丧葬礼仪会。五是皇帝处理政务的会议,内容包括谋划方略、解决具体问题等。3、会务工作的落实会议的会务事项,俱由秘书工作性质的部门负责安排实施。清初期,分别由礼部、乐部、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安排落实。内阁和军机处成立以后,由其牵头,具体工作则由礼部、大常寺、鸿胪寺、光禄寺以及中央有关部门负责落实。封建朝廷的会务工作
4、是极其烦琐的,且所承办的会议大多是维护封建帝王威严的礼仪性会议。所以,古代在会议组织方面的秘书工作没有多少值得今天借鉴的有益经验,反倒有许多做法是今天应该努力避免的。第七节中国古代的信访工作一、中国信访工作的起源史记文帝本纪:“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进善之旌进善之旌”乃是尧在位的时候在朝廷前设置的一面旗帜,它的作用就是让老百姓站在这面旗帜下向他直接指陈对政事的意见、建议和批评。只要是站在这面旗帜下说的话,不管内容对错,也不管语言是否尖锐,一律不追究责任。“诽谤之木诽谤之木”尧派鲧去治理泛滥成灾的洪水,但鲧用筑坝造堤的方法治水,九年不见成效,大水冲毁了堤坝,水灾反而更严重了,老
5、百姓意见很大,于是尧听从人民意见,命舜巡行天下,考察民情。舜虽然不辞劳苦,四处巡视,仍担心自己见闻有限,办事有遗漏,出差错,便在自己的门前设了“诽谤之木”(“诽谤”指一般的议论、指摘过失或提出意见,不含贬斥色彩。由于此木为舜所立,舜又名重华,所以又称“华表”)和“敢谏之鼓”。所谓“诽谤之木”,就是在门前立了一根木柱,无论谁发现了舜的过失,都可以在木柱前大胆地指出来,由安排在木柱前的书记员记录下来,转告给舜。所谓“敢谏之鼓”,就是在门前放上一面大鼓,无论是哪个人想荐贤良之士,想献治国之策,都可以击几下大鼓,舜就接见他们,听取意见。二、西周的“路鼓”“肺石”和专掌信访官员的出现路鼓路鼓乃“敢谏之鼓
6、”的沿用。在内朝门外设置路鼓,并派专人看守接待,听取群臣和百姓对政事的意见和申冤,由御仆将他们的意见报告太仆,太仆再报告天子或六卿。肺石肺石西周初年,周公还下令在外朝门外置“肺石”,让京畿内外之老幼穷苦百姓申冤。此石之所以叫肺石,是因为颜色和形状都像动物的肺脏。不管远近,凡孤独无援的老少百姓,如上诉后地方官扣压冤情不上报,百姓可以站在肺石上三日,表示有冤屈要申诉。这时,管理肺石的“士”就得出来接见,倾听他的陈述,并将情况上报六卿或天子,调查核实后予以处理,并要处罚扣压冤情不上报的地方官。三、秦汉的“公车司马”官职和“诣阙上书”制度秦代开始,朝廷中设置了“公车司马”(后改称“公车令”)一职,其职
7、责之一是接待和安排上书或请求面见皇帝陈言的吏民,是兼管信访事务的官员。西汉时又设有“诣阙上书”制度。所谓“诣阙上书”,指的是百姓或下级官吏若蒙受冤屈,可越级上书中央司法机关申冤,是一种典型的越级上诉行为。“诣阙上书”制度的确立,对纠正地方官衙办案不公、减少冤假错案、缓和社会矛盾等具有积极意义。四、我国最早的专门信访机构 唐代的匦使院影视剧中的匦影视剧中的匦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为巩固皇位,打击政敌,在中书省设立了一个特殊的机构匦使院,其主管官员称“知匦使”。匦是一种铜铸的大匣子,置于宫门外,其形如小舍,相当于一只巨大的信箱,四面均开有可进不可出的投书口。东面名为“延恩”,专供怀
8、才抱器、希于闻达者投书;南面名为“招谏”,专供愿匡正政治过失、有益于理政者投书;西面名为“申冤”,专供含冤负屈、无辜受刑者投书;北面名为“通玄”,专供作赋颂扬朝政者投书。有匦始有院,匦使院就是专门管理大匦的机构,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信访机构。五、宋代中央政府的信访机构 鼓院和检院鼓院是初级的信访部门,宋初叫作鼓司,后改称登闻鼓院。仿照唐代的匦使院,在院门前放置大匦,供投书用。凡有关朝政得失、陈功求赏、申冤理屈的上书,以及不属于官府正常上行文书和无法呈送皇帝的文书,均可投入匦内,如无人受理,则可击鼓。检院原称匦院,为高一级的信访部门。检院门前也置有匦。凡吏民投书鼓院未被受理,或感到处理不公,可再向
9、检院投书。检院有处理投书的规章制度:凡紧急投书当天就要呈送皇帝,一般上书每五天呈送一次。六、明清两代的信访机构和信访制度明代和清代中央信访机构有通政使司和登闻鼓院(厅)清代形成了一种名为“叩阍”的信访制度。“叩阍”分两种方式,即鼓状和告御状。古代信访制度对统治阶级了解民情、治理国家、巩固统治具有重要意义;对缓和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对广开言路、招贤纳谏、处理刑名断狱、纠正臣僚徇私舞弊,都曾起过积极作用。第八节中国古代保密工作和印玺管理保密与窃密是政治斗争的一部分。保密与窃密是政治斗争的一部分。一、古代保密工作概况1、先秦时代的保密工作据传说,中原的黄帝部落和南方的蚩尤部落曾经爆发一场非常
10、激烈的战争,当蚩尤率领南方军队来犯时,黄帝将平时驯养的猛兽放出来助战,蚩尤因为平时不了解黄帝的这一厉害手段,因此被打得大败。东周实行公文“封泥”制度战国后期,韩国派水利专家郑国到秦国去帮助秦人兴修水利,虽然客观上帮助了秦国,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但是派他入秦的初始目的是消耗秦国的人力财力,缓和对韩国的军事威胁,并向韩国提供秦国的政治、军事情报。郑国的行为带有间谍的性质,被秦人知道后,秦王就对六国来事秦者下了“逐客令”,但后来为李斯所劝阻。2、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保密工作秦、汉两代由丞相府和御史府分掌机要。汉武帝起改由皇帝直接控制的内廷尚书署处理朝廷机要,其目的是防止朝臣把持大权,同时这也是保密
11、的重要措施。为防止“机事不密则成害”,汉代任用机要人员的条件,除强调年龄、吏能、文化外,更强调身份,即掌管机要的人员必须是官僚贵族地主出身的“士子”。在三国演义中,有许多关于窃密反窃密斗争的情节,有的就来自三国志等正史。3、唐宋两代的保密工作唐代保密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制定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保密工作法律制度。诸盗制书者,徒二年。官文书,杖一百;重害文书,加一等;纸券,又加一等。诸漏泄大事应密者,绞。非大事应密者,徒一年半;漏泄于藩国使者,加一等。唐律辽、金为了窃取宋的机密,曾重金购买宋内部文件。宋政权则采取了一系列保密措施,诏令“凡议时政得失、边事军机文字,不得写录传布;本朝会要、实录,不得雕印
12、”,“无使国之机事传播闾阎,或流入四夷”。4、元明清时期的保密工作元代统治者为蒙古人,出于国家保密需要,对汉人总是不放心。政府的重要机密一般控制在蒙古人之手,不让汉人官吏经手。明中期以后,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最高统治者重用宦官干预中枢机要,控制了政府机要重权,保密斗争异常激烈。清代雍正、乾隆时发出许多保密谕旨,基本形成了一套适应封建制度特别是皇权高度集中体制需要的系统、详备的保密规章制度。直接操纵机要的军机处的出现,标志着朝廷内部机要保密工作进入最高峰。二、古代公文保密制度一是公文传递中采取必要的保密措施。“封泥”“书函之上,既施以检,而复以绳约之,以泥填之,以印按之,而后题所予之人,其事始
13、毕。”简牍文书由多片竹简或木片用绳系连而成,最外面稍宽的那片叫作“检”,一份文件卷成一卷后用细绳捆扎,外面再糊上一层黏泥,在黏泥上加盖印章,显出印文,然后再写上收文者,文件才算制作完毕。二是制定专门的文书保密规定。“诸举人程文辄雕印者,杖八十,事及敌情者,流三千里。”“诸狱四案款不连粘或不印缝者,各徒一年。有情弊者,以盗论。”庆元条法事类三是对泄露、窃取文书机密者处以很重的刑罚。唐律:“诸私发官文书印封视书者,杖六十;制书,杖八十;若密事,各依漏泄坐减二等。即误发,视者各减二等。”大明律:“凡遗失制书、圣旨、印信、巡牌者,杖九十、徒二年半,若官文书,杖七十,事干军机、钱粮者,杖九十、徒二年半。
14、俱停俸。”“凡诸衙门官吏,若与内官及近侍人员互相交结,漏泄事情,夤缘作弊,而扶同奏启者,皆斩,妻、子流二千里。”三、古代印玺的管理和公文用印制度1、先秦时代印玺的使用方法东汉蔡邕在独断中说:“玺者,印也。印者,信玺者,印也。印者,信也也古者尊卑共之。古者尊卑共之。”可见当时的玺是上下均可用的。加盖封泥的文书就叫作玺书。若是没有这种封泥印章,则公文不能生效。所以马端临说:“无玺书,则九重之无玺书,则九重之号令不能达之于四海;无印章,则有司之文移不能行号令不能达之于四海;无印章,则有司之文移不能行之于所属。之于所属。”2、印玺的分家和秦汉文书用印制度秦代皇帝的玉玺有六种,即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
15、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不同内容的文书加盖不同的玺。据传秦始皇除六玺外还命丞相李斯制“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之玺,该玺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前期的“传国玺”,秦王朝覆灭时,秦子婴将该玺拱手奉献给刘邦,此后世代相传,忽隐忽现,终于销声匿迹,至今杳无踪影。秦代百官的印章统称为印,不同官职印材的质地、印纽的样式、印文的名称、印绶的色彩等等,均井然有序,以此标示官阶,区别尊卑。汉代的官署之印(犹今之单位公章)和长官之印(犹今之领导人公务章)功能不分,有时既有官署印又有长官印;有时官署不置印,只备主官印。主官印的印文注明了官衔名称,对外行文同样有法定效用。秦秦“宜野乡印宜野乡印”汉汉“齐御史大夫齐御
16、史大夫”印印汉代实行一官一印,罢官时其印或上交,或带走,新官需刻新印。3、官印移交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立了官印移交制度。南史孔琳之传记有孔琳之向朝廷的建议:“夫玺印者,所以辨章官爵,立契符信终年刻铸,丧功消实,金银铜炭之费,不可称言,非所以因循旧贯易简之道。愚请众官即用一印,无烦改作。”孔琳之的这一建议被宋明帝采纳。从此,官府主官任免交接时,就不再新刻官印,而由离任官员向接任官员移交。4、骑缝盖印制度和公文改动盖印制度南北朝时,随着纸质公文流行,出现了骑缝盖印制度。所谓骑缝,指的是两张相连的公文纸的粘贴之处。有的公文篇幅较长,一张纸写不下,就要将几张公文纸拼接起来。南北朝时规定,凡重要公文,骑
17、缝处必须加盖印章,其目的是防止公文被篡改、伪造。骑缝印在现代秘书工作中仍然在使用,不过不是盖在两纸粘贴连接处,而是盖在介绍信一类的文书的正本和存根的连接之处,或两页以上证明材料的右边沿(一印横跨数页纸)。唐代用“贴黄”的方法改动公文,凡贴黄处,必须加盖印章,以示公文发出前已经改动。宋代以后,贴黄被用作公文内容摘要,公文誊抄缮写中如有错漏,可直接用笔作局部改动,所有改动处也必须加盖印章。此制度沿用至今。5、元代的印玺制作保管制度元代官印元代各级官府主官多为蒙古人、色目人,大多数不识字,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在公文上签押时只能以印章代替,所以元代对印章的制作、保管、使用就特别重视。元代中央政府内,
18、设有专门的印玺管理机构,如铸印局掌管刻制和销毁各级官衙的印章、符宝局掌管皇帝宝玺等。在中央和各行省、州府官衙中还设有专掌官印的秘书职务知印官,多由长官的亲信属吏担任。在掌有重权的官衙中,还设有监印官,负责监视、守护、使用印章,与知印官相互制约,防止滥用、冒用印章。6、明代的行文半印勘合制明初统治者为防止中央部门和地方官吏擅自行文,同时也为了安全保密,于洪武十五年(1382)规定了行文半印勘合制。具体做法是:由内府制作专用的空白公文纸,加盖印章,统一编号,装订成册;各官府若需行文,一律到内府领取此公文纸,公文纸的半边作为存根留在内府,上面登记有领用的衙门和公文所涉事项,并留有半边印章。凡是不用这
19、种专用公文纸制作的文件一律无效。行文半印勘合制对控制文件的数量、保证公文的严肃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第九节中国古代的值班工作唐代大诗人杜甫有一首五律诗春宿左省,就是以值夜班为题材的。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春,是杜甫任左拾遗时在门下省值宿时所作。诗题中的“宿”指值夜班;“左省”即左拾遗所属的门下省。诗歌描写了作者夜间认真处理次日要上报的密封的奏疏(封事)时的心情,表现了他忠勤为国的思想。一、古代值班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国语:晋国权臣赵简子到国君的园囿打猎,太史墨牵着一条猎狗守候在园门外。赵简子看
20、到后问这是干什么,太史墨回答说要在园中试狗。简子问:“为何不早禀告我呢?”太史墨回答说:“君行臣不从,不顺。主将适蝼而麓不闻,臣敢烦当日。”意思是,国君有所行而臣子不从,那是不合规矩的。现在您到国君的园囿打猎,连主管园囿的麓官事先都不知道,小臣又怎敢麻烦值日官向您通报今天要在这儿试狗呢?实际上是暗讽赵简子到国君园囿来打猎是违规的。东汉时期以德才兼备闻名的黄香在尚书台任职时,“常独止宿台上,昼夜不离省闼,帝闻善之”,即黄香经常一个人值夜班,忠于职守,受到皇帝的嘉奖,后被提拔为朝廷秘书首领尚书令。汉末,西曹令史王思在丞相府值班时处理公文出了纰漏,曹操非常恼火,要严加惩办,前来接受质询的是第二天值班
21、的另一位西曹令史梁习,他未做申辩代人受过被关了禁闭。王思得知后立即前去自首,曹操感慨道:没想到这两个部属如此仗义,敢于承担责任。于是原谅了他们的过失,后来还找机会提拔了两人。唐代朝廷形成了非常严格的成文的值班制度。当时中书省有一个职务叫作“直令史”,就是专门管理值班事务的秘书官。唐初,朝中除尚书左右丞、御史中丞以上的高级官员外,都要值夜班。唐太宗在贞观五年(631)曾下了一道敕令:“文武官妻娩月,免宿值。”妻子分娩期间丈夫可以免于机关值夜班的义务。武则天时,“令宰相每日一人宿直,其后与中书、门下官通直”(唐会要),从此中书、尚书、门下三省的首长都要参加本部门的轮流值班。当时各省都有一本“直簿”
22、(即值班记录本),由直令史逐日事先发给轮到本夜值班的官员,次日交还。唐玄宗开元二年(714)某日,直令史将直簿送呈宰相姚崇,让他当夜值班,姚崇是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元老,年事已高,请求照顾免于值班,直令史碍于情面,便将值班簿往下传,但其他人对宰相违规都不满,不愿意接受值班任务,直令史又将值班簿送给姚崇。如此来回数次,姚崇在值班簿上批写道:“告直令史,遣去又来,必欲取人,有同司命。老人年事,终不拟当。”大意是,让我这么大年纪的人值夜班,等于要我的老命,这样拘泥于排班制度也未免有点不合情理吧?大家看过后,就不再坚持要他值夜班了。清代的军机处实为皇帝的机要秘书处,军机大臣由满、汉大学士,各部尚
23、书、侍郎,总督等兼任,人员无定额,他们以轮流值班的方式为皇帝提供智力服务,值班成了主要的工作方式。二、古代秘书值班的主要职责1、应对皇帝或主官的咨询唐太宗李世民为秦王时就开文学馆招来房玄龄、杜如晦等十八文士,分为三班,每天六人值宿,切磋学问和历史经验。他当皇帝后为了充分纳谏又命令五品以上的官员要在中书省轮换值班,听从随时召见,以便充分听取众人的意见。清代康熙皇帝执政时,设置了一个特殊的秘书机构南书房,他选择“才品兼优”的汉族知识分子轮流值班,名为切磋学问,实际上是培养自己的智囊班子,该班子“或代拟谕旨,或咨询庶政,或访问民隐”,对于朝廷的决策产生了重大影响。2、起草重要、紧急的文件明初朱元璋废
24、除丞相一职,亲主政务,他每天批阅奏章二百份,此外还有几百件公事要处理,便挑选一些才学好的人做殿阁大学士,其工作性质略同于唐宋的中书舍人,主要任务就是动笔写诏,因此他们值夜班是家常便饭,有的甚至常常连值数班。3、保管皇帝玉玺和衙门印章唐代尚书省共有二十四司,下班后所有印信要全部交到“直厅”(专门的值班室)集中保管,各部门的印信须在上班后到此领用,下班前到此缴还。皇帝玉玺和衙门印章由值班室统一保管,就从制度上把偷盖印章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同时又保证了下班以后或例假日紧急公文急需加盖皇帝玉玺和官府大印的需要。4、处理突发事件和紧急公务汉武帝驾崩后,八岁的昭帝登基,武帝的亲信谋臣霍光为防不测每晚在禁中值
25、班。一天夜里宫里的一棵老树突然折倒,发出的奇怪响声引发宫内一片混乱,霍光一面布置卫士严密守卫小皇帝的寝宫,一面带人直奔收藏玉玺符节的符玺台,见值班的符玺郎严守制度才放心离去。水浒传第十八回写济州府缉捕使臣何涛到郓城县缉拿劫走生辰纲的晁盖等人,恰逢“知县退了早衙”,便与“直日”押司(秘书)宋江接洽,没想到宋江不顾杀头之罪通风报信放走了晁盖。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古代县衙门下班后负责接洽紧急公务的就是值班秘书。三、古代秘书值班的纪律规定1、不得泄露机密清代大学者纪晓岚也曾因涉嫌利用内廷值班的便利向亲家泄露机密,被发配到乌鲁木齐。宋真宗时,曾召晏殊进宫起草一份任免宰相的制书,晏殊是其他官职兼“知制诰”的
26、“外制”,按规定拜相的制书应由“内制”翰林学士拟定。晏殊主动说明“臣是外制,不敢越职”后,真宗改召翰林院值班学士钱惟演来起草,晏殊又主动对皇上说:“臣恐泄露,请止宿学士院。”意思是我已看见任免名单了,为免泄露机密的嫌疑,就甘愿软禁于此了。2、不得擅离职守宋仁宗有一次召值班翰林学士杨伟起草任用宰相的文书,竟然找不到其人,只好派人把不当班的另一位翰林学士赵概紧急召来起草该文。次日,宋仁宗就专门给翰林学士院下达诏书,要求他们严格执行值班制度,不得再出现脱岗现象。3、不得醉酒误事南朝齐高帝萧道成一次命值班的中书舍人虞整起草敕命,次日早朝就得颁告天下,而虞整因夜间喝酒过量昏睡不醒,无法操笔。萧道成只得另
27、召中书舍人刘系宗拟制,刘不慌不忙,挥笔拟就,补救了同僚的失误。后来刘系宗成了萧道成的心腹重臣,虞整则因酒误事,从此默默无闻。宋初翰林学士、中书舍人王著一天在宫中值夜班时喝得酩酊大醉,不能自控,深夜无端请求宋太祖召见,太祖见王著披头散发,醉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就下令贬黜了他。第十节中国古代的宫廷服务一、古代主管宫廷服务的官职和机构古代最早的管理宫廷事务的官员是“宰”。秦汉两代,掌管宫廷事务的内廷机构是少府,其主官为少府监(也称“少府”),少府内设有中尚署、左尚署、右尚署、织染署、诸冶监、铸钱监等部门,分工很细。南北朝以后,掌管宫廷服务的官署主要是内侍省。唐、宋内侍省专用宦官,由内侍监、内侍、内常
28、侍等为首官,掌管守御宫门、洒扫内廷、出纳内库材料和照料皇帝的饮食起居等事务。明代设十二监、四司、八局分别负责宫廷各项服务工作。清代又设总掌宫廷服务的内务府,但由士官主持,宫内宦官皆归其统管。二、古代宫廷服务的内容为皇室提供的服务涉及服饰、居住、饮膳、车马、仪仗、祭祀、典礼、娱乐生活、生老病死、丧葬等等。清代管理皇帝膳食的有内务府下属的御膳房、御茶房、内饽饽房、酒醋房、菜库等,仅御膳房就有正副尚膳、正副庖长以下370余人及太监数十人。宫中膳食有份例规定,皇帝每日份例为:盘肉22斤,菜肉15斤,猪油1斤,羊2只,鸡5只,鸭3只,时令蔬菜19斤,各种萝卜60个,苤蓝、干闭瓮菜各5个,葱6斤。调料玉泉
29、酒4两,酱及清酱各3斤,醋2斤。8盘240个各种饽饽用白面32斤,香油8斤,白糖核桃仁及黑枣各6斤,芝麻、沙橙若干。皇帝通常独自用膳,届时由御前侍卫向御膳房传膳,御膳房将膳食放在膳盒里或膳桌上,由侍卫抬送至用膳地点。太监按规定布好菜点,经过验膳、尝膳等程序后,皇帝始用。用膳时,皇帝坐北朝南,面前为一上下两层大膳桌,桌上布满精美食具和菜肴,太监报菜名,皇帝有中意者,太监便盛入皇帝碗碟中。嫔妃管理嫔妃管理管理皇帝卧房事务的机构为敬事房,最高负责人为敬事房太监,其任务是安排、记载皇帝和后妃行房相关情况。在皇帝和皇后行房时,敬事房太监必须详细记录年、月、日,以作为受胎的证据。皇帝宠幸妃子的程序与宠幸皇
30、后不同,妃子各有一张绿色名牌,在侍候皇帝吃晚饭时,敬事房太监会把十几张或几十张名牌置于大银盘中端到皇帝面前,等皇帝餐毕,他就跪在皇帝面前听候指示。皇帝如果无意找哪个妃子过夜,就说一句“退下”;如果要找哪个妃子过性生活,就把这个妃子的名牌翻转过来。敬事房太监退下后,就通知被选中的妃子香汤沐浴,做一切必要的准备。皇帝就寝的时间到了,太监就背她入皇帝寝宫承幸。敬事房太监和另几个太监守候在皇帝寝宫外,等候皇帝过性生活结束。敬事房太监同时也要记录年、月、日,以作为日后受胎的证据。这种制度可查清子女是否确实出自皇帝血统,对皇位继承问题有很大影响,因而管理相当严格。三、与宫廷服务有关的两位历史名人蔡伦蔡伦(
31、61121)出身于湖南一个普通农家,15岁被选入宫内为宦者,当时幼年宦者须识字读书习礼,蔡伦因成绩优异被任命为黄门侍郎,后被拔升为中常侍,能出入宫禁。东汉元初元年(117)邓太后诏儒者于东观校订宫藏经传,以便向全国提供经书的标准文本,蔡伦受命监典此事。因要将所抄经典副本颁发各地,故而形成大规模用纸抄写儒家经典的高潮。正是适应宫廷中大量用纸的需要,蔡伦在总结西汉麻类纤维纸制作技术基础上,主持完成了以木本韧皮纤维造纸的技术突破,扩充了原料来源、革新了造纸工艺,使皮纸生产很快发展起来,不但满足了中国文化传播的需要,也对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适应宫中大规模用纸的需要而完成的,主持
32、这项技术创新的宦官蔡伦被尊为造纸术的发明者郑和郑和(13711435)本姓马,云南人,信仰伊斯兰教,父亲与祖父曾朝拜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熟悉远方异域、海外各国情况。明朝统一云南战争后,郑和被带到南京,受阉做了宦官,后被分到北平燕王府服役。郑和因为学习刻苦、聪明伶俐、才智过人、勤劳谨慎,取得了燕王朱棣的信任,被选在朱棣身边做贴身侍卫。在“靖难之役”中,郑和跟随朱棣出生入死,南征北战,建立了许多战功,朱棣登上皇位之后,为其赐姓“郑”,又将其升为内官监太监,因郑和小字三保,人称“三保太监”。郑和最主要的贡献在于,受明成祖之命先后七次率领庞大船队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远航亚非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
33、东海岸,航海足迹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七次航行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组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不仅显示了明朝国家的强大,也充分证明了郑和统率千军的才能。思考题1试述西周采风制度的目的、内容和历史意义。为何说诗经和汉代的“乐府”诗是采风调查材料的汇编?2除了公文往来外,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还有哪些?3古代文书保密制度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4试述中国古代秘书参谋言谏制度的形成和演变。封建王朝设置言官(谏官)的制度有何历史意义和现实借鉴价值?5为什么原始社会早期是只有会议而没有会务工作的时代?汉代的“盐铁之议”是一次什么样的会议?盐铁论是一部什么性质的文献?6传说中的“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敢谏之鼓”是怎么回事?匦使院、鼓院和检院是什么样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