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163文库! | 帮助中心 精品课件PPT、教案、教学设计、试题试卷、教学素材分享与下载!
163文库
全部分类
  • 办公、行业>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中职>
  • 大学>
  • 各类题库>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163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新编中国秘书史》课件05-第四章(一至五节).pptx

    • 文档编号:4439896       资源大小:2.71MB        全文页数:52页
    • 资源格式: PPTX        下载积分:25文币     交易提醒:下载本文档,25文币将自动转入上传用户(momomo)的账号。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5文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点此详情)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试题类文档,标题没说有答案的,则无答案。带答案试题资料的主观题可能无答案。PPT文档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请谨慎下单,否则不予退换。
    3、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搜狗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新编中国秘书史》课件05-第四章(一至五节).pptx

    1、第四章中国古代其他秘书工作第一节中国古代的社会调查年画年画-华封三祝华封三祝一、古代社会调查概要“华封三祝华封三祝”的传说的传说一天尧到华地,有一个名“封”的管理地方的小官对尧祝贺说:“愿圣人多男儿、多富、多寿。”尧回答说:“不敢,不敢。多男儿就要多替他们操心;多富就要多出许多麻烦事情;多寿会遇到很多不如意的耻辱。还是免了罢。”封又说:“给每个男儿一份工作,有什么操心呢?把财富分掉让大家都富足,有什么麻烦呢?天下安乐就和人民一起安乐,天下不安就努力修德,有什么耻辱呢?”古代没有“社会调查”或“调查研究”的说法,但有些做法则属于典型的社会调查。真正形成制度的社会调查,应首推西周和汉代的采风制度。

    2、二、西周的社会调查制度采风观政1、采风的目的:观俗、观政。2、采风制度的具体内容“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采诗”周礼秋官大行人载,轩使“七岁属象胥,谕言语,协辞命。九岁属瞽史,谕书名,听声音。”“巡游万国,采览异言,车轨之所交,人迹之所蹈,靡不毕载”3、采风的意义和影响采风是我国古代秘书工作中的一个创举。西周采风制度影响深远,不仅为东周所继承,也不仅营造了“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的盛况,而且对两汉时期也颇有影响。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十五“国风”,大多是当时轩使采自民间,又经乐师、史官加工润饰而成的,我们从中也的确可以看到周代各地社会生活的真实图景。如七月

    3、伐檀硕鼠等篇,反映的是劳动人民生计维艰、贵族对他们的剥削压迫和他们的不平心声,击鼓伯兮东山等篇,反映的是人民对频繁战争的厌恶和战争造成的妻离子散、田园荒芜的惨景等。从其来源及主要内容看,诗经可以说是一部社会调查材料的汇编。三、汉代的采风调查汉武帝汉武帝“遣谒者巡行天下,存问致赐”“遣博士大等六人分循行天下,存问鳏寡废疾”元帝、平帝元帝、平帝“遣光禄大夫褒等十二人循行天下因览风俗之化”“遣谏大夫博士赏等二十一人循行天下举茂材特立之士”“遣太仆王恽等八人置副假节,分行天下,览观风俗”光武帝父子光武帝父子“广求民瘼,观纳风谣”“以谣言(即地方歌谣)单辞转易守长”和帝和帝“分遣使者,皆微服单行,各至州

    4、县,观采风谣”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童谣童谣举秀才举秀才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四、古代调研的方方面面1、行政管理与调研管子问:“凡立朝廷,问有本纪”提出了六十多个要进行调查的问题,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有人说它是“世所罕见的最古老、最全面的社会调查提纲”。商君书去强:“强国知十三数:竟内仓口之数,壮男壮女之数,老弱之数,官士之数,以言说取食者之数,利民(靠谋利为生的商人)之数,马牛刍藁(饲料)之数。欲强国,不知国十三数,地虽利,民虽众,国愈弱至削。”2、人口普查与调研西晋帝王世纪称,夏禹时,中国共有人口1 355万人。秦代就有了人口普查,秦

    5、始皇创立的“上计制度”就是人口、钱粮统计制度。汉书地理志,西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全国共有居民12 222 062户,59 594 978人,这是我国首次较为精确的人口普查。明朝推行“户帖制”,将人口逐户登记在册,登记表即“户帖”的格式,内容由户部统一制作发放,朝廷还派官员分赴各地监督登记。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统计为10 684 435户,56 774 561人3、军事指挥与调研孙子兵法:“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曹操下书于孙权曰:“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孙权手下“莫不失色”,要求投降。独周瑜对孙权说,这些人“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较

    6、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甚未足畏。”4、侦查办案与调研唐代狄仁杰、宋代包拯、明代海瑞五、皇帝的巡视和微服私访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武则天、明太祖以及清代的康熙、乾隆,都曾经多次离开京城到各地进行巡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十二年中,进行了五次大规模巡视,几乎跑遍了秦国的所有国土,有人估计秦始皇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巡视中度过的。三国时蜀国的后主阿斗当了四十年皇帝,基本上没有出过皇宫。第二节中国古代的信息工作烽火戏诸侯烽火戏诸侯一、古人重视信息的作用“子产不毁乡校”春秋末年,郑国民众经常聚集在乡校批评议论朝政,有人建议执政的子产下令拆毁乡校,子产说:“为什么要这样做?百姓们有空来到这里

    7、议论朝政得失,他们认为是对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认为是错的我们就改正。他们是我们的老师啊,为什么要毁掉乡校呢?他们的批评为我们提供了有用的信息,正是我们需要的苦口良药,可以用来医治执政中存在的毛病。”二、古代收集信息的方式调查研究和吏民来信来访是古人收集信息的两种最主要的方式。其他几种主要的收集信息的方法:1、通过行政系统收集信息汉书食货志记载,西周天子为了解下情,由国家出资请孤寡老人收集民间表达“怨恨”的民歌,上报官府,“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故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乡、邑、国、天子,就是当时的国家行政系统。2、派出间谍收集信息魏国曾派水利专家郑国以帮助秦国兴

    8、修水利的名义来到秦国,他的真实身份就是魏国间谍。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中,西施和貂蝉也都是政治斗争中的女间谍。南北朝时期先后效力于西魏和北周的韦孝宽是一个善于派遣间谍窃取情报的高手。公元538年,东魏命牛道恒进攻西魏,韦孝宽派间谍到东魏搞到了牛道恒的笔迹和图章样式,让人模仿其笔迹用牛道恒的名义给自己写了一封表示和好的信,盖上仿制的牛道恒图章,然后设法让这封假信落到牛道恒的上司手中,制造了对方的内部矛盾。韦孝宽趁对方上下离心、互相猜忌之机率军出击,大获全胜。(北史韦孝宽列传)公元575年,北周发兵讨伐北齐,为了摸清北齐国内的政治、军事情况,韦孝宽培训了大批间谍,打入北齐国内各个地方,还从北齐收买了许多

    9、间谍,这些间谍搜集并送回了大量情报。北齐朝廷内部有什么矛盾,兵力怎样部署,军队有什么动向,韦孝宽都了如指掌。3、通过吏民告密获取信息商鞅制定的“秦律”将“告密”制度化,“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古代历史上政府鼓励告密的四个时期:古代历史上政府鼓励告密的四个时期:一是汉武帝时的“告缗”政策。汉武帝为解决国库匮乏问题,对商人和手工业者征收重税,鼓励知情者揭发检举其中隐瞒不报或自报不实的,此即“告缗”。凡揭发属实,被告者财产全部没收,并戍边一年,没收的资产分一半给告发人以作奖励。二是唐代武则天执政时为打击政敌而鼓励告密,告密有功者予以封赏,内容不实者不追究责任。朝廷专门

    10、向全国发出通知,号召民众投递密奏。凡有上京告密者,臣下不得问,沿途皆给驿马,免费供五品官的食宿标准。三是明成祖朱棣抢了侄儿的皇位后为打击不服者而鼓励官吏彼此告讦。一时朝野内外均以刺探臣民隐私为乐事。四是清代朝廷为维持和巩固统治而大兴“文字狱”。4、成立情报机构收集信息古代历史上真正可以称为“情报机构”的只有明代的锦衣卫和东厂、西厂。锦衣卫成立于洪武十五年(1382),原为皇帝的卫队,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监视和督查全国官吏和民众,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锦衣卫监视能力极强,朱元璋废掉宰相后,博士钱宰被请来帮他办事,一天下朝回家后赋诗一首怀念睡懒觉的生活:“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

    11、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就对他说:“你昨天作了一首好诗呀!不过我并没有嫌你迟呀,还是改为忧字吧?”钱宰一听,吓出一身冷汗,连忙磕头谢罪。除了锦衣卫之外,明代还有由司礼监太监充任头目的特务组织东厂、西厂和大内行厂,它们与锦衣卫职权基本相同,但厂的势力更大于卫。锦衣卫侦伺一般官员,厂则侦察官民和锦衣卫,内厂则监视官民和厂、卫,而皇帝直接领导与监督所有侦察机关,构成一整套侦察特务机构体系。三、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1、利用烽火传递信息墨子号令载:“与城上烽燧相望,昼则举烽(发烟),夜则举火。”“烽火戏诸侯烽火戏诸侯”周幽王爱妃褒姒是一位绝色佳人,但始终不开笑脸,有

    12、人出了一个馊点子:一天傍晚,周幽王带着爱妃褒姒登上城楼,命令四下点起烽火,邻近的诸侯看到烽火,以为西戎部族来犯,便纷纷发兵赶来救援,来到城下才知道是周幽王为了逗爱妃一笑干的蠢事,只好气愤地收兵回营。褒姒见状,果然淡然一笑,幽王大悦。不久后的一天,西戎果真来犯,幽王下令点火求援,各诸侯以为周幽王又在开玩笑,没有发兵救援,结果城堡被攻下,幽王被杀,继位的周平王不得不将都城从镐京迁到洛邑。唐代仍以烽堠传递紧急军事情报,边境大致每三十里设一“烽堠”,各烽堠置帅一人、副帅一人。遇有敌情,以燃一炬、二炬、三炬表示敌人数额多少。“诸烽堠不警,令寇贼犯边,及应举烽燧而不举,应放多烽而放少烽者,各徒三年。”2、

    13、利用信鸽、鸿雁传递信息“鸿雁传书”据汉书苏武传记载,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放羊。后来汉朝与匈奴和亲,汉要求放苏武等人,匈奴诡称苏武已死,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皇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说苏武在某泽牧羊。单于听后,只有让苏武回汉。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3、利用“邸报”传递信息唐代各藩镇在京城长安设置“上都邸务留后使”,如同今天各省市的驻京办事处。他们负责上下公文出纳传递,并及时收集、选编朝廷诏令和各地章奏文书,收集朝廷和全国各地信息,并将这些文件和信息汇编成册,通过邮驿传递给各藩镇节度使。这种公文和信息汇编称为“邸报

    14、”,邸报后来成为历代地方官员了解朝廷政务和京师信息的重要工具。宋代开始有人传抄邸报出卖,偶尔还以雕版印刷出卖,牟取暴利。明清邸报有了发展,增加了新闻内容。崇祯年间,开始允许民间私设报房,用活字印刷,称“京报”。清代内阁(朝廷总秘书机构)在东华门外设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名谓“抄写房”,每天由报房派人去那里抄取当天发布的新闻,这些新闻被印刷成单页不加封皮的新闻纸叫“宫门抄”。而各地方总督、巡抚官署中发抄的分寄各府、州、县的重要信息的内部新闻纸则叫作“辕门抄”。清代中期之前,邸报在正常情况下由邮驿组织传送,有特殊紧急信息也派专人传送。清代中期之后,新闻信息大增,由商人报房编辑,公开经营发行,刊载公文相应

    15、减少,邸报遂完成了它作为古代信息和公文传递工具的历史使命。第三节中国古代的机要交通工作“机要交通”是一个专门术语,特指党政军管理系统内上下级之间或平行机关之间秘密信息和重要公文的传递。机要交通工作与保密工作也存在着内容上的重叠交叉。中国古代的机要交通工作主要是通过“驿传”来完成的。我国古代驿传制度,产生于奴隶社会,定制于秦汉,兴盛于唐宋,鼎盛于元明清,消亡于民国初年。一、先秦邮驿组织的产生商周时期,随着王权的强化,文书制度和信息工作网逐步建立,从中央王室到各诸侯国,不但设有史官来掌管文书的起草和记录工作,还出现了负责传递公文和重要信息的专门人员“行夫”或“僖”。在殷墟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僖”字,

    16、考古学家们认为,“僖”就是传递情报的人。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建立了邮驿组织。各诸侯国内部的政令传达和诸侯国之间频繁的公文往来,大多是通过邮驿来完成的。孟子公孙丑载孔子言:“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二、秦汉全国邮驿组织的建立秦统一后,“车同轨”,在全国统一修筑了“驰道”,并开挖河渠,发展水上交通,为邮驿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驰道宽五十步,沿途设有邮亭,用来传递公文军令。汉代规定五里设邮,十里设亭,三十里设驿。西汉时,从金城(今兰州附近)到长安,将近七百公里的路程,公文往返只需七天。东汉时,天子玺书一昼夜可行千里。三、汉以后驿传事业的发展唐代经济繁荣,内外往来增加,驿传事业也十分发达,驿传

    17、制度更加完备。陆驿、水驿、水陆兼驿新唐书百官志统计,当时全国共有驿馆1 643处,工作人员17 476人,其中陆驿1 297处,14 267人,水驿260处,2 349人,水陆相兼驿86处,860人。建立邮驿的考绩制度和视察制度对公文传递速度明文规定:陆驿一般公文日行三百里,军务急件和皇帝敕书日行五百里。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岑参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过华清宫绝句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驿传任务,原先一是负责传递公文、信件,二是负责护送过路官员(包括安排食宿)。后来,又负责传送政府重要物品,可是最后发展到官署杂品,甚至连鲜货

    18、果品也要交其传递。杨贵妃最爱吃鲜荔枝,唐玄宗为了博得贵妃一笑,便下令兵部让驿骑传递,荔枝上市时节,岁岁日日要保障供给,稍有稽滞,驿骑将受律令处之。这位贵妃只知日日品鲜,却不知路途之遥远,驿骑之艰苦。戏题赠稷山驿吏王全李商隐绛台驿吏老风尘,耽酒成仙几十春,过客不劳询甲子,惟书亥字与时人。水夫谣王建苦哉生长当驿边,官家使我牵驿船。辛苦日多乐日少,水宿沙行如海鸟。逆风上水万斛重,前驿迢迢后淼淼。半夜缘堤雪和雨,受他驱遣还复去。夜寒衣湿披短蓑,臆穿足裂忍痛何!到明辛苦无处说,齐声腾踏牵船出。一间茅屋何所值,父母之乡去不得。我愿此水作平田,长使水夫不怨天。四、宋代形成的“急递铺”制度宋代驿传制度大致沿袭

    19、唐代,但也有改革:将驿站改为军事性质的组织,由枢密院下设军邮局统管,各驿站的传递人员由民夫改为兵卒担任,称为“递卒”。并另在驿站以外设专门传送紧急军务文书的“急递铺”,犹如今天在普通邮政外建立专门的“特快专递”。沈括梦溪笔谈官政一:“驿传旧有三等,曰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遽,日行四百里,唯军兴则用之。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如古之羽檄也,以木牌朱漆黄金字。”十二道金牌召岳飞急递铺将公文划分为“最速”“次速”“平常”三个等级。最速公文日行450500里,次速公文日行350400里,平常公文日行300里。当时送公文的铺兵穿着特定防雨衣,头插羽毛,身佩弓刀,腰系响铃,所骑之马颈脖上还佩铃铛。路

    20、上车马、行人听到铃声,皆须让道。下站听到铃声,立即备马待发。所递公文,均要装袋封记,挂不同颜色木牌表示缓急之别,分黄漆青字牌、黑漆白字牌、黑漆赤字牌等多种。紧急公文,内用布包裹,再用油绢卷起缚好,然后用夹板束系。如边关紧急公文,则用“匣子”封锁,挂黑漆赤字牌。凡传递公文的牌与匣,均须编号、登记,注明发收官署、时间等项。收到公文包件的铺,由铺司检查验收,办理登记、交接手续。急递铺所在地方监察官署定期派员对所传递公文有无延缓、拆封、短少、损失等情况进行检查,如发现问题,即由主管官署和御史台予以处罚。“急递铺”制度为金、元、明、清各朝沿用。五、元、明、清驿传事业的发展元代驿站最多时达一万多处,最少时

    21、在中国境内的尚有1 496处。马可波罗旅行记:“所有通至各省之要道上,每隔二十五或三十英里必有一驿。无人居之地,全无道路可通,此类驿站亦必设立合全国驿站计之,备马有二十万匹,专门钦使之用。驿站大房屋有一万余所,皆设备妍丽,其华靡情形,使人难以笔述。”明代驿传机构,在京城设会同馆,地方分别设水马驿、递运所和急递铺。清初有官办驿站1 600余处,驿卒7万余名,驿马4万多匹,归兵部主管。鸦片战争后,由于近代邮政的出现和电报的使用,中原地区驿传迅速衰落,但边远地区的公文依然靠驿站传递,直到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撤销全部驿站。第四节中国古代秘书参谋言谏职能魏征与李世民一、夏、商、西周时期的史官言谏职能

    22、尧舜为防止政令失误,曾相继设置“进善之旌”“敢谏之鼓”“诽谤之木”,广泛听取臣民对政务的建议、批评,这既是古代信访制度的萌芽,也可以说是纳谏制度的萌芽。商纣王之时,微子和箕子也数次进谏,均遭拒绝。纣王叔父比干叹道:“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他冒死进谏纣王,劝其修善行仁,结果被剖心而死。90版版封神榜封神榜比干剖心比干剖心“和同论和同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肢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正七体以役心,平八索以成人,建九纪以立纯德,合十数以训百体

    23、,出千品,具万方,计亿事,材兆物,收经入,行姟极。故王者居九畡之田,收经入以食兆民,周训而能用之,和乐如一。夫如是,和之至也。于是乎先王聘后于异姓,求财于有方,择臣取谏工,而讲以多物,务和同也。声一无听,色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王将弃是类也,而与专同,天夺之明,欲无弊,得乎?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封其弟姬友于郑(今陕西省华县),是为郑桓公,26年后周幽王继位,用郑桓公为周司徒。他眼见幽王昏庸侈靡,社稷不保,恐遭杀身之祸,就去向史伯请教。史伯建议说,济水、洛水、黄河、颍水之间(今河南东部一带)地理位置优越,物产丰富,现在只有东虢、郐两个小国,如果你将部族、财产迁徙到那里,以那儿作为基

    24、地,就能站稳脚跟。郑桓公采纳了他的建议,后来桓公之子郑武公攻灭了郐和东虢,建立起郑国,成为春秋初年最强盛的诸侯国。二、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参谋才能春秋时,齐国大夫鲍叔牙,以善于识别人才著称。齐桓公任他为宰,他却辞谢,保举管仲,被桓公采纳,任仲为卿,尊为“仲父”。管仲主张改革,以“尊王攘夷”相号召等,被齐王采纳,使齐国日渐富强,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越国谋臣文种,在越国被吴国击破固守于会稽之时,进言越王说:应贿赂吴国太宰嚭,从中求和,免遭亡国。当勾践从吴回国以后,文种和政治家范蠡共同献计于勾践,应整顿国政,君臣刻苦图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均被越王采纳。战国之时,秦国商鞅主张改革变法,被秦孝

    25、公采纳,通过两次变法,奠定了秦国富强之基础。张仪辅佐秦惠文王,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瓦解齐楚联盟,夺取了汉中之地。苏秦游说于魏、韩、赵、楚、燕、齐等国之间,得到多数国君信任,并给予“合纵长”称号,佩六国相印。赵平原君的门客毛遂,以自荐著称。当秦军围困赵国都城,情况危急之时,平原君赴楚求援,毛遂自荐,与其同往。平原君同楚王谈判,讲不到问题关键时,毛遂直陈要害,说服了楚王同意赵楚合纵,最后击败了秦军。三、秦汉时期秘书参谋言谏制度的形成秦汉两代是我国古代言官制度正式确立时期。秦始皇立国后承袭前代言谏做法,从组织上建立一种参谋言谏制度。他首创监察、言谏体制为:设御史纠弹百官违败而肃纲纪;置言官谏正君主(或

    26、政府)而防专断。前者为纠违败于已成之后,后者为正法令于未布之前。汉代充任言官职务者,多为一时名儒和皇家贵戚。他们可以向皇帝直言规谏或婉言讽谏。两汉的谏官给统治者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对汉王室的稳定起到重要作用。四、魏晋南北朝时期言谏职官制度的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是言谏职官制度发展时期。三国之蜀,曾以费诗、杜微、周群、尹默等人任谏议大夫,并以庞统、诸葛亮、法正为军师或谋士,他们皆为刘备建立蜀国立下汗马功劳。曹魏除置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谏议大夫、散骑侍郎、散骑常侍(魏文帝时,将散骑与中常侍二官合一)外,还设给事中、给事黄门侍郎,共掌“规谏不典事”“平尚书奏事”。荀攸、荀彧、郭嘉为魏初重要谋士,曹操对

    27、他们十分宠信。晋代给事中已有一定品位,并为常员,这是言谏制度一大进步。南北朝谏官的品秩和职掌,较前代进一步明确,给事中是最主要的谏官,其职掌是“讽议左右,从容献纳”,兼以出纳王命。五、隋唐时期参谋言谏制度的昌盛和发达隋唐是参谋言谏制度发达昌盛的时期。隋朝,门下省成为统辖谏言之机关,其职掌是为皇帝出主意,陪从朝直、省读奏案。唐时重谏官轻御史。唐时言路大开,出现许多直言谏官。最著称者有魏徵、王珪、褚遂良等人,他们皆直谏不讳,提出自己的主张,成为最高统治者的得力助手。六、两宋辽金参谋言谏制度的衰退宋时言谏之制表面上有所发展,而实际上言官实权大为削弱,主要职责为分治六房和五案,而不是谏正君主和封驳诏书

    28、。朝廷对于谏官和忠贤良将抗金反元的许多谏言,不予采纳,相反使其蒙遭贬官、下狱以至诛灭。不少贤臣因上书反对主和投降政策,而遭打击迫害。辽金亦设言谏之官,但基本上是名存实亡。他们对皇帝仅伴食进退,不能履行言谏之职。七、封建社会后期参谋言谏制度名存实亡元明清三代是封建社会后期,君主专制愈加严重。言谏之职,性质更为大变。三代共同特点:名义上设有谏官机构、人员,然而,不以谏诤为根本之任,而以言官充任记录、传达朝奏、稽考、注销、修注等事,致使谏官变为“监官”和事务官。其官名虽未改,但面貌已非。明代还有不少参谋幕僚,对皇帝和朝廷直陈己见,提出批评、建议,他们虽都是以敢言著称,但除明初李善长、朱昇等建言被采纳

    29、外,多数未被采纳,并遭迫害。清季较元明更进一步削弱参谋言谏之制。朝廷的重大决策及谕旨诏令,悉由皇帝一人专断独裁。第五节中国古代的督查工作铁面御史悬鹅图一、中国古代的督查机构和督查官职中国在先秦时代已经有了督查工作的萌芽,但是真正比较规范的督查,则是自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开始。此后历代朝廷的督查职能主要由御史府(台)承担。1、御史大夫和御史府(台)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在中央实行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中央各部门的长官)的政体。“三公”都设有自己的衙门丞相府、御史府、太尉府。其中丞相府是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行政机构,太尉府是掌军事的机构,而御史府则是主要的秘书机构,御史大夫相当

    30、于朝廷的办公厅主任。御史府督查的主要对象是丞相府。东汉后御史府改称御史台,基本职能未变,一直到明代初年。明初,朱元璋废除宰相一职,御史台自然失去原来的监督宰相(丞相)的职能,遂改名为“都察院”,其职掌是“纠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成为主要监督考查一般官员的机构,其主要官员仍然叫作“御史”。2、明代和清代的“六科”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为巩固皇权,废除了宰相一职,由皇帝自任最高行政长官,原隶属于中央行政机构中书省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改为直接对皇帝负责。为适应这种集皇权、相权于一身的体制,朱元璋除了设立规制庞大的中央秘书处内阁外,还专门设立了以督查为主要职能的秘书

    31、机构六科。六科的主要职掌是:对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贯彻执行皇帝旨意的情况实施监督,以保证皇帝的政令(制敕)通行全国。每科配都给事中(主管)一人,左、右给事中各一人,给事中若干人。给事中官位很低(七品),但权力很大,皇上交派各部办理的事项,由他们每五天检查督办一次,倘若有拖延不办,或是动作迟缓者,由他们及时奏报皇上,若各衙门顺利完成了皇上的重大指令,也由六科备案核销。3、监御史、刺史、监察御史和巡按御史府(台)和六科的职责主要是督查丞相府和中央各部,监御史、刺史、监察御史和巡按则是朝廷对地方官员进行督促检查的主要官员。汉武帝下诏将全国分成 冀、幽、并、兖、徐、青、扬、荆、豫、益、凉、交趾、

    32、朔方等十三州即十三个监察区,每区由皇帝任命一名刺史,并给刺史规定了明确的监察职责“六条问事”。第一条,豪强恶霸侵占田地,以强凌弱;第二条,二千石的郡守(省长级别)对抗中央,欺压百姓;第三条,二千石的郡守贪赃违法,乱杀无辜;第四条,二千石的郡守任人唯亲,不举贤能;第五条,二千石的郡守依仗权势,乱拉关系;第六条,二千石的郡守勾结豪强,不奉政令。刺史任期为九年,如果能较好地履行职责,可以直接升为郡守。后来这个官职的名称不再叫“刺史”,而叫“监察御史”(隋唐)、“巡按”(明清,又称“巡按御史”),这些由皇帝直接派出的督查官员,虽然官品不高(如明代巡按御史为正七品),但是由于直接受皇帝派遣,在加强中央政

    33、府对地方的控制、整治地方官员行政不力现象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二、中国古代督查的形式1、最高统治者亲自巡视督查明史职官志:“巡按则代天子巡狩”孟子梁惠王下:“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秦始皇灭六国后在位十二年,先后五次出巡,足迹所及,几达当时秦国的所有国土。后来的汉武帝、唐太宗、武则天、朱元璋、康熙、乾隆等一些有作为的帝王,都经常到各地进行巡视。2、督查官员奉旨督查监御史、刺史、监察御史和巡按等受皇帝指派,代表皇帝出巡,以检查诏令贯彻落实情况,这是古代对地方进行督查的最基本的形式。3、建立办文时限制度进行催报督查唐律疏议名例规定:“小事五日程,

    34、中事十日程,大事二十日程。”唐义疏议职制规定:“稽程者,一日笞十,三日加一等,罪止杖八十。”宋代规定:对收文办理,应“当日受,次日付”;对发文办理,“小事限五日,中事给十日,大事二十日”,稽迟者罚之。元代形成了公文定期催办制度,在京都各衙署,十日催,五日再催;对外地官府,五百里内,十五日催,十日再催;五百里外,三十日催,二十日再催;千里外,五十日催,四十日再催;三千里外,七十日催,六十日再催。三催不报,以罪论之。4、通过文卷的“照刷磨勘”进行督查“磨勘”是宋代出现的一种审官形式,即通过核查官员所办事项的案卷,对官员的政绩作出鉴定,并作为官员升迁降黜的依据。元代建立“照刷磨勘”制度则是一种督查制度,“明察曰照,寻究曰刷,复核曰磨,检点曰勘”。就是通过对官府所办理的文卷的定期跟踪核查,及时发现公文处理中有无拖延、疏忽、隐没、涂改、规避等现象发生,从而揭发和纠正政务活动中各种弊端。这样就使“磨勘”的功能由本来的评价鉴定转变为督查监控,由注重行政的后果转变为追踪控制行政的过程。


    注意事项

    本文(《新编中国秘书史》课件05-第四章(一至五节).pptx)为本站会员(momomo)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