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章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第一节生平与著述 第二节理解社会学的方法论基础 第三节关于统治类型的研究 第四节关于宗教社会学的研究2概 要3第一节第一节 生平与著述生平与著述第一节 生平与著述年,韦伯进入中学。在中学期间,开始接触古典文学和哲学著作。年春,韦伯中学毕业。同年,就读 于海德堡大学,专攻法律。但他对经济、历史、哲学、宗教等很多方面都有 兴趣。年以后,韦伯成为德国社会学杂志 社会科学与社会政策文库的编辑。在这一杂志上,他发表了许多极为重要的著作,其中包括驰名世界的 新教伦理 与资本主义精神()。年月,韦伯与滕尼斯、齐美尔及桑巴特一起,建立德国社会学学会,成为该学会的核心人物。这一时期,韦伯
2、的研究更趋于广泛和精深。年起,他开始了对中国、日本、印度、犹太教及伊斯兰教的宗教社会学研究。同时,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 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在政治社会学、法社会学、宗教社会学、音乐社 会学等领域完成了大量著述。需要指出的是,韦伯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在此期间有 了某种转变:原来那种偏重历史发生学的考察,为届时主要是系统地运用逻辑范 畴加以说明的方法和比较研究的方法所代替。这时韦伯的社会学已逐步成为一个 完整的体系。4 年起,他开始了对中国、日本、印度、犹太教及伊斯兰教的宗教社会学研究。同时,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 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在政治社会学、法社会学、宗教社会学、音乐社 会学等领域完
3、成了大量著述。需要指出的是,韦伯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在此期间有 了某种转变:原来那种偏重历史发生学的考察,为届时主要是系统地运用逻辑范 畴加以说明的方法和比较研究的方法所代替。这时韦伯的社会学已逐步成为一个 完整的体系。年,韦伯重新执教,担任维也纳大学教授。除此之外,他还积极从事 政治活动,参加起草联邦共和国宪法。年,他积极参加国民议会的竞选活 动。同年,应“自由大学生联盟”之邀,他在慕尼黑发表了两篇著名演讲:科 学作为职业和 政治作为职业,被视为反映他这一时期思想一个重要侧面的 代表性作品。5韦伯的一生著述颇多,研究领域很广。然而,他的 所有研究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展开的,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西方
4、文化特有的和 独具的合理主义”这个主题。作为欧洲文明之子,他自觉地把这一具有世界意 义的问题视为考察中心。弄清西方资本主义的性格特征、西方文明不可逆转的合理化趋势,而且力图用发生学的和比较的方法,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法 律、社会组织、政府管理等各个方面阐明合理性这个问题。67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韦伯提出了一个知名的论点:“那就是新教徒的生活伦理思想影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一般宗教的传统往往排斥世俗的事务,尤其是经济成就上的追求,但为什么这种观念没有发生在新教里发生呢?”韦伯在这篇论文里解释了这个悖论。韦伯将“资本主义的精神”定义为一种拥护追求经济利益的理想。韦
5、伯指出,若是只考虑到个人对于私利的追求时,这样的精神并非只限于西方文化,但是这样的个人英雄般的企业家并不能自行建立一个新的经济秩序(资本主义)。韦伯发现这些个人必须拥有的共同倾向还包括了试图以最小的努力赚取最大的利润,而隐藏在这个倾向背后的观念,便是认为工作是一种罪恶、也是一种应该避免的负担,尤其是当工作超过正常的份量时。“为了达成这 样的生活方式而自然吸纳了资本主义的特质,能够以此支配他人”韦伯如此写道:“这种精神必定是来自某种地方,不会是来自单独的个人,而是来自整个团体的生活方式”。他的目标是为了找出东西方文化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不过与当时许多遵循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思想家不同的是,韦伯最初并
6、没有打算衡量和评断东西方两者的优劣;他希望专注于研究并解释西方文化特殊之处。在他的研究分析里,韦伯指出卡尔文主义(或者更广泛的基督教)宗教理想的影响成为欧洲和美国的社会变革以及经济体系发展的主要原因,但他也指出这并非促成发展唯一的因素。其它重要的因素还包括了理性主义对于科学的追求、加上数学的科学统计、法律学、以及对于政府行政理性的系统化、和经济上的企业。最后,依据韦伯的看法,宗教社会学的研究只不过是探索一个阶段的变革,亦即那些让西方文明突出于其它文明之外的重要特征。8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是韦伯在宗教社会学上的第二本主要著作。韦伯专注于探索中国社会里那些和西欧不同的地方尤其是与清教徒的对照,他
7、并且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资本主义没有在中国发展呢?”韦伯专注于早期的中国历史,尤其是诸子百家和战国,在这个时期主要的中国思想学派(儒教与道教)开始突显而出。韦伯指出儒教对于许多民间教派的信仰展现相当宽容的态度,而从没有试着将他们统一为单独的宗教教义。与一般形而上学的宗教教义不同的是,儒教教导人们要顺着这个世界进行调整和修正。“高等”的人们(知识分子)应该避免追求财富(虽然没有贬低财富本身),也因此,中国变成了一个担任公务员比商人拥有更高社会地位和更高利益的国家。韦伯主张,虽然有一些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利的因素存在(长期的和平、运河的改善、人口增长、取得土地的自由、迁徙至出生地以外的自由、以
8、及选择执业的自由),然而这些有利因素都无法抵销其它因素的负面影响(大多数来自宗教):技术的改革在宗教的基础上被反对,因为那可能会扰乱对于祖先的崇敬、进而招致坏运气,而调整自身适应这个世界的现状则被视为是更好的选择。对于土地的卖出经常被禁止、或者被限制的相当困难扩张的亲戚关系(根基于对家庭关系和祖先崇敬的宗教信仰上)保护家庭成员免受经济的困境,也因此阻挠了借债、工作纪律、以及工作过程的理性化。那些亲戚关系也妨碍了城市特殊阶级的发展,并且阻挠了朝向完善法律制度、法规、和律师阶级崛起的发展。9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的社会学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的社会学是韦伯在宗教社会学上的第三本主要是韦伯在宗教
9、社会学上的第三本主要著作。在这本书中他检验了印度社会的架构,对照了正统的印度教教义与非正著作。在这本书中他检验了印度社会的架构,对照了正统的印度教教义与非正统的佛教教义,以及其它民间信仰的影响,最后并研究这些宗教思想对于印度统的佛教教义,以及其它民间信仰的影响,最后并研究这些宗教思想对于印度社会在现世上的道德观的影响。社会在现世上的道德观的影响。印度的社会体制是由种姓制度的概念所形塑,直接连结了宗教思想与社会上的印度的社会体制是由种姓制度的概念所形塑,直接连结了宗教思想与社会上的阶级分隔的关系。韦伯描述这种种姓制度是由婆罗门(僧侣)、刹帝利(战阶级分隔的关系。韦伯描述这种种姓制度是由婆罗门(僧
10、侣)、刹帝利(战士)、吠舍(商人)、首陀罗(劳工)所组成。接着他指出种姓制度在印度的士)、吠舍(商人)、首陀罗(劳工)所组成。接着他指出种姓制度在印度的散布是因为历史上的征服侵略所造成,某些部落遭到了边缘化、种族制度也因散布是因为历史上的征服侵略所造成,某些部落遭到了边缘化、种族制度也因此越来越根深蒂固。此越来越根深蒂固。韦伯特别专注于对婆罗门阶级的研究,并分析他们为何能够占据印度社会的最韦伯特别专注于对婆罗门阶级的研究,并分析他们为何能够占据印度社会的最高阶级位置长达数个世纪。在研究了佛法概念的影响后,韦伯总结认为印度社高阶级位置长达数个世纪。在研究了佛法概念的影响后,韦伯总结认为印度社会的
11、道德观多元倾向,与儒教和基督教普世而统一的道德观不相同。如同中国会的道德观多元倾向,与儒教和基督教普世而统一的道德观不相同。如同中国一样,他注意到种姓制度也妨碍了印度都市独特阶级的发展。一样,他注意到种姓制度也妨碍了印度都市独特阶级的发展。在研究的总结里,韦伯将他对于印度社会学和宗教的研究与之前对中国的研究在研究的总结里,韦伯将他对于印度社会学和宗教的研究与之前对中国的研究综合起来。他注意到这些宗教都将人类生命的意义解释为超脱世俗的或是神秘综合起来。他注意到这些宗教都将人类生命的意义解释为超脱世俗的或是神秘性的经验,这些社会的知识分子通常倾向于厌恶政治,而社会架构往往被区分性的经验,这些社会的
12、知识分子通常倾向于厌恶政治,而社会架构往往被区分为受过教育与否的两种阶级,那些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作为先知或智者的榜样,为受过教育与否的两种阶级,那些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作为先知或智者的榜样,而未受教育的大众则停留在日常生活的庸俗里并且相信迷信的民间巫术。在亚而未受教育的大众则停留在日常生活的庸俗里并且相信迷信的民间巫术。在亚洲社会,如同基督教弥赛亚一般、能够不分受过教育与否皆给予救赎和指引的洲社会,如同基督教弥赛亚一般、能够不分受过教育与否皆给予救赎和指引的救世主并不存在。韦伯主张,正是因为弥赛亚救世主起源于近东国家,使得他救世主并不存在。韦伯主张,正是因为弥赛亚救世主起源于近东国家,使得他们与
13、亚洲大陆的主要宗教产生差异,西方国家也因此免于陷入中国和印度的道们与亚洲大陆的主要宗教产生差异,西方国家也因此免于陷入中国和印度的道路。韦伯在他下一本着作路。韦伯在他下一本着作古犹太教古犹太教进一步证实了这个论点。进一步证实了这个论点。10古犹太教是韦伯对于宗教社会学的第四本着作,韦伯试着解释“各种情况的结合”导致了早期东方和西方文明的差距。尤其是将西方基督教的世俗禁欲主义与印度发展出的神秘冥思信仰相对照时,这种差异显得特别明显。韦伯注意到一些基督教的观点带有征服和改变世界的理想,而不加以逃避之。这种基督教的基本特征(当与远东的宗教相对照时)则是源于古代犹太人的先知。当韦伯述及他研究古犹太教的
14、原因时,他写道任何在现代欧洲文明传统下成长的人都会自然的以一连串的假设来解决遇到的历史问题,这对他而言是不可避免而且也相当合理的。这些问题将可以找出在各种情况的结合下,西方文化的独特之处、以及其普遍的独特文化涵义。韦伯分析了中东贝都因人、城邦、牧人和农夫、和他们之间的互动和冲突,以及以色列联合王国的兴起和衰落。联合王国的时期就彷佛历史中的一个插曲,将出埃及记以来的联邦时期与以色列人在迦南的殖民时期一分为二。这种时期的区分和宗教的历史有极大关系,由于犹太教的基本教义是在以色列联邦时期形成的,它们在联合王朝衰败后成为了先知概念的基础,并在后来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韦伯讨论了早期以色列的联邦架
15、构、以色列人与耶和华的 独特关系、外国宗教的影响、宗教狂热的形式、以及犹太教祭司们对抗宗教狂热和偶像崇拜的斗争。他接着描述了王国的分裂、圣经的先知们在社会方面的态度、蛊 惑人心的政客、宗教迷信和政治,以及先知们的道德观。韦伯注意到犹太教不只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始祖,同时也是现代西方世界崛起的关键因素,因为它影响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11政治社会学政治社会学在政治和政府的社会学上,韦伯最重要的贡献之一便是一篇名为政治作为一种职业(Politik als Beruf)的论文。在这篇论文里韦伯提出了对国家的定义:亦即国家是一个“拥有合法使用暴力的垄断地位”的实体,这个定义成为西方社会科学的重要基础
16、。在这篇论文里韦伯主张,政治应该被视为是任何会影响到控制暴力的权力分配的活动。政治也因此是纯粹来自于权力。韦伯提出了三种正式的政治支配和权威的形式:魅力型支配(家族和宗教)、传统权威(宗主、父权、封建制度)、以及官僚型支配(现代的法律和国家、官僚)。韦伯主张历史上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间的关系多少包含了这样的成分。他认为魅力型权威的不稳定性必然导致其被迫转变为“常规的”权威形式,也就是传统或者官僚型支配。同样的,他也注意到在纯粹的传统型支配里,对于支配者的 抵抗到达一定程度时便会产生“传统的革命”。因此韦伯也暗示了社会会逐渐朝向一个理性合法的权威架构发展,并且利用官僚的架构制度。尽管韦伯庞杂的著作
17、中暗示这种社会的理性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他自己十分小心避免进化论与目的论的逻辑。韦伯在三种正当支配之外,还曾经提出意大利的城市共和政治是一种非正当的支配,可见他的支配类型学仍有模糊之处。他对民主政治魅力型领袖与官僚铁笼之间互动的悲观,也对后世的民主理论,特别是熊彼得的精英政治学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韦伯对魏玛民主的看法似乎预见了纳粹的兴起。12第二节第二节 理解社会学的方法论基础理解社会学的方法论基础第二节 理解社会学的方法论基础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二、社会学的对象与方法“社会行动”与“理解”三、社会学方法论的概念工具“理想类型”四、社会行动的分类13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韦伯对社会学方法论
18、的阐述直接涉及世纪末社会科学研究中自然主义和 反自然主义的方法论之争。这场争论的焦点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及社会 科学本身的性质问题。韦伯受到了狄尔泰和新康德主义中反自然主义倾向的影 响,但并不赞成他们思想中一些极端的观点。在韦伯看来,社会生活领域的 独特性就在于,人的行动由行动者赋予它一定的意义,这些意义由于行动者不断 的行动而构成了一个联系的系列。“理解”行动者行动的意义便是社会学的任务。但是,韦伯不同意狄尔泰理论中浓厚的心理主义和直觉主义的认识方法。他认 为,要使科学成为科学,就必须放弃那种只研究主体的内心体验和感受的方法,找出外在表现出来的、可以客观地加以说明的主观意义之间的逻辑。
19、因为只有这 种以概念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东西才具有普遍意义。14 韦伯关于社会学方法论的一系列重要的概念工具带有浓厚的新康德主义色彩。他最重要的方法论概念“理想类型”便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韦伯力图缩小史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差距,从方法论上把 两者统一起来。不过,韦伯所说的规律性或历史的因果联系不是决定论所主张的那种确定性、必然性,而是一种概率性。韦伯以此划清他与自然主义的界限。严格区分科学研究的价值相关性与价值中立性两方面的区别。韦伯认为,价值相关性是指在研究工作开始之前,研究 者在选题和收集材料上所表现的主观兴趣,同时,又指在研究工作得出结论之 后,研究者在实际应用结论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目的性。在通
20、常情况下,研究者 依据其所在社会中人们所持有的一般文化价值,选择经验中的某一部分题材作为 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特定时代的价值目标对社会科学家的研究对象的选择和探 索具有决定性的影响。1516价值中立的基本含义是:其一,一旦科学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选定了研究课题,他就必须停止使用自己或他人的价值观,而遵循他所发现的资料的引导。无论研究的结果对他或对其他什么人是否有利,他都不能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于资料。从这个意义上说,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作为科学家应该受科学精神的支配。其二,既然事实世界和价值世界是两回事,你就不能从实然的判断推导出应然的判断。价值中立也是社会学、人类学等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特别要注
21、意的问题,在社会学的参与观察和人类学的田野调查过程中,研究者必须经历一个“融进去”再“跳出来”的过程,即先和被研究对象打成一片,再从被研究对象群体中的一员的角色转换为研究者角色,必须保持价值中立、价值无涉。价值中立不是要求学者没有或不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而是要求他们应弄清在什么地方要诉诸于分析的理解,在什么地方要诉诸于情感,告诫他们不要把关于事实的科学分析与关于事实的评论相混淆。心理咨询中的价值中立心理咨询中的价值中立价值中立:在咨询实践中,强调对求助者的非指导性,要求咨询师对求助者提出的问题坚持中立,不给予直接回答,也不给予任何规劝,而是让求助者自主决策。主张将最基本的责任放在求助者的身上,
22、而咨询师处于被动境地,只作为跟随者。这就是“价值中立”的含义,即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不判断、不指导、不主动。二、社会学的对象与方法“社会行动”与“理解”在韦伯看来,社会学研究人的行动,是因为每个人都赋予它一定的“意义”。行动之所以是有意义的,是因为某个或若干个行动者将其主观意义与其行动联系 起来,不论这种行动表现为内心活动还是外部行为,表现为对某件事情的放弃或 是对某件事情的忍受。韦伯还强调,这里所说的“意义”并非是指“客观上正确 的”或从形而上学意义上讲是“真实的”那种意思,而是指行动者主观的认识即 社会学上的意义。在韦伯看来,社会行动之所以是可理解的,是因为个人赋予其 行动的主观意义是可以理
23、解的。韦伯并不排斥通过移情、通过亲身的再体验来把握行动者的主观意义,但他认为,移情的再体验并不是对意义解释的绝对条件。他说:“为了理解恺撒,不必要成为恺撒。”相反,要使理解成为“合理的”,就必须与理智上、逻辑上的 解释结合起来。这正是韦伯与狄尔泰等人非理性主义的区别所在。1718运用移情修辞手法,首先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的强烈感情,发挥修辞效果。例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白居易长恨歌)转朱
24、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牛希济生查子)上面例两句诗的意思是:露从今夜起才特别惨白,月是故乡的才格外明亮。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因为诗人杜甫亲历了安史之乱的大动荡,在国家前途、个人命运不断遭到打击的情况下,不得不于公元前759 年秋天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客居。在这凄冷荒漠的边塞小城里,诗人将思念故乡的感情 移到露色和月光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露色和月光衬托诗人思念故乡的情绪,使事人一体,从而更好的表达了诗人思乡的强烈感情。例中两句诗 的意思是:感叹国家遭逢丧乱,花朵溅滴悲伤的泪;痛恨一家流离分散,鸟儿叫唤惊动忧愁的心。花开鸟叫是自
25、然界的现象,是没有人的情感的,诗人运用移情修辞手法,才能写出这样感人的诗句。例 说渭河水只有在人愁的时候才“独向东”。例说月亮发出的是一种叫人看了“伤心”的光,铃子摇响的是一种叫人听了“断肠”的声。例说月亮常常在人离别时变圆。例说红豆不是红豆,而是一颗颗“相思泪”。以上各例都是运用移情修辞手法,将人的感情移到事物上。这样人情和事物融为一体,能够更好的表达人的强烈感情。关于社会行动,韦伯指出,社会行动应该称作这样一种行动,即行动者以他 主观所认为的意义而与他人的行为相关,即以过去的、现在的或将来所期待的他 人的行为为取向(如对过去所受侵犯进行的报复、对现在受到侵犯进行的防御、为防止未来遭受侵犯采
26、取的措施)。在这里,“他人”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许 多人;可以是熟人,也可以是完全陌生的人。按韦伯这里的理解,作为社会行动,需要具备以下条件:第一,行动者个人 赋予其行动以意义,即行动者个人采取行动的动机;第二,行动者所采取的行动 包含着以他人的行为为目标,即行动者主观意识到与他人的联系。只有具备这样 两个条件时,个人的行动才可以称为社会行动。19三、社会学方法论的概念工具“理想类型”韦伯认为,社会科学也应当像自然科学那样,可以对所研究的现象获得规律 性的认识并给予因果性的说明。他指出,“理想类型”便是社会学在这方面的特 殊认识工具。在韦伯看来,“理想类型”是研究者为研究社会和解释现实的一种
27、概念工具。他在这里所说的理想类型极近似于自然科学研究中所使用的理想 模型。在韦伯看来,理想类型具有这样的缺点:一方面,它作为理智上构造的概 念工具,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因而不同于经验事实;另一方面,它作 为考察现实的概念工具,又是在对繁多的经验进行整理之后,突出了经验事实 中具有共性的或规律性的东西,使之成为典型的形式。他解释说:“在所有情 况下它(指理想类型)都具有使自己离开 獉獉 现实而又以此起到认识现实的 作用。2021理想类型指一位研究者为了进行比较和建立理论说明“按照假说”,用组成要素构成的包括“行动”类型、社会类型或制度类型等在内的统一体。构成某个“类型”的组成要素凭一定经验
28、是可以观察的,或者在历史上是被承认的。1 韦伯在他关于行动类型、宗教类型、经济类型及权威类型的研究中运用了理想类型,并区分了传统权威的理想类型、合理合法的权威的理想类型,以及具有感召力的理想类型。“理想的”一词不带有任何规范性的色彩。通过特征间密切联系和组合形成一个凝聚的和一元化的整体。四、社会行动的分类 韦伯从理想类型的思想出发,对社会行动作了区分。他将社会行动分为以下 四种:()目的合理的行动。这种行动把对外界对象以及他人行为的期待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并以最为有效的途径达到目的和取得成效。()价值合理的行 动。它表现为对纯粹自身行为本身的绝对价值所持的自觉信仰,无论这种价值是 表现在伦理上
29、、美学上、宗教上,还是表现在其他方面。这种行动并不考虑有无 现实的成效。()情感的或情绪的行动。即由于现实的感情冲动和感情状态而引 起的行动。()传统的行动。即通过习惯而进行的行动。2223第三节第三节 关于统治类型的研究关于统治类型的研究第三节 关于统治类型的研究一、基本概念的论述二、统治的三种基本类型三、科层制24一、基本概念的论述 韦伯首先对“权力”、“统治”、“纪律”等基本概念进行解释。他写道:“权 力意味着在某种社会关系中贯彻自己的意志并排除反抗的所有机会,不管它是基 于什么原因;统治 獉獉 是指在所属人员那里找到服从某一具体命令的机会;纪律 是指 在所属的多数人员中找到由于训练有素
30、而自觉地、机械地、公式化地服从某一命 令的机会。”在这里,权力、统治、纪律三个范畴组成一个概念系统,在“权力统治纪律”这一概念系统中,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就权力和统治两者来 说,它们都表现为现实互动过程中一方支配另一方的关系,但前者突出的是互动 关系中的单向性和自上而下的强制性,而后者则着重表现互动双方中的一种“机 会”重合,即作为统治一方的统治心理与作为服从一方的服从心理的一种会合。至于纪律,则是指群体中统治关系的固定化、制度化和无障碍地得以贯彻实施的 现象。无疑,“统治”这一概念是关键性概念,而且,由于它带有更明显的“社 会学”色彩,韦伯便对它进行了专门研究和发挥。他将所有统治分为
31、三种纯粹 类型。25二、统治的三种基本类型 (一)传统型统治 在这种统治形式里,统治的维持是靠从古到今沿袭下来的风俗习惯和伦理道 德。韦伯勾画了传统统治形式的一般特征。他指出,这是一种宗法制统治形式。在这里,统治者或主人是由传统的世袭制度决定的,统治者具有终身的权力,并 将这种权力不断地传给自己的后裔。这种统治具有很强的个人性质,统治者作为 统治者,并不表示他是“上司”,而是人格意义上的“主人”。构成统治机构中管 理班子的人员不是被视为“官员”,而是被看做人格上带有人身依附关系的“差 役”。被统治者不是作为同一社会组织中的“成员”,而是被视为统治者的“臣 民”,也就是说,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
32、是一种主子与奴仆的关系。26(二)个人魅力型统治“”一词本意是指某人由于神的赋予而具有的某种非凡的能力和感 人的光彩。韦伯借用这一词,主要是指某种“特殊的人格品质,就这方面来讲,被看做天资上具有超自然的、超人的或至少是极不寻常的、不是任何人都能获得 的力量和特质”。个人魅力型的统治正是建立在这种对具有出色感召力的领袖 人物的拥戴和信仰基础上的。韦伯认为,这必须包含两方面因素:一方面,作为社会精英的领袖人物本身在人格力量或个人才能上具有非凡的、超人的特征,使 他不同凡响,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从而能成为个人魅力型人物;另一方 面,领袖人物的追随者们也有拥戴和服从这种领袖人物的需要,这种心理需
33、要使 他们表现出对领袖人物的狂热崇拜和盲目服从。27(三)法理型统治n 韦伯认为,法理型统治是建立在以下基础上的,即任何一项法律都是以目的 合理性或价值合理性(或两者兼而有之)为目标制定出来的,并努力加以贯彻,包括强迫使之得以实施。n 韦伯认为,法理型的统治类型所具有的主要特征是:()具有活力和自身规 律性的管理系统,其中有着明确的责任权限;()实行职务等级制原则,并对各 级机关建立牢固的监督制度;()办事程序法规化、条例化,任何法律条文一经 订出,所有成员都应遵守;()实行不顾情面、照章办事的原则;()统治形式 只是由于法律的认可才是有效的,统治者只是根据法律规定而暂时拥有权力,服从者所服从
34、的是法律,而不是某个具体的个人。28三、科层制科层制是法理型统治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确切地说,是其中一种最典 型、最纯粹的表现形式。韦伯对科层制管理机构的构成作了以下说明,他指出,管理班子在最 纯粹的类型中是由这样一些官员组成的:()他们人格上是自由的,并且仅仅服 从、履行实际公务职责;()组成牢固的职务等级;()具有严格的职务权限;()根据合同,从而原则上是以自由选择为基础,并按照专业熟练程度进行职务 聘任,严格说来,应当是通过考试来确定,并以文凭来鉴定其专业熟练程度;()具有以货币形式付给的固定薪金,多数人有退休保障金,薪金的多少按等级 职位、责任大小以及“身份尊卑”的原则分档划开;()
35、把自己的工作视为唯一 的或主要的职业;()根据工龄长短、成绩大小或同时依据这两方面的条件,而 不是根据上司的印象来决定一个人的晋升;()管理者并不因其所履行的职务而 具有任何特权,他们也不应占有生产资料;()服从严格而统一的工作纪律和监督。2930第四节第四节 关于宗教社会学的研究关于宗教社会学的研究第四节 关于宗教社会学的研究一、研究主题与研究方法二、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31一、研究主题与研究方法 韦伯在具体分析历史上各大宗教思想之前,根据各大宗教的特点进行了分类。他首先按照宗教对待世界的方式,将宗教分为“入世的”与“出世的”两种 形式;又按照宗教行为的特点,将宗教分为“禁欲的”与“神秘的
36、”两种形式。在此基础上,他对所有宗教的表现形式作了进一步的划分,建立了以下几种理想 类型:()入世禁欲主义,它把在尘世的劳动看做是人的天职,努力而勤勉的工 作被视为赎罪和获救的手段,甚至被看做是荣耀上帝的行为。新教便是这类宗教 的代表。()出世禁欲主义,这种宗教完全拒绝外部尘世,抗拒任何世俗的诱 惑,把一切世俗生活都看做是不具有道德意义上善的性质。天主教是这种宗教的 典型形式。()入世神秘主义,这种宗教遵从某种圣统,即信奉千年不变的传统 权威,要求顺应世俗,但带有悲观论和宿命论的色彩。儒教是这种类型宗教的明 证。()出世神秘主义,它突出地表现为弃世厌俗,沉于冥想。看破红尘的佛教 是这种宗教的代
37、表形式。32二、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韦伯的名著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的写作目的在于说明新教伦理 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韦伯首先对“资本主义精神”这样一个历史概念进行说明。韦伯书中引证了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著名人物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话,借以表达在韦伯看来具有典型资本主义精神的那些思想,即个人把努力增加自己 的资本并以此为目的的活动视为一种尽责尽职的行动,把赚钱本身当作一种目 的,当作一种职业责任,被看做是一种美德和能力的表现。韦伯认为,“职业责 任是资本主义文化中社会伦理的最重要特征,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现代资本主 义文化的根基”。职业责任的观念不单纯是立身处世的手段,也是一种独特的 伦理。韦伯进
38、一步指出,他这里所使用的资本主义概念具有其特定的含义,即是指 当时西欧和美国那种典型的现代资本主义,而不是泛指一切。33 另外,在说明这种现代资本主义精神时,韦伯还将它和那种被称作“传统主 义”的生活态度作了比较。通过实际例子的对照,韦伯指出,资本主义精神与传 统主义的态度正相对立。资本主义不断发展的过程,就是传统主义不断被克服的 过程,克服传统主义的关键即是使劳动本身成为目的、成为人的一种愿望、成为 一种伦理责任,直至把劳动视为一种天职。在韦伯看来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密切关系恰恰就表现在这里。在具体 分析中,韦伯先指出这一事实,即在德语的“”或英语的“”一词 里,暗含着某种由上帝安排的任
39、务的意思,即“天职”观念。这种含义最先来自 路德对 圣经的翻译,它所体现的不是原来 圣经中的精神,而是宗教改革 领袖路德的思想。这一思想成了整个新教的核心内容。它抛弃了原来天主教那种 禁欲主义的修行而超越尘世的空洞劝诫和训令,而把个人在尘世中完成所赋予他 的义务当作一种至高无上的天职。3435本章要点本章要点 社会学以解释的方式来理解人们的社会行动,社会行动的主体是个人,个人的行动是社会学进行研究的出发点。对“理解”问题的强调,使韦伯社会学 获得“理解社会学”的别称。理想类型是韦伯社会学建立因果性、规律性认识的概念工具。理想类型 的特点表现为:一方面,作为理智上的概念工具,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40、抽象 性;另一方面,作为考察现实的概念工具,它又突出了经验事实中带有共性或规 律性的特点。理想类型的建立,对社会学认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韦伯把社会行动分为四种类型:目的合理的行动;价值合理的 行动;情感的或情绪的行动;传统的行动,即按照习惯而进行的行动。社会行动的四种类型之间有着相互联系和区别。韦伯将统治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传统型统治、个人魅力型统治、法理型统治。它们各自赖以建立的基础不同,行使权力的机制和形式也不同。科层制是法理型统治的最典型、最纯粹的表现形式。韦伯认为,科层制 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从功能上说是严密、合理和有效的。韦伯考察了基督教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联系,阐明新教伦理对资 本主义发展及整个西方合理化进程的影响。按照“禁欲”与“神秘”两种不同的 方式,韦伯对欧洲和亚洲的各大宗教进行了对比分析和研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资本主义精神”概念的核心思想是“职业 责任”,即把努力增加自己的资本并以此为目的的活动视为一种尽责尽职的行动。36复习思考题1.韦伯整个社会学理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他是如何围绕这一中心问题阐 述其理论观点的?2.试对韦伯社会学方法论思想的内容和特点作一分析。3.谈谈你对韦伯“科层制”思想的看法。4.韦伯宗教社会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应如何评价?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