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163文库! | 帮助中心 精品课件PPT、教案、教学设计、试题试卷、教学素材分享与下载!
163文库
全部分类
  • 办公、行业>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中职>
  • 大学>
  • 各类题库>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163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外国社会学史》课件第十二章 符号互动论.pptx

    • 文档编号:4437484       资源大小:206.58KB        全文页数:37页
    • 资源格式: PPTX        下载积分:25文币     交易提醒:下载本文档,25文币将自动转入上传用户(momomo)的账号。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5文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点此详情)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试题类文档,标题没说有答案的,则无答案。带答案试题资料的主观题可能无答案。PPT文档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请谨慎下单,否则不予退换。
    3、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搜狗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外国社会学史》课件第十二章 符号互动论.pptx

    1、第十二章符号互动论 第一节符号互动论的理论背景 第二节符号互动论的早期代表人物及思想 第三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符号互动论2概 要第四章3第一节符号互动论的理论背景第一节符号互动论的理论背景第一节 符号互动论的理论背景一、苏格兰伦理学家的影响二、詹姆斯对习惯、自我与社会我的研究三、鲍德温的自我发展三阶段论四、杜威的社会互动思想第四章4一、苏格兰伦理学家的影响 近年来对于 符号互动论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个理论的产生,最早是受到了欧洲的一些经验主义 哲学家、特别是苏格兰的一些所谓“伦理学家”的影响。这里所说的伦理学家,不是今天意义上的那些专门研究伦理道德的哲学家。这些苏格兰伦理学家主张研 究现实生活,主

    2、张考察日常生活经验并从中归纳出理论,认为只有通过经验才能 找到有用的知识。他们更为关心的不是纯粹的知识而是人类的活动。他们认为人 不是生而为人类的,而是通过社会生活才成为人类的。他们注重对人的心理考 察,企图通过内省、反省来发现人类心灵中最根本的东西。第四章56苏格兰的精神生活清晰反映在它的理智哲学和道德哲学中。亨利洛瑞著的民族发展中的苏格兰哲学是对出现在近些年来的更伟大的苏格兰思想家们的个别研究,以及可以看到各种著作中的苏格兰哲学的参考资料。本书对于并不奢望成为哲学中的专家,而只是对思想史有一种理智的兴趣的读者,可以让他们有所收获。内容提要 苏格兰哲学是18世纪苏格兰启蒙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3、分,但是其影响却远远超出了苏格兰而扩大到英格兰和欧洲各地。亨利洛瑞著的民族发展中的苏格兰哲学对苏格兰哲学的代表人物一一进行了梳理,介绍了弗兰西斯哈奇森的伦理学,大卫休谟的认识论,亚当斯密的经济学,托马斯里德的常识哲学,以及晚期的代表汉密尔顿和费瑞尔等的学说。苏格兰哲学是18世纪苏格兰启蒙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其影响却远远超出了苏格兰,进而传至英格兰和欧洲各地。本书对苏格兰哲学的代表人物一一进行了梳理,介绍了弗兰西斯哈奇森的伦理学,大卫休谟的认识论,亚当斯密的经济学,托马斯里德的常识哲学,以及晚期的代表汉密尔顿和费瑞尔等的学说。二、詹姆斯对习惯、自我与社会我的研究 威廉詹姆斯()是美国哲学

    4、家和心理学家。在哲学上他以唯心 史观和实用主义而著称,他主张存在即是被感觉,世界是由“纯粹经验”构成 的,概念只不过是人们为了在行动中取得成功而采用的“操作假设”。在心理学 上,他主张心理学应研究意识的机能与功用。他专门研究了自我,提出了“社会 我”的思想。正是他在这方面的研究为符号互动论奠定了最初的理论基础。在对于“意识”的探讨中,詹姆斯进一步研究了由意识中产生出的“自我”。他认为,自我就是“一个人可以用来称呼他自己的一切之总合”。“自我”这个 概念意味着承认人类可以而且也正在发展着对待他们自己的态度和关于他们自己 的感觉。第四章78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年1910

    5、年),美国心理学之父,美国本土第一位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也是教育学家、实用主义的倡导者,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创始人之一,亦是美国最早的实验心理学家之一。190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06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詹姆斯的原理第9章题为“思想流”。在这一章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意识流”思想,并把这个思想贯彻在全书之中。他反对当时流行的冯特式心理学把心理现象分解为各种感觉、感情元素的做法,主张意识是不可分解的整体,预先说出了格式塔心理学的主旨。他说,“意识本身并不表现为一些割裂的片段。象锁链或列车这样一些字眼并不能恰当地描述它最初所表现的状态。它并不是什么被连结起来的东西;它是在流动着的。河或流

    6、乃是最足以逼真地描述它的比喻。此后我们在谈到它的时候,就把它称之为思想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流。”(P.239)詹姆斯还探讨了自我的类型。他将自 我分为四类:()“物质我”,它包括身体、衣着、房屋、家 庭和财产;()“精神我”,即心理的能力与爱好;()“社 会我”,即个人在其所处环境中得到的公认,由于一个人不可 能总处在同样的环境里,因此,当他处在与他相关联的不同群体中时,他就会拥有不同的社会我;()“纯粹的我”或“抽象我”。其中,社会 我的意义最为重要。詹姆斯的“社会我”理论主要阐述了以下三重思想。第一,它承认“自我”至少在某些方面是来源于经验的;在社会我中,自我来自他人的经验,是他人给 予

    7、的。第二,詹姆斯将社会我看成是人们之间 社会关系的派生物,这样就可以通过多方面的社会关系来认识自我的多重特征,也可以将这多方面的自我看成是异质性社会的产物。第三,詹姆斯认为人类本能 地追求得到社会上他人的承认,他们总是据此来衡量自我的价值。第四章9三、鲍德温的自我发展三阶段论鲍德温以詹姆斯关于自我的观点为起点,但对之作了修正,他认为整个自我 均起源于社会。他将人格视为这个无差别的“社会我”的一种发展,它本身是自 我与他人关系的产物。他专门考察了社会与人格、社会与心灵之间的关系。他认 为儿童的自我的发展有三个阶段。首先是投射阶段。在此阶段,婴儿感觉到了他 人,在他们与物体之间划了明显的界限,还学

    8、会了对其他一些差别的区分,如将 母亲与其他亲属分开。第二是主观阶段,即通过模仿别人的行为,体会到有一种 与此行为相联系的感觉状态,从而出现了自我意识。第三是射出阶段,即儿童们 将上述感觉状态与人的概念联系起来,因而得知其他人也有感觉状态。第四章1011鲍德温(James Baldwin),18611934,美国心理学家。出生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哥伦比亚,肄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在德国柏林大学和莱比锡大学留学一年。回国后,于1888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普林斯顿大学期间,他师从苏格兰哲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校长J.麦科什。本世纪初,鲍德温将意向活动的模式应用于社会、道德、宗教等领域。他以自身

    9、与他人经历着同样的社会发展这一事实为依据,将人际的相互暗示、相互模仿这样一个循环过程看作是一种机制。他把这种心理学模式与通过“社会选择”和适应价值所产生的社会进步联系起来。19031915年间,鲍德温转而创立了“发生逻辑”学说,也即今天我们所知的发生认识论或进化认识论。他将黑格尔哲学思想引入经验领域,试图根据意识结构的连续的和本质上的差异性,使他的理论能够解释心理的发展在他看来,儿童经过“前逻辑”意识和记忆阶段,达到“准逻辑”水平,通过想象形成有关心理、躯体和自我的概念,从而达到能进行理性判断的“逻辑”阶段,由此进人道德品质的“超逻辑”阶段,最终达到“超常逻辑”的完美意识。四、杜威的社会互动思

    10、想 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是,它强调人类调整自己以适应环 境的过程。人类独一无二的特性就在于他们具有思想的能力。他认为精神是一种 思想的过程,而思想产生于人类调整自己适应环境的过程之中。精神具有工具的 性质,它是一个人在头脑中定义客观事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人勾勒出 可能采取的行为方式,设想某种行为方式的后果,区分出那些不能与环境相协调 的行为并计划消除此类行为,以及寻找出能实现协调目标的行为方式。杜威用这种将思维当作工具的观点来说明“互动”在解释人类行为时的重要 性。一般认为,他的这些思想与当代心理学中流行的行为理论有相当密切的联 系。第四章12第四章13第二节符号互动论

    11、的早期代表人第二节符号互动论的早期代表人物及思想物及思想第二节 符号互动论的早期代表人物及思想一、库利的“镜中我”思想二、托马斯的情境定义和情境分析的思想三、米德的符号互动思想第四章14一、库利的“镜中我”思想库利对于符号互动论的突出贡献之一是提出了“镜中我”概念。他认为,一 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 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人们总是在想象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了自我的观念。这样,每个人都是对方的一面镜子,反映出对方的情况。库利给“镜中我”下定 义说:“一个人对于自我有了某种明确的想象即他有了某种想法涌现在 自己心中,一个人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取决

    12、于别人思想的、别人对于自己 的态度所决定的,这种类型的社会我可以称作 反射的自我或曰 镜中我。库利的“镜中我”思想与他的初级群体思想密切相关。他认为,初级群体是 人们的自我观念发展的摇篮。初级群体的特点是人们亲密无间,有面对面的直接 交往与合作,这种群体为个人的社会性与个人的理想奠定了基础。库利说:“个 人的最早的、最完全的社会生活经验是源于这里的。”第四章15二、托马斯的情境定义和情境分析的思想第四章16托马斯认为,社会学的任务就在于分析人们的行为,分析在人与人、群体与 群体相互调适的过程中出现的那些行为。而人们相互调适的过程是由情境造成 的,是个人或群体对于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反应。情境定义恰

    13、恰居于客观环境(情 境)与行为反应之间,它是人们的主观经验因素。托马斯断言主观因素在人类生 活中具有重大作用,他说:“如果人们认定某种情境是真实的,那么这一情境就 具有真实的效果。”这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真的相信有某种现象存在,根据这 一判断,他就会真的采取某种行动,就会造成某种客观效果,虽然在事实上这一 现象不一定存在。需要注意,在托马斯的著作中,所谓“情境”的含义并不是始终如一 的。在他的名著 波兰农民在欧洲和美国一书中,他将情境视为态度与价值 观。他说:“情境是个人或群体在活动中必然会遇到的一组价值观与态度,人们 的活动就是依据它进行的,人们对活动结果的评价也是以它为依据的。每一项具 体的

    14、活动都是由情境决定的。三、米德的符号互动思想米德认为,人们的活动并不是对存在于这种活动之外的外部“刺激因素”的 简单反应。人们的活动起始于一种没有终极目标的力量,人们根据环境中的客体 来调整自己的行为,环境中的这些客体通过在人们行为中发挥功能而成为刺激因 素,在此过程中它们被定义为与上述行为过程相关联的东西。例如,当一个人感 到十分饥饿而在环境中寻找客体时,植物的叶、根、果实等这些先前并无意义的 东西便被定义为食物。因此,正是在活动过程中,刺激因素获得了意义。米德认为,这种个人行为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也适用于社会性行为。社会 行为的完成要有他人的参与,即在满足人的动力要求的过程中,社会行为是由

    15、两 人或两人以上的相互关联的行动构成的。正是从这些社会行动中,人格以及有组 织的社会行为才发展起来,而这一发展得以实现的机制是以语言等为媒介的 交往。17第四章18第三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符号第三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符号互动论互动论第三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符号互动论一、布鲁默全面总结与发展了符号互动论二、戈夫曼对人际互动的研究第四章19一、布鲁默全面总结与发展了符号互动论(一)从符号互动论的角度看社会(二)符号互动论与功能主义理论的区别(三)关于符号互动论基本思想的归纳(四)“共同行动”的概念(五)符号互动论的方法论原则第四章20一、布鲁默全面总结与发展了符号互动论第四章21赫伯特布鲁默()

    16、是自米德以后符号互动论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岁时来到芝加哥大学,一面教书一面读学位。年获社会学博士学位,此 后长期在芝加哥大学执教。在芝大时期,他受业于托马斯、库利、米德等人门 下,受到他们思想的熏陶。他将芝加哥学派符号互动论、社会心理学的思想加以 整理,全面、系统地论证了这一理论,并且明确提出了“符号互动论”这个名 称。因此,人们也常把完成符号互动论理论体系的功劳归之于布鲁默。布鲁默对 符号互动论并不只是简单的整理,而且作出了许多有创见的论证。布鲁默本人也 说:“在我看来,没有任何一位学者曾以 符号互动的观点来对人类群体生活 之性质做过一种系统的研究。在那些学者中,米德给这种研究奠定了最初的基

    17、础,但是,他并没有发展出一套可供社会学使用的方法论我在此所表述的,应被视为我自己的观点。我的目标是要提供一套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基本理论和 研究方法。22Herbert Blumer 布鲁默(19001987):美国社会学家。符号互动论的主要倡导者和定名人。1922年获密苏里大学硕士学位。1927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22年起在密苏里大学讲授社会学。1925年起先后在芝加哥大学、密歇根大学和夏威夷大学任社会学教授。19521957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任社会学系主任。1934年起担任美国普伦蒂斯霍尔出版社社会学丛书主编;19411952年任美国社会学杂志主编;1955年任美国社会问题

    18、研究会主席;1956年任美国社会学协会主席;19621966 年任国际社会学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品有电影和品行、劳资关系中的社会理论、工业化与传统秩序、符号互动论:观点和方法。布鲁默的主要观点是:人类社会是由具有自我的个人组成的,人类创造并使用符号来表示周围的世界。互动是个人、他人和群体之间意义理解和角色扮演的持续过程。符号互动创造维持和改变社会结构。社会学方法必须着重于研究人们作出情景定义和选择行动路线的过程。理论应能解释互动过程,并指出一般行动和互动发生的条件。只有持续的参与观察-检验方法才适合于互动分析。(一)从符号互动论的角度看社会 第四章23年,布鲁默发表了题为 作为符号互动的社会的重

    19、要论文,全面探 讨了社会中的符号互动现象。他认为,社会是人际间符号互动的结果,人类社会 的最典型特征就是符号互动。人类社会的互动并不是相互之间行为的简单反应,并不是纯粹地按照“刺激反应”的方式进行的。人类相互之间总是对对方的行 为作出自己的解释和定义,并以此为依据而进行互动。例如,一个人咳嗽了一 声,从简单的、直接的意义上说,它是为了清喉咙,但当它作为一种符号时就具 有更深的意义了,如给他人一种暗示,对讲话者的观点表示反对等。布鲁默指 出,人们之间的“反应”并不是相互行为的直接产物,而是根据他们附加在对方 行为上的意义所作出的。因此,人际互动是以运用符号来解释或确定相互间行动 的意义为媒介的。

    20、换言之,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知识、经历,我们 对社会和他人的解释总是受到我们本身的这些特殊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布鲁默强 调的正是人们的这些主观方面。(二)符号互动论与功能主义理论的区别第四章24布鲁默还说明了他的理论与他称之为“传统的”社会学或功能主义理论的主 要区别。传统的社会学家将社会视为一种结构或组织,认为人的行为就是这种结 构或组织的产物。因此,宏观的社会结构与组织在决定人们的活动上发挥着重大 作用。布鲁默认为,他的符号互动论与此相反,它注意的是人们行动的联合,它 认为社会结构或组织不过是一个框架。他说:“社会组织不过形成了一种人们得 以在其中活动的情境,它不过为人们解释他们所

    21、处的情境提供了一套固定的符 号,只是在此意义上它才参与并影响了人们的行动,成为人们行动的一部分。”这就是说,社会组织、制度、结构之所以能影响人的行为,是因为它们影响了个 人对情境的定义。他指出,功能主义将人的行为视为社会组织结构的必然产物,这样,人的行为就与行动者无关了,在这里人是一种被动者;而符号互动论则认 为,社会组织的活动与变迁是人们活动的产物,每个人的行为都受行动者自己的 控制,个人为自己设计对象、赋予其意义并作出决定,因此,人是有主观选择能 力的,在这里,人是一种能动的人。(三)关于符号互动论基本思想的归纳 第四章25年,布鲁默的 符号互动论:观点与方法一书正式出版,书中收集 了他关

    22、于符号互动论的一些重要文章,比较全面地归纳了符号互动理论。布鲁默 的理论有三个基本论断。第一,他认为人类对于某一客体所采取的行动,主要是 根据他们对客体所赋予的意义。同一事物对于不同的人意义也各不相同。例如,蛇这种客体对于人的意义并不是固定的或固有的。在一些人看来蛇是令人厌恶 的,因而他们会打死一条并无恶意的蛇。然而对于一个自然爱好者来说,蛇是自 然界中的生物,出于保持生态平衡的观念,他会保护蛇。为什么人们会持有如此不同的观点呢?布鲁默提出了第二个论断:人们赋予事物的这种意义产生于人们 的互动之中,即人们的态度、观念总是受到他人的影响,一个人对于某事物的定 义总能从他人的定义中找到根源。仍以对

    23、蛇的看法为例,在父母是自然爱好者的 家庭里,孩子们接触无毒的蛇不仅不被谴责反而受到鼓励,这样的孩子日后就不 会对蛇有普遍的厌恶之感。反之,当父母用 创世记中关于蛇的描写教育孩 子,孩子就会对蛇抱有恶感。第三,布鲁默指出,事物的这些意义不是一成不变 的,而是在解释的过程中随时加以修正的。行动者总是根据他的特定“处境”来 选择、审查、修正事物的意义。因此,所谓意义、解释不是事先就存在的,而是 有一个形成过程。人们总是在不断体验的基础上构造他们的对象,根据以往的经 验评价事物、赋予事物以意义,规定着自己行动的目标,作出决定,并进而通过 对方的反应了解自己的行为是否得体,随时加以修正。人与人之间的所有

    24、这些行 动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共同行动”。(四)“共同行动”的概念第四章26“共同行动”()是布鲁默提出的概念,指两个以上的人共同采取 的行动。在共同行动中,处于不同地位上的人通过各自的解释、定义而相互作 用,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当人们对某些事物的定义有共同认 识时就会出现固定模式的行动。当然,所谓固定模式的行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家庭是一个共同行动的集体,丈夫、妻子、孩 子的行动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孩子两个月时夫妻的关系与孩子六岁时的关 系会有很大差别。当丈夫增加了工资时,他在家庭中的地位就会提高,这就会影 响到家庭的全部关系。因此,对于家庭中

    25、的角色并不存在简单的、固定的规定。布鲁默认为,人们的共同行动是一些参加者的独立行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不应忽视这样的事实,即那些建立得比较完善的、重复发生的行为模式也存在一 个要通过解释、设计而继续建设的问题。(五)符号互动论的方法论原则第四章27他认为,就人类社会而言,经验世界就是人们日常所经历的和所做的一切。它包括个人的活动、众多个人之间交错的活动,它是我们在自己的与他人的生活 中所见到的一切。发展中的群体生活就是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经验世界,因此,要 认识它就要参加到群体中去,以第一手的直接考察为基础。如果没有第一手的考 察,我们头脑中原有的那些想法就会先入为主地操纵着整个调查,我们就会把

    26、一 些设想作为调查的结果。布鲁默认为,符号互动论的方法论就是对社会现象进行 直接的、密切的考察。他认为这种考察决不仅是观看,它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从 事这种工作要经过专门的训练,要学会随机应变,要有灵活性,要准备随时修正 自己的观点。布鲁默所说的这种直接考察包括两种方式:探索和检查。所谓探索就是一种 没有被限制在任何专门技术内的灵活的程序。按此程序,调查者在一开始注意的 面较广,随着观察,逐步缩小范围。与此同时,调查者对于问题是怎样形成的、对于可应用哪些资料、对于应使用何种概念都有了较清楚的认识。探索的具体方 式包括:观察、访问、倾听谈话、了解历史、运用信件和日记材料、安排集体讨 论、查阅官方记

    27、录等。关键是要找出对所研究问题最熟悉的人。二、戈夫曼对人际互动的研究第四章28戈夫曼的兴趣主要在于研究社会互动,然而,与以往的学者不同,他不注重 从互动中总结出一些类型、区分互动性质等,而是注重于分析互动时的状况。他 专门研究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面对面的互动、互动时的角色扮演、互动中隐含的 意义等问题。他的研究涉及了人际互动中的许多细节,如问候、寒暄、致贺、道 歉等,这与传统社会学著作的主题有很大区别。这既形成了戈夫曼理论的特点,也标志着符号互动论已经走上了对社会上更为微观的具体细节进行研究的道路。戈夫曼之所以热衷于研究这些互动细节是因为,他认为正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这 些不公开的、隐藏着的社会互

    28、动的规律,才使整个社会生活井然有序。戈夫曼根据人际互动发生的场合,将互动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社会机 构”内,即在一定的界限(如围墙)内发生的、经常性、持续性的互动;另一种 是没有界限的、临时性的互动,如人们在街头的邂逅相逢。下面分别介绍他关于 这两类互动形式的研究。(一)对于社会机构内互动的研究第四章29在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一书中,戈夫曼集中研究了在社会机构内发生 的互动。他将社会机构比作一个舞台,认为人们都在这里登台表演,他引用莎士 比亚的话说:“世界是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这种演出是由 社会互动所有参加者的活动构成的,它既包括自我的表演、感情的表达、信息的发出,也

    29、包括周围人对这些动作、符号的理解。表演是按一定的常规程序进行 的。在表演中,预先设计的模式逐渐展现出来,每个人都根据剧本扮演角色,当 然,在剧本说得不清楚的地方人们可以自己设计动作或修改剧本。由于戈夫曼把 人们的活动比作剧院里的演出,从戏剧的角度研究社会互动,因而,他的理论便 称作“戏剧论”()。戈夫曼认为,为了实现印象管理,人们就要运用一些手段、工具来装点门 面。例如,墙上贴张画、使用烟斗、使用价格昂贵的公文包、在不同场合穿不同 的衣服等,这些都有助于控制留给他人的印象。戈夫曼还对此做了区分。首先要 有外部设施:布景和道具,如经理、律师办公室的房屋、家具、摆设等。其次要 有个人的装扮,如衣着

    30、、姿态、表情等。戈夫曼将个人的装扮分为两部分,一是 仪表,这是人们身份的外部标志;二是举止,这是人们扮演角色时表现出来的 行为。30戈夫曼(Erving Goffman,19221982)美国社会学家,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拟剧论的倡导人。生于加拿大曼维尔。1945年毕业于多伦多大学,1953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621968年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教授。1968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本杰明富兰克林人类学和社会学教授,19811982年任美国社会学协会主席。19451951年间曾在设得兰群岛从事实地研究。他以个人经验观察的结果为主要资料来源,对社会互动、邂逅、聚集、小群体和异常行

    31、为进行了大量研究。他首创了“拟剧论”。认为人赋予社会秩序或特定行为以意义。社会行为就是社会表演,社会成员在社会舞台上扮演多种角色,使自己的形象服务于欲达目的。他还提出“污记说”,认为先赋的或自致的污记贬低了个人或群体的价值,限定了他们的社会地位。人们一旦给异常行为者标上污记,他们就走入了“越轨生涯”,结果是异常行为被强化。戈夫曼的著作和理论在美国社会学界得到广泛的赞同。主要著作有: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现(1956)、避难所(1961)、邂逅(1961)、公共场所行为(1963)、污记(1963)、互动仪式(1967)、框架分析(1974)、交谈方式(1981)等。(二)对于社会机构以外互动的研究

    32、第四章31在对这类互动的研究中,戈夫曼提出了“角色距离”的概念。戈夫曼在观察 游乐场上的电动旋转木马游戏时发现,这种木马只适合三四岁的儿童玩耍。因为 只有这个年龄的孩子才玩得异常认真,才可能“进入角色”。所谓进入角色就是 自我完全融合于角色之中。然而,除了这个年龄段以外的其他孩子以至成年人都 无法在骑木马时进入角色。将两岁的孩子放上木马时,人们立即会发现,对他的 期望过高了。五六岁的孩子骑木马时,则由于过于轻而易举而不能全神贯注。七 八岁的孩子骑木马时则开始故意触犯游戏规则、做各种滑稽动作。对于十一二岁 的孩子来说,要想表现出他们这个年龄段与骑木马角色之间的差距反而不太容易 了,他们常将骑木马

    33、的全部活动当作一种“恶作剧”。成年人有时也骑木马,但 他们另有所图,比如为了照张相片或与朋友或恋人在一起寻开心。负责旋转木马 机器的工作人员,他们表现出的与骑木马角色的差距则是另一番情景,他们熟练 地沿着旋转的台子上上下下,照看着所有骑木马者,以防发生意外。戈夫曼总结 道:“不管这种不恰当的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是真诚的还是虚假的,也不 管这类行为是否为他人所正确理解,它们都表明,在个人与其角色之间,在一个 人所做的与其本性之间存在一道裂痕。这种实际上的表现说明,个人与其假定的 角色之间存在着差距,对此,我称之为 角色距离。”三、标签理论第四章32标签理论亦称标志理论或标定理论。它是一种从符

    34、号互动论角度探讨社会问 题与越轨行为的理论。这种理论自世纪年代至年代开始流行起来,到 年代它甚至成了美国社会学界研究越轨行为的占统治地位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所谓社会问题或越轨行为是一种主观的东西,即某种社会现 象之所以成为问题就是因为社会给它贴上了这样的标签。贝克尔说:“越轨行为 是应用规章、法律等对于一个 冒犯者标定的结果。所谓有越轨行为者,就是 被成功地贴上了这种标签的人。”由此,标签理论认为,在研究社会问题与越 轨行为时,这些问题或行为本身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社会如何评价和对待它 们。因为应着重研究某种社会状况或行为,是在什么情况下,以及为什么被定为 社会问题。它指出,同样的行为或事件

    35、在一些社会中被视为正当的,而在另一些 社会中则被视为问题;就是在同一社会中,对于同样的现象,人们也会贴上不同 的标签。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呢?标签理论在解释这种现象时引入了一些冲突论 的思想,它指出,原因在于贴上不同的标签会分别有益于不同社会中的社会势 力,或有益于同一社会中的不同社会势力。它认为,那些凭借权力占据了统治地 位的集团可以通过贴标签、宣布被统治者为“有越轨行为者”,来歧视、控制和 镇压被统治者。因此,这种贴标签经常是不公正的。33标签理论是社会心理学解释越轨行为的理论。代表人物有H.S.贝克尔、利默特、K.T.埃里克森、舒尔等,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1 标签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36、三个要点:即对越轨行为成因的重新解释、标签的张贴是有选择性的以及越轨行为的养成是一种被辱的过程。这一理论在社会心理学中的互动影响下产生,从社会和他人对越轨者的反应的角度解释越轨行为,主要阐释人在进行初次违法犯罪后再进行违法犯罪的原因。提出,社会和他人是否把一个人视作越轨者,对一个人是否产生越轨行为起关键作用。继发的违法犯罪行为是后睡对一个人初次的违法犯罪行为贴上坏的标签,而个人又对这种坏标签产生消极认同的结果。某种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并不由行为本身的性质决定,而是由有权势者为了自己的利益在法律中确定的;根据人们遵守和违法这类法律的情况,人被贴上“守法者”或者“违法者”的标签;对于被标定为“违法者”

    37、的人,会采取包括逮捕在内的一系列进一步标定活动,目的是在个人和周围社会成员心目中树立起违法者的形象,引起社会成员对违法者的更多的谴责等标签行为;当个体对这种标签过程产生消极认同时,就会在绝望情绪下进行更激烈的违法犯罪行为。一些学者主张将研究重点放在群体如何为越轨行为下定义,如何给一些人加“标签”上,而非越轨行为者本身的特点。该主张得到批评,被认为鼓励人们同情越轨者,不利于社会安定;标签也使越轨者不再违反社会规范的警告作用。第四章34埃德温勒默特最先提出了初次和再次越轨行为的理论。他认为,几乎每一 个人都可能偶尔发生越轨行为。绝大多数的这类行为都是暂时的、试探性的、轻 微的和容易隐瞒的。这类第一

    38、次发生的,虽然违背了普遍的行为规范,但行为者 本人与别人却并没有这样认定的越轨行为是初次越轨行为。例如,一个青年人出 于好奇而吸了一次毒、偶然发生的漏税行为等,这些行为并没有引起很多人的注 意,行为者本人也不承认自己是越轨行为者。但是,如果这样的行为被公布于 众,而且行为者的朋友、父母、雇主或者警察、法庭等也视这个人为越轨行为 者,他就有可能发展成为再次越轨行为。当再次越轨行为出现时,不但别人这样 看如认为某人是吸毒者、小偷、骗子、无赖或“怪人”等而且行为者本 人也有意无意地接受了这些“标签”。一旦某人被贴上了越轨行为的标签,他周 围的人就会对他另眼相看。这就会迫使他与其他越轨行为者为伍,以越

    39、轨行为者 自居,按照这种行为模式去做,并将此类行为变为自己的习惯,甚至终生沿着这 条路走下去。因此,勒默特认为,将某种行为贴上再次越轨行为的标签反而会助 长这种行为。由此,标签理论认为,可以利用贴标签的办法来解决社会问题和越轨行为,但只有将某种社会状况与行为贴上了“正当的”、“正常的”、“符合规范”的标 签,才会自动消除它们的对立性。第四章35本章要点本章要点符号互动论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认为社会是由互动着的个人 构成的,对于社会的解释只能从这种互动中寻找。“符号互动论”这一概念,年由布鲁默提出之后,世纪年代至年代在美国开始流行。符号互动论是在下列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苏格兰伦理学家

    40、的影响;詹姆斯对习惯、自我与社会我的研究;鲍德温的自我发展三阶段论;杜威的社会 互动思想。符号互动论的早期代表人物库利、托马斯、米德及其思想。库利提出了“镜中我”思想,认为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托马斯的 情境定义及情境分析的思想,强调主观因素的作用,对后来的符号互动论有较大 影响。米德对符号互动思想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明确区分了“主体我”和“客 体我”,并且进一步研究了儿童自我形成的发展过程。36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符号互动论?2.符号互动论是在何种理论背景下产生的?3.简析符号互动论早期代表人物的思想。4.试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符号互动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5.试析符号互动论的意义和局限性。第四章37


    注意事项

    本文(《外国社会学史》课件第十二章 符号互动论.pptx)为本站会员(momomo)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