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163文库! | 帮助中心 精品课件PPT、教案、教学设计、试题试卷、教学素材分享与下载!
163文库
全部分类
  • 办公、行业>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中职>
  • 大学>
  • 各类题库>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163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课件.ppt

    • 文档编号:4373864       资源大小:477.04KB        全文页数:87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28文币     交易提醒:下载本文档,28文币将自动转入上传用户(晟晟文业)的账号。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8文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点此详情)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试题类文档,标题没说有答案的,则无答案。带答案试题资料的主观题可能无答案。PPT文档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请谨慎下单,否则不予退换。
    3、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搜狗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课件.ppt

    1、三种基本思维方式哲学、科学与常识 何谓“思维方式”主体概念框架客体 常识 科学 哲学2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自然观或自然哲学 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方法论 科学技术社会论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础。思想渊源: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的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形态 科学技术观在总结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和体系结构,揭示科学的发展模式和技术的发展动力,进而概括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它是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的

    2、本体论和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方法论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总结出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等辩证思维形式,并且吸取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创新思维方法和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等基本方法,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论。科学技术论是从马克思的立场、观点出发,探讨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等的普遍规律。包括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发展观、科学技术异化观、科学技术伦理观、科学技术社会运行观、科学技术文化观等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概括和总结了毛泽东、邓

    3、小平等领导人的科学技术思想,包括科学技术的功能观、战略观、人才观、和谐观和创新观等基本内容,体现出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自主性等特征。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中国具体科学技术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3、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创立于19世纪70年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适应当时革命的需要,继承和批判了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成就的基础上创立的 自然辩证法之前,古希腊哲学和科学是联系在一起的,试图回答世界是什么、

    4、是由什么来组成的问题。带有直观性和猜测性-+近代文艺复兴之后,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牛顿力学的产生和发展。哲学进入了认识论转向,即要回答我们何以能够获得关于对象的知识。带有机械性的特点,比如霍布斯。4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无用论:中国传统特色的“学以致用论”指导论:哲学指导具体学科的工作 影响论:哲学对具体学科有影响 科学工作者和技术工作者有必要自觉地学点、懂点自然辩证法 懂点自然辩证法对科技工作者作好自己的工作会有积极的影响 素质论:现代人要有良好的知识结构 恐吓论:必修课必须修,不修毕不了业!第一讲 什么是科学?从“李约瑟难题”谈起“为什么当代科学、伽利略时代的为什么当代科学、伽利略时代

    5、的新哲学新哲学或称或称实验哲学实验哲学只产生于欧洲文化,而非中国文化或只产生于欧洲文化,而非中国文化或是印度文化中呢?是印度文化中呢?”“为什么在公元前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世纪到15世纪期间,在应用人世纪期间,在应用人类的自然知识于人类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类的自然知识于人类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远比西方更有成效得多?远比西方更有成效得多?”另两个难题:古代中国有没有科学?现代中国科学为什么落后?科学中心转移说 三个难题的性质:是哲学问题还是历史问题?“Science”东进“Science”:西方土生土长 由“Science”到“科学”:日本的福泽谕吉或西周的翻译舶来(1874)“科学”

    6、:中国康有为首次引进(1893)“科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 任鸿隽科学(1915年):“中国无科学”陈独秀新青年(1919年):“德先生”和“赛先生”Democracy;Science科学的内涵 知识体系:发展着的认识 认识活动:科学研究活动 社会建制:科学家共同体 思维方式:科学方法 精神气质:科学精神科学的特征 客观性和实证性 理性和系统性 探索性和创造性 通用性和共享性 一般生产力和直接生产力 作业:思考题:你对科学的看法,中国到底有没有科学?写上姓名、学号、班级,1000字左右 第二次课交第二讲 马克思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 第一、思想渊源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建立在古代科学技术基础

    7、上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最初思想渊源。朴素自然观的来源和基础 第一,古希腊哲学对神话的突破 第二,阶级的分化,出现了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使得一部分人有了闲暇。亚里士多德所说:“人们由于惊异而开始研究哲学”。只有才有闲暇,才有可能思考物质之外的问题,否则就是一种生计的满足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自然(physis),最早一批哲学家思考的宇宙起源和万物本源即自然,古希腊哲学的原初形态表现为自然哲学。“自然”既是作为事物总和的“世界”或“宇宙”(cosmos),也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本原”(arche);本原既是世界的起源,也是世界中事物存在和运动的原

    8、因。古希腊哲学对自然的看法 米利都学派:泰勒斯,阿拉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米尼 赫拉克利特 毕达哥拉斯的数本原 爱利亚学派的“存在”(巴门尼德)原子论 柏拉图的理念论 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对自然的定义:“自然是自身具有运动来源的事物的形态或形式,这些形态或形式只有在思想中才能与事物相分离。”自然是运动着的事物的本性 运动的三本原和双重本质 用纯粹概念的思维解释自然的运动 四因说 综合了古希腊哲学对自然的看法近代哲学对自然的看法 伽利略、牛顿等近代自然科学创始人虽然把自然科学当做自然哲学的一部分,但是伽利略的关于两个世界系统的对话、关于两种新科学的对话和牛顿的自然哲学著作有了新的内容。既破

    9、又立,反对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同时也提出了经过实验和数学证明的科学原理和方法,推动了自然科学范式的确立 这种范式的特点:一、冲破教条的探索精神 二、重视观察的实验精神 三、通过精确计算达到确定知识的数学精神 四、理解世界的机械性图式。什么是机械性图式?伽利略认为:“建造大机器的物质和比例与小机器的物质和比例在每一方面是相同的。物质是不变的,同一的,我们完全可以在纯粹数学中对这种不变的稳定性做严格研究”按照机械论图式,引力也被想象为机械力,如开普勒把太阳光想象为“流溢”出的力量,牵引着行星。哲学家从近代自然科学作为背景,试图回答那个时代的问题,从而出现了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近代哲学把哲学知

    10、识的起源、性质、对象、基础和范围作为首要问题,并形成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两大派别。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包括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 它们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是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的理论基础 1、系统自然观 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图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系统自然观的思想渊源 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等,近代的莱布尼茨、康德、黑格尔等都主张自然界是一个系统;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系统是自然物质的存在方式,自然界是永恒循环和发展的 古代中国自然哲学家认为世界是由阴阳五行构成的一个统一的

    11、、运动的整体 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系统科学理论。它超越了还原论和决定论思想,注重研究自然界的复杂性和非线性特点及其演化机制,提出了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等范畴,揭示了系统与环境、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作用机制和生命起源的自组织机制及演化机制,阐明了时间、空间和物质的相互联系,论述了自然界的演化和发展的机制和规律 系统自然观的观点 自然界是简单性和复杂性,构成性和生成性、确定性和随机性辩证统一的物质系统 系统是由要素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系统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和层次性 系统的演化史不可逆性的,时间具有不可逆性,时间和物质系统相互关联 自然界经历着“混沌有序

    12、”不断交替的过程,是无限循环和发展的 系统自然观的主要特征:系统的存在和演化思想;强调了自然界的复杂性与简单性、生成性与构成性、线性和非线性的辩证统一 系统自然观的意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和线性作用,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2、人工自然观 关于人改造自然界的总的观点;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基础,对人工自然界的存在、创造与发展规律及其与天然自然界的关系进行的概括和

    13、总结 人工自然分为两类:人工自然界,即人工生态系统,如人造森林,人造牧场、农田生态系统、水产养殖场,城市生态系统,村镇生态系统等,人工自然物,即人利用天然自然物制造的,如各种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各种制成品,包括衣食住行的各种物品,各种各样的机器和工具等等。人工自然观的思想渊源 近代培根等提出“知识就是力量”,人需要运用知识改造自然界,为人类谋求福利等 康德提出了“人为自然立法”的观念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人化自然”的观念 人工自然观的科学技术基础 1、科学基础是近现代自然科学尤其是系统科学、生态科学等 2、技术基础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采取技术、加工技术、控制技术、输运技术、通

    14、信技术和医疗技术等技术以及当代高技术和新技术 人工自然观的观点 1、人工自然是人类通过自身的力量创造出来的相对独立的自然界,本身具有目的性、实践性、中介性以及独立性等特征 2、人工自然界来源于天然自然界,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 3、人工自然界的发展既有自然地普遍规律,也有其特殊规律 4、正确认识技术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通过研究、开发和应用生物技术和生态技术,采用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方法,创建资源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型的人工自然界。人工自然观的特征:注重强调实践的作用和意义,主张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人工自然观的意义 1、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够体现人的物质化力量

    15、对象化的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观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2、使得马克思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 3、不仅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张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突然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征。3、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是关于人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总的观点;是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依据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成果,对人类和自然界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 生态自然观的思想渊源 马克思和恩科斯主张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要与自然界和谐一致;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促进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

    16、重要途径;共产主义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 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自20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研究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并以此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科学 生态科学认为,人处于食物链金字塔的顶端,人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者;人和生物共同遵守“污物相关”、“相生相克”、“协调稳定”等生态规律 生态科学主张以整体、循环、平衡和多样性的生态理念,研究生态系统的存在和演化,研究人和生态系统之间的辩证关系 生态自然观的观点: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整体,它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协调性等特征 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

    17、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 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 生态自然观的特征:强调了科学技术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 生态自然观的意义 1、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 2、促进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

    18、、人类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三种自然观之间的关系: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与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侧重点:系统自然观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然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为系统

    19、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思考题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5、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立场、观点为基础,吸取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基本方法,并且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核心是辩证思维。其理论要素是: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从抽象到

    20、具体、历史与逻辑的相互统一 一、分析和综合 分析:是在思维中把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侧面、属性以及阶段,分别加以研究考察的方法。综合:是在思维中把对象的各个部分、侧面、属性以及阶段按照内在联系有机地统一为整体,以掌握事物的全貌、本质和规律的方法。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分析方法和综合方法是对立的。前者从既定条件和根据出发,进向原理,后者从原理走向结论,或从简单走向复杂。前者可称倒溯法,后者可称前进法”在科学研究中,分析和综合是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分析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深入对象内部进行认识和实践,而且是为了在思维中综合认识对象,为在实践中变革对象打下基础;综合也需要以分析为基础,没有分析的综合不是深

    21、刻的综合。分析是研究,综合是创造 归纳和演绎 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寻求事物普遍特征的认识方法。结论具有或然性,得出的结论是一般性的结论 演绎是从一般性前提推论出个别性结论的认识方法。结论具有必然性,只要其前提正确,推理过程正确,其结论就必然正确。主要形式是三段论 归纳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由于不是必然推理,单纯运用会有“归纳问题”。演绎从一般到特殊的必然推理方法,但是单纯用演绎,无法推进科学实践的新发现。必须要把二者结合起来,形成归纳和演绎相互结合的方法。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为归纳确定合理性和方向。从抽象到具体 抽象:从许多事物,去掉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本质的、共同的属性的过程,是形

    22、成概念的必要手段 具体:第一、感性具体,人们面对事物所获得的感性表象;第二、理性具体,反映事物本质规定的、与科学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内容 从抽象到具体:把抽象的、内容贫乏的概念、理论赋予丰富的经验和实践内容的过程。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历史:是一种过程研究方法,科学技术研究需要掌握具体的研究过程、概念演变史、学科史和前任研究方法,从而形成创新性科学研究的背景 逻辑:按照理性要求制定的思维规则和形式,以抽象为基本特征,通过对事物的具体形态和个别属性分析思考,揭示出事物本质特征,形成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来概括地、间接地反映现实 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是研究事物发展规律的唯物辩证

    23、思维方法之一。这一方法要求在认识事物时,要把对事物的历史过程的考察与对事物内部逻辑的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二节、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思维方法 一、思维的收敛性与发散性 收敛的思维特性:思维始终集中于一个方向,使思维条理化、简明化、逻辑化、规律化,收敛思维特性又称为“聚合思维”、“求同思维”或“集中思维”特性。发散思维特性: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特性,与收敛思维相对。又称为“放射思维”、“求异思维”或“扩散思维”特性。思维的收敛与发散:只发散,不收敛,劳而无功;只收敛,不发散,没有创造。只重视其中一个,边便可能走向形而上学的思维。要结合二者 二、思维的逻辑性与

    24、非逻辑性 创造性思维的特性:创造是科学技术和技术发明最重要的特性之一。与一般的思维相比,是在思维特征方面不刻板,组合各种思维、灵活运用思维的特性 特点是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进程的飞跃性、思维效果的整体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等。创造思维的逻辑性:是指在其中包括演绎、类比推理、归纳等。在逻辑思维方面,类比推理在科学发现与创造方面的作用很大。类比推理是根据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类似或同一,推断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类似或者同一的逻辑思维方法。是或然推理,是从已知跨越到未知的桥梁 创造思维的非逻辑性 主要有:联想、想象、隐喻、灵感、直觉与顿悟等 想象把过去的知识、经验、方法等进行重新组合的思维

    25、活动。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常常触发“灵感”,形成有创新性的发明。直觉与顿悟思维 直觉:不以人类意志控制的特殊思维特性,它是基于人类的职业、阅历、知识和本能存在的一种思维特性。具有直接性、迅捷性、或者性等特性 顿悟: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特性和状态,指当思考某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时,在某种时刻突然获得解决问题的豁然开朗的状态。具有突发性、诱发性、偶然性、极度快乐或豁然开朗等特性移植、交叉与跨学科研究方法移植:把在其他学科中已经运用的方法或研究方式移到要研究的新领域或新学科中,加以运用或加以改造后的研究方法。学科交叉方法或跨学科方法就是两门以上的学科之间在面对同一研究对象时,从不同

    26、学科的角度进行对比研究的方法。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思考本学科的问题和对象,融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以达到对研究对象的新认识-所谓跨学科方法就是通过多学科的协作共同解决同一问题的方法,跨学科也是一种多学科融合的方法,也可以成为多维融贯的方法 三、科学技术研究的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 数学方法是一种事物的形式和抽象结构的思维和科学方法,它抽象地事物的空间关系与数量关系 系统思维是把事物视为系统来处理的思维方法。系统思维是一种整体性和关联性很强的思维方法 1、数学方程方法 2、数学建模方法 3、数学统计方法 4、数学实验方法 系统方法及其作用 1、系统分析与系统综合 系统分析:把系统进行分解,对其要素进行

    27、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的思维与思考方法 系统综合是把研究、创造和发明对象看做是系统综合整体,并对这一系统综合整体及其要素、层次、结构、功能、联系方式、发展趋势等进行辨证综合的考察,以取得创造性成果的一种思维方法四,科学技术活动的方法 科学实践的方法:1、科学观察 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获取感性材料的基本手段 基本特点:它是一种有理性目标的感性活动;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它是对于自然状态下客体的感知过程,它不干预自然状态下的研究对象 2、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室科学研究者依据一定的科研目的,用一定的物质手段(科学仪器和设备),在人为控制或变革客观事物的

    28、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 科学实验中既有观察的内容与任务,也有介入自然对象的可控实践任务。它不仅提供观察材料,也为理论的发展提供基础和引导。实验是科学介入世界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特性:纯化和简化观察对象;强化对象及其条件;具有可重复性;可以模拟研究对象的属性及其变化过程;可以较为经济可靠地认识和变革被带入实验室的“自然对象”3、机遇在科学发现中的意义 4、观察、实验与理论的关系 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哲学认为观察是中性的,理论依赖观察,而观察不受理论制约。之后观察渗透着“理论”的观点曾经在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历程中一度成为主流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借助现代科学研究,吸取现代科学哲学发展中的

    29、积极成分,提出了观察、特别是实验和理论相互作用的观点:在科学发展中,实验相比于理论,实验的实践性更强,因而具有更为基础的地位;实践比理论总是更为积极和活跃,因而具有更基础的地位;实践比理论总是更为积极和活跃,实验的新发现不断推动理论的进步,修正理论,指引理论的发展;同样,理论一旦建立,就规范着实验,为实验的设计提供理论框架和指导,使得实验更具有理性的色彩 5、科学仪器的作用 科学仪器、工具和设备对于科学技术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进行科学实验时,科研之成败决定于探测试验方法及其仪器设备的研制。马克思把使用什么劳动资料进行生产称为划分经济时代的指示器,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对于物质性工具的重视 6、科

    30、学实验室与人工自然 科学实验室的实践对于科学研究有如下作用:(1)建构特定的微观人工世界(2)隔离和突出研究对象(3)操纵和介入(4)追踪微观世界 技术活动的方法 1、技术思维及其特点(1)科学思维更关注普遍性,技术思维更关注实用性(2)科学思维更关注创造性,技术思维更关注价值性(3)科学思维没有限制,可以任凭思维跳跃发展,技术思维是限制性思维(4)技术思维是联系性思维,它一方面要连通科学的理论,另一方面要联系技术的实际,是两级思维,技术思维要求“顶天立地”2、技术活动的方法(1)技术构思方法 技术构思是指在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对思维中考虑的设计对象进行结构、功能和工艺的构思(2)技术发明方法:

    31、技术发明是创造人工自然的方法。技术的发明是人类在自然客体的基础上,利用自然物质、能量和信息,创造出来的原本自然没有的人工创造物(3)技术试验的方法:在应用研究或技术开发中,对技术思想、技术设计、技术成果进行探索、考察、检验的实践活动(4)技术预测的方法:对未来的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系统的研究,包括利用已有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根据要预测的技术的过去、现状,推测和判断该技术发展的趋势或未知状况(5)技术评估的方法:对技术系统、技术活动、技术环境,包括技术计划、项目、机构、人员、政策等可能产生的作用、效果和影响进行测算与评价的行为本章思考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2、如何理解辩证思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注意事项

    本文(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讲义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