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一、单元学习任务本课学习目标 1.单元学习任务: 任务一:学习演讲词 任务二:撰写演讲稿 任务三:举办演讲比赛 2.本课学习目标: (1)了解演讲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2)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 (3)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好,人生风景何其多,胸中自有丘壑。如何一张绣口,吐出半 卷山河?大家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表达的重要: 有锦心,还要有绣口;要看得懂,还要说得出。怎样具有这样的本领 呢?不妨学学
2、演讲。 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丁肇中先生的一 篇演讲词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学习作者是如何把自己的观点表达 清楚的。 (二)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 明晰单元学习任务和本课学习目标后,确定本课重点目标:梳理演讲 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 (三)文体常识: 1.演讲词特点: 针对性强、观点鲜明、态度明确、思路清晰、内容充实、感染力强 2. 议论文与演讲词区别: 议论文重视“论” ,演讲词需要“讲” ,演讲词更具有现场的表现力、 感染力,更需要唤起听众的共鸣,也就更要注重言说内容与言说形式 的结合,要理清讲什么和怎么讲的关系。 3. 基本信息: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作者是丁肇中先生
3、,他是一位物理学 家,这篇文章是作者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发 表的演讲。 (2)显性信息:作者的演讲内容与科学相关;隐形信息:科学精神 与爱国情怀的自然融合。 (四)活动任务一:找出观点和主题: 观点就是题目: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演讲的主题在第一段末尾: 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 然科学。 (五)活动任务二:理清文章思路 1. 明确方法: 方法一 逐段分析,综合归纳; 找出关键,提炼重点; 前后关联,牵思成线; 理清逻辑,思路呈现。 方法二:结合助读系统,进行合理整合。 2.思路梳理: (1)助读系统的信息: 1.开场白,从获奖自然转入教育问题。2.承接“传统教育
4、” ,引出“格 物致知”的话题,并赋予它新的意义。3.举王阳明的例子,想要说明 什么?4.从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什么?5.注意以上几 段是怎样层层推进的。6.这里举自己的经验为证,有什么好处?7. 从“学术研究”推而广之,扩大到“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和“个人 行动” 。8.点明意义,提出希望。 (2)文章思路: 提出演讲主题: 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具体分析: 先阐明传统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并以王阳明格 “竹” 失败为反面事例,印证此观点,然后讲现代观念中真正的格物致知的 内涵和重要性,接着将目光放到中国学生身上,并以自己的求学科研 经历为例, 告诫大
5、家要摆脱传统教育偏理论轻实验的缺点进行总 结: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应对当下的世界环 境也是不可缺少的,我们要重新体会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使得实验 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3)逻辑关系 1. 从传统教育说到现代观念,这是按照从古到今的顺序阐述的; 2. 王阳明事例、作者经验从反面印证观点。 3. 文章第 8 段和第 9 段阐述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 “实验的过程不是 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 有细致具体的计划” ,是递进关系。 4.8、9 两段与第 10 段又形成因果关系。 5.文章结尾处由格物致知对于学术研究的重要性推而广之,
6、谈到对应 付世界环境和个人行动的重要性,这是范围由小而大。 6.文章结尾最后一句话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 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作为演讲的结束 语,是作者的情感的逐层深化。 (4)事例对观点的印证: 第三段中讲到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淹没了格物致知的 真正含义,然后列举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印证了这个观点。 后文以自己在美国读书做研究的经验为例,现身说法,印证了中国学 生受传统教育影响轻视实验对学术的发展毫无帮助的观点。 (六)活动任务三:模拟演讲 1. 情境演讲: 任意选择文中的段落进行模拟演讲。 2. 体会演讲风格: 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慷慨激昂,这篇演讲词理性、平和、 充满了语重心长的意味。 (七)小结: 由于演讲者的个性、职业、教育背景和演讲的针对性不同,演讲词风 格各异。但是,无论是哪种类型,哪种风格,一篇好的演讲词一定要 有一种感发的力量, 并且要能够以恰当的形式承载这种力量, 也就是, 见形,知神,这就是观点与思路的关系。 讲演讲稿: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