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绘画中的透视教学设计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与美术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的(一)“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运用线条、形状、色彩、肌理和空间等造型元素,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合适的工具、媒材,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发展美术的构思与创作的能力,表达思想与情感有关。本节课与学习空间、立体造型等方面的知识有关。他有两项内容。第一项课标要求是三维目标中的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学习内容是理解透视概念,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掌握透视规律。第二项课标要求是三维目标中的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学习内容是运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
2、感。教材分析在全套教材中,本课的知识概念相对独立,但学习本课会为学生今后学习空间、立体造型等方面的知识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课程标准指出,应“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为了避免对概念性知识的枯燥讲解,教师可以尝试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突破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归纳出天空、道路近宽远窄,树木近高远低、近粗远细、近疏远密的透视现象,利用教材上北京颐和园长廊的照片结合右侧小图中的红色辅助线,帮助学生理解消失线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分析出长廊的横梁与柱子的变化是一样的,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从而使学生掌握透视规律,学会透视现象。学情分析
3、学习的优势: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具备了一定的造型表现能力和美术基础知识,大部分学生愿意在学习中积极思考,阐述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可能遇到的问题:五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注意到了景物近大远小的现象,但是学生没有分析过透视规律,不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概念,从未尝试过用透视现象表现立体空间,学生在课堂实践中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学生会不自觉的关注局部细节而忽略整体,容易把景物画歪,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初步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掌握透视规律。难点:如何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线现象。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透视现象,完成一幅表
4、现透视现象的作业。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等学习过程,结合多媒体课件,探究透视现象的规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合作交流和自我评价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增强学习美术的兴趣,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引出课题。(预设时间3分钟)1、课件展示两张风景图片,一张平面的,一张有透视现象的供学生们观察。提出问题:哪一张图片给你的空间感最强烈?2、出示透视现象的图片观察。(学生讨论,发表意见。)3、教师小结:图中离我们近的树比较高大、宽阔,远的树比较低矮、窄小,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透视现象。4、引出课题,板书透视现象。(点评:通过展示生活中自然现象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从
5、生活中的透视现 象入手,让学生通过对比观察得出有透视现象的那张图片空间感更强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联系生活,了解概念。1、如何在绘画中表现透视现象,需要了解两个概念,课件出示图片。2、出示两幅消失点位置不同的图片。提出问题:消失点的位置可以变动吗?(学生讨论,发表意见。)3、教师小结:在画面中,要想突出左边的景物,消失点往右移;要想突出右边的景物,消失点就往左边移一些。4、出示两幅视平线位置不同的图片,供学生观察。提出问题:消失点位置可以变动,那视平线可以变动吗?(小组合作探究,得出结论。)5、教师小结:要表现视平线以上的景物,视平线可以往下移。如果要表现视平线以下的景物,视平线就
6、往上移,所以,根据画面的需要视平线是可以变动的。(点评:美术概念相对来说比较抽象,不易于理解,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而本环节经过教师的巧妙设计,通过两幅生活中家乡道路景象的图片巧妙的引出了“消失点”和“视平线”这两个概念,让学生直观的了解概念,节省了学习时间,通过小组讨论加强了生生互动,学生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充满透视现象。)三、对比观察,探究规律。 2、1、课件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消失线夹角处天空和道路的透视变化。(探究成功,探究出天空和道路近宽远窄的透视现象。)2、引出树的透视变化。小组学生打开教材,讨论、探究树的变化,汇报结果。树的透视规律:近高远低近粗远细近疏远密3、出示颐
7、和园长廊图片,分析长廊中的柱子与路边树的变化是一样的,了解生活中的透视现象。4、补充课题,板书“绘画中的”,使课题完整。(点评:通过对比观察天空、道路,学生得出结论;再通过组织学生观察树的变化,学生得出近高远低、近粗远细、近疏远密的探究结果,在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透视规律,符合课标中“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的要求。)四、归纳步骤,掌握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出作画步骤。(点评:此环节在前面各项内容的基础上水到渠成,通过师生互动达到学习目的。)五, 运用知识,创作练习。 练习要求:运用透视知识,临摹书上作品或自己创作一幅表现透视现象的作品。 六、学生展示作品七、课后拓展;课件龙门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