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医学微生物学-细菌学 立克次体 Rickettsiae,大连医科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 主讲人:张伟,立克次体:是一类以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是引起斑疹伤寒、恙虫病等传染病的病原体 为纪念从事斑疹伤寒研究工作受感染而牺牲的美国医生Howard Taylor Ricketts而命名,第一节 概 述,立克次体的共同特点: 多数引起自然疫源性疾病 以节肢动物作为传播媒介或储存宿主 大小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 有细胞壁,但形态多样 专性细胞内寄生,以二分裂方式繁殖 对多种抗生素敏感,但磺胺类药物则可刺激其增殖,(一)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结构: 多形态;有细胞壁;G-,但着色不明显
2、;常用Giemsa染色法,被染成紫蓝色,常有两极浓染 培养特性: 专性细胞内寄生,二分裂方式繁殖,生长速度缓慢,最适生长温度为3235;细胞培养和鸡胚卵黄囊接种,也可接种动物,Giemsa染色,(一)生物学性状 外斐反应: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和恙虫病东方体的脂多糖成分与变形杆菌某些菌株(如X19、X2、XK等)的菌体抗原有共同的抗原成分,故可用这些菌株的O抗原(OX19、OX2、OXK)代替立克次体抗原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相应抗体,这种交叉凝集试验称为外斐反应,用于辅助诊断立克次体病 抵抗力: 抵抗力弱,耐低温和干燥,在干的虱和蚤的粪便存活较长时间 对四环素和氯霉素等敏感,但磺胺类药物则可刺激其增殖
3、,(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所致疾病: 引起人畜共患性疾病,大多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其流行有明显的地区性 常见的立克次体及其流行特征,(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致病机制: 致病物质主要有脂多糖和磷脂A;微荚膜样粘液层结构有利于粘附到宿主细胞表面和抗吞噬作用 二次立克次体血症血浆渗出、血容量降低、凝血机制障碍和DIC等,可伴实质性脏器病变以及毒血症 免疫性: 以细胞免疫为主,体液免疫为辅;病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微生物学检查: 分离培养:检材接种雄性豚鼠,若体温40,同时有阴囊红肿,表示有立克次体感染细胞传代等 血清学试验:外斐反应+流行病学+临床症状才能作出正确诊断 快速
4、诊断:核酸杂交技术及PCR技术 防治原则: 预防的重点是控制和消灭其中间宿主以及储存宿主,如灭鼠、杀灭媒介节肢动物等;全细胞灭活疫苗具有一定免疫作用 氯霉素、四环素类抗生素对各种立克次体均有效;禁用磺胺类药物,第二节 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一)普氏立克次体 传播源及传播方式: 传染源及媒介:病人是唯一传染源 ;体虱是主要传播媒介 传播方式 :为虱-人-虱。当受染虱再去叮咬健康人时,立克次体随粪便排泄于皮肤上,可从肤破损处侵入体内;也可经呼吸道或眼结膜使人感染 该病多见于成年人,50岁以上的人发病率高 所致疾病: 普氏立克次体引起流行性斑疹伤寒(又称虱传斑疹伤寒) 主要症状为高热、头痛、皮疹,有
5、的伴有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或其它脏器损害,斑疹伤寒,(二)斑疹伤寒立克次体(莫氏立克次体) 传播源及传播方式: 传染源及媒介:鼠是传染源和主要储存宿主;传播媒介主要是鼠蚤或鼠虱 传播方式 :感染的自然周期是鼠-蚤-鼠。鼠蚤叮吮人血时,可将立克次体传染给人。带有立克次体的干燥蚤粪有可能经口、鼻、眼结膜进入人体而致病 所致疾病: 莫氏立克次体引起地方性斑疹伤寒(又称鼠型斑疹伤寒) 临床症状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但发病缓慢、病情较轻,很少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心肌等,(三)恙虫病东方体 传播源及传播方式: 传染源及媒介:野鼠和家鼠为主要传染源;恙螨是传播媒介,又是储存宿主 传播方式 :立克次体借助恙螨的叮咬而在鼠间传播 人等 所致疾病: 恙虫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流行于啮齿动物 恙螨幼虫叮咬人时,立克次体侵入人体,叮咬处溃疡形成黑色焦痂,是恙虫病特征之一 临床症状:突然发病,高热、剧烈头痛,可出现耳聋,恙虫病皮肤焦痂,问 题,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和恙虫病分别由何种病原体引起?传播源和传播媒介是什么? 外斐反应?,chance favors the prepared m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