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163文库! | 帮助中心 精品课件PPT、教案、教学设计、试题试卷、教学素材分享与下载!
163文库
全部分类
  • 办公、行业>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中职>
  • 大学>
  • 各类题库>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163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社会心理学09-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71)课件.ppt

    • 文档编号:3891472       资源大小:526.53KB        全文页数:71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28文币     交易提醒:下载本文档,28文币将自动转入上传用户(晟晟文业)的账号。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8文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点此详情)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试题类文档,标题没说有答案的,则无答案。带答案试题资料的主观题可能无答案。PPT文档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请谨慎下单,否则不予退换。
    3、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搜狗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社会心理学09-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71)课件.ppt

    1、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第九章第九章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9.9.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的原因攻击的原因v什么是攻击什么是攻击(一)攻击的定义(一)攻击的定义 攻击攻击(aggression):即攻击或攻击行为,指有意伤害别人且:即攻击或攻击行为,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攻击概念的攻击概念的3 3要素:要素:伤害行为、伤害意图、社会评价伤害行为、伤害意图、社会评价 1.攻击必须是伤害性的,包括实际的伤害行为和可能造成伤害攻击必须是伤害性的,包括实际的伤害行为和可能造成伤害的行为;的行为;2.判断是否为攻击行为,

    2、必须考虑行为者的动机或意图;判断是否为攻击行为,必须考虑行为者的动机或意图;3.攻击是社会所不允许的。攻击是社会所不允许的。9.9.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的原因攻击的原因v什么是攻击什么是攻击(二)攻击的分类(二)攻击的分类 1.Lorentz&Reise:情感性攻击:情感性攻击Vs工具性攻击工具性攻击 2.Hartup:敌意性攻击:敌意性攻击(以打击、伤害他人为目的)(以打击、伤害他人为目的)Vs工具性攻击工具性攻击(攻(攻击仅是手段或工具)击仅是手段或工具)3.Averile:可接受攻击:可接受攻击Vs不被接受攻击不被接受攻击 4.个人驱动攻击个人驱动攻击Vs社会驱

    3、动攻击社会驱动攻击 5.Dodge&Coie(1987):针对儿童以攻击的严重程度为标准针对儿童以攻击的严重程度为标准 粗暴游戏粗暴游戏Vs明显的攻击明显的攻击(反应性攻击(反应性攻击Vs 主动性攻击)主动性攻击)9.9.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的原因攻击的原因v什么是攻击什么是攻击(三)攻击与敌意(三)攻击与敌意 敌意敌意(hostility):非身体接触的直接或间接的有意伤害:非身体接触的直接或间接的有意伤害 敌意是有高度排斥性的态度敌意是有高度排斥性的态度敌意有时是高度的自我防卫状态敌意有时是高度的自我防卫状态敌意与攻击的区别是:敌意没有明确的社会规范限制;敌意与攻

    4、击的区别是:敌意没有明确的社会规范限制;攻击受到明确的社会攻击约束不能实现时,往往以敌攻击受到明确的社会攻击约束不能实现时,往往以敌意表现出来,这时,敌意是代偿性的攻击。意表现出来,这时,敌意是代偿性的攻击。(四)攻击行为的普遍性(四)攻击行为的普遍性9.9.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的原因攻击的原因v攻击的本能论攻击的本能论(一)(一)S.Freud的精神分析观点的精神分析观点生本能和死本能生本能和死本能攻击指向毁灭破坏攻击指向毁灭破坏9.9.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的原因攻击的原因v攻击的本能论攻击的本能论(二)(二)K.Lorentz的习性学观点

    5、的习性学观点Lorentz诺贝尔生物学奖得主;诺贝尔生物学奖得主;主要著作主要著作:所罗门王的指环所罗门王的指环攻击与人性攻击与人性习性学习性学(ethology):是研究人和动物行为的生物学基础:是研究人和动物行为的生物学基础的科学。的科学。习性学的主要观点:动物行为模式的基本系统或组成习性学的主要观点:动物行为模式的基本系统或组成部分是在发育过程中随成熟而出现,而非由学习而获部分是在发育过程中随成熟而出现,而非由学习而获得的。动物某种行为模式出现的时间和形式是由种系得的。动物某种行为模式出现的时间和形式是由种系进化过程形成进化过程形成“蓝图蓝图”(blueprint)所决定的。这些行为所决

    6、定的。这些行为“蓝图蓝图”即是一些固定的行为模式即是一些固定的行为模式(fixed action patterns)。9.9.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的原因攻击的原因v攻击的本能论攻击的本能论(二)(二)K.Lorentz的习性学观点的习性学观点K.Lorentz认为,攻击是人和动物的一种本能,认为,攻击是人和动物的一种本能,它同喂食、逃跑、生殖一起共同构成了人类和它同喂食、逃跑、生殖一起共同构成了人类和动物的四大本能系统。人和动物的攻击驱力来动物的四大本能系统。人和动物的攻击驱力来自有机体内部,与外界刺激无关。随着个体攻自有机体内部,与外界刺激无关。随着个体攻击的能量在

    7、有机体内不断地积累,有机体必须击的能量在有机体内不断地积累,有机体必须借助于适当的外部刺激周期性地释放。借助于适当的外部刺激周期性地释放。9.9.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的原因攻击的原因v攻击的本能论攻击的本能论(二)(二)K.Lorentz的习性学观点的习性学观点攻击具有护种功能:攻击具有护种功能:v从生态学意义上看,人和动物保卫边界的攻击有从生态学意义上看,人和动物保卫边界的攻击有助于保持同一物种在环境中的分布平衡;助于保持同一物种在环境中的分布平衡;v族内争斗可以挑选出最优秀和最强壮的成员来繁族内争斗可以挑选出最优秀和最强壮的成员来繁殖后代。殖后代。v通过攻击挑选出

    8、强壮的成员来护雏和保护家庭通过攻击挑选出强壮的成员来护雏和保护家庭 9.9.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的原因攻击的原因v攻击的本能论攻击的本能论(二)(二)K.Lorentz的习性学观点的习性学观点 攻击本能并不指向毁灭,而是具有生物保护意攻击本能并不指向毁灭,而是具有生物保护意义的生本能的体现义的生本能的体现v动物通过攻击来保护其求食、生存的领地和繁衍后动物通过攻击来保护其求食、生存的领地和繁衍后代。同类的攻击不一定以毁灭为结局,而是以失败代。同类的攻击不一定以毁灭为结局,而是以失败者让步为目的。者让步为目的。v人类因缺少其他动物控制攻击行为的遗传机制,其人类因缺少其他动

    9、物控制攻击行为的遗传机制,其冲突总是以伤害或杀死对手而告终。冲突总是以伤害或杀死对手而告终。9.9.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的原因攻击的原因v攻击的本能论攻击的本能论(二)(二)K.Lorentz的习性学观点的习性学观点 理论的不足:理论的不足:v过分强调本能因素在动物和人类攻击的作用,对学过分强调本能因素在动物和人类攻击的作用,对学习因素重视不够;习因素重视不够;v攻击的能量模型不成立;攻击的能量模型不成立;v忽略了人和低等动物的差异。忽略了人和低等动物的差异。9.9.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的原因攻击的原因v攻击的生物论攻击的生物论大脑的某些区域

    10、能激发或中止攻击行为。大脑的某些区域能激发或中止攻击行为。边缘系统有控制愤怒、害怕、性反应的对应点;有边缘系统有控制愤怒、害怕、性反应的对应点;有“快快乐中枢乐中枢”和和“愤怒中枢愤怒中枢”。攻击行为和低血糖、过敏症、大脑某些部位损伤和障攻击行为和低血糖、过敏症、大脑某些部位损伤和障碍等生理因素有关。碍等生理因素有关。雄性激素水平与攻击行为呈正相关。雄性激素水平与攻击行为呈正相关。总之,生理变化降低了攻击性的阈限水平,使攻总之,生理变化降低了攻击性的阈限水平,使攻击行为更容易发生。击行为更容易发生。9.9.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的原因攻击的原因v攻击的生物论攻击的生物论

    11、 社会生物学社会生物学(sociobiology):E.Wilson人的许多社会行为,诸如竞争、战争、领土争端、人的许多社会行为,诸如竞争、战争、领土争端、攻击、顺从、男女差别、对陌生人的恐惧、利他攻击、顺从、男女差别、对陌生人的恐惧、利他行为等,都源于遗传基因。行为等,都源于遗传基因。社会行为是通过最适合生存的方式演化而来。竞社会行为是通过最适合生存的方式演化而来。竞争是一种先天的特质,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争是一种先天的特质,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利他行为有利于提高种族其成员的生存机会,保利他行为有利于提高种族其成员的生存机会,保存整个种族。存整个种族。潜在危险:被用于支持现有的社会不

    12、平等现象。潜在危险:被用于支持现有的社会不平等现象。9.9.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的原因攻击的原因v攻击的生物论攻击的生物论 “人类的战争不是由于生物学原因造人类的战争不是由于生物学原因造成的成的暴力既不是我们的基因决定的,暴力既不是我们的基因决定的,也不是进化的产物。既然人类能够制造也不是进化的产物。既然人类能够制造出战争,那么,这个物种也能创造出和出战争,那么,这个物种也能创造出和平。平。”9.9.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的原因攻击的原因v挫折挫折-攻击假说攻击假说(frustration-aggression hypothesis)(一)最初

    13、的理论(一)最初的理论 J Dollard(1939):“攻击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攻击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实验支持:实验支持:K.Lewin(1941),面对诱人的玩具不让儿童玩,面对诱人的玩具不让儿童玩S.K.Mallick(1966),三年级儿童搭积木被六年级儿,三年级儿童搭积木被六年级儿童破坏童破坏9.9.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的原因攻击的原因v挫折挫折-攻击理论攻击理论什么是挫折?什么是挫折?挫折有两个含义:挫折有两个含义:1.阻碍个人达到目的的外部情境阻碍个人达到目的的外部情境 2.由于目的行为受阻而激发的心理紧张状态由于目的行为受阻而激发的心理紧张状态任何

    14、程度的挫折都将引起攻击吗?任何程度的挫折都将引起攻击吗?经历成功和喜悦将会产生攻击行为吗?经历成功和喜悦将会产生攻击行为吗?什么是攻击?什么是攻击?9.9.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的原因攻击的原因v挫折挫折-攻击理论攻击理论与挫折与挫折-攻击假说不一致的现象攻击假说不一致的现象 1.攻击的强度同目的受阻的强度成正比,但超过一定限度的攻击的强度同目的受阻的强度成正比,但超过一定限度的受阻后,却不一定导致攻击;受阻后,却不一定导致攻击;2.抑制攻击的力量同该攻击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的强度成正抑制攻击的力量同该攻击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的强度成正比;比;3.挫折强度一定的情况下,预期

    15、惩罚越大,攻击发生的可能挫折强度一定的情况下,预期惩罚越大,攻击发生的可能性越小;预期惩罚一定时,挫折越大,攻击越可能发攻击;性越小;预期惩罚一定时,挫折越大,攻击越可能发攻击;4.人们对挫折的反应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如哭泣、忧郁、发笑、人们对挫折的反应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如哭泣、忧郁、发笑、回避,或更加努力以达到目标,或仅产生一种应对状态。回避,或更加努力以达到目标,或仅产生一种应对状态。所以无法通过挫折对攻击是否发生作出准确预测。所以无法通过挫折对攻击是否发生作出准确预测。9.9.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的原因攻击的原因v挫折挫折-攻击理论攻击理论(二)理论的修正(二)理

    16、论的修正(批评:批评:过去的理论过于简单过去的理论过于简单)1.L Berkowitz(1960,1978)修正:修正:挫折并不直接导致攻击,它只为攻击行为的实际发生创挫折并不直接导致攻击,它只为攻击行为的实际发生创造了一种唤醒状态或准备状态造了一种唤醒状态或准备状态愤怒。攻击行为的实际愤怒。攻击行为的实际发生会受到一定的外部情境攻击线索发生会受到一定的外部情境攻击线索(aggression cue)的的影响。影响。“武器效应武器效应”(weapon effect)(weapon effect)武器增强攻击行为的现象武器增强攻击行为的现象 支持支持:有枪家庭中的谋杀是无枪家庭的有枪家庭中的谋杀

    17、是无枪家庭的3倍,倍,80%是被是被家庭成员或熟人杀害,家庭成员或熟人杀害,4%被陌生人杀害。被陌生人杀害。评价:评价:该假设同样没有考虑到认知过程对攻击行为的调该假设同样没有考虑到认知过程对攻击行为的调节作用,也没有对情绪唤醒产生的机制作出清楚的说明。节作用,也没有对情绪唤醒产生的机制作出清楚的说明。9.9.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的原因攻击的原因v挫折挫折-攻击理论攻击理论 2.N.Miller(1941)修正:挫折并不一定时刻引起攻击修正:挫折并不一定时刻引起攻击 挫折挫折(目的阻碍)(目的阻碍)攻击的激发攻击的激发 其他反应其他反应(如退缩)(如退缩)内向攻击内向

    18、攻击(如自杀)(如自杀)外向攻击外向攻击直接攻击直接攻击替代攻击替代攻击9.9.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的原因攻击的原因v挫折挫折-攻击理论攻击理论9.9.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的原因攻击的原因v攻击的社会学习观点攻击的社会学习观点 A.Bandura(1977)“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儿童的攻击是一种习得的社会行为,对攻击的社会儿童的攻击是一种习得的社会行为,对攻击的社会学习过程由以下学习过程由以下4个子过程或机制构成个子过程或机制构成(1983)。(一)获得机制(一)获得机制 1.观察学习或模仿观察学习或模仿(4个子过程)个子过程):2.直

    19、接学习:其特点是行为的后果对儿童产生即时直接学习:其特点是行为的后果对儿童产生即时强化,儿童实际参加打架斗殴等冲突行为对儿童实强化,儿童实际参加打架斗殴等冲突行为对儿童实际的攻击行为有重要作用。际的攻击行为有重要作用。注意过程注意过程记忆重现过程记忆重现过程动作复制过程动作复制过程攻击过程攻击过程9.9.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的原因攻击的原因v攻击的社会学习观点攻击的社会学习观点(二)启动机制(二)启动机制 儿童获得了某种攻击行为并不等于他儿童获得了某种攻击行为并不等于他/她一定立她一定立即实施攻击,还取决于特定内外因素的启动或激发。即实施攻击,还取决于特定内外因素的启

    20、动或激发。外部因素:外部因素:消极事件启动:如身体攻击、言语威胁、侮辱、物消极事件启动:如身体攻击、言语威胁、侮辱、物品剥夺等品剥夺等诱发性启动:为达到某些理想结果而发动攻击诱发性启动:为达到某些理想结果而发动攻击榜样性启动:榜样性启动:9.9.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的原因攻击的原因v攻击的社会学习观点攻击的社会学习观点(三)保持机制(三)保持机制 保持机制包括保持机制包括3 3个方面:个方面:外部强化外部强化 例:例:R.H.Walterk(1963),奖励儿童的攻击行为可以明显,奖励儿童的攻击行为可以明显增加儿童对攻击性行为方式的运用。增加儿童对攻击性行为方式的运用

    21、。v第一组:每次击打玩具娃娃均有色玻璃球作为奖励第一组:每次击打玩具娃娃均有色玻璃球作为奖励v第二组:间隔得到同样的奖励(第二组:间隔得到同样的奖励(攻击行为成绩最高)攻击行为成绩最高)v第三组:无外加奖励,拳击时娃娃发光作为积极反馈第三组:无外加奖励,拳击时娃娃发光作为积极反馈v第四组:无强化支持的控制组第四组:无强化支持的控制组不恰当的惩罚不恰当的惩罚替代性强化替代性强化(vicarious reinforcement):他人的攻击行为他人的攻击行为产生的结果对其攻击行为具有强化作用产生的结果对其攻击行为具有强化作用9.9.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的原因攻击的原因v攻

    22、击的社会学习观点攻击的社会学习观点(四)自我调节机制(四)自我调节机制 儿童的自我认知结构(尤其是道德认知结构)对儿童的自我认知结构(尤其是道德认知结构)对其行为反应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其行为反应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自我调节机制由自我调节机制由3 3个子过程组成:个子过程组成:自我观察自我观察判断判断自我反应自我反应9.9.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的原因攻击的原因v攻击的认知理论攻击的认知理论(一)攻击的信息加工模型:(一)攻击的信息加工模型:K A Dodge(198)认为:认为:无论是反应型攻击还是主动型攻击,从外界信息无论是反应型攻击还是主动型攻击,从外界信息的输入

    23、直到作出行为决策,此加工过程必须经过一的输入直到作出行为决策,此加工过程必须经过一系列的加工阶段,共有系列的加工阶段,共有5个步骤或环节。个步骤或环节。9.9.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的原因攻击的原因v攻击的认知理论攻击的认知理论(一)攻击的信息加工模型:(一)攻击的信息加工模型:社会线索;目标;记忆存储社会线索;目标;记忆存储解码过程解码过程对对社社会会线线索索的的知知觉觉寻寻找找线线索索对对线线索索的的集集中中注注意意解释过程解释过程对对记记忆忆储储存、存、目目标标和和数数据据进进行行整整合合寻寻找找解解释释数数据据与与程程序序规规则则的的匹匹配配寻找反应过程寻找反应

    24、过程寻寻找找反反应应生生成成潜潜在在的的反反应应决定反应过程决定反应过程对对潜潜在在反反应应的的后后果果作作出出评评定定对对反反应应的的适适宜宜性性进进行行评评估估决决定定最最终终反反应应解码过程解码过程搜搜索索行行为为的的组组成成部部分分解解释释反反应应9.9.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的原因攻击的原因v 攻击的认知理论攻击的认知理论(一)攻击的信息加工模型:(一)攻击的信息加工模型:如果儿童不能按顺序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如果儿童不能按顺序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或者在某个加工环节发生了偏差,就可能导致或者在某个加工环节发生了偏差,就可能导致异常行为(如攻击行为)的发生。

    25、异常行为(如攻击行为)的发生。近些年一些实验分别探查了不同加工阶段与儿近些年一些实验分别探查了不同加工阶段与儿童攻击行为相联系的认知缺陷,结论主要有:童攻击行为相联系的认知缺陷,结论主要有:v攻击性儿童对敌意性线索表现出有偏向的注意攻击性儿童对敌意性线索表现出有偏向的注意v攻击性儿童对他人行为的解释中存在归因偏见攻击性儿童对他人行为的解释中存在归因偏见v攻击性儿童行为反应搜索和问题解决策略存在缺陷攻击性儿童行为反应搜索和问题解决策略存在缺陷v攻击性儿童对攻击性行为的后果抱乐观期待攻击性儿童对攻击性行为的后果抱乐观期待 9.9.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的原因攻击的原因v 攻

    26、击的认知理论攻击的认知理论(二)归因模型:(二)归因模型:Forguson&Rule(1988)主张,受伤害者受挫之后的情绪唤主张,受伤害者受挫之后的情绪唤醒状态和行为反应,与其说取决于挫折本身,不如说取决醒状态和行为反应,与其说取决于挫折本身,不如说取决于对伤害者的归因。归因模型的主要内容包括:于对伤害者的归因。归因模型的主要内容包括:个体受伤害后首先对当时的情境进行评估,以确定伤害者应负的责个体受伤害后首先对当时的情境进行评估,以确定伤害者应负的责任任事故性、可预见的、善意的、恶意的事故性、可预见的、善意的、恶意的受伤害者进而要确定伤害者所应承担的道德惩罚受伤害者进而要确定伤害者所应承担的

    27、道德惩罚受伤害者对伤害者责任的归因反应了他对实际结果的判断受伤害者对伤害者责任的归因反应了他对实际结果的判断对某一情境中应该发生的结果的判断由多种因素决定对某一情境中应该发生的结果的判断由多种因素决定导致受伤害者愤怒的因素有情绪唤醒,也有现实结果与应发生的结果导致受伤害者愤怒的因素有情绪唤醒,也有现实结果与应发生的结果之差距之差距受伤害者进行敌意性报复的愿望的程度取决于其愤怒程度受伤害者进行敌意性报复的愿望的程度取决于其愤怒程度 9.9.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的原因攻击的原因v 攻击的认知理论攻击的认知理论(二)归因模型:(二)归因模型:实验举例:实验举例:Forgus

    28、on et al(1980)被试:二、四、六年级攻击性和非攻击性男孩被试:二、四、六年级攻击性和非攻击性男孩情境:被试接受一个不知姓名的假设同伴造成的消极后果(搭好的迷宫情境:被试接受一个不知姓名的假设同伴造成的消极后果(搭好的迷宫被弄倒)。破坏者的行为意图分为:善良的、恶意的、意图不明的被弄倒)。破坏者的行为意图分为:善良的、恶意的、意图不明的结果:结果:(1)纪录被试的反应,)纪录被试的反应,7类反应中有类反应中有3类是攻击行为类是攻击行为:弄倒对方的弄倒对方的迷宫;迷宫;言语攻击;言语攻击;直接攻击。直接攻击。(2)发现:恶意和善意条件下,两类被试反应无显著差异;意图不)发现:恶意和善意

    29、条件下,两类被试反应无显著差异;意图不明条件下差异显著,攻击性儿童往往作敌意性归因,表现出更多攻击明条件下差异显著,攻击性儿童往往作敌意性归因,表现出更多攻击行为;而非攻击性儿童往往做善意归因。行为;而非攻击性儿童往往做善意归因。结论:情况不明时,攻击性儿童更多地做敌意性归因,具备相应信息时,结论:情况不明时,攻击性儿童更多地做敌意性归因,具备相应信息时,两组被试归因相似,都能根据信息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说明攻击性儿两组被试归因相似,都能根据信息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说明攻击性儿童并不存在识别环境能力低下的缺陷。童并不存在识别环境能力低下的缺陷。9.9.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

    30、的原因攻击的原因v 攻击的认知理论攻击的认知理论(三)社会问题解决模型(三)社会问题解决模型(Rubin et al,1991):社会问题解决能力:儿童在社会互动中达到个人目标同社会问题解决能力:儿童在社会互动中达到个人目标同时又与他人保持良好关系的能力。时又与他人保持良好关系的能力。儿童社会问题解决的能力有儿童社会问题解决的能力有3个层次水平:个层次水平:v个体行为水平:考察儿童的社会目标的分配、儿童对有关任务信个体行为水平:考察儿童的社会目标的分配、儿童对有关任务信息的知觉和理解、儿童提出的达到目标的策略的数量与质量等息的知觉和理解、儿童提出的达到目标的策略的数量与质量等v行为效果水平:考

    31、察儿童的意图以及他人对儿童所选策略的判断行为效果水平:考察儿童的意图以及他人对儿童所选策略的判断v行为序列水平:考察儿童对所选策略失败后的反应,主要依据儿行为序列水平:考察儿童对所选策略失败后的反应,主要依据儿童的坚持性、灵活性及行为是否升级作出评价童的坚持性、灵活性及行为是否升级作出评价9.9.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的原因攻击的原因v 攻击的认知理论攻击的认知理论(二)社会问题解决模型(二)社会问题解决模型(Rubin et al,1991):方法方法v假设假设-反应法是在实验中向儿童呈现一些假设的问题情反应法是在实验中向儿童呈现一些假设的问题情境,通过被试的反应来测

    32、量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境,通过被试的反应来测量其解决问题的能力。v通过学前儿童人际关系问题解决测验通过学前儿童人际关系问题解决测验(PIPS)研究攻击研究攻击性儿童的社会问题解决。要求儿童在性儿童的社会问题解决。要求儿童在同伴导向目标同伴导向目标(如儿童寻求得到其他儿童的玩具)(如儿童寻求得到其他儿童的玩具)和和成人导向目标成人导向目标(让儿(让儿童在毁坏物品后寻求不让妈妈生气的策略)童在毁坏物品后寻求不让妈妈生气的策略)上提出解决策略。上提出解决策略。9.9.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的原因攻击的原因v 攻击的认知理论攻击的认知理论(二)社会问题解决模型(二)社会问题解决模

    33、型(Rubin et al,1991):结论结论v攻击性儿童在涉及物品拥有或寻求参与同伴活动的途径等目标时攻击性儿童在涉及物品拥有或寻求参与同伴活动的途径等目标时提出的策略并不少于非攻击儿童,但他们的策略更多是争斗性或提出的策略并不少于非攻击儿童,但他们的策略更多是争斗性或贿赂性的,很少亲社会策略;贿赂性的,很少亲社会策略;v在社会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模型的不同水平上,攻击性儿童经常在社会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模型的不同水平上,攻击性儿童经常发生加工困难,这些困难因所遇到的社会性目标而异。如在涉及发生加工困难,这些困难因所遇到的社会性目标而异。如在涉及物品拥有的社会问题解决中,小一的攻击性儿童的策略

    34、多是贿赂物品拥有的社会问题解决中,小一的攻击性儿童的策略多是贿赂和操纵性的;在友谊形成的目标上,攻击性儿童不仅策略少于非和操纵性的;在友谊形成的目标上,攻击性儿童不仅策略少于非攻击儿童,而且古怪或不正常的策略占很大比例;攻击儿童,而且古怪或不正常的策略占很大比例;v当攻击性儿童被告知他们起初的策略行不通时,他们很少提出替当攻击性儿童被告知他们起初的策略行不通时,他们很少提出替代性策略解决问题,表现出缺乏灵活性的特点。代性策略解决问题,表现出缺乏灵活性的特点。9.9.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的控制攻击的控制v攻击的可能性攻击的可能性 人类的攻击有着直接的生物学基础人类的攻击

    35、有着直接的生物学基础高等动物和人类有同攻击直接有关的神经结构:高等动物和人类有同攻击直接有关的神经结构:怒中枢怒中枢人类的攻击性直接同情绪的唤起水平有关人类的攻击性直接同情绪的唤起水平有关攻击性可以遗传攻击性可以遗传9.9.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的控制攻击的控制v影响攻击的因素影响攻击的因素 (一)情绪唤起水平(一)情绪唤起水平 冲动性攻击冲动性攻击(impulsive aggression):个体对情境的反应:个体对情境的反应 工具性攻击工具性攻击(instrumental aggression):有目标指导和认识基有目标指导和认识基础础(二)道德发展水平与自我控制(

    36、二)道德发展水平与自我控制(三)社会角色与群体的影响(三)社会角色与群体的影响 以以Y.Jaffe&Y.Yinon(1979),大学生在群体中比独大学生在群体中比独自一人时有更高的攻击性自一人时有更高的攻击性(四)大众媒介(四)大众媒介9.9.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的控制攻击的控制v攻击行为的控制攻击行为的控制(一)攻击行为的社会制约(一)攻击行为的社会制约 根据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人们在自我意识正常情根据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人们在自我意识正常情况下,攻击行为是在行为本身对个人有价值的情况况下,攻击行为是在行为本身对个人有价值的情况下做出的。如果行为的预期代价超过行为能够带

    37、来下做出的。如果行为的预期代价超过行为能够带来的满足,行为就会被抑制。(的满足,行为就会被抑制。(N.Azrin,1967)获取满足所需要付出的代价被称作获取满足所需要付出的代价被称作“反向动因反向动因”,利用反向动因减少攻击的发生十分有效。利用反向动因减少攻击的发生十分有效。9.9.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的控制攻击的控制v攻击行为的控制攻击行为的控制(二)去个性化的避免(二)去个性化的避免 去个性化去个性化(deindividuation)(Festinger,1952),指个人自),指个人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

    38、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匿名(匿名(网络角色网络角色):极端的自我卷入后暂时的心理活动高):极端的自我卷入后暂时的心理活动高度集中于外界事物。度集中于外界事物。药物、酒精、催眠等可使人处于去个性化状态。药物、酒精、催眠等可使人处于去个性化状态。适度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是个人维持正常的社会角适度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是个人维持正常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意识所必需的。色和社会责任意识所必需的。9.9.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的控制攻击的控制v 攻击行为的控制攻击行为的控制(三)道德发展水平的提高(三)道德发展水平的提高 R.C.Sprinthall(1981),用用Kohoberg道

    39、德发展阶段作为被试道德水平的衡道德发展阶段作为被试道德水平的衡量,然后考察不同道德水平的被试在量,然后考察不同道德水平的被试在“Milgram式式”的的“权威权威-服从服从”实验上攻击行为的差异。结果发现,实验上攻击行为的差异。结果发现,道德发展水平处于道德发展水平处于1-4阶段上的被试,拒绝服从权威阶段上的被试,拒绝服从权威的仅有的仅有13%;而道德水平处在;而道德水平处在5-6阶段的被试,拒绝阶段的被试,拒绝服从权威的比例高达服从权威的比例高达73%。9.9.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的控制攻击的控制v 减少攻击的方法与途径减少攻击的方法与途径(一)宣泄(一)宣泄 宣泄

    40、:攻击性冲动以社会允许的方式表现出来。宣泄:攻击性冲动以社会允许的方式表现出来。宣泄的基本假设:攻击性的精神能量是一个常数,宣泄的基本假设:攻击性的精神能量是一个常数,一切实际的攻击行动或在想象中实施的攻击行为,一切实际的攻击行动或在想象中实施的攻击行为,都可以使攻击性的精神能量得到释放,从而减少攻都可以使攻击性的精神能量得到释放,从而减少攻击性冲动,达到减少攻击行为的目的。击性冲动,达到减少攻击行为的目的。S.Feshbach(1955),让被激怒的被试在让被激怒的被试在TAT上作上作想象的攻击行为,可以有效地降低被试的攻击性;想象的攻击行为,可以有效地降低被试的攻击性;没有作想象攻击的被试

    41、攻击性依然较高。没有作想象攻击的被试攻击性依然较高。9.9.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的控制攻击的控制v 减少攻击的方法与途径减少攻击的方法与途径 A.N.Doob(1972)实践的宣泄与学习作用实践的宣泄与学习作用对于被激怒被试,自己先实施攻击产生了宣泄作用;目对于被激怒被试,自己先实施攻击产生了宣泄作用;目睹别人实施攻击也有代偿性作用睹别人实施攻击也有代偿性作用对于未被激怒被试,先进行攻击和目睹别人攻击是学习对于未被激怒被试,先进行攻击和目睹别人攻击是学习和强化作用,冲动性便高于控制组。(和强化作用,冲动性便高于控制组。(宣泄的方法有增加宣泄的方法有增加攻击的危险攻击的

    42、危险)条件条件自己电击自己电击目睹实验者电击目睹实验者电击控制组控制组被激怒被激怒6.807.6010.67未被激怒未被激怒8.079.736.609.9.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的控制攻击的控制v 减少攻击的方法与途径减少攻击的方法与途径(二)移情能力的培养(二)移情能力的培养个人要意识到攻击的后果,自觉控制或转移攻个人要意识到攻击的后果,自觉控制或转移攻击冲动。击冲动。Feshbach发现,移情能力与攻击行为之间呈发现,移情能力与攻击行为之间呈负相关。负相关。角色扮演法、情感换位、情绪追忆等是培养移角色扮演法、情感换位、情绪追忆等是培养移情能力的良好方法。情能力的良好

    43、方法。9.9.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的控制攻击的控制v 减少攻击的方法与途径减少攻击的方法与途径(三)成熟个性的培养(三)成熟个性的培养 成熟的个性特征:成熟的个性特征:1.有道德责任意识和成熟的敏感性有道德责任意识和成熟的敏感性 2.关心别人的福利和得失关心别人的福利和得失 3.不保留敌意与怨恨不保留敌意与怨恨 4.不歪曲现实不歪曲现实 5.自我认识客观自我认识客观 6.懂得个人的角色是权利和责任的统一懂得个人的角色是权利和责任的统一9.9.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的控制攻击的控制v 减少攻击的方法与途径减少攻击的方法与途径(三)成熟个性的培养(

    44、三)成熟个性的培养 不成熟的个性特征:不成熟的个性特征:1.社会退缩,不会建立正常的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退缩,不会建立正常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2.留恋家庭,行为目的自我中心留恋家庭,行为目的自我中心 3.缺乏独立性、自发性缺乏独立性、自发性 4.情绪不稳定,行为方式倾向于攻击性与逃避性情绪不稳定,行为方式倾向于攻击性与逃避性 5.自我行为责任意识缺乏,缺乏忍受延迟满足的能力自我行为责任意识缺乏,缺乏忍受延迟满足的能力 6.对外部世界和自我缺乏客观的认识对外部世界和自我缺乏客观的认识9.9.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及有关理论亲社会行为及有关理论v亲社会行为的概念亲社会行为

    45、的概念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泛指一切: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为。助人行为助人行为(helping behavior):特指以个人为:特指以个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利他行为利他行为(altruism):指不期待任何奖励或回:指不期待任何奖励或回报的亲社会行为。报的亲社会行为。9.9.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及有关理论亲社会行为及有关理论v 亲社会行为的社会生物学理解亲社会行为的社会生物学理解利他主义有进化的基因利他主义有进化的基因 E.Wil

    46、son(1975),人类先天就有利他行为的素质,利他行人类先天就有利他行为的素质,利他行为是动物的一种以自我牺牲换取其他个体与群体生存机会的为是动物的一种以自我牺牲换取其他个体与群体生存机会的本能。本能。C.Rogers;F.S.Perls亲缘关系效应亲缘关系效应”保护我家族的基因保护我家族的基因”9.9.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及有关理论亲社会行为及有关理论v 社会交换论的解释社会交换论的解释 人与人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每个个体尽可能获得最人与人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每个个体尽可能获得最大奖励,同时又尽可能最少付出代价的社会交换过程。大奖励,同时又尽可能最少付出代价的社

    47、会交换过程。互惠性利他主义互惠性利他主义(reciprocal altruism)但任何动物在没有互惠期望的情况下会继续合作和分但任何动物在没有互惠期望的情况下会继续合作和分享资源享资源(Matheson&Bernstein,2000)激励助人行为的可以是外在奖励,也可以是内在的自激励助人行为的可以是外在奖励,也可以是内在的自我奖励。人是通过助人行为来减少自己的焦虑。我奖励。人是通过助人行为来减少自己的焦虑。9.9.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及有关理论亲社会行为及有关理论v 亲社会行为的社会规范论亲社会行为的社会规范论A.W.Gouldner(1960),人类道德准则

    48、中最普遍的成分是人类道德准则中最普遍的成分是交互性规范交互性规范Meyers(1983),交互性规范是支配社会交换、保持社会,交互性规范是支配社会交换、保持社会关系中得失平衡的一个基本原则。关系中得失平衡的一个基本原则。交互性规范可以很好地解释亲社会行为的相互性,却不能解交互性规范可以很好地解释亲社会行为的相互性,却不能解释整个社会中最初的亲社会行为是怎样发生的。释整个社会中最初的亲社会行为是怎样发生的。L.Berkowitz(1972)提出,我们社会中除了交互性规范外,提出,我们社会中除了交互性规范外,还有另外一类规范还有另外一类规范社会责任规范社会责任规范,指社会期待人们,指社会期待人们去

    49、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人们对社会规范的理解有高度的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人们对社会规范的理解有高度的选择性,且高度受其所担负的社会角色的限制。选择性,且高度受其所担负的社会角色的限制。9.9.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的过程亲社会行为的过程v援助与旁观悖论援助与旁观悖论 助人事件:见义勇为助人事件:见义勇为 旁观事件:袖手旁观旁观事件:袖手旁观 纽约纽约“吉诺维斯吉诺维斯(Kitty Genovese)案件案件”(1964)。9.9.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的过程亲社会行为的过程v责任分散责任分散(一)紧急报警实验(一)紧急报警实验 B.Lata

    50、n&J.M.Darley:“旁观者干预行为旁观者干预行为”理论假设:正是由于观看事件的目击证人太多而降理论假设:正是由于观看事件的目击证人太多而降低了个体提供帮助的意愿。(低了个体提供帮助的意愿。(“责任扩散责任扩散”)1968年,考察别人在场是否会影响被试的行为。年,考察别人在场是否会影响被试的行为。结果结果:(1)单独一人时,单独一人时,75%在在6分钟之内报告发现烟分钟之内报告发现烟雾,雾,50%两分钟内做出反应;两分钟内做出反应;(2)被试与别人在一起被试与别人在一起时,这一比例降至时,这一比例降至38%10%。9.9.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的过程亲社会行


    注意事项

    本文(社会心理学09-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71)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