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163文库! | 帮助中心 精品课件PPT、教案、教学设计、试题试卷、教学素材分享与下载!
163文库
全部分类
  • 办公、行业>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中职>
  • 大学>
  • 各类题库>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163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逻辑的力量》ppt课件97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

    • 文档编号:3576426       资源大小:1MB        全文页数:97页
    • 资源格式: PPTX        下载积分:3文币     交易提醒:下载本文档,3文币将自动转入上传用户(Q123)的账号。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文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点此详情)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试题类文档,标题没说有答案的,则无答案。带答案试题资料的主观题可能无答案。PPT文档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请谨慎下单,否则不予退换。
    3、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搜狗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逻辑的力量》ppt课件97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

    1、2023届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逻辑的力量教学课件学习逻辑学习逻辑知识,体会知识,体会逻辑逻辑力力量量任务一发现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潜藏的逻辑谬误任务二运用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有效的推理形式任务三采用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合理的论证方法活动活动1 1理解理解必备知识必备知识逻辑的四种基本规律逻辑的四种基本规律(1)同一律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必须是同一的。同一律的公式是:A是A。公式中的A可以表示任何思想,即可以表示任何一个概念或任何一个命题。也就是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每一概念或判断都有其确定的内容,而不能任意变换。学习逻辑知识体会逻辑力量学习逻辑知识体会逻辑力

    2、量任务一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同一律在思维或论证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维的确定性。而只有具有确定性的思维才可能是正确的思维,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人们也才能进行思想交流。否则,如果自觉或不自觉地违反同一律的逻辑要求,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混淆论题或偷换论题,那就必然会使思维含混不清,不合逻辑,既不能正确地组织思想,也不能正确地表达思想。因此,遵守同一律的逻辑要求乃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有:在同一思维中必须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错误。比如,某报载小品文一则,讽刺一些恋人的“向钱看”:小伙子:“你老是要这要那,不怕人家说你是高价姑娘

    3、吗?”姑娘:“怕什么?!裴多菲都说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嘛,价钱低了行吗?”显然,这位姑娘故意偷换了概念。我们知道,所谓“高价姑娘”的“价”,是“价格”的“价”人们是用“高价姑娘”来贬斥那些把爱情当商品加以买卖的姑娘。而裴多菲诗中“爱情价更高”的“价”,是“价值”的“价”它赞美真正的爱情比生命还要宝贵。因此,同一个语词(“价”)表达的是不同的概念,但姑娘的答话却故意将它们混同起来,用前者偷换后者,这是一种明显地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论题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错误。混淆或偷换论题是在论证中常见的一种逻辑错误。这种错误是在论证过程中把两个

    4、不同的论题(判断或命题)这样或那样地混淆或等同起来,从而用一个论题去代换原来所论证的论题。比如,有人在讨论中学生需不需要学习地理时说了下面这样一段话:“我以为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某个国家的地形和位置完全可以和这个国家的历史同时学习。我主张可以把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这样对学生是方便的。因为,这样做所占的时间较少,而获得的效果却很好。否则就会这样:这个国家的地理归地理,而它的历史归历史,各管各,不能互相联系起来。”从这段话里不难看出:谈话者最初提出的论题是“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而随后所论述的却是另一个论题:“可以把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显然,谈话者是把后一个论题与前一个论题混淆了,因而他

    5、就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后一个论题去偷换了前一个论题。这就是一种混淆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2)矛盾律矛盾律实际上是禁止矛盾律,或不矛盾律。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或反对的思想不能同时是真的。或者说,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时是真的。矛盾律的公式是:并非(A而且非A)。公式中的“A”表示任一命题,“非A”表示与A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命题。因此,“并非(A而且非A)”是说:A和非A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亦即其中必有一个命题是假的。矛盾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维的无矛盾性,即首尾一贯性。而保持思想的前后一贯性,乃是正确思维的一个必要条件。矛盾律要求对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不

    6、能都肯定,必须否定其中一个。否则,会犯“自相矛盾”的错误。比如,我国战国时代的思想家韩非子曾经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卖矛(长矛)和盾(盾牌)的人,他先吹嘘他的盾如何的坚固,说:“吾盾之坚,物莫能陷。”过了一会儿,他又吹嘘他的矛是如何的锐利,说:“吾矛之利,物无不陷。”这时旁人讥讽地问:“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卖矛与盾的人无言以答了。分析:当这个人说“我的盾任何东西都不能刺穿”时,实际上是断定了“所有的东西都是不能够刺穿我的盾”这个全称否定命题;而当他说“我的矛可以刺穿任何东西”时,实际上又断定了“有的东西是能够刺穿我的盾的”这一特称肯定命题。这样,由于他同时肯定了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命题

    7、,因而就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从语言方面看,在遣词造句时,如果把反义词同时赋于同一主语,那就会发生文字上的矛盾。这种文字上的矛盾也必然会导致思想上的逻辑矛盾。下面两个例句就是这样:“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船桨忽上忽下拍打着水面,发出紊乱的节奏声。”(3)排中律排中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排中律的公式是:A或者非A。排中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维的明确性。而思维的明确性也是正确思维的一个必要条件。排中律的逻辑要求是:对于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必须明确地肯定其中之一是真的,不能对两者同时都加以否定。对于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如果有人既不承认

    8、前者是真的,又不承认后者是真的,或者说,如果有人既认为前者是假的,又认为后者也是假的,那么此人的思想就陷入了我们习惯所说的“模棱两可”之中(实际上应该叫做“模棱两不可”)。模棱两可是一种常见的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所谓模棱两可,就是在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之间,回避作出明确的选择,不作明确肯定的回答,既不肯定,也不否定。莎士比亚的名著威尼斯商人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贝尔蒙特城的富家少女鲍西娅,不仅姿容绝世,而且德性完美。许多王孙公子纷纷前来向她求婚。但是,鲍西娅并没有择婚的自由,她的亡父在遗嘱中规定要“猜匣为婚”,否则,家族要取消她的遗产继承权。鲍西娅是个非常孝顺的女儿,她坚决遵从父亲的遗言。鲍西

    9、娅家有三只匣子:金匣子、银匣子和铅匣子。在这三个匣子中,只有一个匣子里放着一张鲍西娅的肖像。三个匣子上分别刻着一句话:金匣子上刻的是“肖像不在此匣中”;银匣子上刻的是“肖像在金匣中”;铅匣子上刻的是“肖像不在此匣中”。在三个匣子旁边的一张大纸上写着:“这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鲍西娅父亲的遗言是:如果有哪一个求婚者能通过以上四句话,猜中鲍西娅的肖像放在哪个匣子里,鲍西娅就嫁给谁。金匣子里的话和银匣子里的话是矛盾关系,因此根据排中律可以断定这其中必有一真话,然后根据“这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的提示,可以推断出铅匣子的话是假话,既然铅匣子的“肖像不在此匣中”是假话,因而可以得出肖像就在铅匣子里

    10、的结论。注意排中律和不矛盾律的区别:适应范围不同。排中律的适应范围更为严格。不矛盾律既适应于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也适应于两个相互对立的判断。而排中律只适应于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而不适应于两个相互对立的判断。如:“今天是星期二”和“今天是星期三”这两个相互对立的判断,就只能适应于不矛盾律,而不能适应于排中律。“江南小隐是帅哥”和“江南小隐不是帅哥”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就既适应于不矛盾律,也适应于排中律。要求不同。不矛盾律要求对相互对立的判断和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加以肯定。如对“今天是星期二”和“今天是星期三”这两个相互对立的判断,不能两可,其中必定有一假,也可能同假。而排中律要求对相互矛盾的

    11、判断不能同时加以否定。如对“今天是星期二”和“今天不是星期二”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必要一真一假。逻辑错误不同。违反不矛盾律所犯错误为“自相矛盾”,即同时肯定两个相互对立或相互矛盾的判断,犯了“两可”的错误。而违反排中律所犯错误为“两不可”,或“模棱两可”,即同时否定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或者对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既不肯定也不否定,不明确态度。例如,有一个班级的同学分为四组,讨论世界上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第一组同学坚持,世界上先有鸡。第二组同学坚持,世界上先有蛋。第三组同学认为,既可以说世界上先有鸡,也可以说世界上先有蛋。第四组同学认为既不能说世界上先有鸡,也不能说

    12、世界上先有蛋。显然,由于“世界上先有鸡”和“世界上先有蛋”,是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都真,也不能都假。第三组同学都加以肯定,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第四组同学都加以否定,犯了“模棱两可”的错误。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同学如果错,都不是逻辑错误,而只是知识错误。(4)充足理由律充足理由律是逻辑思维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律之一,它的内容是:在论证和思维过程中,要确定一个判断为真,必须有充足的理由。充足理由律基本要求有三:一是要有理由,二是理由必须真实,三是理由能够必然地推导出论题。违反了这三条要求,就会犯“毫无理由”“理由虚假”“推导不出”的错误。我们熟悉的不少名言都违背了充足理由律,如朱熹推崇孔子,说“天

    13、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固然很大,但是除孔子以外我国还有许多文化上的巨人。李贽就写信给朋友表示对这句话的不满,他说,照朱熹的话说,孔子以前的人整天都要提着灯笼走路了。“商人重利轻别离”,是白居易的名句,后人都以此来形容商人的唯利是图。其实从“商人重利”并不能推导出“轻别离”,历史上有好多有情有义的商人,这句话违背了充足理由律,失之片面。活动活动2 2结合结合生活情景,辨析逻辑错误生活情景,辨析逻辑错误1.分析下列语言片段,看看它们违反了哪条逻辑基本规律。(1)严禁触摸电线,500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法办。答案违者“一触即死”,自然不能再法办,违反了矛盾律。(2)或者采纳他

    14、的意见,或者抛弃他的意见,我都不赞成。答案采纳他的意见与否,二者相互矛盾,不能同时否定,也不能同时肯定,违反了排中律。(3)编辑同志,您说我的作品不够成熟,显得幼稚,那您就把它当成儿童文学发表吧。答案这里的“幼稚”是指作品不成熟、不完善,并非指儿童文学,违反了同一律。(4)在某商店里,一售货员的态度不好,与一老年顾客发生了争吵,于是人们把经理找了来,要他评一评理。经理听了情况介绍后说道:“售货员先发火态度固然不好,但您这么大年纪了,还如此认真也不好。”答案认真不认真是由一个人的性格决定的,也要看是对什么事而言的,跟一个人的年龄毫无关系,经理以老年顾客年龄大来批评他不该如此认真违反了充足理由律。

    15、2.分析下面的例子,指出它们分别违背了哪条逻辑基本规律。(见课本P83)答案这个三段论中,“鲁迅的作品”在前提里分别表达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表达所有的鲁迅著作,后者只指鲁迅著作中的某一篇,字面虽同,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这个三段论里不止有三个概念,而是出现了四个概念,因而结论是不正确的。此例违背了“同一律”。如果存在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就说明拿破仑是夭折的;而实际上拿破仑是52岁病逝的。这样在耍戏法的人口中拿破仑既是夭折的,又是长大成人病逝的,这两个相互否定的判断不能同真。此例违背了“不矛盾律”。对于红楼梦值得读和不值得读这两种意见都不赞成,也就是认为这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都是假的。而排中律认为

    16、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所以此例违背了“排中律”。在同一论辩过程中,对同一句话,你不能一会作一种理解,一会又作另一种理解。否则就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庄子就犯了这种错误。惠子第一句话中说的:“(子)安知鱼之乐?”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是:你怎么可能知道鱼之乐?另一种理解是:你是从哪里知道鱼之乐的?庄子对惠子这句话一开始是作第一种理解,说: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鱼之乐呢?但后来看说不通,又对惠子这句话作第二种理解,这是典型的混淆论题的谬误。此例违背了“同一律”。附原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

    17、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未中举的范进在胡屠户的眼中是“尖嘴猴腮”“不三不四”,根本就无法与“方面大耳”的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相比;中举后的范进在胡屠户看来又成了“才学又高,品貌又好”的体面人物,城里张府、周府的老爷们又比不上范进了。面对同一个范进,胡屠户进行了前后相反的两种评价,这样两个相互否定的判断就同真了。此例违背了“不矛盾律”。首先,祥林嫂死的时间与是否是谬种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此理由并不真实;另外,是否是谬种应该与一个人的品格、行为等有关,此处并未列举。此例

    18、违背了“充足理由律”。3.辨析日常语言表达中的逻辑错误。(见课本P83)答案(1)比如有人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还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他们把这些作为成熟的理论,然后加以推理。以为老子英雄,那儿子就是好汉。分析:实际上,“有其父,未必有其子”“上梁不正下梁未必歪”,老子“英雄”,儿子也有可能是“狗熊”。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2)比如有人说:“一个月来,这个问题时刻缠绕着我,而在非常繁忙或心情非常好的时候,我又暂时抛开了这一问题,顾不上去想它了。”分析:既是“时刻缠绕着”,就不会出现“顾不上去想它”的情况,说话人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3)我喜欢读外国作品、古典作品、小说、散文、唐诗等

    19、。分析:这句话对作品的分类用了多个标准,它把用不同标准划分的概念并列在了一起,犯了“概念不当并列”的错误。返 回任务二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活动活动1 1运用运用“三段论三段论”推理推理1.理解必备知识(1)定义三段论是借助于一个共同词项,将前提中的两个性质命题联结起来,从而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命题的推理。所有哺乳动物都是有脊椎的;所有人都是哺乳动物;所以,所有人都是有脊椎的。学习逻辑知识体会逻辑力量学习逻辑知识体会逻辑力量这个推理从两个包含着“哺乳动物”这个共同项的性质命题,推出了一个新的性质命题“所有人都是有脊椎的”。显然,三段论由三个性质命题构成。两个包含共同项的命题是前提,推出的新命题是结论。

    20、(2)构成一个正确的三段论有且仅有三个词项,其中联系大小前提的词项叫中项,在前提中出现两次;出现在大前提中,又在结论中做谓项的词项叫大项;出现在小前提中,又在结论中做主项的词项叫小项。大前提所有阔叶植物(M)都是落叶的(P);小前提所有葡萄树(S)都是阔叶植物(M);(中项,中词M)结论所有葡萄树(S)都是落叶的(P)。(谓项,大项P)(主项,小项S)用公式表示为:MAPSAMSAP(3)三段论推理规则在一个三段论中,必须有而且只能有三个不同的概念。为此,就必须使三段论中的三个概念,在其分别重复出现的两次中,所指的是同一个对象,具有同一的外延。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四概念的错误。所谓四概念的错误,

    21、就是指在一个三段论中出现了四个不同的概念。四概念的错误又往往是由于作为中项的概念未保持同一而引起的。比如:我国的大学是分布于全国各地的;清华大学是我国的大学;所以,清华大学是分布于全国各地的。这个三段论的结论显然是错误的,但其两个前提都是真的。为什么两个真的前提会推出一个假的结论来呢?原因就在于中项(“我国的大学”)未保持同一,出现了四概念的错误。即“我国的大学”这个语词在两个前提中所表示的概念是不同的。在大前提中,它是表示我国的大学总体,表示的是一个集合概念。而在小前提中,它可以分别指我国大学中的某一所大学,表示的不是集合概念,而是一个一般的普遍概念。因此,它在两次重复出现时,实际上表示着两

    22、个不同的概念。这样,以其作为中项,也就无法将大项和小项必然地联系起来,从而推出正确的结论。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必须周延一次。如果中项在前提中一次也没有被断定过它的全部外延(即周延),那就意味着在前提中大项与小项都分别只与中项的一部分外延发生联系,这样,就不能通过中项的媒介作用,使大项与小项发生必然的确定的联系,因而也就无法在推理时得出确定的结论。例如:一切金属都是可塑的;塑料是可塑的;所以,塑料是金属。在这个三段论中,中项的“可塑的”在两个前提中一次也没有周延(在两个前提中,都只断定了“金属”“塑料”是“可塑的”的一部分对象),因而“塑料”和“金属”究竟处于何种关系就无法确定,也就无法得出必然的确

    23、定结论,所以这个推理是错误的。如果违反这条规则,就要犯“中项不周延”的错误,这样的推理就是不合逻辑的。大项或小项如果在前提中不周延,那么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比如:运动员需要努力锻炼身体;我不是运动员;所以,我不需要努力锻炼身体。这个推理的结论显然是错误的。这个推理从逻辑上说错在哪里呢?主要错在“需要努力锻炼身体”这个大项在大前提中是不周延的(即“运动员”只是“需要努力锻炼身体”中的一部分人,而不是其全部),而在结论中却周延了(成了否定命题的谓项)。这就是说,它的结论所断定的对象范围超出了前提所断定的对象范围,因而在这一推理中,结论就不是由其前提所能推出的。其前提的真也就不能保证结论的真。这种错

    24、误在逻辑上被称为“大项不当扩大”的错误(如果小项扩大则称“小项不当扩大”的错误)。两个否定前提不能推出结论;前提之一是否定的,结论也应当是否定的;结论是否定的,前提之一必须是否定的。如果在前提中两个前提都是否定命题,那就表明,大、小项在前提中都分别与中项互相排斥,在这种情况下,大项与小项通过中项就不能形成确定的关系,因而也就不能通过中项的媒介作用而确定地联系起来,当然也就无法得出必然确定的结论,即不能推出结论了。例如:一切有神论者都不是唯物主义者;某人不是有神论者;所以,?那么,为什么前提之一是否定的,结论必然是否定的呢?这是因为,如果前提中有一个是否定命题,另一个则必然是肯定命题(否则,两个

    25、否定命题不能得出必然结论),这样,中项在前提中就必然与一个项是否定关系,与另一个项是肯定关系。这样,大项和小项通过中项联系起来的关系自然也就只能是一种否定关系,因而结论必然是否定的了。例如:一切有神论者都不是唯物主义者;某人是有神论者;所以,某人不是唯物主义者。为什么结论是否定的,前提之一必定是否定的呢?这是因为,如果结论是否定的,那一定是由于前提中的大、小项有一个和中项结合,而另一个和中项排斥。这样,大项或小项同中项相排斥的那个前提就是否定的,所以结论是否定的则前提之一必定是否定的。两个特称前提不能得出结论;前提之一是特称的,结论必然是特称的。例如:有的同学是运动员;有的运动员是影星;所以,

    26、?由这两个特称前提,我们无法必然推出确定的结论。因为,这个推理中的中项(“运动员”)一次也未能周延。又如:有的同学不是运动员;有的运动员是影星;所以,?这里,虽然中项有一次周延了,但仍无法得出必然结论。因为,在这两个前提中有一个是否定命题,按前面的规则,如果推出结论,则只能是否定命题;而如果是否定命题,则大项“影星”在结论中必然周延,但它在前提中是不周延的,所以必然又犯大项扩大的错误。因此两个特称前提是无法得出必然结论的。那么,为什么前提之一是特称的,结论必然是特称的呢?例如:所有大学生都是青年;有的运动员是大学生;所以,有的运动员是青年。这个例子说明,当前提中有一个判断是特称命题时,其结论必

    27、然是特称命题;否则,如果结论是全称命题就必然会违反三段论的另几条规则(如出现大、小项不当扩大的错误等)。规则归纳:在一个三段论中只能有三个词项;中项在前提中至少要周延一次;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两个否定前提不能必然的推出结论;当且仅当前提中有一个否定命题,则结论为否定命题;两特称前提不能必然得出结论;前提中有一特称,则结论必为特称。2.结合生活情境,运用三段论推理(1)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中的一种简单推理判断,它包含一个一般性原则的大前提,一个附属于大前提的小前提,一个由此引申出的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结论。请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句话。要求:大前提必须是引用名言,语言简明、连贯,句式

    28、不要求完全一致。示例:“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我们是有准备的人,所以最终我们将获得机遇。答案示例:“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是勇者,所以最终我们将取得胜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要努力做时代的君子,所以我们要努力奋斗、自强不息。(2)根据以下两段逻辑推理,进行仿写。唐代哲学家韩愈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观点。前提一:老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前提二:没有人会没有疑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结论:人一定要有老师。(古之学者必有师。)战国时期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说。前提一:黄马、黑马是马。(求马,黄、黑马皆可致。)前提二:白马不是黄马、黑

    29、马。(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结论:所以,白马不是马。(故曰,白马非马。)现在,请你尝试把萧伯纳的思维过程用逻辑语言整理成“三段论”。英国的文学家萧伯纳,有一天晚上坐在路边。一个富翁走过来问他:“你在想什么?我能不能用一块钱换取你脑海中的信息?”萧伯纳说:“不可以。我想的东西可不值一块钱!”富翁说:“那你想的是什么呢?”萧伯纳说:“我想的是你。”前提一:_。前提二:_。结论:_。我想的东西不值一块钱那位富翁是我想的东西那位富翁不值一块钱解析首先,审读例句可知“三段论”的结构形式是:前提一和前提二是两个原因,第三句是在此前提下推出的结论。然后,审读所给材料可知,萧伯纳面对富翁的提问,给出的结论

    30、是“不可以用一块钱换取我脑海中的信息”,不能换的原因是“我想的东西可不值一块钱”“我想的是你”。最后,结合例句进行整理,要把文段中的对话变成客观表述,注意推理的结论应该是“那位富翁不值一块钱”。活动活动2 2运用运用假言推理假言推理1.理解必备知识所谓假言推理,就是根据假言命题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1)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是根据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该推理有两条规则:规则1: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规则2: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根据规则,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有两个有效的推理形式:肯定前件式【例1】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则

    31、两个角相等;这两个角是对顶角;所以,这两个角相等。其推理形式表示如下:如果p,那么qpq否定后件式【例2】如果摩擦,就会产生热;没有产生热;所以,没有发生摩擦。其推理形式表示如下:如果p,那么q并非p并非q(2)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必要条件的假言推理就是前提中有一个必要条件的假言命题,并且根据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前后件之间的关系所进行的推理。对必要条件的假言命题来说,前件是后件的必要条件。该推理也有两条规则:规则1:否定前件必须否定后件,肯定前件不能肯定后件。规则2:肯定后件必须肯定前件,否定后件不能否定前件。根据规则,必要条件的假言推理有两个有效的推理形式:否定前件式【例1】只有懂得教育学,才能做

    32、一名合格的教师;李某不懂得教育学;所以,李某不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其推理形式表示如下:只有p,才q并非p并非q肯定后件式【例2】只有违法行为,才能构成犯罪;张某的行为构成犯罪;所以,张某的行为是违法行为。其推理形式表示如下:只有p,才qqp2.结合语言情境,运用假言推理(1)请仔细分析下面两个例句,仿照例句,根据每个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另写两句话。要求:分别符合例句、例句的逻辑,句式基本一致,语言简洁明了。例句:只有年满十八岁,才有选举权;小周不到十八岁,所以小周没有选举权。谁如果骄傲自满,那么他就要落后;他骄傲自满,所以他会落后。_ (示例)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他没有坚持下去,所以他不会

    33、成功。如果有大雾,飞机就会停飞;今天起了大雾,所以飞机会停飞。(2)阅读下面的故事,分析其中的逻辑推理。佛陀在山上遇到了歹徒阿格利玛。阿格利玛杀人不眨眼,他当然也不打算放过佛陀,他说:“都说你法力无边,你今天落在我的手中,看来也不过如此。我今天要砍了你的头,让大家知道我比你更强大。”“死之前,我有一个心愿,”佛陀指着身边的桃树说,“请砍下这根树枝。”“那太容易了,”剑起枝落,阿格利玛把砍下的树枝丢给佛陀,“还有什么要说的?接下来我要砍你了。”“我还有另一个愿望,”佛陀怜惜地拾起树枝,“现在请让它长回去。”阿格利玛大笑:“你这个疯子,谁都知道砍下来的树枝怎么能接回去呢?”佛陀回答:“可怜的人啊,

    34、你认为自己很强大,因为你能够轻易伤害一个人的生命。但破坏、伤害、摧残是最容易的事情,连小孩子都会,你算什么强大?真正强大的人,是懂得如何医治别人的伤痛和创造生命。”阿格利玛顿时参悟,之后慢慢领悟佛法,最后成为佛陀忠实的弟子。真正强大的人,是懂得如何医治别人的伤痛和创造生命!而那些伪强人,却只知伤害,不会医治!围绕“强大”问题,歹徒与佛陀都有自己的逻辑推理过程,请写出他们二人的推理过程。a.歹徒:_b.佛陀:_ 大前提:谁能杀死对方,谁就更强大。小前提:我能杀死你。结论:我比你更强大。大前提:破坏、伤害、摧残是最容易的事情,连小孩子都会,不算强大。真正强大的人,是懂得如何医治别人的伤痛和创造生命

    35、。小前提:你只会杀人,不能医治别人的伤痛和创造生命。结论:你不是真正的强大。从逻辑的角度看,佛陀为什么能让歹徒“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呢?答案因为佛陀明白歹徒行为隐含的大前提,通过大前提的辨析,批驳了他的前提的错误性,然后提出正确的大前提,再运用假言推理法,得出歹徒不强大的结论,显示了演绎推理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使歹徒心悦诚服,受到教化而皈依佛门。答案分析:只有出使狗国,才从狗洞进;我出使的不是狗国;我不从这个门(狗洞)进。推理形式:如果p,那么q并非p并非q3.探究以下各个案例,概括其中的推理形式。(见课本P85)分析:石兽或在原地,或在下游,或在上游;不在原地,不在下游;在上游。推理形式:p

    36、或者q或者r并非p并非qr分析:如果我去林妹妹处,足以致疾;如果我不去林妹妹处,也足以致疾;或者我去林妹妹处,或者我不去林妹妹处;总之,皆足以致疾。推理形式:如果p,那么q如果r,那么qp或者rq分析:北京寻常的白菜运往浙江,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的芦荟运到北京,美其名曰“龙舌兰”;所以,物以稀为贵。推理形式:S1是pS2是pSn是p(Sn是S类的部分对象,并且未遇反例)所有的S是p分析: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而蔽臣;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所以,王之蔽甚矣。推理形式:A对象具有a、b、c、d属性B对象具有a、b、c属性因此B对

    37、象也具有d属性以上概括出的集中推理形式,这两个推理的结论不能保证。属于简单枚举推理法。运用简单枚举法,考察同一类事物的数量越多,结论的可靠性就越大,因此必须尽可能地占有大量材料。如果只根据少数或个别事例就下结论,那就失于轻率,往往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得出不可靠的结论。属于类比推理。这是一种或然性推理。类比推理结论的可靠程度取决于共有属性与推出的结论之间的联系程度。如果共有属性与推出的结论之间联系紧密,结论的可靠程度就大;如果进行类比的对象,其属性与推出结论之间的联系不紧密,就有可能是属性与结论的生硬搭配,并无必然联系,那么结论的可靠性就不大。返 回任务三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学习逻辑知识体会逻辑力

    38、量学习逻辑知识体会逻辑力量活动活动1 1关注关注论证的隐含前提论证的隐含前提理解必备知识(1)关注论证的隐含前提论证过程往往不会巨细无遗地呈现逻辑推理的每一个环节,在论证中省略的部分,往往潜藏着理解论证的关键。例如惠子反驳庄子的时候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就包含着一个隐含的前提,试着思考一下,将下面的图表补充完整:值得注意的是,论证省略的隐含前提往往不止一个两个。许多时候,如果深入追问,往往会发现还有其他隐含前提。这些前提只要有一个不成立,论点就值得怀疑。发现论证的隐含前提,并对它的可靠性进行考察,是评估和改进论证的一个重要方面。运用逻辑方法,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捕捉隐含前提,能够推断出许

    39、多问题背后的基本假定,由此可以进入文本的深层,探究其深层意蕴。这是深度阅读的一个重要途径。答案(示例)只有鱼才知道鱼是否快乐(2)理解下面人物语言中的隐含前提 柯南道尔的银色马中,主人公福尔摩斯有这样一段话:马厩中有一条狗,然而,尽管有人进来,并且把马牵走,它竟毫不吠叫,没有惊动睡在草料棚里的两个看马房的人。显然,这位午夜来客是这条狗非常熟悉的人物。这里包含着两个隐含的前提,试着思考一下,将右面的图表补充完整:答案(示例)隐含前提1:不熟悉的人闯入狗会吠叫。隐含前提2:狗吠叫会惊醒草料棚里的人。活动活动2 2学会学会间接论证间接论证1.理解必备知识反证法和归谬法(1)概念理解反证法。它是先假设

    40、与某个论点相矛盾的观点成立,然后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从而间接地证明最初的观点。我们通过优孟谏楚庄王葬马的故事来介绍这一方法。楚庄王养的一匹爱马死了,他十分痛心,命令群臣用大夫等级的礼节来埋葬这匹马。大臣们说不能这样做。楚庄王非常生气,下令:“有敢以马谏者,罪致死。”优孟听说此事后,去见楚庄王。要求以君王之礼来葬这匹马,并叫上齐国和赵国的使节在前面陪祭,韩国和魏国的使节在后面守卫,以便好让各国诸侯都知道大王贱人而贵马的事。楚庄王听了,羞愧满面,如梦初醒。优孟谏楚庄王所用的就是反证法。他意欲向楚庄王论证论题:“不该用重礼葬马。”为了论证这个论题,他先提出一个反论题:“该用重礼葬马。”从这一反论题

    41、引出的判断是:各诸侯都知道“大王贱人而贵马”。而这种结果对楚庄王来说是十分危险的,所以这个反论题为假。既然“该用重礼葬马”为假,那么“不该用重礼葬马”就为真了。反证法的具体步骤:要论证论题真,则先假定其反论题为真;然后由反论题推出应该产生的结果,而这个结果虚假,与事实矛盾;然后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规则,由后件假则前件必假,推知产生虚假结果的反论题必假;再根据排中律,由反论题假推出论题真。在进行反证中,只有与论题相矛盾的命题才能作为反论题,论题的反对命题是不能作为反论题的。为了使论题的真实性得到论证,重要的一环是确定反论题的虚假。为此通常采用归谬法。归谬法。它是从某一观点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

    42、目的则是证明这一观点本身的错误,常用于驳论。为了更直观地区分这两种证明方法,先从一个故事说起。据冯梦龙古今笑史塞语部记载:东汉南昌人徐孺子十一岁的时候,有一次同太原人郭林宗出游,游毕回到郭家时,因郭宅庭中有一树,郭欲将树伐去。郭伐树的理由是:“为宅之法,正如方口,口中有木,困字不祥。”徐孺子对此进行了反驳。如果宅中有树,有不祥的“困”字,就要把树砍去的话,那么“为宅之法,正如方口,口中有人,囚字何殊?”意思是:如果因“困”字不祥要砍树,岂不是要因为“囚”字不祥而把家中人杀掉吗?徐孺子对郭林宗砍树理由的反驳不是通过正面说理来进行,也不是以事实来说服郭林宗,而是顺着郭林宗的思路,以郭林宗的逻辑引出

    43、荒谬,说服郭林宗不要砍树。这个反驳就是一个归谬反驳的过程,运用的是逻辑上的归谬反驳法。归谬法的逻辑根据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归谬法是一种直接反驳的方法,即由所反驳的命题直接推出蕴涵其中的假命题,从而直接断定被反驳的命题的虚假。它的特点是:先假设需要反驳的思想是真的(以退为进),再以假设为真的思想作为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通过这个前件引出一个显然是错误的后件(引出荒谬)。按照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的规则,要否定错误的后件就必须否定假设为真的前件,从而证明假设为真的思想是不成立的、错误的,从而达到以谬制谬的目的。(2)两种方法的区别这两种证明方法的确很相似,都是用

    44、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在证明过程中都引进了一个新的前提,都利用了推出矛盾的方法,等等。但是,这两种证明方法并不因为它们之间的这种相似性就变成了同一种证明方法。反证法假设矛盾论题,而归谬法不假设矛盾论题,这是两者在逻辑形式上的根本区别。反证法在证明时所假设的前提是与论题相矛盾的论题,论题的反对命题是不能作为反论题的,它所要证明的是命题的否定。反证法论题的实质是通过矛盾转化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反证法和归谬法在逻辑语形和语义上的不同使得我们认为它们是两种不同的证明方法。当然,这两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也是存在的,这就是:凡是使用反证法的地方都必定用到了归谬法的程序。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两者的联系与区

    45、别,才能使我们对各种论断的论证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2.练习归谬论证是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反驳方法。即对一错误论题不直接否定,而是先假定其真,然后据此导出荒谬的结果,由结果的荒谬推出该论题的荒谬。(1)下面文段中,爱迪生可能会怎么说?请运用归谬法补写一个反问句。一个年轻人很想成为爱迪生的助手,他找到爱迪生,并对爱迪生说:“我发明了一种能溶解一切物体的东西。”爱迪生笑着说:“那是不可能的。”年轻人问:“为什么不可能?”爱迪生说:“_?”(示例)如果能溶解一切,那么又用什么容器来装它呢(2)试按照这种归谬逻辑以及下面的示例仿写一句,要求语言简洁明了。示例:如果说坐拥万卷书的人就是博学之人,那么

    46、书店老板一定就是世上最博学的人了。答案(示例)如果说一直笑脸相迎的人就是幸福的人,那么小丑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了。如果说有资历就意味着权威,那么百岁老人就是最有权威的人了。如果说只要努力的人就是成功的人,那么王莽就是历史上最成功的人了。如果说核电站因为有微量放射性就是肮脏的,那么微量放射性无处不在的美丽大自然就是最肮脏的了。(写出一句即可)活动活动3 3在在论证中引入论证中引入“虚拟论敌虚拟论敌”1.理解必备知识在论证中引入“虚拟论敌”,即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以想象存在一个驳论者,不妨称其为“虚拟论敌”。这位“论敌”可能会对我们的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

    47、,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面对这些可能受到的攻击,我们再进一步考虑通过怎样的措施能使自己的论证免于或抵御这些攻击。例如,苏洵六国论开头,就通过“或曰”,引入了虚拟论敌,提出“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这一疑问,再通过反驳这一疑问,有力地支撑了自己的论证。我们在构思、写作议论性文章时,也可以通过引入虚拟论敌,与自己展开质疑问难,来完善自己的构思,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例如,要求以“兼听则明”为论题写一篇议论文,写作者可能一下子想到齐王和邹忌、李世民和魏征等一大堆例子,于是有了这样一个提纲:论点:兼听则明正面的例子:“齐王纳谏”等反面的例子:“晁盖丧命”等按照这样的提纲写下去,很容易写成“观点加例子”

    48、的模式,即使材料再丰富,逻辑上还是不够周密。现在,试引入“虚拟论敌”,想一想:这个“论敌”会从哪些方面攻击现有的论证呢?“兼听”就一定“明”吗?“三人成虎”“父子骑驴”的故事里的主人公恰恰是听得越多越糊涂啊“偏信则暗”能够证明“兼听则明”吗?齐王听了“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声音还不算“兼听”吗?而李世民有时听魏征一个人的就够了。究竟达到什么程度才算兼听?为了应对质疑、驳斥攻击、解释反例,写作者就得对“兼听”的内涵作出阐述,对现有的例子进行分析,甚至还要主动对论点的适用范围进行限定。由此,改进论证提纲如下:提出论点:兼听则明阐述论点:“兼”的目的拓宽视野,打开思路“兼”的核心在“多

    49、”,更在“异”举例分析:正:“齐王纳谏”等,分析齐王“兼听”的表现,重点突出“刺”“谏”“谤议”反:“晁盖丧命”等,分析不“明”的根本原因是不能“兼听”,尽量排除他因进行限定(同时阐述如何兼听):主动引入反例“父子骑驴”等,指出“听”不能代替“断”进一步分析:“兼听则明”的前提是听者包容与善断“兼听”的原则是独立思考、为我所用以上论证的改进过程还可以继续下去。只要讲逻辑,肯思考,多一个“虚拟论敌”就会少一个真实论敌。2.在论辩中体现“虚拟论敌”的力量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班级辩论赛,辩题: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1)观点分析以下哪些是正方观点?哪些是反方观点?哪些都不是?没有温饱免谈道德()谈道德的

    50、都是温饱之人()不温不饱依然谈道德()有人处于温饱之中,却不谈道德()温饱之人都谈道德()正方正方反方都不是都不是(2)概念界定以下对“温饱”概念的界定,哪些对正方有利?哪些对反方有利?温饱是人最基本的衣食需求()温饱就是社会上总体无衣食之困()温饱就是或温或饱()温饱就是既温且饱()对正方有利对反方有利对正方有利对反方有利(3)论证思路以下的论证思路是正方的还是反方的?分析这样设计的理由。人存在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人有理性,理性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谈道德走向温饱的过程中尤其应该谈道德答案是反方的。理由:这样设计符合反方的论辩观点和思考。先论“谈道德”的大前提:存在是必要条件,隐


    注意事项

    本文(《逻辑的力量》ppt课件97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为本站会员(Q1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