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2022学年宁夏石嘴山九中九年级(下)期中化学试卷一、单选题(共22分,每题2分) 1(2分)第24届冬季奥运会将于2022年2月4日在我国北京市和张家口市联合举行。“绿色”成为即将到来的北京冬奥会的主要理念。下列建议中不可取的是()A使用可降解塑料袋B推广露天焚烧垃圾C积极参与植树造林D改进尾气净化技术 2(2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相结合是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下表对应内容中,不正确的是()选项宏观事实微观解释A“二手烟”也会危害身体健康分子在不断地运动B氧气和液氧化学性质相同同种分子性质相同C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种类改变D木炭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
2、烈碳原子在等体积空间内接触碰撞的氧分子数目不同AABBCCDD 3(2分)下列是某实验小组同学的实验记录和相关分析,其中错误的是()A将红热的木炭由瓶口向下缓慢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使实验现象更明显B过滤时发现过滤速度较慢,可能的原因是滤纸和漏斗壁之间留有气泡C向滴有红墨水的水中加入乙醇,红墨水的作用是显色,利于观察D用玻璃棒蘸取白醋,滴在湿润的pH试纸上,所得白醋的pH偏小 4(2分)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稀释浓硫酸B滴加液体C读液体体积D熄灭酒精灯 5(2分)中国科学院科研团队研究成果表明,在常温、常压和可见光条件下,基于LDH(一种固体催化剂)合成氨气(NH3)的原理如图所示。下列
3、说法不正确的是()A四种物质中有一种属于氧化物B原料气N2可通过分离液态空气获得C参加反应的N2与生成的O2质量比为7:8D参加反应的N2与H2O的分子个数比为1:3 6(2分)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4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B甲、乙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将20时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0,无晶体析出D将40时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仍然是饱和溶液 7(2分)下列关于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总结,正确的是()AC、CO、CO2组成中都含有碳元素,故参与反应时均具有碳的还原性BHCl和NaOH反应生成了盐和水,故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都
4、是复分解反应C酸溶液都含有H+,故酸都有相似的化学性质D浓H2SO4、NaOH都具有吸水性,故它们都能用来干燥二氧化碳气体 8(2分)下列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比较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B验证分子在不断运动C比较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D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9(2分)下列各组离子在水中一定能大量共存,并形成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10(2分)鉴别、除杂是重要的实验技能。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选项实验目的实验设计A去除铁粉中的碳粉在足量的氧气中灼烧B比较铜和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分别向盛有铜和银的试管中加入稀盐酸C鉴别硫酸铵和硫酸钾固体分别与少量熟石灰混合后,研磨,闻气味D检验久置
5、的NaOH是否变质取样,滴加酚酞溶液AABBCCDD 11(2分)电导率是衡量溶液导电能力大小的物理量。在相同条件下,电导率与离子浓度(单位体积内的离子数)成正比,利用数据传感技术测定溶液电导率可辅助探究复分解反应。对如图所示实验分析不正确的是()A电导率减小是由于溶液中离子数量逐渐减少BM点时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CN点时溶液中的离子数大于P点D该实验证明溶液中始终含有带电的粒子二、填空题(共15分) 12(7分)化学与社会生活(1)“锅碗瓢盆”中包含许多化学知识,下列厨房用品的主要材料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填字母序号)。A.紫砂锅B.陶瓷碗C.不锈钢水瓢D.塑料盆(2)食醋
6、(含醋酸)、精盐(NaCl)、碱面(Na2CO3)、蔗糖(C12H22O11)都是厨房常备物品。用碱性溶液浸泡蔬菜可降低蔬菜残留农药的毒性,因此,浸泡新鲜蔬菜时,可往清水里加入适量的 (填化学式)。食用过量的醋会使引起钙流失,缺钙导致 病。(3)下列物质与水混合,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填字母序号)。A.食盐B.食醋C.碱面D.花生油(4)洗洁精可用来清洗油污,是利用洗洁精的 作用。(5)汉代古火井碑序记载:“诸葛丞相躬莅视察,改进技法,刳斑竹以导气(气指天然气),引井火以煮盐”,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天然气燃烧的原理 。 13(8分)图1是化学实验室常用装置。(1)仪器的名称: 。(2)若选用 (填
7、标号)作为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用装置C通过排空气法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 。(3)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 。(4)将CO2持续通入一定量的澄清石灰水中,测得CaCO3的质量与通入CO2的质量关系如图2,则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 。三、应用题(共10分) 14(5分)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含氯消毒剂是现在应用广泛的高效、广谱性消毒剂。常用的常见的含氯消毒剂有氯气(Cl2)、二氧化氯(ClO2)、漂白粉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钙Ca(ClO)2等。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受光照、振动或加热等影响可发生爆炸。二氧化氯在水中直接氧化细胞里的重
8、要物质,从而消灭细菌。自来水厂以亚氯酸钠(NaClO2)和盐酸为原料,用二氧化氯发生器现场制二氧化氯,再投加到水中进行消毒。氯气和漂白粉都能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HClO),次氯酸具有很强的氧化性,能破坏细菌、病毒的结构,从而达到杀菌的目的。次氯酸具有很强的漂白作用,能使有色物质褪色。研究人员发现:1.0mg/L氯气与0.5mg/L二氧化氯的消毒能力相当。氯气和二氧化氯消毒过程中都会产生三氯甲烷(有毒副产物)。某研究小组采集了同一水源的水样,在40时,对两种消毒剂的浓度与产生三氯甲烷的浓度关系进行了对比实验。得出的数据如图1和图2所示。上述实验表明:氯气和二氧化氯在消毒能力相当的情况下,使用二氧
9、化氯做消毒剂比用氯气更安全。二氧化氯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饮用水消毒剂。依据短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二氧化氯的一条物理性质 。(2)对二氧化氯的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A纯净物B单质C化合物D氧化物(3)补全二氧化氯发生器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5NaClO2+4HCl4ClO2+5 +2H2O。(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A浓度相同时,氯气和二氧化氯的消毒能力相当B40时4.0mg/L的氯气在020h内产生的三氯甲烷明显增多C这三种消毒剂都可以长期储存D氯气和二氧化氯在消毒能力相当的情况下,二氧化氯比氯气更安全(5)在次氯酸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到溶液先由紫色变为红色,后逐渐变
10、为无色。请结合材料解释溶液最终变为无色的原因是 。 15(5分)2021年12月9日15点40分,“天宫课堂”正式开讲。“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与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为全球青少年们带来一次“高端”科普。王亚平将半片泡腾片放入蓝色水球中,虽然水球不断变大,里面不断出现水泡,但是并没有气泡从水球中跑出来。柠檬味泡腾片是用小苏打(NaHCO3)、柠檬酸(C6H8O7)等制作而成,遇水即反应,反应原理:3NaHCO3+C6H8O7C6H5O7Na3+3H2O+3CO2。请计算1.26g小苏打可以制得多少克二氧化碳。四、实验题(共18分) 16(11分)中和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化学兴趣小组做了如图实
11、验。观察到试管中都出现明显现象实验现象,其中试管中的现象是 ;而试管中没有明显现象。【提出问题】试管中没有明显现象,是否发生了反应?兴趣小组对无明显现象的中和反应进行“可视化”探究。探究1:(1)化学兴趣小组取少量实验后试管中的溶液,分别放入a、b两支试管中,向a试管中滴入酚酞溶液,观察到 (填写现象),证明了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为进一步探究试管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还可以向试管b中加入下列物质中的 。ACuBFe2O3CCO2探究2:化学兴趣小组又利用pH传感器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过程。实验操作和测定结果如图所示:(3)实验中,乙溶
12、液是 ;(4)加入甲溶液12mL时,烧瓶中溶液的溶质成分是 (填化学式);(5)根据该实验测定结果,判断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是 。【拓展提升】探究3:借助其它“可视化”现象判断。实验如图所示,其中无水乙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CH3COOH=CH3COONa+H2O;变色硅胶为蓝色,吸水后变为红色。(6)能证明中和反应有水生成的现象是 。(7)能证明中和反应有发生能量变化的现象是 。(8)丙装置试管中药品不宜过多,原因是 。 17(7分)众所周知,酚酞溶液遇NaOH溶液变红。但是,在分组实验中(如图所示),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现象:有的溶液变红后褪色;有的出现白色浑浊物。【提出问题】
13、分组实验中,出现意想不到的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查阅资料】酚酞溶液由酚酞固体溶于酒精配制而成。【猜想与假设】红色褪去,与NaOH溶液和空气中的CO2反应有关。红色褪去,与NaOH溶液的浓度有关。出现白色浑浊物,与酚酞溶液的浓度有关。【进行实验】实验实验操作实验现象1Na向盛有2mL2CO3溶液的试管中滴加5滴0.5%的酚酞溶液溶液变红21号试管0.1min红色褪去2号试管5min红色褪去3号试管30min红色明显变浅4号试管120min红色无明显变化3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2mL水,酚酞溶液浓度/%浑浊程度5大量浑浊物2少量浑浊物0.5无浑浊物【解释与结论】(1)NaOH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1的现象表明,猜想与假设1 (填“成立”或“不成立”)。(3)由实验2得出结论:出现“溶液变红后褪色”现象的原因是 。(4)实验3的操作步骤: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2mL水, 。【反思与评价】(5)依据现有实验,为了确保红色不变,若酚酞溶液浓度为0.5%,建议选用NaOH溶液的浓度为 %。(6)有同学认为,仅通过实验3得出“猜想与假设成立”证据不足,理由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