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腔调情韵-汉族民歌教学设计课标分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通过音乐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鉴赏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丰富情感提高音乐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陶治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教师在音乐课堂上不仅要落实音乐教育,还要在课堂上渗透对学生理想、道德品质的培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二单元第三节,其中主要内容是汉族民歌。歌曲澧水船夫号子、脚夫调、弥渡山歌、姑苏风光、几首主要作品。民歌是人民表达自己感情的口头创作。反映的是最底层、最普通的人民的心声,根据民歌的体裁划分号子、山歌、小调。
2、通过聆听歌曲感受民歌的节奏、旋律、歌词、语言来更好的了解号子、山歌、小调;通过作品的欣赏了解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等与民歌存在密切的联系。学情分析:民歌是当代音乐发展创新的源泉,离开了民族传统音乐这片沃土,展创新就成无源之水、无木之本。作为 21世纪的青少年,应该对祖国的优秀传统音乐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对民歌感兴趣,对祖国的民族文化有情感,更应肩负起传保护、继承创新和发扬光大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重任。所以收集,调研,传承,发展是本节综合实践作业的基本目的之一。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要求音乐学科的三个核心素养来定教学目标。(一)审美感知:通过对比聆听澧水船夫号子、脚夫调、姑苏风光这三首民歌,感受其在
3、方言、旋律、节奏、歌词、速度、力度、调式、结构等方面的特点,了解号子、山歌、小调三种不同体裁的汉族民歌风格特征,进而达到审美体验要求。(二)艺术表现:通过对作品情感情绪的感受体验,对主题的演唱、对节奏的体验、对方言腔调的模仿,在参与实践表现的过程中,学会中国汉族传统民歌的部分片段。(三)文化理解:通过学习和了解民歌与地方语言、地域环境、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理解民歌地域风格形成的原因,知道民歌背后所承载的人文内涵,进而认识到民歌的价值和魅力,对我国的民歌产生喜爱之情。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号子、山歌、小调三种民歌体裁的风格特点。(探究、交流)2、学唱民歌主题(范唱、模唱)3、了解民歌的地域色彩
4、及形成原因。教学过程: 导入:教师演唱云南汉族民歌弥渡山歌引出民歌,师生交流民歌的概念、民歌的起源、发展历史、汉族。(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民歌的深厚历史底蕴,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对民歌产生浓厚兴趣和喜爱。最后总结引导出腔调情韵-汉族民歌。(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范唱激发学生聆听体验民歌的热情和兴趣。 讲授新课:(一)澧水船夫号子1、教师创设情境师生交流湖南澧水风土人情,师生互动演唱引号,师生交流讨论出汉族民歌体裁中的劳动号子,并师生交流其演唱形式一领众和、歌词多用衬词等引出澧水船夫号子。2、教师设计任务学生带任务去聆听澧水船夫号子。3、师生互动交流歌曲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的变化
5、交流总结出民歌与人民的劳动紧密相连的。通过分析交流互动演唱形式的变化,总结出船夫团结一致激烈斗险滩的场景和无伴奏合唱的艺术价值。通过交流分析全曲表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勇敢、坚毅、团结的精神。分析歌曲的地域特色以及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设计意图):通过聆听亲身情境体验让学生感受劳动号子的特点和民歌的价值和魅力。(二)脚夫调1、教师创设情境师生交流陕西地理环境与脚夫,师生交流引导出脚夫调。2、教师设计任务学生带任务去聆听脚夫调。3、通过师生互动交流演唱者的声音特点总结出地理环境对民歌的影响,通过师生互动交流歌曲旋律、节奏特点总结出歌曲的体裁属于汉族民歌体裁中的山歌并拓展山歌种类和其他山歌。通过师生交
6、流互动陕西方言的语调总结出民歌与方言紧密相连。师生交流出信天游属于山歌的一种并拓展其他信天游曲目,以及信天游表达的情感和地域风格。(设计意图):通过聆听互动体验让学生感受山歌的特点及陕北民歌的地域风格和情感价值。(三)姑苏风光1、教师范唱姑苏风光播放江南风光图片设计情境。2、教师设计任务学生带任务去聆听姑苏风光。3、师生互动交流歌曲的旋律、节奏特点总结出歌曲属于汉族民歌体裁中的小调,通过师生互动交流方言特点出江苏小调的别有韵味。师生交流小调就是当年的流行歌曲,因为它主要流传在城镇,所以传播比较广。举例南北茉莉花绣荷包引导出民歌的同体变异性。(设计意图):通过聆听互动情境体验让学生感受小调的特点
7、及江苏民歌的韵味。4、师生讨论互动总结汉族民歌体裁、特点及汉族民歌的特点。(设计意图):总结交流课堂知识点,巩固音乐基础知识。5、拓展与探究:教师提供四首汉族民歌片段让学生探究四首汉族民歌的体裁。(设计意验课堂学习效果。)6、创新与创作:通过聆听歌曲一荤一素师生交流歌曲中民歌素材的运用和创新,讨论民歌是当代音乐的创作源泉,也要感谢这些音乐人,为传承民歌做出了贡献。(设计意图):号召学生向音乐人学习进行小创作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让学生真正热爱上民歌,增强其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以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决心。7、课堂总结:让学生总结感想与收获,师生交流。(设计意图):进一步升华情感激
8、发学生热爱汉族民歌,增强其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创新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汉族民歌的特点口头性、即兴性、集体性、变异性与当地语言生活劳动紧密相连8、保护与传承(结束课堂):师生共唱山东汉族民歌沂蒙山小调(设计意图):再次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对家乡民歌的热爱、传承与创新,在歌声中结束课堂。评测练习:1、根据澧水船夫号子音乐作品,总结歌曲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发生了哪些变化?演唱形式始终是一领众和吗?2、根据脚夫调音乐作品,总结演唱者的声音有何特点?歌曲的节奏、旋律有何特点。3、创新与创作:借鉴澧水船夫号子为班级拔河比赛创作一首拔河号子。4、通过学习汉族民歌你有何感想或收获?(大约300字左右)
9、效果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具体采用欣赏法、聆听法、讨论法、小组活动法。通过讨论、小组活动,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探索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达到了预期目的。第二单元第三节汉族民歌综合实践作业设计课后反思:新课标指出:“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感受体验音乐中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民族民间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的密切关系。”“传统音乐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感受音乐的美,并在美的情境中陶冶他们的情操,从而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高中学生对流行歌曲兴趣浓厚,作为汉族人,对汉族民歌反而知之甚少
10、,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丰富多彩的汉族民歌,这节课我在教学设计上充分展示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围绕以体验汉族民歌体裁特点为主线,把知识点巧妙地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中,以鉴赏为主,注重情感和德育的渗透。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采用了多彩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始终沉浸在汉族民歌的美感之中。充分营造了和谐、互动、探究的良好的学习情绪和氛围,提高了学生学习汉族民歌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力图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先导,设置教学任务;展开多种表现手法,采用比较分析、师生探讨以及列表的方法,引导学生利用其直接审美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比较不同体裁不同地区音乐的不同风格,引导他们探究音乐作品中的风格特点主要是在人民生活
11、、劳动、文化习俗、当地语言、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使学生对音乐审美的体验和感受得到逐步深入。在引导学生进行音乐鉴赏时,强调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通过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掌握汉族民歌的体裁与特点。充分发挥老师的范唱能力,能自己亲自演唱的要亲自演唱,并且要地方方言和风格唱到位。这样能使学生佩服老师的专业能力的同时,也能激发他们对民歌的喜爱之情。“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亲和力,在教授过程中走到学生中,缩短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感,学生觉得很新鲜,注意力能更集中一些。在本节综合实践作业设计的引导下同学们鉴赏了澧水水船夫号子、脚夫调、姑苏风光三首汉族民歌,从而感受到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种体裁的风格特点,通过拓展与探究环节对民歌体裁进行了分辨。在设计重我还建设性的引导学生从流行歌中找寻汉族民歌的元素,让学生明白民歌是当代音乐发展的源泉。然后通过创编活动让学生根据已学到的音乐知识去创作,鼓励学生团结协作,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让学生去谈本节课的收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情感升华,让学生感受到民歌的魅力从而增强其民族自信和自豪感,使学生喜欢上民歌并有意识地去宏扬、传承、创新民歌!整堂课在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中结束,让学生们再回到家乡,唱家乡的汉族民歌,掀起情感共鸣推向本堂课最后高潮!从而让学生对本堂课记忆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