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让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生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于2022年4月21号正式颁布,将在2022年的秋季正式投入使用。新课程标准坚持德育为先,以核心素养统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等重要环节,追求知识、技能、素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避免知识点、能力点的简单线性排列以及学科知识的逐点解析和学科技能的逐项训练。以语文实践为主线,以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目标与内容、情境与活动、过程与评价、资源与技术支持等相关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从而加强听说读写的有机联系,打通语文实践活动与社会生活,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情境,更
2、多关注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过程性表现。真正推动语文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深度变革,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性。新课程标准让人耳目一新,打开了新视野,增强了语文教学教研的可操作性,无疑是今后教学工作的“指南针”。那么,对比2011版的课标,新课标有哪些变化?教育工作者又将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以实施,从而让新课改精神落地生根呢?一、重要变化首先,增加了核心素养的内涵,明确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的重要内容。第二,学段要求中,将每学段的“阅读”改为“阅读与鉴赏”,将“写作”“口语交际”合并为“表达与交流”,将“综合性学习”改为“
3、梳理与探究”,具体内容有整合、增加,个别措辞有微调。第三,新增加了“课程内容”部分。1新增主题与载体形式,将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课程,增强课程的思想性。2新增6个语文学习任务群。第四,新增加了学业质量。第五,课程实施部分增加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第六,附录部分有所变化。1. 附录1推荐古诗文篇目共135篇(2011版136篇),删除7-9年级河中石兽。2. 附录2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中新增可爱的中国、红星照耀中国、十万个为什么,删除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儒勒凡尔纳的作品具体化为海底两万里(2011版为“儒勒凡尔纳的系列科幻小说”)。3.附录3语法修辞要点中增加了“常用
4、标点符号:句号、问号、感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等说明。二、教学建议 (一)围绕立德树人,注重育人导向。2022版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部分,明确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的主题与载体形式,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方面。要在教育教学当中将育人导向转化为真切的真实的教育教学行为,转化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一个完整过程。比如可以对教材中的红色文化以及革命历史文化主题的单篇进行梳理、归类,开展专题研究,并延伸到红色主题名著整本书阅读,还可以利用本地的革命旧址等载体,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二)强化大单元意识,注重整体
5、设计。以素养为导向,新课标提出了大单元设计理念。“大单元”教学强调学习任务的设计,强调任务链的精心组织,强调活动的层次性和连贯性。这呼应了“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的要义。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根据单元提示、课文内容,以学校编辑部出版“小人物风采”为活动情景,设置的三个学习课段,由“熟读”到“精思、探究”再到“摹写”,这三个语文学习活动任务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而且每个活动任务都有相应学习方法,在读、思、探中逐步领悟小人物身上高贵的精神品质和高深的思想境界,进而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
6、大单元教学设计真正落实了学生的生活情境与语文课本的有机融合,注重了听说读写内在联系,实现了思想情感的浸润和优秀文化的传承。(点击表格查看大图)(三)创设学习情境,落实语言运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情境化创设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创设学习情境,教师应利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语文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等相关经验,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建设开放的语文学习空间,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在多样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基于新课标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应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确定具有情境性的语文
7、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关于知识学习的正确经验,借以强化学生的认知架构,提高学生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指向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1. 巧设绘图情境 ,引领深入文本。“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应整合关键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根据课文内容配图或者画思维导图不仅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更能让学生在绘图过程中理顺文章思路,加深对课文的感知。如学习课文一滴水经过丽江时,可以设计“一滴水的游历丽江的经过”要求学生画出简图,然后投影作品并进行介绍,这种情境设计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活跃课堂,同时学生也能更直观感受作者的写作顺序。2.创设情境对话,增强朗读体验。多样的
8、朗读角度不仅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增强学习的新鲜感,更能巧妙地以读会意。如学习课文桃花源记时,可以设计读出了人物之间的潜在对话,预设了渔人和“村人”的对话情境,引导学生读出对文言文的白话理解,读出人物文言对话的文言味儿,是很有意思的朗读体验。在渔人和“村人”的对话情境中,学生结合情境对文言语句会意,将文言语句的翻译自然落实。情境的设置,使学生更好地展现对话场景,使学生又向文本更进一步,多了真实感和亲切感。3.巧借实践活动,弘扬传统美德。比如母亲节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亲手为母亲做一道菜、一张卡片或者写一首诗,也可以通过打扫卫生、洗衣服等方式,用实际行动去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并组织学生交
9、流心得体会,提高动手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弘扬传统美德。(四)推动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意识。新课标中提出了“学会交往,善于沟通,具有基本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除了仪式、庆典、校园节等由学校出面组织的“大动作”之外,教师也应该在学科内组织丰富的活动。例如,在教学木兰辞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并由学生自选(荐)导演、自选角色(爹娘、阿姊、小弟、可汗、伙伴等),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角色表演活动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通过对所扮演人物的分析与揣摩,以及观众谈观后感等方式进一步加深对文章整体的理解与
10、把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合作能力等。(五)利用网络平台,探索融合教学。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关注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的变化,探索语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融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去实施:1.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资源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平台进行学习和备课,同时为学生挑选优秀的网络资源补充课堂学习的局限。除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等大平台外,各级教育局也可以建设符合地区学生学习需求的地方网络资源平台,例如包河区的“和美云课堂”。2.积极探索双线融合的教学始于2020年春的新冠疫情对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对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提出了更高、更细的要求
11、。很多一线教师探索出一条双线融合的教学模式,常见的有“在班级群布置课前预习任务单推送网课或在线授课利用班级群“作业”功能,上传作业教师在线批改,学生收到反馈信息教师直播讲题或者录制讲解视频”。3.充分发挥数据分析的优势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还可以体现在大数据为“分析和诊断学生的学业表现,优化教学,提供及时、准确的反馈和个性化指导”,比如利用问卷星调查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利用智学网分析学生知识结构的不足,指导教师适时调整教学方案,发挥大数据优势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同时,应指导学生学会合理、有效利用数字化平台,进行“跨媒介阅读”。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小初衔接、初高中衔接的实践研究,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加强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积极探索语文与其它学科交叉融合的有效路径,为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生根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