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源环境规划学资源环境规划学第1页,共165页。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第2页,共165页。第一节第一节 环境规划概述环境规划概述第3页,共165页。一一、环境规划的内涵环境规划的内涵 环境规划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一经济一环境社会一经济一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空间的合理安排。第4页,共165页。人类活动
2、方面包括环境保护活动的目标、指标、项目、人类活动方面包括环境保护活动的目标、指标、项目、措施、资金需求及其筹集渠道的规定和环境保护对经济和措施、资金需求及其筹集渠道的规定和环境保护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动的规模、速度、结构、布局、科学技术的反社会发展活动的规模、速度、结构、布局、科学技术的反馈要求;馈要求;环境方面包括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的规定。环境方面包括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的规定。环境规划编制的基本程序为:发现(规划前和规划期环境规划编制的基本程序为:发现(规划前和规划期的)问题并找出原因,初步确定环境保护目标,提出实现的)问题并找出原因,初步确定环境保护目标,提出实现目标的备选方案,方案评价及优
3、选,环境与经济相协调的目标的备选方案,方案评价及优选,环境与经济相协调的综合分析和最终确定目标与方案综合分析和最终确定目标与方案6 6个步骤个步骤 二、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二、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 第5页,共165页。1.1.促进环境促进环境-经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2.2.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3.3.合理分配排污消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合理分配排污消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4.4.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5.5.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 三、环境规划的作用三
4、、环境规划的作用 第6页,共165页。环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条件。环境问题与环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条件。环境问题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紧密的联系,因而环境规划也与许多其他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紧密的联系,因而环境规划也与许多其他规划相容或相关。规划相容或相关。但是,环境规划又与这些规划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具有自己但是,环境规划又与这些规划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具有自己独立的内容和体系。独立的内容和体系。四、环境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四、环境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 第7页,共165页。第二节第二节 环境规划的特征和基本原则环境规划的特征和基本原则一、环境规划的基本特征一、环境规划的基本特征 (一
5、)整体性(一)整体性 (二)综合性(二)综合性 (三)区域性(三)区域性 (四)动态性(四)动态性 (五)前瞻性(五)前瞻性 (六)信息密集(六)信息密集(七)政策性强(七)政策性强 第8页,共165页。1.1.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原则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原则 2.2.遵循经济规律,符合国民经济计划总要求的原则遵循经济规律,符合国民经济计划总要求的原则 3.3.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原则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原则 4.4.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5.5.系统原则系统原则 6.6.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
6、7.7.强化环境管理的原则强化环境管理的原则 二、环境规划的原则二、环境规划的原则 第9页,共165页。第三节第三节 环境规划的基本任务和类型环境规划的基本任务和类型第10页,共165页。一一、环境规划的基本任务环境规划的基本任务1.1.全面掌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料,编制全面掌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料,编制地区发展的规划纲要地区发展的规划纲要 2.2.搞好地区内工农业生产力的合理布局搞好地区内工农业生产力的合理布局 3.3.合理布局污染工业体系,形成合理布局污染工业体系,形成“工业生产链工业生产链”4.4.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5.
7、5.搞好环境保护,建立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搞好环境保护,建立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6.6.制定环境保护技术政策制定环境保护技术政策 第11页,共165页。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正在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新的形势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正在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新的形势对环境规划的任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环境对环境规划的任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环境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工作: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工作:1.1.进一步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进一步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 2.2.坚持污染防治和保护生态环境并重坚持污染防治和保护生态环境并重 3.3.实施总量控制计划和跨世纪绿色工程规
8、划实施总量控制计划和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 4.4.建立和完善综合决策、监管和共管、环境投入和公众参与建立和完善综合决策、监管和共管、环境投入和公众参与4 4项制度项制度 二二、当前我国环境规划基本任务当前我国环境规划基本任务第12页,共165页。(一)按照规划期划分(一)按照规划期划分 长远环境规划(长远环境规划(1010年以上)年以上)中期环境规划(中期环境规划(5-105-10年)年)五年计划五年计划 年度环境保护计划年度环境保护计划五年计划的分年度实施的部署,五年计划的分年度实施的部署,也是对五年计划进行修正和补充。也是对五年计划进行修正和补充。三、环境规划的类型三、环境规划的类型 第13
9、页,共165页。1 1经济制约型:经济制约型:2 2协调型:协调型:3 3环境制约型环境制约型(二)按环境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划分(二)按环境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划分 第14页,共165页。1.1.大气污染控制规划:主要是在城市或城市中的小区进行。其主大气污染控制规划:主要是在城市或城市中的小区进行。其主要内容是对规划区内的大气污染控制,提出基本任务、规划目标要内容是对规划区内的大气污染控制,提出基本任务、规划目标和主要的防治措施。和主要的防治措施。2.2.水污染控制规划:包括区域水污染控制规划:包括区域 、水系、城市的水污染控制。、水系、城市的水污染控制。具体地讲,水域具体地讲,水域 (河流、湖泊、
10、地下水和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和海洋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对规划区内水域污染控制,提出基本任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对规划区内水域污染控制,提出基本任务务 、规划目标和主要防治措施。、规划目标和主要防治措施。(三)按环境要素划分(三)按环境要素划分 第15页,共165页。3.3.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规划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规划是省、市、区、行业和企业等的规划,主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规划是省、市、区、行业和企业等的规划,主要对规划区内的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综合利用进行规划要对规划区内的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综合利用进行规划 。4.4.噪声污染控制规划噪声污染控制规划 噪声污染控制规
11、划一般指城市、小区、道路和企业的噪声污染防噪声污染控制规划一般指城市、小区、道路和企业的噪声污染防治规划。治规划。第16页,共165页。按行政区划和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环境规划、省(区)按行政区划和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环境规划、省(区)市环境规划、部门环境规划、县区环境规划、农村环境规划、市环境规划、部门环境规划、县区环境规划、农村环境规划、自然保护区环境规划、城市综合整治环境规划和重点污染源自然保护区环境规划、城市综合整治环境规划和重点污染源(企业)污染防治规划。(企业)污染防治规划。以上各类规划构成一个多层次结构。我国环境保护规划以上各类规划构成一个多层次结构。我国环境保护规划的层次结构见图的
12、层次结构见图1 1一一1 1。(四)按照行政区划和管理层次划分(四)按照行政区划和管理层次划分 第17页,共165页。国家环境规划国家环境规划部门行业环境规划部门行业环境规划省,市,自治省,市,自治区环境规划区环境规划地,市,环境规划地,市,环境规划省省,市市,自治区环境规划自治区环境规划区域环境规划区域环境规划计划单列式环境规划计划单列式环境规划县,区环境规划县,区环境规划农村环境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综合整治规划自然保护区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规划设与管理规划城市综合城市综合整治规划整治规划重点污染重点污染源治理规划源治理规划(图图1-1)第18页,共165页。环境规划从性质上分,有生态规划
13、、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环境规划从性质上分,有生态规划、污染综合防治规划、专题规划(如自然保护区规划)和环境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专题规划(如自然保护区规划)和环境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规划等。规划等。(五)按性质划分(五)按性质划分 第19页,共165页。在编制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不是单纯考虑经在编制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不是单纯考虑经济因素,应把当地的地球物理系统、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紧济因素,应把当地的地球物理系统、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行考虑,使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够符合生态密结合在一起进行考虑,使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够符合生态规律,既能促进和保证经济发展,
14、又不使当地的生态系统遭到破规律,既能促进和保证经济发展,又不使当地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坏。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土地利用,各种不同的土地利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土地利用,各种不同的土地利用对地区生态系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在综合分析各种土用对地区生态系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在综合分析各种土地利用的地利用的“生态适宜度生态适宜度”的基础上,制定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土地利用规划,通常称之为生态规划。通常称之为生态规划。1 1生态规划生态规划 第20页,共165页。污染综合防治规划也称之为污染控制规划污染综合防治规划也称之为污染控制规划 ,是当前环,是当前环境规划的重点。境规划的重点。按内容可分为工
15、业(行业、工业区)污染控制规划、农业污按内容可分为工业(行业、工业区)污染控制规划、农业污染控制规划和城市污染控制规划。染控制规划和城市污染控制规划。根据范围和性质的不同又可分为区域污染综合防治规根据范围和性质的不同又可分为区域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和部门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划和部门污染综合防治规划。2 2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第21页,共165页。自然保护规划虽然广泛,但根据自然保护规划虽然广泛,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境保护法规定,主要是保护生物资源和其他可更新资源。规定,主要是保护生物资源和其他可更新资源。此外,还有文物古迹、有特殊价值的水源地和地貌景观等。此外
16、,还有文物古迹、有特殊价值的水源地和地貌景观等。我国幅员辽阔,不但野生动植物资源等可更新资源非常我国幅员辽阔,不但野生动植物资源等可更新资源非常丰富,而且有特殊价值的保护对象也比较多,迫切需要分类丰富,而且有特殊价值的保护对象也比较多,迫切需要分类统筹加以规划,尽快制定全国自然保护的发展规划和重点保统筹加以规划,尽快制定全国自然保护的发展规划和重点保护区规划。护区规划。3 3自然保护规划自然保护规划 第22页,共165页。环境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规划主要内容有为实现上述环境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规划主要内容有为实现上述规划类型所需要的科学技术研究、发展环境科学体系所需规划类型所需要的科学技术研究、发
17、展环境科学体系所需要的基础理论研究、环境管理现代化的研究和环境保护产要的基础理论研究、环境管理现代化的研究和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研究。业发展研究。4 4环境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规划环境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规划 第23页,共165页。第四节第四节 我国环境规划发展趋势我国环境规划发展趋势第24页,共165页。一、我国环境规划的发展趋势一、我国环境规划的发展趋势 1 1、建立新的环境规划体系、建立新的环境规划体系 2 2、加强环境规划理论研究、加强环境规划理论研究 3 3、加强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结合、加强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结合 4 4、完善环境规划法制建设、完善环境规划法制建设 5 5、加强环境规划教
18、育、加强环境规划教育第25页,共165页。第二章 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第一节 环境承载力理论环境承载力理论第二节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第三节第三节 人地协调共生理论人地协调共生理论第四节第四节 空间结构理论空间结构理论 第26页,共165页。第一节 环境承载力一、环境系统与环境规划一、环境系统与环境规划二、环境容量二、环境容量三、环境承载力三、环境承载力四、环境承载力理论四、环境承载力理论第27页,共165页。二、环境容量1.概念概念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环境所能容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
19、量。绝对环境容量绝对环境容量 WQ=WS(标准浓度)(标准浓度)B(本底浓度)(本底浓度)环境年容量:绝对环境容量乘以污染物年净化率(重量)环境年容量:绝对环境容量乘以污染物年净化率(重量)第28页,共165页。三、环境承载力1.概念概念环境承载量:某时刻环境系统所承受的人类系统(对环境承载量:某时刻环境系统所承受的人类系统(对他)的作用量。他)的作用量。环境承载力:某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环境承载力:某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极限值(阈值)。活动的极限值(阈值)。人类系统对环境的作用:人类系统对环境的作用:从环境系统中获取资源从环境系统中获取资源-生态破坏生态
20、破坏 向环境中排放污染物向环境中排放污染物-污染环境污染环境第29页,共165页。四、环境承载力理论 环境承载量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是有环境承载量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是有限度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应超越环境限度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应超越环境承载力,否则将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承载力,否则将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应通过规划不断提高环境承载力,在环境应通过规划不断提高环境承载力,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制定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优方承载力范围内制定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优方案。案。第30页,共165页。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一、概念一、概念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三、可持续发展的实质三、可持续发展的实
21、质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途经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途经五、可持续发展和环境规划的关系五、可持续发展和环境规划的关系第31页,共165页。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构成危害的发展。“当代人当代人”“”“后代人后代人”-人类,群体,而非个人人类,群体,而非个人分三层次解释:分三层次解释:宏观宏观-人类和自然共同协调进化人类和自然共同协调进化(人人-天关系天关系,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中观中观-满足当代后代、局部全球的共同需要满足当代后代、局部全球的共同需要(人人-地关系地关系)微观微观-经济
22、、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人-人关系)人关系)“不吃祖宗饭,不断子孙路不吃祖宗饭,不断子孙路”第32页,共165页。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连续性连续性-人类社会生活的连续,经济发展的连续人类社会生活的连续,经济发展的连续(关键是不能超越环境承载力)(关键是不能超越环境承载力)稳定性稳定性-生活的稳定、环境的稳定;生活的稳定、环境的稳定;多样性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平衡、自然资源利用);物种多样性(生态平衡、自然资源利用);均衡性均衡性-各地区均衡发展(当代人间的公平);各地区均衡发展(当代人间的公平);独立性独立性-个体发展的独立性(因地制宜,保持活力)个体发展的独立
23、性(因地制宜,保持活力)更新性更新性-生活水平的提高(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发展)第33页,共165页。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途经 1.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污染主要来源于生产过程污染主要来源于生产过程-污染防治污染防治-选用清洁的原料、清洁的能源,采用清洁的生产工选用清洁的原料、清洁的能源,采用清洁的生产工艺,生产出清洁的产品。艺,生产出清洁的产品。2.生态技术生态技术-生态保护生态保护 建立自然保护区、规划保护城市建立自然保护区、规划保护城市-郊区复合生态系统。郊区复合生态系统。3.利用政府职能利用政府职能-管理和规划管理和规划 强制手段:法律、法规、政策强制手段:法律、法规、政策 经济手段
24、:奖励、罚款、税收经济手段:奖励、罚款、税收第34页,共165页。一、城市空间结构 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特点及其演化规律;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过程分四个阶段:1.城市膨胀阶段 2.市区蔓生阶段 3.城市向心体 4.城市连绵带 第35页,共165页。第三章 环境规划的内容第36页,共165页。第一节第一节 环境目标和环境规划的指标体系环境目标和环境规划的指标体系第二节第二节 环境评价和预测环境评价和预测第三节第三节 环境功能区划环境功能区划第四节第四节 环境规划方案的决策与生成环境规划方案的决策与生成第五节第五节 环境规划的实施与管理环境规划的实施与管理主 要 内 容第37页,共165页。第一节 环境目
25、标和环境规划的指标体系第38页,共165页。一、环境规划目标一、环境规划目标 环境规划目标环境规划目标是对规划对象未来一阶段环境质量状况的发展方是对规划对象未来一阶段环境质量状况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所作的规定,体现了环境规划的战略意图,要经济向和发展水平所作的规定,体现了环境规划的战略意图,要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和社会上满意。上合理、技术上可行和社会上满意。环境目标是环境规划的核心和灵魂,是进行环境建设的基本出发环境目标是环境规划的核心和灵魂,是进行环境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和归宿(环境战略的具体体现环境战略的具体体现)。(一)环境规划目标的概念(一)环境规划目标的概念第39页,共165页
26、。1 1、有时间限定和空间约束、有时间限定和空间约束2 2、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3 3、保证目标的先进性、保证目标的先进性4 4、保证目标的可实施性、保证目标的可实施性(二)环境规划目标的(二)环境规划目标的基本要求基本要求第40页,共165页。1 1、按管理层次分:宏观目标、详细目标、按管理层次分:宏观目标、详细目标2 2、按规划内容分:、按规划内容分:环境质量目标环境质量目标 环境污染总量控制目标环境污染总量控制目标3 3、按环境管理目的分:、按环境管理目的分:环境污染控制目标环境污染控制目标 生态保护目标生态保护目标 环境管理目标环境管理目标4 4、按规划时间分:短期、
27、中期、长期、按规划时间分:短期、中期、长期5 5、按规划的空间范围分:国家、省区、市县、按规划的空间范围分:国家、省区、市县(三)环境规划目标的(三)环境规划目标的类型类型工业或行业控制目标工业或行业控制目标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目标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目标第41页,共165页。二、环境规划指标体系二、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环境规划指标环境规划指标是指能直接反映环境对象及有关事物,用来共是指能直接反映环境对象及有关事物,用来共同描述环境规划目标内容的数量和质量的特征值。同描述环境规划目标内容的数量和质量的特征值。环境规划的指标体系环境规划的指标体系则是由一系列既相互独立、相互联系、相则是由一系列既相互独立、相
28、互联系、相互补充的环境指标构成的有机集合。互补充的环境指标构成的有机集合。(一)(一)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概念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概念第42页,共165页。(二)建立(二)建立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原则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原则1.1.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2.2.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3.3.规范性原则规范性原则5.5.适应性原则适应性原则4.4.可行性原则可行性原则6.6.选择性原则选择性原则第43页,共165页。三三、环境规划指标的类型、环境规划指标的类型 在环境规划与管理过程中,根据规划指标表征对象、作用在环境规划与管理过程中,根据规划指标表征对象、作用及在环境规划中的重要性和相关性,通常把它们分为:
29、及在环境规划中的重要性和相关性,通常把它们分为:环境质量指标环境质量指标 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 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 相关指标(经济、社会和生态)相关指标(经济、社会和生态)第44页,共165页。1.1.大气大气 TSPTSP(粒径是(粒径是-100-100微米,年日均值)或达到大气环境质量的等级微米,年日均值)或达到大气环境质量的等级 SOSO2 2(年日均值)或达到大气环境质量的等级(年日均值)或达到大气环境质量的等级 NOxNOx(氮氧化物,年日均值)或达到大气环境质量的等级(氮氧化物,年日均值)或达到大气环境质量的等级 降尘(年日均值)降尘(年日
30、均值)酸雨频度与平均酸雨频度与平均pH pH 2.2.水环境水环境 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饮用水源数地表水达到地表水水质标准的类别或化学需氧量饮用水源数地表水达到地表水水质标准的类别或化学需氧量COD COD 地下水矿化度、总硬度、地下水矿化度、总硬度、CODCOD、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 海水达到近海海域水质标准类别或海水达到近海海域水质标准类别或CODCOD、石油、氨氮和磷、石油、氨氮和磷 3.3.噪声噪声 区域噪声平均值和达标率区域噪声平均值和达标率 城市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声级和达标率城市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声级和达标率(一)(一)环境质量指标环境质量指标
31、 第45页,共165页。(二)(二)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 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系根据一定地域的环境特点和容量来确定,其中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系根据一定地域的环境特点和容量来确定,其中又有容量总量控制和目标总量控制两种。又有容量总量控制和目标总量控制两种。容量总量控制体现环境的容量要求,是自然约束的反映;容量总量控制体现环境的容量要求,是自然约束的反映;目标总量控制体现规划的目标要求,是人为约束的反映。目标总量控制体现规划的目标要求,是人为约束的反映。第46页,共165页。1.1.大气污染物宏观总量控制大气污染物宏观总量控制 大气污染物(大气污染物(SO2SO2、烟尘、工业粉尘、烟尘
32、、工业粉尘、NOxNOx)总排放量;燃烧废气排放量、消烟除)总排放量;燃烧废气排放量、消烟除尘量;工艺废气排放量、消烟除尘量;工艺废气排放量、处理量、工业废气处理尘量;工艺废气排放量、消烟除尘量;工艺废气排放量、处理量、工业废气处理量、处理率;新增废气处理能力量、处理率;新增废气处理能力 大气污染物(大气污染物(SO2SO2、烟尘、工业粉尘、烟尘、工业粉尘、NOxNOx)去除量和去除率)去除量和去除率 锅炉数量、达标量、达标率;窑炉数量、达标量、达标率锅炉数量、达标量、达标率;窑炉数量、达标量、达标率 汽车数量、耗油量、汽车数量、耗油量、NOxNOx排放量排放量 2.2.水污染物宏观总量控制水
33、污染物宏观总量控制 工业用水量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新鲜水用量工业用水量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新鲜水用量 废水排放总量;工业废水总量、外排量;生活废水总量废水排放总量;工业废水总量、外排量;生活废水总量 工业废水处理量、处理率、达标率、处理回用量和回用率、处排工业废水达标量、达标工业废水处理量、处理率、达标率、处理回用量和回用率、处排工业废水达标量、达标率、新增工业废水处理能力、万元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率、新增工业废水处理能力、万元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 废水中污染物(废水中污染物(CODCOD、BODBOD、重金属等)的产生量、排放量、去除量、重金属等)的产生量、排放量、去除量 第47页,共165
34、页。3.3.工业固体废物宏观控制工业固体废物宏观控制 v工业固体废物(冶炼渣、粉煤灰、炉渣、煤矸石、化工渣、尾矿和其他)产工业固体废物(冶炼渣、粉煤灰、炉渣、煤矸石、化工渣、尾矿和其他)产生量、处置量和处置率;堆存量,累计占地面积,占耕地面积、综合利用量、生量、处置量和处置率;堆存量,累计占地面积,占耕地面积、综合利用量、综合利用率;产品利用量、产值、利润;非产品利用量综合利用率;产品利用量、产值、利润;非产品利用量 v危险废物产生量、处置量、处置率危险废物产生量、处置量、处置率 4.4.乡镇环境保护规划乡镇环境保护规划v乡镇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产生)量、治理量、治理率和排放达标率乡镇工业大气
35、污染物排放(产生)量、治理量、治理率和排放达标率v水污染物排放(产生)量、削减量、治理量和治理率,排放达标率水污染物排放(产生)量、削减量、治理量和治理率,排放达标率 v固体废物产生量,综合利用量、排放量等固体废物产生量,综合利用量、排放量等第48页,共165页。第二节 环境评价和预测第49页,共165页。一、环境调查与评价一、环境调查与评价(二二)环境评价环境评价1 1、自然环境评价、自然环境评价2 2、经济、社会现状评价、经济、社会现状评价(一一)环境调查环境调查 1 1、环境信息采集、环境信息采集2 2、环境信息采集方法、环境信息采集方法环境评价工作是在全面、可靠的调查环境评价工作是在全
36、面、可靠的调查基础上进行的。基础上进行的。环境调查与评价工作是环境规环境调查与评价工作是环境规划的基础工作划的基础工作,其目的是为了其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规划区域环境质量状全面了解规划区域环境质量状况,弄清环境现状,了解区域况,弄清环境现状,了解区域环境特征、环境容量和环境承环境特征、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给区域环境质量作出合载力,给区域环境质量作出合理的评价并发现主要环境问题。理的评价并发现主要环境问题。同时,需要通过评价确定各环同时,需要通过评价确定各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和造成环境污境问题的重要性和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染的主要污染源。第50页,共165页。二、环境预测环境预测环境预测是指根
37、据人类过去和现有已掌握是指根据人类过去和现有已掌握的信息、资料、经验和规律,运用现代科的信息、资料、经验和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对未来的环境状况和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对未来的环境状况和环境发展趋势及其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的环境发展趋势及其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的动态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动态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第51页,共165页。(一)环境预测的依据规划区环境质量规划区环境质量评价是环境预测的评价是环境预测的基础工作和依据;基础工作和依据;规划区社会经规划区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济发展目标;城镇发展规划、城镇发展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及能区域发展规划及能源、交通、电力、源、交通、电力、水利、通讯等
38、行业水利、通讯等行业发展规划。发展规划。村镇城市建设村镇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城镇发展规划、城镇总体发展战略和总体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交通发展目标、交通运输等资料运输等资料第52页,共165页。(三)预测的类型 进行环境预测时,根据预测目的的不进行环境预测时,根据预测目的的不同,所采用的数据是不一样的,因而其结同,所采用的数据是不一样的,因而其结果也就不一样。按预测目的可分为果也就不一样。按预测目的可分为 :警告型预测(趋势预测)警告型预测(趋势预测)目标导向型(理想型)目标导向型(理想型)规划协调型预测(对策性预测)规划协调型预测(对策性预测)第53页,共165页。第三节 环境功能区划第54页,
39、共165页。一、环境功能区划的含义与目的(一)环境功能区划的含义(一)环境功能区划的含义 环境功能区划环境功能区划是环境实现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它依据社是环境实现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它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和使用功能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进行的合理划分。上的差异,对区域进行的合理划分。第55页,共165页。(二)环境功能区划的目的(二)环境功能区划的目的 一是为了合理布局一是为了合理布局;二是为确定具体的环境目标二是为确定具体的环境目标三是为便于目标的管理和执行。三是为便于目标的管理和执行。第56页,共165页
40、。二、环境功能区划的依据和内容 (一)环境功能区划的依据(一)环境功能区划的依据 1.1.保证功能与规划相匹配保证功能与规划相匹配 2.2.依据自然条件划分功能区依据自然条件划分功能区3.3.依据环境的开发利用潜力划分功能区依据环境的开发利用潜力划分功能区 4.4.依据社会经济的现状依据社会经济的现状 、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划、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划分功能区分功能区5.5.依据行政辖区划分功能区依据行政辖区划分功能区 6.6.依据环境保护的重点和特点划分功能区依据环境保护的重点和特点划分功能区 第57页,共165页。(三)环境功能区划的类型1.1.按其范围可分按其范围可分城市环境规划功能区城市环境
41、规划功能区区域(省区)环境规划功能区区域(省区)环境规划功能区 第58页,共165页。2.2.按其内容来分按其内容来分 (1)(1)综合环境区划综合环境区划 城市综合环境区划主要以城市中人群的活动方式以及对环城市综合环境区划主要以城市中人群的活动方式以及对环境的要求为分类准则。一般可以分为重点环境保护区、一境的要求为分类准则。一般可以分为重点环境保护区、一般环境保护区般环境保护区 、污染控制区和重点污染治理区等。、污染控制区和重点污染治理区等。(2)(2)部门环境功能区划部门环境功能区划 主要包括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地表水域环境功能区划、主要包括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地表水域环境功能区划、噪声功能区
42、划噪声功能区划 。第59页,共165页。第四节 环境规划方案的生成和决策过程第60页,共165页。(1)因地制宜,紧因地制宜,紧扣目标扣目标(2)提高资源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为中心率为中心(3)遵循国家或地遵循国家或地区有关政策法规区有关政策法规 1、环境规划方案设计的原则、环境规划方案设计的原则(一)环境规划方案的设计(一)环境规划方案的设计一、环境规划方案的生成 第61页,共165页。2.环境规划方案优化的步骤分析评价现在和潜在的环境问题分析评价现在和潜在的环境问题对拟定的规划草案进行效益分析对拟定的规划草案进行效益分析建优化模型、选出最佳几个方案建优化模型、选出最佳几个方案预测各方案实施后
43、可能的影响预测各方案实施后可能的影响概算各方案投资、投资保障率等概算各方案投资、投资保障率等第62页,共165页。(三)环境规划方案的类型划分标准划分标准分类分类大气污染控制规划方案大气污染控制规划方案水污染控制规划方案水污染控制规划方案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方案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方案环境要素环境要素噪声污染控制规划方案噪声污染控制规划方案生态规划方案生态规划方案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方案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方案规划性质规划性质自然资源保护规划方案自然资源保护规划方案第63页,共165页。第五节 环境规划的实施与管理第64页,共165页。规划区域自然条件及现状规划区域自然条件及现状调查研究调查研究国民经
44、济社会发展规划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区域总体规划区域总体规划社会,经济,能源,社会,经济,能源,水资源发展利用预测水资源发展利用预测环境规划区域预测环境规划区域预测环境预测技术方法环境预测技术方法确定原则,目标和类型确定原则,目标和类型确定环境规划目标确定环境规划目标目标初步可达分析目标初步可达分析指标结构,功能和效果分析指标结构,功能和效果分析指标类型及选取指标类型及选取区域基本依据区域基本依据环境规化功能区别环境规化功能区别功能区划类型功能区划类型专家支持系统专家支持系统环境规划方案优化环境规划方案优化环境保护技术政策法规环境保护技术政策法规费用效益分析费用效益分析环境规划方案协调决策环境规
45、划方案协调决策决策风险与时效分析决策风险与时效分析国家,省管理政策国家,省管理政策环境规划方案审批环境规划方案审批投资估算投资估算纳入国民经济计划纳入国民经济计划环境规划方案实施与管理环境规划方案实施与管理动态追踪控制管理动态追踪控制管理环境规划工作计划环境规划工作计划建立环境规划指标体系建立环境规划指标体系可可否否第65页,共165页。第四章 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第66页,共165页。第一节 环境评价方法第67页,共165页。u环境评价:根据确定的目标来测定系统的属性,并将这种属性变为可量化的价值或者主观效用(满足主体要求的程度)的行为。一、环境评价一、环境评价 第68页,共165页。u评价对
46、象:污染源与环境质量。u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评价目的而对评价对象的整体状态与属性进行刻画的一组概括性表征。(一)评价对象与指标(一)评价对象与指标第69页,共165页。u评价指标的选择设计原则:(1)科学性和简便性原则:准确、全面、客观反映系统对象,并要求简明、直观;(2)重要性原则:集中体现评价对象的本质特征,具有典型性与可比性;(3)层次性原则:可以清楚表达指标间的隶属层次关系,体现评价对象的内涵;(4)可行性原则:数据获取较为容易,便于计算应用,支持指标量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第70页,共165页。评价准则是指环境评价中,经过各指标赋值计算后,需要与预定的要求比对评判,这类用于对照比较
47、的要求,通常称为评价准则(或评价标准)。环境标准是体现环境保护要求、实施环境管理的重要技术规范。各类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是环境规划的主要依据。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是环境评价中确定评价准则的基础。(二)评价准则(二)评价准则第71页,共165页。评价方法就具体的评价模型而言,是对评价对象的属性建立形成指标,并与评价准则进行对照评定的规则程序。(三)评价方法(三)评价方法第72页,共165页。评价方法类型:(1)单一指数法 是指单个指标描述的对象进行评价;特点:意义明确直观,方法简便易行。(2)综合指数法 是指当采用多个指标描述评价对象时的评价方法;特点:为系统提供更为全面的比较评
48、定。第73页,共165页。(3)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隶属关系分布的不确定性)是指依据模糊数学原理,引入隶属度-隶属函数等概念建立;(4)主成分分析评价方法(研究对象的内在联系)是指以方差-协方差矩阵的内部依赖结构为基础,进行综合特征信息提取。第74页,共165页。二、污染源评价二、污染源评价 污染源评价在污染源调查基础上进行的。污染源评价在污染源调查基础上进行的。目前对各种污染物排放的评价方法,包括单项评价和综目前对各种污染物排放的评价方法,包括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两类。合评价两类。第75页,共165页。(一一)单项评价单项评价 针对污染源中某一污染物的排放浓度或负荷量等,针对污染源中某一污染物的
49、排放浓度或负荷量等,进行的有关指标(如超标率、排放量等)的评价,可进行的有关指标(如超标率、排放量等)的评价,可以反映污染源中某一污染物的贡献作用或控制效果等。以反映污染源中某一污染物的贡献作用或控制效果等。第76页,共165页。1.超标率 某污染物超过排放标准的检出次数占该污染物检测次数的比率:Di-i污染物超标率,%;fi-i污染物超过排放标准的检测次数;Ni污染物的检测总次数。100%iifDN第77页,共165页。2.排放强度 单位时间内某污染物排放量:-i污染物单位时间的排放量;-i污染物排放浓度检测值;-含i污染物的介质(污水、废气)排放量。iiiWC QiWiCiQ第78页,共1
50、65页。(二)(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 为反映污染源不同污染物的总体贡献或控制效果,为反映污染源不同污染物的总体贡献或控制效果,对多种污染物的排放浓度或负荷量等,通过标化处理,对多种污染物的排放浓度或负荷量等,通过标化处理,将其转换为同一尺度下可比较(或相加)指标的评价将其转换为同一尺度下可比较(或相加)指标的评价方法。方法。污染源的综合评价方法,主要有污染源的综合评价方法,主要有 等标污染负荷等标污染负荷和和等标污染负荷比等标污染负荷比。第79页,共165页。在对一个系统在对一个系统(如一个城市或一个工厂如一个城市或一个工厂)中的多个污中的多个污染源及其排放的多种污染物进行评价,以确定主要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