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163文库! | 帮助中心 精品课件PPT、教案、教学设计、试题试卷、教学素材分享与下载!
163文库
全部分类
  • 办公、行业>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中职>
  • 大学>
  • 各类题库>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163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稿)小学数学精选6篇.doc

    • 文档编号:3240501       资源大小:3.04MB        全文页数:6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文币     交易提醒:下载本文档,15文币将自动转入上传用户(教师相关)的账号。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文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点此详情)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试题类文档,标题没说有答案的,则无答案。带答案试题资料的主观题可能无答案。PPT文档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请谨慎下单,否则不予退换。
    3、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搜狗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稿)小学数学精选6篇.doc

    1、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稿人教版小学数学精选6篇目录教材阅读2说课稿范例50四年级 上册51垂直与平行51角的度量53亿以内数的认识(例1)55四年级 下册57乘法运算定律57五年级 下册59长方体的认识59通分62 63教材阅读 说课稿一、说教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二、说学情三、说教法四、说学法五、说教学过程六、说板书设计说课稿范例四年级 上册垂直与平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类比较,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培养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新知的能力,培养空间观念

    2、和空间想象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学习精神,体会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美感,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教学难点:理解永不相交的含义。课前准备:铅笔、小棒、展示板、三角板、直尺、手工纸、挂图学具准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向学生提出问题:两根小棒落在地上后可能会形成哪些图形?请学生尝试进行演示。二、探索比较,掌握特征(一)动手操作,反馈展示1、每位同学先独立思考,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小棒摆一摆,摆完后,组长组织大家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小棒摆在展示板上。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某一小组的讨论,了解各个小

    3、组的讨论情况。3、集中展示典型图形,首先展示其中一个小组的展示板,由其他小组进行补充。(二)小组讨论交流,探索图形特征。1、整理图形,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图形通过电脑课件来展示,并编上序号。并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些图形,同学们能不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呢?可以分成几类?为什么这样分?2、尝试把摆出的图形进行分类。(教师参与讨论,强调学生说明分类的标准)3、把小棒想象成直线,再次分类。4、教师适时引导,根据研究需要,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进行分类。(三)归纳特征,构建新知1、通过同学们自己的探索研究,师生共同发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关系的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相交,一种是不相交。2、再次

    4、分类,并归纳“平行”与“垂直”的特征。(揭示课题)3、教师提出问题:其实我们天天都在和垂线与平行线打交道,你们看:书本面相邻的两边是互相垂直的,相对的两边是互相平行的。同学们,你们还能找一找、想一想你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垂直的,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找到后快快把你的发现告诉同组的同学。4、学生通过上述发现,尝试说出“平行”与“垂直”的概念,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并板书“互相平行、互相垂直、垂线、垂足”的概念。三、动手操作,巩固新知(一)、动手操作:折纸1、学生已经找到了生活中很多的平行线与垂线,给每个同学一张这样的不规则纸,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尝试折出垂线与平行线吗。2、学生动手

    5、折垂线,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3、请学生进行展示。4、请在刚才折的基础上,再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平行,有困难的,可以和小组同学讨论讨论。5、学生演示并展示作品。(二)、拓展练习:学生用小棒摆一摆。1、摆两根小棒互相平行。 2、摆三根小棒互相平行。3、摆两根小棒互相垂直。 4、平行与垂直综合图形。四、总结体会同学们,你觉得这节课里你表现怎样?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五、课后作业: 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平行和垂直的现象?角的度量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联系生活理解量角的意义。二、过程与方

    6、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同时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教学难点:能够用量角器量各种角的度数。课前准备:量角器、尺、三角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通过多媒体出示三种不同角度的椅子并问学生提出问题:你喜欢坐哪种椅子,为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作如下小结: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交流,看来椅子靠背的角度不同,它的作用也不同,像第2种椅子就是专门给登月的宇航员设计的,要造这样的椅子就要知道靠背的角度,你有办法知道

    7、它的角度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角的度量)二、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向学生提出问题“量角用什么工具?”请学生观察自己的量角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认识量角器。学生观察后,请学生汇报研究结果,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回答做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内刻度和外刻度。如果学生答不出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要提出下列问题进行启发:根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的?2、建立1角的观念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

    8、角用细丝游戏棒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同学们刚才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3、认识几度角在量角器上出示不同角,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在量角器上出示20的角,其中每一个刻度都用虚线标出,便于学生明白什么是20的角。在量角器上出示60、120角(把角画在印在纸上的量角器上),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120?从而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注意什么?突破读内外圈刻度易错这一难点,并在量角器上找出30、100、135的角。三、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1、出示下列角(P37),问:这个角你能读出它的度数吗?(因为没有标角的度数,所以学生读不出)。

    9、接着问:要读出这个角的度数该怎么办?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按步骤去量角。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边说明边演示,并进行巡视加以指导。2、量出下列角的度数(P39、3)。(突出第二个角的边不够长可以延长边来量,要问学生为什么可以延长边来量的道理)。四、比较角的大小用量角器量下面的两组角,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P38例1)引导学生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在学生讨论基础上总结结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五、巩固练习1、P3

    10、8“做一做”2、P40、6用一副三角板拼出下面度数的角:75105 120 135 150180六、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七、课后作业P40、5、7亿以内数的认识(例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通过学习,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理解、掌握我国计数习惯;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类推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历揭示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的过程,掌握数位顺序表,理解位值的概念,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我国人口普查状况,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在教

    11、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掌握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数级、数位、计数单位的区别以及“位值”的理解。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数位表,计数器。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地球上的陆地面积、海洋面积、森林覆盖面积等图片,对于会读的数进行复习,不会的数进行尝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号召学生保护自然,爱护地球,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二、学习新课,把握新知(一)、导入新知,揭示课题多媒体课件出示我国行政区划图,及其中六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数,让学生认真观察,向学生提出以下问

    12、题?1、你收到了那些数学信息?你发现了什么?由此这节课你想探讨什么问题?2、这些大数怎样读?他们的计数单位是什么?从而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二)、探究交流 获取新知1、出示北京市人口13819000人,以此为例请学生进行试读。2、教师带领学生认识万以上的计数单位,十万、一百万、一千万、一亿,教师边操作计数器边请学生观察回答。老师拨珠,拨上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数,一直数到九千,再拨一千,问: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怎么办?(千位满十向万位进一),也就是“十个一千是一万”。3、学生拿出计数器,边拨边数边想,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九万,再加上一万是多少?认识十个一万是“十

    13、万”,同样的方法,同学们自己同位交流说说,认识十个十万是一百万。4、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想一想,以往我们学习了那些计数单位?万以上的计数单位今天我们学习了那些?(十万、百万、千万、亿)5、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学习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教师进行巡视,并给予点拨指导。6、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请学生整理数位顺序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亿位。(出示数位顺序黑板帖);拨数,将13819000人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出来;写出13819000并说出每个数字所占的数位名称,计数单位,表示多少个这样的计数单位?全班学生进行交流,教师进行抽查,例如询问:十万位上的8表示什么?百万位上是几,表示什么

    14、?千万位上是几,计数单位又是什么?7、学习“数级”。教师介绍我国计数的四位分级法,从右向左四位一分级,第一级是个级,第二级是万级,第三级是亿级。同时告诉学生分级线,让学生按照数级读出北京市人口数。三、巩固练习,知识强化1、课本第8页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自己尝试制作数位顺序表,加深学生对数位排列顺序的数级划分的认识。2、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数,采用抢答的方式进行巩固练习。其中,这组数要与生活常识练习,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四、师生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五、作业做一个数位顺序表四年级 下册乘法运算定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理解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意义,能运

    15、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历发现归纳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全过程,学习猜想验证的科学思维方式,提高分析、概括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在探索运算定律的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培养严谨的数学思维,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运算。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会用字母表示。教学过程:一、问题创设,引发思考为学生创设情境:同学们,窗外树木新发的嫩芽正提醒着我们,现在已经是春季,万物复苏,正是植树造林的好时机。最近我们学校也组织同学们参加植树活动,很多同学都积极地响

    16、应学校的号召。两个植树小组在进行比赛,比比哪一组种的树多,让我们去看一看吧!通过多媒体出示图片:第一小组每行11棵,共种了7行;第二小组每行7棵,共种了11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解题,得到两个算式:117=77(棵);711=77(棵)二、探究学习,总结新知(一)、自主探究学生独立思考,两个算式117=77(棵);711=77(棵)之间的关系,并让学生举出几个类似的例子,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得到“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一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给出乘法交换律的定义,并鼓励学生用字母进行表示,从而得到。(二)、合作学习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已经知道在加法和乘法中都有交换律,那么,加法有结合

    17、律,乘法是否也有结合律呢?引导学生先大胆进行猜测,并鼓励学生仿照加法交换律,把加法结合律的运算符号替换成乘号举出例子进行试验。学生进行尝试,然后小组交流,请代表进行汇报。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和字母准确地表述出这个运算定律,从而得到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鼓励学生用字母进行表示得到:乘法结合律。三、巩固新知鼓励学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计算,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使等式成立,然后说说运用了哪个运算定律。15*16=16*( )(60*25)*( )=60*( )*8)125*(8*( ))=(125*( )*143*4*8*5=(3*4)*( )*

    18、( )25*7*4=( )*( )*4)四、师生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呢?五、作业布置拓展题:通过运算符号的替换,验证了加法、乘法都具有交换律和结合律,那减法和除法是不是也会有同样的运算定律呢?五年级 下册长方体的认识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认识长方体,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感受长方体、正方体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

    19、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教学难点: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模型、长方体形状的纸盒、长方体框架。学生:长方体形状的物品、小棒和小球等学具、用学具做的长方体纸盒。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1、通过多媒体出示长方体图片,请学生观察画面上是什么图形?2、通过课件演示由六个长方形围成一个长方体的过程,请学生认真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3、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那么是不是由6个任意的长方形都能像这样围成一个长方体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继续研究和长方体有关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4、学生观察主题图,从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二

    20、、合作学习,探究新知(一)整体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1、请学生拿出准备的长方体的物品,用手摸一摸,教师介绍长方体上平平的部分叫做长方体的面。2、教师边指边说: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部分叫做长方体的棱,并请学生找出长方体的棱。3、教师指导学生继续观察: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并让学生用手摸摸看。4、学生边说教师边用课件分别演示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1、独立观察、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特征向学生提出问题: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现在请你拿出长方体的物品,仔细观察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看看有什么发现?尝试回答以下问题,并且先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把发现填在数学书中

    21、的表格里。此环节中,学生在数面、棱、顶点的数目时习惯拿着长方体来回转动,容易遗漏,教师需要进行操作演示。(1)长方体有 个面。(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3)那些面是完全相同的?(4)长方体有 条棱?(5)哪些棱长度相等?(6)长方体有 个顶点。2、汇报交流,归纳长方体的特征通过上述过程,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数面、棱、顶点的个数。在数棱的数目时,如果学生不理解相对的棱,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相对的棱。在学生介绍长方体面及棱的特征后教师分别再用课件演示加深理解,让学生指一指特殊的长方体中哪些面是相同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3、拿出学具按照表格中的问题完整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4、师生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

    22、、探究,我们知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三)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1、动手操作,深化认识(1)拿出学具动手插一个长方体的框架,想想应该选用哪些小棒,怎样插比较快,可以同桌合作也可以自己动手。(2)制作完毕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在制作中你发现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每一组棱的长度怎么样?2、认识长、宽、高提出问题:如果想知道做这个长方体的框架共需要多长的铁丝(出示教具),需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为什么?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怎样求总棱长?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得出结论:像这

    23、样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带领学生认识立体图形中长方体的长、宽、高。3、将长方体横着、竖着、侧着摆放,分别让学生指它的长、宽、高,从而认识不同位置放置的长方体的长、宽、高。三、练习巩固1、深化理解长、宽、高拿出自己做的长方体,摆放好位置后,量出它的长、宽、高。(汇报后板书)教师补充: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都可以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因此由于长方体摆放的位置不同,大家量的长、宽、高的长度也不同,但是长、宽、高的和是不变的。2、填空并口答这个长方体的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高是( )厘米。这个长方体中棱长是5厘米的棱有( )条。这个长方体的右

    24、面是什么形状?和他相同的面是哪个?前面是什么形状?和他相同的面有哪些?3、判断(1)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2)长方体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都相等。()(3)在长方体中,不是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长方体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五、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回去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形状?通分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概念,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正确对两个分数进行通分;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并能熟练、快速地比较。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历探索活动,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学生在探究比较异分母分数大

    25、小的过程中,体验到“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数学思想。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并将新知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从中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从而产生对数学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通分的算理以及找准公分母。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你想在这一天做哪些事呢?去年“六一”儿童节那天,去游乐园玩的小朋友很多,我们来看一下。通过多媒体展示游乐园的场景,接着出示这样一个问题:在这些小朋友中有的人玩了“激流勇进”,有的人玩了“疯狂老鼠”,玩哪一项游戏的人比较多呢?从而生成比较“”和“

    26、”大小的问题。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一)、独立思考,寻求策略学生独立思考,如何对“”和“”进行大小比较?请几名学生说出解题思路。(二)、小组合作,扩展思路学生以四人为以小组展开讨论,交流解决方法,大概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A、画图比较。B、化成小数比大小。C、把分子变成相同的分数比大小。D、把分母变成相同的分数比大小。E、用单位“1”减去分数比较剩余(三)、师生小结,总结新知把和转化成和,分数的大小不变,就是通分。你能试着说说什么叫通分吗?谁能说出转化的依据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总结出把“异分母变成同分母的方法”,即通分的方法,并对于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进行复习,建立知识的前后联系。

    27、(四)、掌握通分的方法学生尝试把和通分,师生共同总结通分的步骤:先求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再把各分数化成用最小公倍数做分母的分数。在此处强调通分的关键是找好公分母,而且要找最小公分母。三、巩固练习1、完成第94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指名板书“和”的通分情况。2、判断下列哪组分数的通分是对的?哪组不对?哪组不够简单?学生以抢答形式进行。3、我们班同学准备建个小小图书角,其中有的同学准备带科普书,有的同学准备带童话书,有的同学准备带儿童杂志,你知道我班同学中带什么书的人最多?带什么书的人最少?你对他们有什么建议。找学生进行板书,对于共性的错误问题进行指导。四、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新的收获,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五、作业思考题:有一个牧羊人,在临终之前,对他三个儿子说:“我只有19只羊,死后你们分了吧!老大分,老二分,老三分”!说完就咽气了。三兄弟办完了丧事后,不会分羊!同学们,请你帮他们分一分,每人应得多少只羊?


    注意事项

    本文((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稿)小学数学精选6篇.doc)为本站会员(教师相关)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