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穿井得一人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深入理解故事大意。2.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谈寓意。【教学重点】快速阅读课文,深入理解故事大意。【教学难点】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谈寓意。【课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前互动小游戏:教师事先在纸袋里准备好一个苹果模型,让某一排的第一位同学触摸,然后这一排同学以悄悄话接龙的形式依次说出第一个学生摸到的是什么。最后一位同学大声告诉大家第一个同学摸到的是什么。教师过渡语:世界的模样,取决于你凝视它的目光,同一件事,不同的人说就有不同的版本,愿同学们拥有一双发现美的慧眼,一对聆听美的聪耳,一颗感悟美的心灵,愿你成为这样的人。(说明:创设情
2、境,让学生感受这个世界的多样性,不仅需要听,还需要亲眼见到,甚至亲手触摸,才能够真正揭示事物的本质和事情的真相。)解题,穿:挖掘、开凿。教师板书课题:穿井得一人结合课下注释,了解吕氏春秋及作者吕不韦。二、朗读课文:大声朗读课文:(投影)朗读指导:1.读准字音、读得通顺:强调字音“溉汲”(投影)划分节奏的基本方法:主/谓:丁氏/对曰谓/宾:得/一人之使主/谓/宾: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古代两个单音节,现代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及/其家穿井根据句意:非/得一人/于井中也。2.读准节奏(投影)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
3、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3.读出情感再读课文:个别读、齐读(说明:大声快速朗读课文,在读准字音、读得顺畅的基础上,教给学生划分节奏的方法,形成文言文朗读的语感,从而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读出情感。)三、翻译课文1.教师点拨翻译文言文的技巧:(投影)六字诀窍:留、删、补、换、调、变,一个诀窍:结合注释2.学生对照注释,翻译全文,理解大意。预设:“宋之丁氏”“有闻而传之着”“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得一人之使”“求闻之若此”7句话中的“之”的用法。“家
4、无井而出溉汲”的“而”的用法“有闻而传之者”“求闻之若此”“闻之于宋君”三句话中“闻”的意义和用法“国人道之”的“国人”的用法教师巡视课堂,解决疑难。(说明: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翻译文言文是一个难点,首先教给他们翻译浅显的文言文的方法,结合所学的方法去翻译课文,会化难为易。对于一些虚词的特殊用法、实词的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学生在学习中要学会不断积累。)3.各用一句话概括寓言的内容。教师提示:谁,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预设:丁氏挖井节约了劳动力。丁氏挖井被人认为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认为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宋国的国君查明了丁氏并没有挖到人。丁氏解释自己并没有挖到人,而是得到了一个劳力
5、。明确:宋国姓丁的人家,打了一口井,节约了一个劳动力,被人误解为从井中得到一个人。(说明:在翻译课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大意,学会用精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实现对本文故事大意的理解。)四、悟懂寓意1.从丁氏、国人和宋君的角度来谈谈你得到的启示。预设:说话的时候要有理有据。听别人的话要全面,不能断章取义。别人说的话要经过明辨真伪才能传,不能道听途说。说话要说明白,要结合语境,否则会被误解。传播的话不要轻信,要查明真相。2.课堂小训练:(投影)夏天,能穿多少穿多少。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学生结合自己对内容的理解,读出重音和节奏。(说明: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
6、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3.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我们的生活中每天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真伪难辨,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预设:万州公交车坠江案一波三折。成语“三人成虎”“曾参杀人”“巨鼠吃人”等。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人云亦云。细心观察,去伪存真。教师明确: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总结寓意:1.语言表达要清晰准确,防止歧义。2.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人云亦云。3.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去伪存真。(说明: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谈启示,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真知真见,避免道听途说。)五、拓展作业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文中宋国的一个人,你听到这件事以后你会怎么做呢?请改编这个故事。(说明:灵活理解寓言的寓意,发挥学生的想象,利用所学的启示,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生活实际,训练学生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