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五年级数学上(第五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3 梯形面积的计算)微能力2.0认证-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模板一、问题描述二、课堂导入设计三、课堂导入片段视频撰写:TFCF优秀获奖作品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问题描述基本信息县(市、区)学校TFCF学校姓名TFCF学科数学能力维度口学情分析 口教学设计 学法指导 口学业评价所属环境多媒体教学环境 口混合学习环境口智慧学习环境微能力点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教学主题(结合实际授课内容调整)部编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第五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3 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学环境(结合实际授课内容调整)交互式电子白板、几何画板教学对象(结合实际授课内容调整)五年级一班学
2、生教学目标(结合实际授课内容调整)1、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2、通过观察、猜想、操作等数学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获得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体会转化思想的价值。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新图形面积研究的策略意识,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自信心。导入目的(结合实际授课内容调整)1.采用多媒体演示,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与此同时,唤起学生的回忆,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为新知迁移做好准备。2.猜想验证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探索的过程。启发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大胆提出猜测,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3、又使学生明确了探究的目标与方向,即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研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让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媒体资源1.关于各种平面图形的图片2何画板3.POWERPOINT 技术工具1.交互式电子白板2.多媒体教学一体机3.电脑4.音响导入描述(结合实际授课内容调整) 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开端,重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出课堂讲课内容,并为课堂教学奠定基调。1.当前课堂导入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学生已有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的经验,本节课在思路上淡化教师教的痕迹,突出了学生学的过程。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猜想”的学习情境,先让学生大胆猜
4、想,进而是实践检验。“猜想”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使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探究学习成为可能。但以往传统课堂的猜想过于表面化,只是泛泛的觉得梯形的面积和上底下底和高有关,学生联想不到上底下底和高对梯形面积有怎样的影响。2.借助信息技术改进课堂导入的必要性在导入过程中,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用几何画板软件,让梯形的下底和高不变,拖动上底,让学生直观的发现上底对面积的影响,同样的操作让学生发现下底和高对面积的影响,引发学生的思考,为接下来的公式推|导做好准备。评价等级优秀口合格 口不合格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课堂导入设计基本信息县(市、区)学校TFCF学校姓名TFCF学科数学能力维度口学情分析 口教学设计
5、 学法指导 口学业评价所属环境多媒体教学环境 口混合学习环境口智慧学习环境微能力点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教学主题(结合实际授课内容调整)部编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第五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3 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学环境(结合实际授课内容调整)交互式电子白板、几何画板教学对象(结合实际授课内容调整)五年级一班学生教学目标(结合实际授课内容调整)1、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2、通过观察、猜想、操作等数学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获得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体会转化思想的价值。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新图形面积
6、研究的策略意识,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自信心。导入环节内容(结合实际授课内容调整)一、尝试发现1、创情质疑课件出示点,展开想象引到线段又通过想象引到互相垂直的两条线段。同学们,看到这组垂线,你会想到什么?(平面图形的底和高)可能是什么图形的底和高?(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学过其中哪些图形的面积?我们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学到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还记得是什么方法吗?谁来说说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推导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我们都用到了转化的方法,把我们要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而推导出面积计算的公式。2、尝试解疑其中
7、哪个图形的面积我们还没有学习?(梯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梯形的面积。(揭示课题)猜想梯形的面积可能与谁有关?有什么关系?你想怎样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呢?学情预设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判断梯形的面积可能与它的上底、下底和高有关, 并猜想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要把它转化成一个已经学过的图形, 学生可能会说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甚至是三角形。教师在这里要对学生的多种猜想都予以积极评价。同学们都有了推导公式的初步想法,不管你转化成什么图形,总的思路都是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找到图形间的联系,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任何猜想都要经过验证,才能确定是否正确。那你想不想马上动手试一试呢?导入目的(结合
8、实际授课内容调整)1.采用多媒体演示,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与此同时,唤起学生的回忆,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为新知迁移做好准备。2.猜想验证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探索的过程。启发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大胆提出猜测,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又使学生明确了探究的目标与方向,即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研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让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媒体资源(结合实际授课内容调整)1.关于各种平面图形的图片2何画板3.POWERPOINT 技术工具(结合实际授课内容调整)1.交互式电子白板2.多媒体教学一体机3.电脑4.音响评价等级优秀口合格 口不合格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课堂导入片段视
9、频(结合实际授课内容调整)一、任务描述:提交与课堂导入设计对应的课堂导入实录片段,一般不超过5分钟。二、评价标准:1、导入片段清晰完整,与课堂导入设计充分对应;2、针对教学主题选用的媒体资源/工具恰当,具有创新性;3、学生学习注意力与兴趣得到充分激发,奠定了良好的课堂学习基调;4、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导入的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学习价值;5、教师技术操作娴熟,媒体应用准备充分。知识备份(根据实际情况删减)教师的知识是数学教育的一个热点。虽然有关SMK、PCK等的教师的教学知识理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研究(Ball, Thames, & Phelps, 2008; Shulman, 1986),但是还
10、是产生几个疑问:教师的知识是怎么建构的?影响形成教师的知识的因素有哪些?教师的知识是在课堂内外、学校内外不断的互动中形成的,其中,不仅是与学生的互动,还包括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同事教研活动,并受到校外家长和社会要求等的因素的影响。尽管如此、教师的真功夫还是在课堂,应该先聚焦于课堂教学。舍瓦拉德提出教学知识变换理论,他提出的问题是学校的知识的来源是什么?他说,学校教的知识不是在学校自发的,而是外部形成的知识经过一系列的转换过程所产生的。作为科学形态的知识,要成为可教的知识,需要变换成教学形态。这就是教学知识变换。教学论的变换是从学校外部的学科知识转变到可教的知识,下一步是可教的知识到实际教学知识。他
11、说,观察课堂一般关注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他提出应该在教学论的视角下关注三元关系,即教师-学生-知识之间的互动关系(Chevallard & Bosch, 2014,170-172; Bosch & Gascn, 2006, 52-54; Kang, 1991, 2-4; Kim, 2015, 115-120)。因此,观察课堂的时候,不只是看课堂活动,还要看怎么操作知识。据ADT理论,知识是在社会制度内部通过人类的认知活动形成的,具有实践和理论。教学行为的实践和思维(Proxeology;PL)是ADT理论的核心词。一般指的是人类的活动和行为,在ADT理论中还包括理由、意图等的广泛概念。因此,
12、PL包括理论性要素和实践性要素,由于知识是以人类活动发展的,人类知识活动的产物。舍瓦拉德说,理论和实践是不能分开的,两者在一个系统里面。PL有两大模块和四个下位要素实践(praxis)模块的任务(task)和技法(technique),理性思维(logos)模块的技术(technology)和理论(theory)。实践模块的任务包括赋予学生学习机会,技法指的是找出解决任务的策略和方法。实践模块意味着学生面向任务和解决问题的操作、思考等的实践性活动。理论模块的技术不是一般指称的意思,是指技法受制于解释、推理和其他形式的话语,如代数方程的解伴随着未知项、行列式等项的解释。技术也受制于解释、推理和其
13、他形式的话语,这是理性思维模块的理论。也可以说,技术是解决问题方法的知识,理论是命题知识。(Bosch & Gascn, 2014, 68-69; Kim, 2015, 121-122; Wijayanti & Winslw, 2017, 312-313;Winslw, 2011,539-543)。分数除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分数的概念有很多侧面,它本身也是一个难题,还加上除法,思维方式更加复杂,师生很容易产生错误(Tirosh, 2000, 6-8; Adu-Gyamfi et al., 2019, 507-508)。因此,本文把学校的知识聚焦于分数除法,分析课堂的PL提出教学意义。在国
14、际数学评价中,中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东亚的几个国家表现得很出色(Mullis, Martin, & Hooper, 2016; OECD, 2016)。中国和韩国都具有集中式教育体系,根据国家数学课程标准运用到学校的数学教学(Li,Ma,& Pang,,2008,40)。为了分析诊断各国的数学和科学教育,1995年和1999年进行了TIMSS视频案例研究。其中有些课堂研究表明,高成绩的东亚国家属于儒家文化圈,数学课堂中呈现共同的教学方式和特点(Leung, 2005; Park & Leung, 2006)。本研究聚焦中韩两个国家的小学数学课堂,讨论以“分数除法”的教学知识产生的数学课堂文化的特点,以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分数除法”,观察并比较中韩小学数学课堂,期望导出数学课堂中形成的数学知识所具有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