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主义哲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第七章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 第一节历史与人的活动第一节历史与人的活动一、现实一、现实的人是历的人是历史的前提史的前提二、历史二、历史是追求自是追求自己目的的己目的的人的活动人的活动三、人的三、人的活动的目活动的目的与利益的与利益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是由人组成的, 因而考察社会历史不能因而考察社会历史不能离开人及其活动。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离开人及其活动。马克思、恩格斯指出, 历历史的前提是史的前提是“现实中的个人现实中的个人”。所谓现实的人。所谓现实的人, 就是依据一定的物质条件从事实践活动的就是依据一定的物质条件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人, 是在既定的历
2、史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人。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人。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的科学。一、现实的人是历史的前提一、现实的人是历史的前提作为历史的前提, 现实的人是从现实的生产以及与之相现实的生产以及与之相应的现实社会关系应的现实社会关系获得具体规定的。这样的规定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第二, 由新的需要引起的再生产。第三, 人类自身的生产。上述三个方面共同构成现实的人的现实的活动, 因而也构成历史的现实前提。它们并不是三个不同的阶段, 而只是现实的人类活动的三个基本因素。现实的人还是有意识意识的人
3、。意识同样是现实的人的规定, 但它只是一个派生的规定。“不是意识决定生活, 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前一种考察方法从意识出发, 把意识看作是有生命的个人。后一种符合现实生活的考察方法则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 把意识仅仅看作是他们的意识。”历史的前提是现实的人,历史的前提是现实的人, 因而历史在本质上因而历史在本质上就既不是某种纯粹自然物的运动,就既不是某种纯粹自然物的运动, 也不是什也不是什么由么由“神意神意” ” 或抽象的精神力量支配的过程或抽象的精神力量支配的过程。唯物史观要求直接面对现实的人的活动过程,唯物史观要求直接面对现实的人的活动过程, 并对这一过程作出科学的阐述。并对这一过程
4、作出科学的阐述。二、历史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二、历史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 如果只停留于事物的表面, 只满足于考察人们从事历史活动的动机本身, 就会把目的、意识误认为是最终的决定作用, 从而在根本上颠倒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掩盖社会历史发展的真实本质。 目的论是关于目的性的虚假观念, 它是从人的活动中抽象出目的性, 然后又把它置放到人的活动之外, 把自然界和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解释为这种目的的实现过程。目的论的历史观是唯心论的历史观唯心论的历史观。以主观的目的或意识来解释历史的是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 以客观的目的(神意或客观精神) 来解释历史的是客观唯心主客观唯心主义义。两者的
5、共同之处在于, 都将目的或意识理解为推动历史的最终决定力量。事实上, 历史本身并不存在什么目的, 只有人的活动才具有目的。目的或意识只是人们进行历史活动的主观动因, 在其背后则隐藏着更加深刻的“物质动因”。人的活动的目的归根到底是有其物质动因的。人的活动的目的归根到底是有其物质动因的。这种物质动因就是追求一定的物质利益。这种物质动因就是追求一定的物质利益。物质利益是推动人们从事各种历史活动的客观物质利益是推动人们从事各种历史活动的客观根源,根源, 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因。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因。三、人的活动的目的与利益三、人的活动的目的与利益人们的物质利益与其物质需要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这里所涉及
6、的, 首先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 即维持自然生命所必需的那些物质需要, 其次才是在这些需要得到满足基础上的其他需要, 如政治、艺术、宗教和哲学等活动的需要。利益关系的实质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间的现实关联, 利益冲突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上从人们的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历史性对抗。唯心主义者或者认为利益冲突起源于人类不变的自私本性, 或者以为思想斗争仅只是思想上的斗争。与此相反, 唯物史观肯定物质利益对历史运动起基础性的支配作用。物质利益对于历史发展的推动主要表现在: 首先, 物质利益是推动人们改造自然、创造历史、不断提高生产力的直接动因。其次, 物质利益是促使人们变革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内在
7、动因。总之, 隐藏在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背后的真正动因是物质利益或经济利益; 正是这种物质利益或经济利益的矛盾运动引导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的冲突和斗争, 并从根本上推动着历史向前发展。 第二节人的活动与历史规律第二节人的活动与历史规律一、人一、人的活动的活动的历史的历史条件条件二、人二、人的历史的历史活动的活动的规律性规律性三、历三、历史规律史规律的特点的特点人的活动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现实的人人的活动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现实的人总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来展开自身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来展开自身的活动, 同时又并不完全屈从于这种现实的条件,同时又并不完全屈从于这种现
8、实的条件, 他他们通过自己的活动使现实的条件不断得到改变们通过自己的活动使现实的条件不断得到改变。一、人的活动的历史条件一、人的活动的历史条件 是指人们在其中展开目的性活动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条件的总和。大体说来, 它包括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精神条件。(1)制约人的历史活动的自然条件自然条件是自然环境。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物质前提物质前提。它既包括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上的自然存在物, 也包括由于人类世代劳作而形成的人化自然。但不能将自然环境夸大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否则便会导致“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的活动的历史条件:(2)制约人的历史活动的社会条件社会条件包括经济的、政
9、治的等诸多方面, 其中起支配作用的是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生活资料的基本方式, 在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社会条件居于支配地位支配地位, 它从根本上制约着人的历史活动的性质与方向。(3)制约人的历史活动的精神条件精神条件包括既有的意识形态、特定的文化传统以及一般知识状况等。一定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 一定的思想、观念和理论总是以这样一种方式制约着人们的历史活动: 它们以积极或消极的思想意识来影响人们的历史活动, 从而赋予人们的活动以一种主观的能动性。总之, 人的活动始终是受一定历史条件制约的。人是一种被规定的社会存在物, 并且正是由于
10、这种规定性, 他才能够成为能动地活动的现实主体。二、人的历史活动的规律性二、人的历史活动的规律性历史唯物主义对于社会历史规律的揭示,历史唯物主义对于社会历史规律的揭示, 首首先是在对唯心史观的批判中实现的。先是在对唯心史观的批判中实现的。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所进行的批判表明: 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钥匙, 不应到被黑格尔描绘为“整个大厦的栋梁” 即国家中去寻找, 而应当到被黑格尔所轻视的“市民社会” 即“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 中去寻找。马克思、恩格斯的进一步研究表明: 决定人们思想动机的是物质利益或经济关系, 即人们为解决物质生活问题而从事的生产以及在生产中结成的关系。社会历史运动存在着与自然运
11、动相似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这个伟大发现既成为历史唯物主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义的基本原理, 同时也为唯物主义的历史科学和社会科学奠定了基础。第一, 历史的发展像自然的发展一样有其内在规律。对神学和思辨唯心主义的反驳决不意味着否定历史的必然性和规律性, 而是使之建立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之上。第二, 历史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历史不是自然的简单延伸, 也不是由神创造的。创造历史的是处于现实生活过程中、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并强调以下两个基本要点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并强调以下两个基本要点:历史规律的探索和认识并不意味着人能够跳过或取消这样的规律。但是, 当我们认识了历史规律以
12、后, 就可以依靠、利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就是说, 既不能跳过也不能取消的历史规律是可以被探索和认识的, 这种探索和认识的成果能够使人的实践活动变得更加自觉、更加科学。总结一切规律最根本的性质是其客观必然性, 亦即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性质。在这个意义上, 历史规律与自然规律是相同的。然而,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和自然界的发展过程有一个根本的不同之处: 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是各种盲目的、不自觉的力量; 社会历史的情形却与此不同, 在这里起作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 没有预期的目的的”。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性人类社会
13、历史发展的特殊性。三、历史规律的特点三、历史规律的特点第一, 它形成于人的活动过程之中。第二, 它实现于人的活动过程之中。第三, 它的表现形式是依社会历史条件而变化的。总之, 历史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的重要特征是: 历史规律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 其具体存在和实际表现形式始终与这种实践活动及其社会历史条件的具体性联系在一起。历史规律的特点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历史规律的特点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现代历史哲学中, 否定历史规律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1)以历史事件的不可重复性来否定历史规律的存在。(2)以历史事件的不可预测性来否定历史规律的存在。(3)以历史意识的主观性或特殊
14、性来否定历史规律的存在。对历史规律的种种否定中, 包含着两个实质性的方面: 一是通过否认客观历史的存在来否认历史规律。二是通过区分自然和历史, 进而通过区分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来否认历史的客观规律性。这两个方面从根本上来说都是缺乏科学依据的:一是通过否认客观历史的存在来否认历史规律。 否认客观历史就是否认历史的客观性, 但历史的客观性是不容否认的。二是通过区分自然和历史, 进而通过区分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来否认历史的客观规律性。自然和历史、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的差别是确实存在的,但这种差别同样不能构成否认历史规律的根据, 因为就规律本身的客观性而言, 亦即就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这一点而言, 它们
15、是完全相同的。 第三节历史规律的作用方式第三节历史规律的作用方式一、历一、历史活动史活动的合力的合力作用作用二、历二、历史过程史过程的必然的必然性与偶性与偶然性然性三、历三、历史发展史发展的决定的决定性与选性与选择性择性历史既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过程,历史既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过程, 又是有规又是有规律的客观过程。历史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来实律的客观过程。历史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的,现的, 其基本的作用方式突出地表现为人类其基本的作用方式突出地表现为人类活动的活动的“合力作用合力作用”。描述这种合力作用的理。描述这种合力作用的理论叫论叫“历史合力论历史合力论”。历史合力论是对历史规。历史合力论是
16、对历史规律作用方式的形象表达。律作用方式的形象表达。一、历史活动的合力作用一、历史活动的合力作用历史合力论表明, 历史规律是在人类活动的合力作用中形成的, 并且是通过人类活动的合力作用实现的。历史唯物主义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扬弃了主观与客观、自由与必然、理性与非理性的抽象对立, 从而能够通过人的活动的合力作用来达到对历史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历史合力论在肯定历史的最终结果超出个人意志的同时, 也充分肯定每个意志对历史合力的实际贡献。人们的思想、意识、目的等主观方面在历史活动中是起作用的, 是被包含在历史规律之中的。没有人的主观方面, 也就不会有人的自觉的活动, 因而也就不会有通过这些活动的合力得以
17、实现的历史规律。历史规律的作用方式不仅突出地表现为人类活历史规律的作用方式不仅突出地表现为人类活动的合力作用,动的合力作用, 而且表现为必然性与偶然性而且表现为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的统一。历史唯物主义从实践的观点出发,历史唯物主义从实践的观点出发, 科学地阐科学地阐明了历史发展中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明了历史发展中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 从而科学地阐明了历史规律经由这种统一而起从而科学地阐明了历史规律经由这种统一而起作用的方式。作用的方式。二、历史过程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二、历史过程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历史发展过程的必然性, 主要是指人类经济生活对整个社会生活的内在制约性和决定性。马克思、恩
18、格斯将其称为“经济的必然性经济的必然性”。 经济的必然性:经济的必然性:其一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历史中最根本、最基础的活动;其二是物质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基本含义: 坚持经济必然性在整个人类历史过程中的基础地位, 根本不同于庸俗的“经济决定论”。坚持经济必然性在整个人类历史过程中的基础地位, 根本不同于否定偶然性的“命定论”。在这里, 历史规律的作用方式就表现为: 历史过程的种种偶然性都以其独特的方式贯穿着一定的经济必然性, 而经济必然性又通过诸多的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历史规律的必然性是通过一系列的偶然事件来实现的。历史过程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历史
19、过程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例如,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直接诱因, 是一位塞尔维亚青年刺杀了奥匈帝国的王储。这个事件看起来是十分偶然的, 它可以发生也可以不发生, 可以被当作借口也可以不被当作借口。但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的不可避免性, 则植根于当时整个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必然性, 于是历史规律的必然方面就通过这个偶然事件来展开和实现。斐迪南大公夫妇作为历史规律的作用方式, 历史过程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是内在联系、彼此制约和辩证统一的。而这种辩证统一又与人类活动的合力作用密切相关。一方面是各种各样的目的活动和意志活动, 另一方面是总和的结果总是超出这些个别的目的和意志。历史规律的作用方式不仅体现为历史过程中必
20、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而且还体现为历史发展中决定性和选择性的统一。所谓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历史发展的决定性, 是指人类历史的发展具有客观的因果性和必然性。所谓历史发展的选择性历史发展的选择性, 是指历史的现实主体从自身的意图、目的、思想和理论等主观方面的前提出发, 在一定的范围内以或者这样或者那样的方式来确定自己的行动方向和行为方式。历史规律的决定性是通过历史主体的选择性来实现的。三、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三、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既然人类历史的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那么这一发展过程就具有决定性决定性。承认和把握这种决定性的理论叫决定论。一般说来, 决定论是一切科学的基本形式。
21、按照唯物史观, 历史发展是具有决定性的, 但决不是宿命论宿命论的; 正像历史本身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一样, 历史过程的决定性是通过人类活动的合力作用来表现和实现的。这样的决定论内在地包含着个人意志的参与和目的性活动的建构。因此, 历史规律的决历史规律的决定性不仅不排除历史主体的选择性,定性不仅不排除历史主体的选择性, 相反是通过这种相反是通过这种选择性来实现的。选择性来实现的。首先, 历史规律的决定性不是超历史的, 也不是在对象中预先确定的, 而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并通过人的活动而实现的。其次, 由于历史发展的决定性辩证地包含着历史主体的选择性, 所以社会历史给现实主体的活动提供的并不是唯一
22、的可能性, 而往往是由多种现实可能性组成的可能性空间。最后, 历史过程中每一种可能性的实现, 往往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人们对具体形式的选择, 可以表现出巨大的能动性。正确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历史主体的选择性, 对于抓住历史机遇、加快发展非常重要。能否抓住机遇, 取决于主体的能动性能否有效地、合理地发挥。发展机遇的思想, 综合了历史运动的客观方面和人类活动的能动方面, 深刻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的辩证统一。本章关键词本章关键词历史历史 物质利益物质利益历史规律历史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规律的合力作用历史规律的合力作用 历史过程的必然历史过程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性与偶然性 历史
23、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一、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历史规律历史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规律的合力作用历史规律的合力作用 历史过程的历史过程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必然性与偶然性 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二、简答题二、简答题怎样理解历史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怎样理解历史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怎样理解人的活动与历史规律的关系?怎样理解人的活动与历史规律的关系? 历史规律有什历史规律有什么特点?么特点?试论历史规律的实现机制。试论历史规律的实现机制。思考题第八章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及其规律第一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第一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24、运动及其规律及其规律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自然,使之适应人的需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自然,使之适应人的需要的物质力量,要的物质力量, 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和水平。能力和水平。生产力包括三个要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和生产力包括三个要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机结合构劳动对象,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机结合构成了现实生产力。成了现实生产力。一、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就是生产力诸要素相结合的社生产关系就是生产力诸要素相结合的社会形式,会
25、形式, 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关系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生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构成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构成的。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到目前为止,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五种到目前为止,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五种生产方式: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原始社会的、 奴隶社会的、奴隶社会的、 封建社会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和社会主义封建社会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和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的生产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的生
26、产方式。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具有决定作用。其一, 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其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 生产关系就会促进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甚至破生产力的发展。 分工分工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重要的中间环节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重要的中间环节第一,
27、第一, 分工和生产力相联结,分工和生产力相联结, 具有生产力的属性。具有生产力的属性。第二,第二, 分工和生产关系相联结,分工和生产关系相联结, 具有生产关系的属性。具有生产关系的属性。分工的二重属性,分工的二重属性, 使之成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使之成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中介。用的中介。 一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一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否应当变革以生产关系是否应当变革以及变革的方向与形式,及变革的方向与形式, 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状况;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状况; 二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二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生产关系适合或生产关系适合或不适合生产
28、力状况,不适合生产力状况, 对于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对于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的作用。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状况的适合是具体的、 历史的, 落后或超越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都是不适合的表现。判断生产关系是否适合生产力状况, 是看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并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从根本上说,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五种生产方式依次更替的历史过程, 都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所决定的。总结: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是中国共产党制定路线、
29、方针和政策的客观依据。 正确理解和把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四、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四、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第二节第二节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同生产力的一定状况相适应的是指同生产力的一定状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
30、之上的制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制度、度、 设施以及思想体系,主要是指政治、设施以及思想体系,主要是指政治、 法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以及政治法律思想、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以及政治法律思想、 道道德、德、 艺术、宗教、艺术、宗教、 哲学等观点。哲学等观点。一、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包括: 观念上层建筑,是指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 在这个意义上,观念上层建筑又称为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在观念上层建筑中,只有反映并服务于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意识形态, 才能决定该社会观念上层建筑的性质。政治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 政治
31、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 包括政权机构、 军队、警察、 法庭、 监狱和关于政权的组织形式、 立法、 司法等。 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国家。其一,政治上层建筑是在观念上层建筑指导下建立其一,政治上层建筑是在观念上层建筑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起来的。 其二,政治上层建筑尤其是国家制度一旦形成,对其二,政治上层建筑尤其是国家制度一旦形成,对于生活在该国家中的人来说,又成为一种外在的环于生活在该国家中的人来说,又成为一种外在的环境和既定的现实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观念上层境和既定的现实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观念上层建筑。建筑。 其三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作为一个整体,其三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作
32、为一个整体,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以一定的形式结合起来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以一定的形式结合起来构成社会形态。与五种生产方式相适应,成社会形态。与五种生产方式相适应, 人类人类已经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已经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 即原始的、即原始的、 奴隶奴隶的、的、 封建的、封建的、 资本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社会资本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社会形态。形态。社会形态: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经济基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起决定作用,同时,上层建筑对础对上层建筑起决定作用,同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二、二
3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社会的经济基础变了,上层建筑或迟或早、 或快或慢也要随之改变。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通过调控经济生活、通过调控经济生活、 政治生活、政治生活、 文化生活来为自己的文化生活来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经济基础服务。 政治上层建筑力图把人们的活动调控政治上层建筑力图把人们的活动调控在一定的秩序之内,在一定的秩序之内, 观念上层建筑力图通过影响人
34、们观念上层建筑力图通过影响人们的思想来调控人们的行为。的思想来调控人们的行为。 从结果看,从结果看, 上层建筑的这种调控作用对经济基础的发上层建筑的这种调控作用对经济基础的发展既可以起促进作用,展既可以起促进作用, 也可以起阻碍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三、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内容:内容:第一,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第一,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的种
35、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的服务上。服务上。第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始终存在着第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始终存在着既适合又不适合的矛盾运动。既适合又不适合的矛盾运动。 意义:自觉把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历史告诉我们,遵循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我们的事业就胜利;违反这一规律,我们的事业就遭受挫折。四、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四、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02统一性多样性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统一性。在人类总体历史上,这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统一性。在人类总体历史上,这一过程表现为原始社会、一过程表现为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36、、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资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段) 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五种社会形态的依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的次更替是社会的 “ “自然的发展阶段自然的发展阶段”。统一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有些民族在特定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有些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跨越一种甚至几种社会形态而跳跃的历史条件下可以跨越一种甚至几种社会形态而跳跃式地向前发展,从而直接走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例式地向前发展,从而直接走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例如,西欧的日耳曼民族在征
37、服罗马帝国之后,越过奴如,西欧的日耳曼民族在征服罗马帝国之后,越过奴隶制,从原始社会直接走向封建社会,东欧的一些斯隶制,从原始社会直接走向封建社会,东欧的一些斯拉夫民族以及亚洲的蒙古族也走过类似的道路。拉夫民族以及亚洲的蒙古族也走过类似的道路。多样性把握社会形态的更替要正确理解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把握社会形态的更替要正确理解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关系。关系。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往往通过各个民族不同的发展道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往往通过各个民族不同的发展道路表现出来,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不排斥不同民族在路表现出来,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不排斥不同民族在发展秩序上的独特性。发展秩序上的独特性。社会形态更
38、替的多样性并不能否定人类总体历史进程,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并不能否定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某一民族可以跨越一定的社会形态,但其跨越的方向同某一民族可以跨越一定的社会形态,但其跨越的方向同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一致的,实际存在着的社会形态及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一致的,实际存在着的社会形态及其生产力状况规定着其跨越的限度,较先进的社会形态其生产力状况规定着其跨越的限度,较先进的社会形态对跨越具有导向作用。对跨越具有导向作用。 第三节社会基本矛盾与阶级斗争第三节社会基本矛盾与阶级斗争一、阶级的产生与实质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三、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 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阶级的存在同生产发展的一定阶
39、级是一个历史范畴。阶级的存在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它是特定时代生产方式的产物。历史阶段相联系,它是特定时代生产方式的产物。首先,金属工具的使用所导致的剩余产品的出现是阶首先,金属工具的使用所导致的剩余产品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经济前提。级产生的经济前提。其次,私有制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又一经济前提。其次,私有制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又一经济前提。最后,社会分工是阶级产生的现实基础。最后,社会分工是阶级产生的现实基础。一、阶级的产生与实质阶级的产生与实质阶级本质上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本质上是一个经济范畴。 阶级的划分是由人们在阶级的划分是由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结成的不同关特
40、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结成的不同关系决定的。系决定的。阶级又是一个政治范畴。阶级又是一个政治范畴。 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实体,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实体, 但阶级一旦形成又必然在价值观念、但阶级一旦形成又必然在价值观念、 思维方式、思维方式、 生活生活方式,方式, 尤其是政治地位上有所表现。尤其是政治地位上有所表现。等级是在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上不平等的社会集团。等级等级是在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上不平等的社会集团。等级则是按照地位、身份、职业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划分,反映则是按照地位、身份、职业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划分,反映的是人们之间的政治法律关系。的是人们之间的政治法律关系。阶层有两层含义:
41、一是指同一阶级内部按照经济状况、社阶层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同一阶级内部按照经济状况、社会地位或其他标准划分的若干层次,如资产阶级中有工业资会地位或其他标准划分的若干层次,如资产阶级中有工业资本家、本家、 商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 金融资本家;二是指按照特定的标准金融资本家;二是指按照特定的标准如谋生方式把各阶级中的部分成员联合起来的社会集团,如如谋生方式把各阶级中的部分成员联合起来的社会集团,如知识分子阶层就是按照劳动分工的原则划分的。知识分子阶层就是按照劳动分工的原则划分的。所谓阶级斗争,所谓阶级斗争, 就是指经济利益根本冲突的就是指经济利益根本冲突的阶级之间的对抗和斗争。阶级之间的对抗和斗争
42、。一切阶级斗争,一切阶级斗争, 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经济利益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经济利益展开的。展开的。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会的经济发展, 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 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 是这些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马克思马克思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
43、作用首先表现在社会形推动作用首先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态的更替中。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推动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形态的量变过程中。更重要的是,更重要的是, 阶级斗争的历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表现在从阶级社会向史作用表现在从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中。无阶级社会的过渡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阶级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的历史现象,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会的历史现象,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要求我们深入考察不同阶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要求我们深入
44、考察不同阶级的历史与现状,全面分析现实社会中各阶级的经济级的历史与现状,全面分析现实社会中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地位、 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以及阶级关系和阶级力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以及阶级关系和阶级力量的对比,正确理解国际阶级斗争与国内阶级斗争的量的对比,正确理解国际阶级斗争与国内阶级斗争的关系,从而把握阶级斗争规律及其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关系,从而把握阶级斗争规律及其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表现形式,正确处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的表现形式,正确处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阶级分析法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社会革命。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社会革命。 社会革命的实质就是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
45、统治,社会革命的实质就是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 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国家政权从落后阶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国家政权从落后阶级手里转移到先进阶级手里,是革命的首要的基本的标级手里转移到先进阶级手里,是革命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志。三、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三、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革命是实现社会形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决定性环节;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态变革的决定性环节;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社会革命是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
46、统治、改变社会社会革命是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改变社会形态的实践方式。它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尤其是生产力形态的实践方式。它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尤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同时又是解决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同时又是解决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形式。主要形式。社会革命社会革命VS科技革命科技革命社会革命与科技革命是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社会革命与科技革命是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首先体现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首先体现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技革命的社会功能就是直接推动技革命的社会功能就是直接推动 “ “生产力革命生产力革命”。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又
47、必然受到社会制度的制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又必然受到社会制度的制约,落后的社会制度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约,落后的社会制度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只是一种生产力,以应用机器为基础的现代工厂才是社会生产关系”第四节第四节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改革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改革一、一、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特征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特征二、二、 改革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改革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三、三、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与构建和谐社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与构建和谐社会一、一、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特征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特征毛泽东明确提出:毛泽东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在社会主
48、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同以往社会的基本矛盾相比,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同以往社会的基本矛盾相比,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性质。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矛盾具有不同的性质。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运动是在生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运动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展开的,主要表现为人民内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展开的,主要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部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在社会主义社会,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49、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基本适应是在动态中保持和实现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基本适应是在动态中保持和实现的。社会主义制度一经确立,的。社会主义制度一经确立, 就必然采取相应的就必然采取相应的经济体制、经济体制、 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作为自己的现实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作为自己的现实表现形式。表现形式。二、改革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二、改革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改革在社会主义社会具有以往社会所不能比拟的重大意在社会主义社会具有以往社会所不能比拟的重大意义。义。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一场伟大的改革。恩格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一场伟大的改
50、革。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出,社会主义社会“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当代中国的改革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枝节的、细微的当代中国的改革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枝节的、细微的变革,而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变革,而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当代中国的改革不是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的改革,而当代中国的改革不是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的改革,而是全方位、多方面的改革。是全方位、多方面的改革。是否进行改革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的生死存亡。是否进行改革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的生死存亡。“如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