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年湖北省八市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卷 2022.3本试题卷共6页,20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2、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1.吕氏春秋在十二纪中强调,施政要依照十二月令行事,而十二月令实际上是长期农耕经济和农耕生活经验的总结;强调治国应当以农业为重,尤其强调其意义不仅限于经济方面,更可以“贵其志”。这反映了古代圣王A.重视农耕经济的作用 B.重视民心民志的教化C.重视自然经济的规律 D.重视施政经验的总结2.汉代实行以察举、征辟为主体的人才选拔制度。东汉中后期强调文治,高级官员往往是儒学名家,拥有成百上千的门生一些家族有人长期担任朝廷重要官职,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成为形响人才选拔的重要因素。官员们互相嘱托,推荐亲属故旧,所推荐的人才“不复依其质于,准其才行,但虚造声誉”。
3、这客观上A.推动了儒学独尊的出现 B.保证了社会阶层的流动C.助长了世家大族的发展 D.提高了官员的行政能力3.北方经济在战乱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总的情况是有所发展;南宋时期,尤其太湖流域的农业和其它部门经济很突出;西南四川成都和大理地区稍好一些,但西南有些地区还是刀耕火种,粗放经营。该描述说明了A.南方地区的发展超过了北方 B.此阶段封建化程度具有不平衡性C.江南地区劳动人民精耕细作 D.此阶段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4.汉唐主流意识形态带有明显的“荀子思想色彩”。在北宋熙宁七年,宋神宗却封孟轲为邹国公,令国子监及天下学庙皆塑其像;荀况仅被封为兰陵伯。自此,孔孟之道成为主流意识的核心内容和
4、代名词。这反映了A.孔孟之道在北宋正式成为正统思想 B.统治者开始重视伦理道德的价值C.儒家思想的地位并未发生重大变化 D.荀子的思想逐渐淡出了政治舞台5.右图系制作于乾隆年间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中的16幅战图之一。该组战图围绕“战争”“献俘”“庆功”三个主题再现清军平定准、回两部叛乱的历史,由当时的西方传教士郎世宁等人起稿绘图后送往法国雕刻成铜版。该组战图A.还原了伊犁叛军受降的真实场景B.结合了西方立体派绘画创作特点C.反映了传统科技相对落后的现状D.宜示了西北边陲主权归属的事实6.鸦片战争结束后,林则徐、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军事变革思想和“器良、技熟、胆壮、心齐”的建军思想,但士
5、大夫阶层认为这是“用夷变夏”或“以夷变夏”。这说明当时A.政治体制变革提上了日程 B.中体西用思想体系被抵制C.中西思想融合已成为必然 D.外部世界引起了士人关注7.在纪念黄花岗起义的活动中,民国初期的人们通过祭文、诗词、剧本、采访等方式,加深了对黄花岗起义时代背景、历史意义的认识,构建了一个立体的甚至美化的革命记忆。伴随着国民党统治弊病的门益暴露,黄花岗起义的纪念也逐渐失去了对人们的感召力。这说明A.黄花岗起义的重大意义 B.人们的群体记忆逐渐模糊C.时代环境决定历史认知 D.革命精神有赖于不懈传承8.九一八事变后,政府为唤醒国民爱国精神,通令各大学开设中国通史课程。钱穆为了讲好通史课,先后
6、编写了儿种讲义,又编选了一部参考资料,后编成国史读本,他强调,一国历史与文化实是民族赖以存在之基础,“国史”应成为一种国家和国民的教育。这反映A.知识分子参战的强烈愿望 B.中国人爱国意识开始觉醒C.历史学家强烈的责任当担 D.中国通史教育的严重不足9.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草拟了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主张停止内战,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对日作战。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宜言,9月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上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这种变化A.扩大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B.铲除了实行土地革命的障碍C.表明了国民党实行全面抗战
7、D.适应了主要矛盾变化的需要10.1980年4月,国务院召开长期计划座谈会,邓小平、陈云等人提出;降低积累占国民收入的比重,积累率以25%为好,适当提高消费基金的比重;压缩基本建设规模,农业、轻工业要发展得快一些。这一发展思路A.打破了计划经济束缚 B.推动了经济持续高速发展C.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 D.完成了经济领域拨乱反正11.恩格斯曾经指出,罗马法固然是奴隶制社会的法律,但它同时又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法律的最完备形式”.当资本主义生产兴起之时,它便应运而起,充分地为后来的资产阶级所效法和采用。这一说法的依据是,古罗马法A.开创了西方人文思想的先河 B.进行了民主政治的最早尝试C.奠定了西方
8、法律传统的基础 D.提供了治理大国的成功经验12.19世纪以来,美国政府采用夏冬双时制,绝大多数地区于每年3月的第二个周日凌展采用夏令时,但东南部、西部各有一些州立法不使用。夏令时在美国各地使用的差别A.是地方权力膨胀的结果 B.体现了联邦尊重各州的传统C.受地域跨度的影响较大 D.是美国国家权力结构的产物13.下表是1840-1910年英国进口模式统计数据,从中可知当时的英国A.已经放弃自由贸易政策 B.逐步丧失工业垄断地位C.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D.出现大规模的经济衰退14.1870年的普法战争引发了1871年的巴黎公社起义,列宁从中认识到“公社就是变民族间的战争为国内战争的”。而一战后
9、期,列宁果断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号召发动武装起义,最终取得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由此可知A.公社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俄国的肯定 B.马克思主义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C.巴黎公社的实践发展了列宁主义学说 D.十月革命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得到启发15.圣彼得堡是俄罗斯第二大城市,1914年,因为圣彼得堡的“堡”字是源自德语发音,当局决定把城市改名叫彼得格勒。列宁逝世后,为了纪念列宁,城市改名为列宁格勒。1991年9月6日,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颁布法令宣布列宁格勒恢复圣彼得堡旧名。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改名为彼得格勒折射出苏德紧张 B.改名为列宁格勒体现苏联经济的发展C.圣彼得堡是理解俄罗
10、斯的桥梁 D.恢复为圣彼得堡表明苏联时代的结束16.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推动国际关系的重组,在美国奉行单边主义、不断退群、阻挠国际合作的背景下,国际规则规范被削弱,全球治理遭遇严重挑战,国际体系呼唤新的领导者,加快联手,推动经济合作,维护全球化进程,打造新的国际格局。这表明A.国际社会急需构建政治新秩序 B.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格局形成C.反对霸权主义是当前重要任务 D.美主导世界格局引发世界问题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民族融合与国家发展(14分)材料一 西周统治者确立了“天下归心”的文化立国战略,着力“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大约从春秋中期开始,“四夷”开始与“华夏”相对
11、成为一个流行的词汇,“华夏居中、夷狄环绕四周”的天下格局开始形成,天下遂成为制度和文化的世界。在诸子长达百年的争鸣中,却一致倾向于“大一统”,为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建立和巩固奠定了思想基础。至此,天下观实现了世界观、文化观和政治观的融合,成为影响中国人最为深刻、持久的传统观念之一。据李宪堂(“天下观”的逻辑起点与历史生成材料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中国天下观的主要内容并归纳其历史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夏认同的主要表现并简析其历史作用。(8分)18.交通与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春秋时期,为了北伐齐晋,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下令
12、开凿邗沟,疏通了长江和淮河之间的“古故水道”。公元605年隋炀帝为促进经济的发展,下令开凿运河,隋朝的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抵余杭,由通济渠、邗沟、永济渠、江南河组成。通济渠是以战国初期魏国开凿的鸿沟为基础加以疏浚的,江南河两岸筑有御道沟通钱塘江、长江及太湖平原请水系,属于重要的水运通道。元朝先后开通了济州河(东平到济宁)、会通河(山东临清到东平)、通惠河(北京到通县),大运河变成了以元大都(今北京)为中心,贯通南北的河运,粮赋通过河运源源不断地运至通州。中国元代最著名水利专家郭守敬曾是通惑河的“总工程师”,负责通惠河的规划、设计、施工。明、清两代统治者继续调整和治理运河航道。明成祖朱
13、棣迁都北京后,于永乐九年因“海运多险,陆挽亦艰”等原因,决定改建会通河,疏浚大运河。当时,淮安,徐州、德州等运河沿线均设有大型中转粮仓,明代专设漕运总兵官以加强漕运管理,清代的漕运延续了明制。摘编自高媛隋朝大运河的修治及对后世经济发展的影响材料二 英国运河时代(1761-1835年)。英国近代第一条运河是1757年开通的连接圣海伦斯煤矿与默西河的桑基运河。随之布里奇沃特运河于1761年7月通航,它同1830年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通车一样,成为英国运输史上的重大转折点。该运河通航后运费大减,丰厚利润的“示范效应”刺激起第一次投资高潮,一大批运河法案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此时主要立足干中北部工业城镇向四
14、周扩散。80年代下半期,随着经济发展步伐的明显加快,运河开凿业掀起第二次高湖,运河兴建通及全国。1835年伯明翰一曼彻斯特运河的竣工通航,标志着英国运河系统的构建基本结束。英国近代运河体系的最后一笔由19世纪90年代曼彻斯特轮渡运河的疏通完成,但此时英国运河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早已成为历史,新的竞争者铁路取代运河往昔的显赫地位,成为英国内陆运输的主宰。摘编自邵会莲英国工业革命中运河运输业发展的经验教训(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治理大运河的手段并归纳古代大运河体现的时代特征。(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运河时代的典型特征,说明英国运河时代兴衰的原因。(
15、6分)19.全球化与全球治理(14分)材料一 以资本为手段的全球治理又是如何实现的呢?资产阶级首先在一国范围内把落后民族、阶级纳入到资本化的进程之中,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然后,资产阶级把一切资本化过程推向全世界,这一过程首先是借助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其次借助于价格低廉的商品。前者使资本走出了欧洲、走向了世界,后者则使资本在美洲、亚洲、非洲等地区落地生根。这样,资产阶级就“迫使一切民族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迫使它们推行所谓的文明,一句话,按照自己的面貌创造一个世界”,其理念是西方资本主义资本逻辑所主导的不断进行价值增值的资本欲望。摘编编自胡键马克恩世界历史理论视野下的全球治
16、理材料二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念,认为在文明面前,不同的民族处于和合关系之中。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结盟,不称霸,经过多年努力,与多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以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设计理念上讲,是由整个人类主导,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服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一种平等协商、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天下观,为打破美欧主导的旧式国际关系秩序,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框架提出了“中国方案”。摘编自哈尔滨师范大学刘春玲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其价值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引发全球治理方式变革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方案”与西方全球治理的本质区别并简析新中国外交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8分)20.时代与口号(12分)特定历史时期都有脍炙人口的口号,某一时期流行的口号是这一时期时代需求的反映,往往有较强的感染力,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同时也推动时代的发展。下表为小楚同学收集的中国近代以来部分历史时期的口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与口号”关系的角度,就中国近现代某一历史时期的口号进行分析,自拟论题,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主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