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163文库! | 帮助中心 精品课件PPT、教案、教学设计、试题试卷、教学素材分享与下载!
163文库
全部分类
  • 办公、行业>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中职>
  • 大学>
  • 各类题库>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163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新版《2022版历史新课标》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PPT.ppt

    • 文档编号:2691495       资源大小:6.67MB        全文页数:191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32文币     交易提醒:下载本文档,32文币将自动转入上传用户(一起前进)的账号。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2文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点此详情)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试题类文档,标题没说有答案的,则无答案。带答案试题资料的主观题可能无答案。PPT文档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请谨慎下单,否则不予退换。
    3、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搜狗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新版《2022版历史新课标》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PPT.ppt

    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全文解读PPT时间:2022.05.05演讲:夏天2022年4月新修订前 言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历史等16个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依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培养要求,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章节内容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背景和意义第一章CONTENT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主要思路第二章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主要变化第三章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全文逐条学

    2、习第四章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八大亮点解读第五章P A R T 0 1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背景和意义修订背景党的十九大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新要求,中央作出关于义务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双减”工作决策部署要求强化课堂及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落实这些要求必须修改完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教与学的内容、方式进行改革。012011年我国实现了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必须深化课程改革,加强义务教育课程建设。02义务教育课程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

    3、课程标准分别于2001年、2011年制定颁布在引导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还存在一些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必须进行修订完善。03修订意义20年来再次修订本世纪初,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二十多年过去了,课程改革有了长足进步,社会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从国家层面厘清了育人目标,校准了改革方向,优化了课程内容,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再动员再部署。再次修订意义重大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一步优化了学校育人蓝图,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更加精准的定位和导航。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意义修订

    4、意义一、细化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建立高质量育人体系。新修订的课程方案,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育人目标,强化课程育人导向。二、做好学段衔接,为完整的人的培养创造更加通畅的成长环境 。新修订的课程方案立足学段一体化设计,删除了一些学科间内容简单重复和交叉现象。特别对幼小衔接和小初衔接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校要做好相应的调整,为教师提供专业引导。三、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提升不同课程对核心素养发展的贡献度。注重加强学科实践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用跨学科的思维培养学生整体认知世界的能力,是这次课程方案修订重点之一。 修订过程修订过程成立由两院院士、学科专家、学科教育专家、骨干教师、教育管理者等近300人组成的

    5、修订组,承担修订任务。义务教育课程修订自2019年启动,历时3年,重点开展了六个方面的工作。修订过程修订过程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法治、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进行整体规划,并指导落实。P A R T 0 2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主要思路修订主要思路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确立课程修订的根本遵循。对重大主题教育进行整体规划、系统安排,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

    6、传统文化,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的培养要求,强化课程思想性。坚持目标导向修订主要思路全面梳理分析课程改革的困难和问题,明确修订重点和任务,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强化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间的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系统性。优化课程设置,细化学科育人目标,明确实施要求,增强课程指导性、可操作性。坚持问题导向修订主要思路进一步深化改革,既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新成果,更新教育理念,体现中国特色,增强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引导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

    7、体现时代性。坚持创新导向P A R T 0 3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主要变化关于课程方案01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整合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落实中央要求,将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

    8、。关于课程方案01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职责、制度规范,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了具体要求;健全实施机制,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关于课程标准02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例如,道德与法治课程明确了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培养要求。一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基于核心素养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技能,精选、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组织形式。涉及同一内容主题的不同学科间,

    9、根据各自的性质和育人价值,做好整体规划与分工协调。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要求。二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三是关于课程标准02增强了指导性。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考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四是加强了学段

    10、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把握课程深度、广度的变化,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五是P A R T 0 4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全文逐条学习课程性质01历史学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的学科。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历史学,以探寻历史真相、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为其重要功能。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是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11、指导下,了解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传承人类文明、提高人文素养的课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基础性特点,具有鉴古知今、认识历史规律、培养家国情怀、拓宽国际视野的重要作用。课程理念02历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注重培育学生核心素养。通过发掘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育人功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责任意识和社会担当,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课程理念02历史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和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外历史采用“点一线”结合的方式呈现。“点是具体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

    12、基本线索。通过以“点”连“线”、以“线”穿“点”,使课程内容依照人类历史发展的时序,循序渐进地展开叙述,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时候避免时序的混乱,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跨学科主题学习板块的设计,旨在加强学生对中外历史进程及其发展特征的总体性把握和比较性认识,并体现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学习的有机结合。2.以中外历史进程及其规律为基本线索,突出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课程理念02历史课程内容的选择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领;精选基本的、重要的、典型的史事,注重吸收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充分反映人类文明的灿烂成就、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化;增强课程内

    13、容的生动性。3.精选和优化课程内容,突出思想性、基础性课程理念02历史课程的教学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的特点,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历史课程育人方式的变革。提倡选择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鼓励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深度融合。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创新型人才成长奠定基础。4.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鼓励教学方式的创新课程理念02历史课程评价以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为目标;综合运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多种方式;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让学生在自评、互

    14、评的过程中学会反思和自我改进;倡导将评价融入教学设计,实现“教一学一评一体,发挥评价促进学习和改进教学的功能。5.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和方法,发挥评价促进学习和改进教学的功能课程目标03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通过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历史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1.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必须以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为指

    15、导。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初步学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看待历史。(一)核心素养内涵课程目标032.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存在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3.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

    16、集和解读,并在学习和探究活动中加以运用。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初步学会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认识历史。(一)核心素养内涵课程目标034.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所有历史叙述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只有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描述历史,揭示历史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才能不断接近历史真实。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初步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一)核心素养内涵课程目标035.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热

    17、爱家乡,热爱祖虱放眼世界,以服务于国家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形成对家乡、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具有国际视野,有理想、有担当。上述五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中,唯物史观是历史学习的理论指引,是其他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本质的体现,是其他素养得以达成的基础条件;史料实证是历史学习的必备技能,是其他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历史解释是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是其他素养得以达成的集中体现;家国情怀体现了历史学习的价值追求,是其他素养得以达成的情感基础和理想目标。(一)核心素养内涵课程目标03历史课程的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

    18、根本任务,体现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明理、增信、崇德、力行。1.初步学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看待历史能够认识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知道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知道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历史的创造者;知道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知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知道在阶级社会中存在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学习,结合史实进行阐述和说明。(二)目标要

    19、求课程目标032.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了解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初步掌握计算历史时间和识别历史地图的方法,并能够在历史叙述中运用这些方法;能够将事件、人物、现象等置于历史发展的特定或总体进程及具体的地理空间中加以考察,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其地位和作用。3.初步学会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认识历史了解史料的主要类型,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提高对史料的识读能力;能够尝试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学会根据可信史料对历史进行论述;初步形成重证据的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二)目标要求课程目标034.初步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能够初步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能够客观

    20、叙述和分析历史,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在理解和辨析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尝试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加以论证,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5.形成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具有国际视野,有理想、有担当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国情,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崇尚英雄气概,传承民族气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

    21、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二)目标要求课程目标03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认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相互关联;了解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进步作出的突出贡献,体现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视野和胸怀,初步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为家乡、国家和世界发展贡献力量的远大理想和责任担当。(二)目标要求课程内容04历史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为指导,按照历史时序,展示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马克思主义根据人类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和趋势,把人类社会发展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

    22、会五种社会形态。它们构成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序列。不是所有民族、国家的历史都完整地经历了这五个阶段,但是这个发展总趋势具有普遍性、规律性意义。学生通过学习不同历史时期各个方面的史实,了解人类社会从分散到整体、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初步把握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认识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根据通史叙事的结构和79年级的学段要求,历史课程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以及跨学科主题学习,共七个板块。课程内容课程内容04课程内容04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度渐趋瓦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

    23、农业发展。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思想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秦朝因暴政短命而亡,但它的一些制度对以后历代王朝具有深远影响。继起的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国力达到鼎盛,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东汉的版图大致与西汉相当,但政局较为混乱。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此时农业技术不断进步,中医学已形成系统的理论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天文学、数学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一)中国古代史课程内容04隋朝的建立结束了数百年的政权分立状态,它创建的科举制度逐渐

    24、成为后世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唐初统治者改良政治,发展生产,形成了“贞观之治的太平局面。到开元年间,唐朝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文化发达,中外交流活跃,国力达到顶峰。此后,“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盛世景象结束。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与此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利弊兼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先后灭亡了辽和北宋。占据江南的南宋与金朝形成南北对峙。两宋时期,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城市和国内外贸易空前繁荣,四大发明技术的成熟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重大意义。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结束了中国境内长期割裂的局面,重建了大一统国家,对西藏实施行政管辖,

    25、版图超出汉、唐,并为东西方的交流创造了条件。(一)中国古代史课程内容04明朝大力加强君主专制,一度出现强盛局面。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但明朝政治上的僵化和腐败,东南沿海倭寇的骚扰,导致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明朝最终在农民大起义和东北满族进逼的双重夹击下崩溃。清朝入关后,经过一百多年的励精图治,发展为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面对世界形势的剧变,清朝统治者仍旧固守旧有的对内对外政策,古老的中国已落后于世界潮流。吏治腐败加剧了社会矛盾,人口增长使人均可耕地面积减少。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前期,内部民众起事不断,外部资本主义列强虎视眈眈,清朝已经走向衰亡的边缘。中

    26、国封建社会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逐步解体。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成就辉煌,对人类进步作出了伟大贡献。(一)中国古代史课程内容041.内容要求1.1史前时期通过了解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及其文化遗存,知道中国境内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活动;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T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一)中国古代史课程内容041.2夏商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通过了解甲骨文、青铜铭文、其他文献记

    27、载和典型器物,知道具有奴隶制特点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和“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通过黄帝内经和名医扁鹊,了解这一时期的医学成就;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一)中国古代史课程内容041.3秦汉时期通过了解秦朝统一、陈胜和吴广等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汉武帝的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

    28、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通过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知道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马迁与史记、蔡伦与造纸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的故事等。(一)中国古代史课程内容041.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1.5隋唐五代十国时期通过了解隋朝的兴亡、“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知道隋朝速亡和唐朝兴盛的原因;了解科举制度创建、大

    29、运河开通、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事,从制度、经济、文学艺术、民族交往、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认识隋唐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了解“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局面,认识唐末五代的社会危机。(一)中国古代史课程内容041.6辽宋夏金元时期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辽、宋、西夏的并立与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通过了解宋金之战、南宋偏安和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知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通过了解蒙古兴起和元朝统一,设立行省、宣政院等制度,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理解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城市和商业发展、科技创新、文学艺术成

    30、就和对外交流,认识宋元时期繁荣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岳飞、文天祥等人的英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通过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一)中国古代史课程内容041.7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加强皇权的举措,初步认识君主专制带来的社会弊端;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改革和全球性经济互动,初步认识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通过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事,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通过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在台湾的建制、册封达赖和班禅以及设置驻藏大臣等中央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各种举措,认识西藏地区、新疆地区、南

    31、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的领土,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认识明朝的科技成就及其影响;通过了解小说、戏曲的繁荣,知道明清时期文学艺术的特色;通过明末李自成起义,清中叶以来的政治腐败、故步自封和19世纪的国际局势,认识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危机。(一)中国古代史课程内容042.学业要求2.1能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现象,知道重大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2.2能够知道中国古代遗留至今的各类史料是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历史的证据,能结合语文、地理

    32、、艺术等课程的学习,初步理解古代史料的含义,尝试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3能够对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现象等形成合理想象,进行初步分析,认识其意义和影响。(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一)中国古代史课程内容042.4能够通过中国古代的经济、科技成就,了解生产力发展对政治、社会、文化变革的推动作用;通过古代历史上治乱兴衰的史事,认识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2.5能够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巩固和发展的重要历史意义;通过中国古代历史上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33、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和突出优势,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唯物史观、家国情怀)(一)中国古代史课程内容043.教学提示学生初学历史,需要培养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情境再现、问题引领、故事讲述和多样化的资源运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要注重对学生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从帮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教材,概括所学内容入手,进而指导学生解读史料,使学生逐步学会对史事进行分析。中国古代史的教学,要通过把握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及相关重

    34、要史事,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巩固和发展的过程展开。教师要把历代政权的分立与统一、中华民族的发展演变,理解为从区域到整体、从碰撞到交融的过程,引导学生初步学会分析重要史事间的因果关系,初步学会对史事进行评判。(一)中国古代史课程内容04中国古代史距离今天极为遥远,却又是学生学习历史最先接触的内容。因此,教师要尽可能以感性的、易于理解的、多种多样的呈现方式开展教学。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尝试创设帮助学生感同身受的历史情境,还应充分利用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历史遗址、古代建筑、古村落,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文化名城等,尽量发掘和利用网络资源及乡土历史资源。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史的过程中,可通过下

    35、列活动提升核心素养。学会计算历史年代,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制作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时间轴,编写简要的历史大事年表。观察并识读中国古代各时期的疆域图,从历史地图中辨识、获取重要的历史地理信息,并将历史地图中的信息与所学内容建立起联系。(一)中国古代史课程内容04尝试阅读古代的文献材料、图像材料,观察实物材料,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通过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考古工程,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知道考古发掘的成果是研究人类起源和了解古代社会的重要依据。尝试运用可靠的、典型的史料对历史问题进行论证,有根据地说明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看法。搜集与所学历史时期相关的图片,将历史图片进行分类,配上文

    36、字说明。在此基础上,开展“图说历史的活动,以板报、电子信息报、历史图集等方式进行交流。查阅、整理中国古代历史上对社会生产起促进作用的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的相关材料,组织一场微型的古代科技图片展,从而更好地理解科学技术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树立科技报国的崇高理想。(一)中国古代史课程内容04查阅相关材料,开展绘制历史人物画像、制作历史文物模型和历史文创作品等活动。在此基础上,布置相关的展览,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评比。查阅、整理中国古代历史上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等重大革新,以及屈原、卫青、霍去病、张衡、岳飞、文天祥、戚继光等杰出人物的相关材料,组织开展故事会。选择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或历史

    37、人物,在查阅史料的基础上,编写历史剧的脚本,分配角色,进行排练,成熟后在班级或校内演出。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溯源”的专题活动,搜集材料,了解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是怎样形成并演化的,探讨这些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观念以及相关的风俗习惯,通过传统节日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一)中国古代史课程内容04围绕中国古代历史上重大的、综合性的问题进行探究并展开讨论,如“中华文明5000多年历史的起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与巩固的重要意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古代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国古代史上历代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各历史时期

    38、的具体表现”等。通过探究与讨论,强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一)中国古代史课程内容04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重点叙述列强侵略中国,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列强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最终由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19世纪70年代以后,列强对华侵略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二)中国近代史课程内容04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

    39、族独立,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提倡“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民郁积多年反抗列强侵略义愤的总爆发,其英勇斗争客观上打乱了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步骤。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拉开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但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新文化运动冲击了旧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中国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

    40、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二)中国近代史课程内容04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先进分子中广泛传播,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为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进行工农武装革命,在农村建立根据地,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战场

    41、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终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二)中国近代史课程内容04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很大努力,但是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悍然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二)中国近代史课程内容041.内容要求1

    42、.1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通过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等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的主要史事,以及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初步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了解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了解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史事,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事,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二)中国近代史课程内容041.2辛

    43、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通过了解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行者早年的革命活动、武昌起义及中华民国成立的史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知道民国初期北洋军阀的统治;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知道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1.3近代社会生活变化通过了解张聲兴办实业的典型事例,知道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艰辛历程;通过了解开办京师大学堂、废除科举制度等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史事及民国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知道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曲折过程。(二)中国近代史课程内容041.4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通过了解五四运动的基本史事,理

    44、解五四精神的内涵,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通过了解陈独秀、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等史事,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理解伟大建党精神;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等国民革命的主要内容;知道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及性质;通过了解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毛泽东与朱德井冈山会师、古田会议等基本史事,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认识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通过了解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等艰难历程的史事,感悟长征精神。(二)中国近代史课程内容041.5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通过了解九一八事变、东北抗联、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

    45、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等史事,认识日本侵华的罪行,认识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的艰苦历程,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知道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孕育的抗战精神,认识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历史意义;通过了解中共七大,认识确立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大意义。1.6人民解放战争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史事;通过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知道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

    46、主要原因,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二)中国近代史课程内容04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2.学业要求2.1能够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基本线索,以及中国近代历史上重要的事件、人物、现象等,知道这些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2.2能够初步阅读和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史料,并运用这些史料分析近代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认识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对外反抗列强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知道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3认识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

    47、的优良传统;认识和感悟五四精神、伟大建党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等,继承革命传统,培养优良作风。(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二)中国近代史课程内容04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重点叙述列强侵略中国,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列强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最终由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19世纪70年代以后,列强对华侵略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二)

    48、中国近代史课程内容042.4通过学习近代历史,知道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性,认识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学习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而英勇斗争的精神,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3.教学提示在中国近代史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归纳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判断。中国近代史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基本史事,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中国遭受列强侵略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不屈不挠斗争的历史,更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二)中国近代史近代的史料更

    49、为丰富多样。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运用近代的文字资料、影像资料等再现历史的情境,如历史的场景、人物的活动等,使学生观察、感受近代历史的真实情况;要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如历史报刊、历史论著、历史照片、历史绘画、历史影片、历史实物等,特别是用好红色资源,如革命遗址遗迹、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等;要重视与近代历史有关的乡土资源和口述史资源的利用。学生在学习中国近代史的过程中,可通过下列活动提升核心素养。观察并绘制近代历史地图。根据不同的学习主题,观察形势图(如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绘制示意图(如19世纪末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示意图)、路线图(如红军长征路线图),展示绘制出的历史地图,解说图中的历史

    50、信息。(二)中国近代史课程内容04举办革命故事会,讲述中国近代历史上英雄人物的故事,弘扬革命精神。观看近代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撰写观后感,进行交流。举办近代革命歌曲演唱会,通过演唱,感受近代革命历史发展的脉动,讴歌革命精神,陶冶革命情操。进行近代历史的实地调查,如参观考察革命遗址遗迹,通过走访、调查,搜集与近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相关的材料等,整理信息,形成调查报告,汇报并交流。围绕近代历史上的革命精神,如五四精神、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举办革命精神研讨会,探讨革命精神的内涵、意义及影响,交流学习体会。(二)中国近代史课程内容04比较近代


    注意事项

    本文(新版《2022版历史新课标》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PPT.ppt)为本站会员(一起前进)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