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普说明文科普说明文 所谓科普说明文,就是以所谓科普说明文,就是以介绍科学技术知识为目的介绍科学技术知识为目的而而对某方面对某方面 的的科学科学知识知识 进行进行 说明说明 的文章。的文章。 常见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引资料、作比较、打比方、摹状举例子、下定义、引资料、作比较、打比方、摹状貌、列数字、分类别、列图表、作诠释貌、列数字、分类别、列图表、作诠释等。等。 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但也使用描写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但也使用描写 叙述叙述 议论等手法。议论等手法。 语言特点语言特点 : :
2、简明简明 确切确切 通俗通俗 生动。生动。梁梁思思成成 梁梁思思成成(1 19 90 01 11 19 97 72 2),广广东东新新会会人人,建建筑筑学学家家、建建筑筑史史学学家家、建建筑筑教教育育家家。1 19 90 01 1年年出出生生于于日日本本东东京京,1 19 97 72 2年年1 1月月病病逝逝于于北北京京。他他是是中中华华人人民民共共和和国国国国徽徽的的主主要要设设计计人人,并并领领导导和和参参与与了了人人民民英英雄雄纪纪念念碑碑的的设设计计,创创办办了了清清华华大大学学建建筑筑系系。梁梁思思成成在在建建筑筑理理论论上上有有突突出出建建树树,在在古古建建筑筑保保护护等方面也做出
3、了重要贡献。等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走进作者 梁梁思思成成编编写写的的中中国国建建筑筑史史一一书书,第第一一次次对对中中国国古古建建筑筑特特征征及及其其发发展展历历程程做做出出系系统统的的论论述述。梁梁思思成成从从2 20 0世世纪纪5 50 0年年代代起起,热热情情宣宣传传祖祖国国建建筑筑遗遗产产,撰撰写写北北京京都都市市计计划划的的无无比比杰杰作作我我国国伟伟大大的的建建筑筑传传统统与与遗遗产产中中国国建建筑筑的的特特征征等等文文。他他十十分分重重视视吸吸取取古古建建筑筑的的精精华华以以创创造造具具有有民民族族特特征征的的新新建建筑筑,写写有有中中国国建建筑筑与与中中国国建建筑筑师师建建筑
4、筑创创作作中中的的几几个个重重要要问问题题进进一一步步探探讨讨建建筑筑中中的的美美学学问问题题等等文文,著著有有营营造造法法式式注注释释等等专专著著。有有梁梁思思成成文文集集4 4卷,梁思成全集卷,梁思成全集9 9卷。卷。走进作者 本文发表于本文发表于19541954年年1 1月。建国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月。建国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19501950年年5 5月月7 7日梁思成发表了日梁思成发表了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19531953年年,在极,在极“左左”思想影响下
5、,一些人主张扫除北京古建筑和古城思想影响下,一些人主张扫除北京古建筑和古城墙为此,梁思成奔走呼吁:墙为此,梁思成奔走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格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一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在北京城墙存废的辩论会上他。在北京城墙存废的辩论会
6、上他说,拆城墙如同抽他的筋、剥他的皮一样他曾向中央政府谏言说,拆城墙如同抽他的筋、剥他的皮一样他曾向中央政府谏言,力主在北京城的西面建座新城作为政府所在地,这样便可以,力主在北京城的西面建座新城作为政府所在地,这样便可以完整地保留全部老北京城。然而,他的呼吁无济于事,他的建完整地保留全部老北京城。然而,他的呼吁无济于事,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并蒙受不公正对待城墙被拆了,能代表老北京议没有被采纳,并蒙受不公正对待城墙被拆了,能代表老北京的城楼和牌坊也被拆除了。的城楼和牌坊也被拆除了。背景介绍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显著特色中国建筑中国建筑 的的 特征特征研究方向研究
7、方向探究重点探究重点交代了作者研究和写作的范交代了作者研究和写作的范围围给人一种气宇轩昂之感,给人一种气宇轩昂之感,表现了作者作为一代建筑表现了作者作为一代建筑宗师开阔的宏阔视角和自宗师开阔的宏阔视角和自豪的民族情感豪的民族情感 第一部分 (1-2段) : 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两大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 第二部分 (3-13段): 介绍中国建筑的九大基本特征 。 第三部分 (14-17段) :探讨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 。 第四部分 (18-20段): 提出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并提倡我们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 。整体阅读课文,理清行文结构整体阅读课文,理清行文结构:从地域分布和历史
8、跨度方面说明中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国建筑的影响。1 1、体系独特、体系独特 2 2、分布广阔、分布广阔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1 1、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哪些特征属于结构特征?哪些特征属于装饰开的?哪些特征属于结构特征?哪些特征属于装饰特征?特征? 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总体特征结构特征装饰特征的顺序展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总体特征结构特征装饰特征的顺序展开的。开的。 其中(三)(四)(五)属于结构特征,(六)(七)(八)(九)属于装其中(三)(四
9、)(五)属于结构特征,(六)(七)(八)(九)属于装饰特征,而(一)(二)因为是从总体上来谈中国建筑的,既涉及结构特征,也涉饰特征,而(一)(二)因为是从总体上来谈中国建筑的,既涉及结构特征,也涉及装饰特征。及装饰特征。 讲讲立体构成立体构成,单个的,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作作诠诠释释 台基台基 房屋房屋 屋顶屋顶中国建筑的特征(一)中国建筑的特征(一):个体建筑的:个体建筑的立体构成立体构成 一一“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如筑物以及
10、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如回回廊、抱厦、厢、耳、过厅廊、抱厦、厢、耳、过厅等等,围绕等等,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庭院或或天井天井建造而成建造而成的。在这种布置中,往往的。在这种布置中,往往左右均齐对左右均齐对称称,构成显著的轴线。,构成显著的轴线。 中国建筑的特征(二)中国建筑的特征(二):群体建筑的:群体建筑的平面布平面布局局 说明方法:说明方法:举例子举例子、打比方打比方 台基台基 房身部分是以木材做房身部分是以木材做立柱立柱和和横梁横梁。每。每一付梁架有两根立柱和两层以上的横梁。每一付梁架有两根立柱和两层以上的横梁。每两付梁架之间用两付梁架之间用枋、檩枋、檩架在屋架或山墙上面架
11、在屋架或山墙上面用来支持椽子或屋面板的长条形构件。两柱用来支持椽子或屋面板的长条形构件。两柱之间也常用之间也常用墙壁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用以隔,但墙壁并不负重,用以隔断内外,或分划内部空间而已。断内外,或分划内部空间而已。 中国建筑的特征(三)中国建筑的特征(三):群体建筑的:群体建筑的结构方结构方法法 说明方法:说明方法:举例子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台台基基 凉亭凉亭 门窗门窗 檩架檩架 横梁横梁 “拱拱”是是“弓形弓形短木短木”,斗是,斗是“斗斗形方木块形方木块”,它们,它们组合起来称组合起来称“斗拱斗拱”。它不但可。它不但可“用用以减少立柱和横以减少立柱和
12、横梁交接处的剪力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还具有装饰作用。用。 摹摹状状貌貌 下下定定义义 列列图图表表 举举例例子子中国建筑的特征(四)中国建筑的特征(四):房屋斗拱的:房屋斗拱的作用作用斗拱斗拱中国建筑的特征(五)中国建筑的特征(五):举折,举架举折,举架的的作用作用 举折,举架举折,举架:梁架上的梁是多层的梁架上的梁是多层的;上一上一层总比下一层短层总比下一层短;两层之间的矮柱两层之间的矮柱(柁、墩柁、墩)总总是是逐渐加高逐渐加高的。的。 说明方法:说明方法:摹状貌、下定义摹状貌、下定义 举折、举架举折、举架 把中国建筑的屋顶的美观的其他体系把中国建筑的屋顶的美观的其他体系建筑中的
13、屋顶的草草处理、生硬无趣进行比建筑中的屋顶的草草处理、生硬无趣进行比较,突出中国匠师的智慧与匠心。同时引用较,突出中国匠师的智慧与匠心。同时引用诗经中的诗句证明这种设计由来已久。诗经中的诗句证明这种设计由来已久。并是我们民族的并是我们民族的中国建筑的特征(六)中国建筑的特征(六):房屋的:房屋的屋顶屋顶 说明方法:说明方法:作比较、引用作比较、引用 这就是比较、引用两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 屋顶的装饰作用屋顶的装饰作用 从从着色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指出“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
14、,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绘来装饰木架部件。中国建筑的特征(七)中国建筑的特征(七):房屋的:房屋的色彩色彩 说明方法: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列图表举例子、作比较、列图表 内部色彩内部色彩 外部色彩外部色彩 在木结构建筑中,所有在木结构建筑中,所有构件构件交接交接的部分都大半露出,在它们外表形狀的部分都大半露出,在它们外表形狀上稍稍加工,使成建筑本身的上稍稍加工,使成建筑本身的装饰部装饰部分分。它们都是结构部分,经过这样的。它们都是结构部分,经过这样的加工而取得了高度装饰的效果。加工而取得了高度装饰的效果。 中国建筑的特
15、征(八)中国建筑的特征(八):建筑的建筑的装饰部件装饰部件 说明方法:说明方法:举例子、列图表举例子、列图表瓦当瓦当脊吻脊吻门门 环环中国建筑的特征(九)中国建筑的特征(九):建筑的建筑的用材用材 在建筑材料中,大量使用有色在建筑材料中,大量使用有色琉璃砖瓦琉璃砖瓦;尽量利用;尽量利用各色油漆各色油漆的装的装饰潜力。木上刻花,石面上作装饰饰潜力。木上刻花,石面上作装饰浮雕,砖墙上也加浮雕,砖墙上也加雕刻雕刻。这些也都。这些也都是中国建筑体系的特征。是中国建筑体系的特征。 说明方法:说明方法:作诠释作诠释 浮雕浮雕 琉璃琉璃中国建筑的特征中国建筑的特征中中国国建建筑筑的的特特征征概概说说(自自成
16、成体体系系) 立体构成立体构成分分说说(九九大大特特征征) 结构方法结构方法 斗拱斗拱风风格格(文文法法词词汇)汇) 屋顶屋顶 平面布置平面布置 色彩色彩 构件构件 用材用材 举折,举架举折,举架小结小结 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给读者一个明晰的印象。上的解释,给读者一个明晰的印象。 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文法”和和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可译性”问题问题 ? 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助语言文字中“文
17、法”的术语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的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的规则。这种“文法”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 在具体建筑上,既与众不同 了中国建筑的一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如兄弟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作用:以兄弟关系来比喻中国周边国宾的建筑与吕国中心地区的建筑的关系 ,形象 地说明 了它们属于 一个体系,从而体现中国建筑体系 的影响力已超出国宾界限。 两
18、柱之间也常用墙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作用:以“帷幕”比喻墙壁,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中墙壁的作用,即“隔断内外”“划分内部空间”,而不是担负承重的任务。 建筑的“文章”也因不同的命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作用: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体裁的大小的感觉体验,来体会建筑规模的不同,恰当明了。 课文有哪几处采用的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找出来,并说明其作用。合作探究1、作者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 文章介绍中国建筑的必大特征及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并不仅仅要人们了解其特征的风格和手法,而是要告诉人们中国建筑风格
19、独特,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瑰宝之一,启迪人们人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2、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简要分析。 本文为科学小论文,为引起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兴趣和热情,作者在行文时下了很多功夫。 (1)写法: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本文集科学性与知识性于一体,抓住中国建筑的鲜明特征,准确明白地向读者介绍 了科学知识,达到了使记者有所“知”的目的。确定了合理的说明顺序。本文采用先总后分、先主后次的逻辑顺序来介绍 中国建筑基本特征,很容易使读者接受。 (2)语言:语言简洁、准确、严谨。本文在选词、造句方面力求精练,如骊特征突出部分用“
20、最显著”“最重要”“最大胆”等修饰语加以界定。用语生动活泼。运用恰当的比喻、引用,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 (3)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为了将意思表达清楚,作者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打比方、作比较、作诠释、举例子等等。 3、学习本文后,你对中国建筑与中华文化的相关发表怎样的理解?可查阅有关资料,作简要探究。?可查阅有关资料,作简要探究。 观点一:中国建筑源远流长的历史深深地烙印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印迹。如:中国建筑的主体部分是坐北朝南,这与中华文化中的以“南面”为尊相应。又如:中国建筑群落的组成一般左右对称,这体现了中华文化中的中庸之道的“不偏不倚为之中”的特点。 观点二:中国建筑体现着“中庸”思想,表现为不求外显而求内涵的特点。中国建筑往往把精华放在最里面,最后面,而前面则只是最朴质的墙。庭院深深深几许,精彩之处全在这一层层的化解之中。“中庸”思想决定了中国建筑必然要选择这种重感悟、重内涵的建筑布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