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书 愤愤陆陆 游游学习要点学习要点一、知识一、知识 1.掌握“书”“那”“斑”等词语。2.了解“伯仲”文化常识二、能力二、能力 1.鉴赏炼字 2.鉴赏用典 3.鉴赏诗歌围绕中心写作的特点。三、情感及价值观三、情感及价值观 培养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铁铁马马秋秋风风大大散散关关走近作者走近作者陆游(11251210),南宋文学家,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
2、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数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放翁词渭南词等数十个文集传世。制制待待陆了解背景了解背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朗读诗歌
3、,初步感知朗读诗歌,初步感知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楼船:中国古战船,因船高首宽,外观似楼,而得名。楼船夜雪瓜洲渡楼船夜雪瓜洲渡位于扬州市古运河下游与长江交汇处,距扬州市中心15km,镇江金山寺隔江相对。大散关为周朝散国关隘。中国关中四关之一。位于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自古为“川陕咽喉”兵家必争之地。秦汉时期(前206年),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从此经过。三国曹操西征张鲁亦经由此地。据陈寿三国志记载:“(建兴六年)春,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 因其扼南北交通咽喉。词句理解
4、词句理解书(写)愤(懑)早岁那(即“哪”)知世事(抗金)艰,中原(沦陷金人区)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陆游任镇江府通判,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亲率水兵乘楼船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但不久兵败符离,收复化为泡影。),铁马(战马)秋风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当时宋金西部边界)。(王炎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谋划恢复中原之事。陆游入其军幕,曾亲临大散关前线,研究抗敌策略。但不久王炎调回京城。收复愿望又一次落空。)塞上长城(守边的将领。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空自许,镜中衰(老)鬓已先斑(黑中有白)。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
5、,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真名世(名传后世),千载谁堪(能)伯仲(兄弟,不相上下)间!前两句写年轻气盛,壮志豪情,有收复之志。三四句写早年战斗生活情景,虽然“气如山”,但却暗含“世事艰”。五六句写结局,壮志未酬,年事已高。七八句慨叹诸葛亮出师一表,建功立业,名垂后世,更显个人壮志难酬之愤懑。局部鉴赏局部鉴赏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试指出“空”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空”,徒,白白。1.表明自己壮志未酬,2.抒发
6、失落愤懑之情,3,照应上文“那知世事艰”。尾联采用了什么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用了诸葛亮出师表的典故。1.赞叹诸葛亮受重用,名垂后世2.抒发功业无成之愤懑,3.暗讽当世无诸葛亮般建功立业人才。整体探究整体探究请分析全诗是怎样写“愤”的?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前半叙往事,后半叹难酬,皆为“书愤”。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意图恢复中原,虽“气如山”而自己“那知” “世事艰” ,初显“愤”。“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早年经历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但不论操练抗金还是欲图北征,都成泡影,表面辉煌恰与“有心杀贼,无
7、力回天” 形成鲜明对比,暗含愤懑。第三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岁月流逝,壮志未酬,年事已高,一个“空”一个“已”,失落,无奈,惆怅,伤痛,满是悲怆,非诗人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人,世事磨人,更为郁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受重用, 建功勋,传后世,“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一赞诸葛,表达羡慕之情,表示自己也想如他一般为国效力,建功立业,恢复中原,二则对比,慨叹“世事艰”,自己未能如愿,深感遗憾,三则贬斥朝野上下碌碌无为力主妥协乃至投降,个人遗憾,对现实不满,全都凝结为一个字:愤!拓展阅读拓展阅读示儿示儿陆游死去元知万
8、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 注释注释示儿:写给儿子们看。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但:只是。悲:悲伤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同:统一。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北定:将北方平定。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家祭:祭祀家中先人。无忘:不要忘记。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译文译文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创作背景创作背景示儿为陆
9、游的绝笔诗,作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1210年元月)。此时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赏析赏析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一首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表明诗人即将离开人
10、世,就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悲哀凄凉之心情。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平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元”“空”二字更加强劲有力,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第二句“但悲不见九州同”描写诗人的悲怆心境。此句诗意是诗人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表明自己心有不甘,因为“不见九州同
11、”。“悲”引擢文盟字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哀、遗憾之情。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最后一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父亲,表达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诗人在写此诗的十一年以前,叹息过“死前恨不见中原”,在热烈地期待着旧业的
12、光复。直到临终之际,诗人仍然抱有这样坚定的信念,宋朝的抗敌部队要挥戈北上,赶走敌人,收复失地,平定中原。这对于诗人自己,当然是看不到了,只有后代的儿孙们能看到。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当皇朝的军队收复中原的时候,不要忘记把“北定中原”这个大好的消息告诉诗人,以求了结一桩重大的心事。此诗“悲壮沉痛”,“可泣鬼神”,歌颂陆游爱国精神光照千秋。用笔曲折,行文多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十一月四
13、日风雨大作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一其一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其二其二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注释溪柴:若耶溪所出的小束柴火。蛮毡:中国西南和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出产的毛毡,宋时已有生产。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器:“蛮毡出西南诸番,以大理者为最,蛮人昼披夜卧,无贵贱,人有一番。”狸奴:指生活中被人们驯化而来的猫的昵称。僵卧:直挺挺地躺着。这里形容自己穷居孤村,无所作为。僵,僵硬。孤村:孤寂荒凉的村庄。不自哀:不为自己哀伤。思:想着,想到。戍(sh)轮台:在新疆一带防守,这里指戍守边疆。戍,守卫。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是古代边
14、防重地。此代指边关。夜阑(ln):夜深。风吹雨:风雨交加,和题目中“风雨大作”相呼应;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风吹雨”也是时局写照,故诗人直到深夜尚难成眠。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冰河:冰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区的河流。译文译文其一其一天空黑暗,大风卷着江湖上的雨,四周的山上哗哗大雨像巨浪翻滚之声。溪柴烧的小火和裹在身上的毛毡都很暖和,我和猫儿都不愿出门。 5 其二其二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背景背景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
15、89年)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一说69岁),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鉴赏鉴赏第一首诗主要写十一月四日的大雨和诗人之处境。前两句以夸张之法写大雨瓢泼,其声响之巨,描绘出黑天大风大雨之境,很是生动,波涛汹涌之声正与作者渴望为国出力、光复中原之心相印。后两句转写近处,描写其所处之境,写出作者因天冷而不思出门,其妙处是把作者的主观之感和猫结合一起写。这首诗也道出了作者处
16、境悲凉。 5 第二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是南宋时代的民族正气。诗的开头两句,意思紧密相联:“僵卧孤村不自哀”叙述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前后照应,形成对比。“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年迈,写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写常在床蓐;“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村”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种
17、悲哀的气氛,让人十分同情。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贫病凄凉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值得悲哀之处;诗人自己尚且“不自哀”,当然也不需要别人的同情。但他需要理解,理解他终生不渝的统一之志,理解他为这个壮志奋斗的一生,理解他的满腔热血、一颗忠心,就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精神状态。这两句诗是诗人灵魂和人格的最好说明,山河破碎,国难当头,自有“肉食者谋之”,诗人不必多此一举。另外,诗人正是因为“喜论恢复”、热心抗敌才屡屡受打击,最后才罢官闲居的。作为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他一生问心无愧,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而今后国运如何他可以毫不负责。
18、其次,虽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诗人作为年迈多病的老人也已不能承担报国杀敌的义务了。作为一个既无责任也无义务的七旬老人仍有“为国戍轮台”的壮志,这就让人肃然起敬慷慨扼腕。相比之下,那些屈辱投降的达官贵人和苟且偷生的人,他们承担着责任和义务却无心复国,显得渺小和可鄙。“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两句。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幻化出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而且“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这也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