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印象主义批评中国印象主义批评(一)李健吾(一)李健吾咀华集咀华集(二)(二)“九叶派九叶派”诗人唐湜诗人唐湜意度集意度集一、印象主义批评:一、印象主义批评:1、是一种依据审美直觉,专注文学作品的审美特性,表现批评家自我的主观印象和瞬间感受的批评方法。印象主义批评于十九世纪末, 二十世纪初在西方一度盛行。2 2、基本主张:基本主张:批评是灵魂在杰作中的探险活动 这是西方印象主义批评的主要观念.十九世纪末,法国的法朗士明确提出了印象主义批 评的基本理论,他明确反对文学批评追求判断,理性和严谨,主张批评家对作品的主观 印象就是批评的基础.批评就是对作品韵味的意
2、会和体悟,强调直觉和瞬间反应,用语也多有象征,比喻,但其表述是条理清楚, 充满哲理的。3、印象主义批评的操作方式: 以主体情感性与创造性为思维基点:印象主义批评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在批评活动中表现出强烈的批评主体意识.印象主义批评认为,批评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批评家就是艺术家.在进行批评活动时,不单要有情感的投入和体验,还要自由地舒展自己的个性,将自己的独特感受,内心体验,个性气质融入批评过程中去,这种充满个性化的批评才是真正的文学批评.用艺术家的标准要求批评家的做法是印象主义批评的一个特点. 以直觉感悟为思维方式,印象主义批评崇尚审美直觉,他们认为批评就是主体面对作品时的直观感受和瞬间反应.印象
3、主义批评家对文学批评中的理性认识持排斥态度,尤其反对用一些抽象,理性的批评规则批评作品.诗化的传达,印象主义批评既不重判断,也不重分析,而注重批评家审美印象的描述,这种印象的描述,只能以文学的方式进行.批评家将自己的理解溶解于感觉之中,不显露出理性的筋脉,带有鲜明的诗人气质和直觉方式,他们的批评过程就是感受美,颂扬美,创造美的过程.二、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现代中国式的印象主义文学批评指中国现代三十年间出现的印象式文学批评,它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史上自成一家,在理论和实践上从肯定作者和批评者心灵与个性的自由性方面来强调艺术本身的自足,用一种印象主义的方式简历了独立的审美领域,与西方印象主义的方式建
4、立了有个人特色的批评阐释模式。他们的文学批评观点都颇为相近,坚持在作家、作者、作品读者(批评的读者)这四个维度之间保持平等、宽容、温和的理念,重视批评家的主体功能和审美直觉,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进行灵魂的探险,将对象特征具象化,形成与审美直觉的互动,进而采取“以诗赏诗”式的表述方式使文学批评本身也成为一篇美文。主要有李健吾、沈从文、梁宗岱、唐湜等。三、李健吾咀华集1、简介:笔名刘西渭。近代著名作家、批评家、戏剧家。从小喜欢戏剧和文学。193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文学院外文系。1931年赴法国巴黎现代语言专修学校学习,1933年回国。著有长篇小说心病等、译有莫里哀、巴尔扎克等名家的作品,批评
5、集咀华集、咀华二集。2、他的象征主义批评:批评是一种艺术的批评:他认为批评不是对作品进行剖析、肢解,更不是套用空洞的理论或外在政治观念将其作为相互攻讦的工具,而是全身心投入进作品,以自我的存在去感悟、拥抱另一个存在。批评是自我的表现,批评和创造具有一样的价值,是一门独立的艺术,是一种积极的精神创造,具有自己独立的价值。批评家要有艺术的感受力和领悟力,要懂得创作的心灵过程。批评是一种人性的批评:批评是寻求灵魂与灵魂的遇合,因此这其实是一个对人认同的过程,进一步潜沉到作品的深层,直逼作家的灵魂,潜心默察,秉烛发微,以求把一颗活动的灵魂赤裸裸推呈出来。发现真实的“人性”,从而深化对整个人生、宇宙的认
6、识。而批评的目的既是在探讨别一个人性,也是在建立自己的人性。从而扩大他的人格,增深他的认识;提高他的鉴赏,完成他的理论。批评是一种宽容的批评:他认为一个批评家,明白他的使命不是摧毁,不是和人作战,而是建设,而是和自己作战。批评家以宽容的态度,同情的心情、怀着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怀着对自我的认识和理解来从事批评。他认为许多批评家常常把一个作者由较高的地方揪下来,揪到批评者自己的淤泥坑里。李健吾鼓励批评家应该不奢求,也不妄许,在批评上,尤其甚于在财务上,他要明白人我之分。批评是一种体验和感悟的批评:李健吾强调文学批评是批评家立足于感性直觉印象的审美把握过程。他是第一个把体验与感悟的观念引入批评,并
7、上升为批评的内在方法。他强调进行体验和感悟的批评,认为文学批评要有本己的投入和参与,而不是对自我的剥夺和丧失。没有足够的审美感受与体验,很难对文学做出有真知卓见的认识与判断。文学以感性形象形态存在,必然地表现为直觉方式。艺术形象的意义往往只是在直觉的瞬间才被活现出来。四、唐湜意度集1、简介:原名唐扬和,九叶派诗人和评论家。1920年生于温州杨府山途村的一个书香门第,1943年考取浙江大学外文系,开始真正的诗艺探索。后来参与诗创造的一些编辑工作,经常往来于上海和杭州。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外文系,五十年代在北京的戏剧报工作,1958年被错划右派,1961年从北大荒回到温州,先在永嘉昆剧团作临时
8、编剧,文革期间在温州房管局下属的一个修建队干体力活,期间笔耕不辍。出版的诗集有骚动的城、飞扬的歌和历史叙事诗海陵王等、评论集意度集。2、他的文学批评观点和方法:唐湜的评论完全是散文化的,感性化的,用“诗”来评诗,钱钟书称他的意度集,“继咀华而起,有青出于蓝之概”。他学习和继承了李健吾的批评方法上,构建了一套了属于自己的诗歌批评话语。“个人化”的批评色彩:他认为是一次感情的旅程,是一次精神的实验,是一次自我人格的锻炼和淬火的过程。文学评论,是要求完全主观化和个人化的,这种理论虽然没有在他的论著里明确提出,但是其“个人化”,“主体化”的倾向已经相当明显。尤其在对四十年代的“新生代”诗人,如陈敬容,唐祈,穆旦,莫洛等的评论中,唐湜提出了自己极富“个人化色彩”的评论。“三棱镜”:唐湜作出了“三棱镜”的比方,表面化的抒情,就如生活的各色阳光照射到一张平面镜上,只是一种光线的复制,是生活浮薄表面的再现。而三棱镜则折射了生活的光和色,将生活通过人性的三棱镜凝定,过滤,变化,重新聚合,体现出来的是凝固着个人性格特征与气质的生活特质,是每个人眼睛里特有的那一个形象,是那种个人化的,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