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景抒情散文写景抒情散文 写景抒情散文是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作者独特情感以及生活体验的一种散文形式,融情入景、寓情于景是其基本特征。写景和抒情是这类散文的两个要素,或由情而景,或由景而情,都是构思行文时通常采用的方法。 1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么一句话:这个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去观察生活、观察事物,自然能够感触到景物的内在气质,并以此传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段著名的文学佳话,说的是现代散文名家朱自清和俞平伯同游秦淮河,都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题作文,结果俩人写得风格迥异,各有千秋。面对怡人的秦淮美景,二人的感受却
2、不相同:朱自清很迷恋,俞平伯却感觉到陌生。他们都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去感受,从而有了不同的情感体验。 2描写景色要抓住重点,层次分明;表达情感要融情入景。如何描写景物,如何在景物描写中充分寄托情感,这是这类散文写作的难点。再说这两篇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和俞平伯两位先生在景色描写的处理上是各有侧重的。既然是游览秦淮河,那么眼里见到的景色是非常多且杂的。描写什么景色,怎么描写呢?朱自清先生选择的景物是船、水、桥,而俞平伯先生选择的则是船、桥、灯火、灯影。选择的景物不同,但是描写得都层次分明,自成一体,按照时间顺序娓娓道来。不同的景物表达出的情感是截然不同的,所以读者从朱自清先生的文章
3、中感觉到的是对秦淮河的感性迷恋,而从俞平伯先生的文章中,感受到的则是其对古今秦淮河差异的冷静反思。 3要充分运用表达技巧,写活景物。在描写景物时,可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技巧来状摹景物,把美的感受巧妙地传达给读者。在句式上,可以长短句结合,营造出节奏美和韵律美。在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有这样一段:“我这时被四面的歌声诱惑了,降服了;但是远远的、远远的歌声总仿佛隔着重衣搔痒似的,越搔越搔不着痒处。我于是憧憬着贴耳的妙音了。”这样的描写,将我们带入了当时的情境中,不自觉地引发了我们的联想。而在俞平伯的文章中:“小船儿载着我们,在大船缝里挤着,挨着,抹着走,它忘了自己也是今宵河上的一星
4、灯火。”用几个动词,就巧妙地传达出了独特的意境,形象生动,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 废园外 巴金 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又到了这里来了。 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 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 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倒塌了。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
5、色。花还在盛开,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中年的。是的,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因为花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八月十四日的惨剧。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不到一刻钟的功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 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我回头看,没有人。这句话还是几天前,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 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在那个中了
6、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人们还在那里挖掘。远远地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吧。那个中年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 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我不认识这位小姐,我甚至没有见过她的面颜。但是望着一园花树,想到关闭在这个园子里的寂寞的青春,我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搔着似的痛起来。连这个安静的地方,连这个渺
7、小的生命,也不为那些太阳旗的空中武士所宽容,两三颗炸弹带走了年轻人的渴望。炸弹毁坏了一切,甚至这个寂寞的生存中的微弱的希望。这样地逃出囚笼,这个少女是永远见不到园外的广大世界了。 花随着风摇头,好像在叹息。它们看不见那个熟悉的窗前的面庞,一定感到寂寞而悲戚吧。 但是一座楼隔在它们和防空洞的中间,使它们看不见一个少女被窒息的惨剧,使它们看不见带泥的腿。这我却是看见了的,关于这我将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夜色降下来,园子渐渐地隐没在黑暗里。我的眼前只有一片黑暗。但是花摇头的姿态还是看得见的。周围没有别的人,寂寞的感觉突然侵袭到我的身上来。为什么这样静?为什么不出现一个人来听我愤慨地讲述那个少女的故事?
8、难道我是在梦里? 脸颊上一点冷,一滴湿。我仰头看,落雨了。这不是梦,我不能长久立在大雨中,我应该回家了。那是刚刚被震坏的家,屋里到处都漏雨。 1941年8月16日在昆明 【赏析】在文中,作者依据自己的强烈爱憎感情剪取了大片红花绿叶, 并把这些随笔点染在废墟映衬的小景下, 深深嵌入作家起伏不定的情感波纹中,于是景语也就具有了动人心魄的情感力量。 字里行间混合着美丽、忧伤、惨痛、复仇的复杂心绪。文中虽没有一句直接控诉的话,但那凄苦哀愁的氛围却那样地震颤人心。巴老赋予园中花以人之情感,在更高层次上表现了日本侵略者的凶残“连这个安静的地方,连这个渺小的生命,也不为那些太阳旗的空中武士所宽容。两三颗炸弹
9、带走了年轻人的渴望。炸弹毁坏了一切,甚至这个寂寞的生存中的微弱的希望。”心痛,痛心啊!最可恶的日本侵略者,对他们怎么能用“宽容”一词,他们乃是地球上最凶残的兽类。他们的炸弹不是“带走”,而是“夺走”了年轻人的渴望。 江南好 李 松 古人皆道“江南好”,好的是那深门叠院藏翠,是那映水朱窗半启,好的是那花谢花飞韵事,是那暗庐淡茶飘香。 小窗幽径处,几丛花、几群鸟、几区亭、几拳石、几池水、几片闲云,这是江南的美景。 居山中,听溪声、涧声、竹声、松声、禽声、幽壑声、落花声,声声入耳,这是江南的乐章。 净几明窗下,一轴画、一张琴、一只鹤、一壶茶、一炉香、一部法帖,这是江南的闲情。 处闹市,观春风扶柳、莲
10、叶田田、菊傲霜枝、疏梅映月,但看花开花落,不言人是人非,这是江南的风度。 斑竹半卷,惟我道心清似水;黄粱一梦,任他世事冷如冰:这是江南的魅力。 这就是我的水墨江南。 我眷念我的水墨江南。 在那阴雨连绵的日子里,着一袭长裙,撑一把油纸伞,独自徘徊在那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去看那烟雨江南。看飞鸟在斜风细雨里低低地掠过,用纤纤玉指掬一捧屋檐下的雨滴,呼吸着湿润的空气里花草和泥土以及雨的气息,我迷醉在诗情画意的江南。 在那荷花初绽的清晨,荡一叶扁舟,随波逐流,看那湖光粼粼,菱花点点,荷叶田田。舟行水上,搅碎一湖霞光。晚上回来,感受李清照“误入藕花深处”的情趣,好不诗意。 斜倚在低矮的屋檐下,看那似水的村
11、姑在河边浣衣打闹,看那清秀的少年提着竹篓从远处走来,看那莺飞蝶舞,看那燕子在梁间呢喃,想起王维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想起林徽因的“你是日,是暖,是梁间的燕子呢喃,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江南,栖居在这方灵秀的土地上,即使做一个山野樵夫甚至是一个农家主妇,也知足啊。行走山水间,但看云起时,连脚步都是诗意的。 在江南,我常常想起杭州孤山上“梅妻鹤子”的林和靖,想起当年西湖上“男的腰缠万贯、女的国色天香”的一对璧人我常常看那桃谢春红,风消夏长,虫唧秋残,雪降冬至,看四季景失景至,也不枉虚度年华啊! 江南,我的精神家园,我在这里找到了自然的平淡,心灵的宁静。 【赏析】这篇文章写江南,所选取的景物
12、很多,尽管寥寥几笔,写每一处景物,但都给人过目不忘的感觉。因为本文情景相融,因为本文写得真实,因为本文写得新颖,如“江南,我的精神家园”就将一般的借景抒情的散文升华为精神沐浴的佳品,文末简笔勾勒了作者宁静心境。 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诗歌除外,文体自选。 灯再亮,光照也有边缘,甚至还有照不到的地方;但有些时候,灯光不是用来照亮的,而是用来引路的。 思路点拨:这是一则比喻型材料,以复句形式呈现。前半句讲述的是灯的基本属性,即能发“光”,但有照不到的地方。由此可见,“灯”对于人有益处但不是全能的,有其局限。后半句是一个转折,很显然,命题者的意图是强调后者,即灯的“引路”作用,着重于精神层面。“灯”这个喻体可指希望、温暖、光明、爱、智慧、信仰、信念、帮助等,具有这些特点的人或事物,均可看作人生的指路明灯,引领我们成长。在具体写作过程中,可以借“灯”照明的特点,描写有关灯的景色,然后写给予“我”的关爱、教育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