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错题专练第三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三首诗都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关,分别是春节、清明节和重阳节。元日描绘了春节风俗及人们欢庆春节的盛大场景;清明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清明时节,孤身行路时的感受和心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诗人用“每逢佳节倍思亲”高度概括了自己怀乡思亲的感情。纸的发明叙述了没有纸之前人们用文字记录事件的不便以及纸的发明过程,说明中国的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赵州桥是一篇说明性文章,课文的第2、3自然段是重点部分,介绍了赵州桥坚固、美观的特点。赵州桥外形设计的好处是减轻冲击力,减轻桥身的重量
2、,节省石料。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课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和画面内容的描绘,再现了八九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和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赞美之情。高频考点汇总与易错题概述高频考点易错题概述古诗三首常以古诗填空的形式考查。1元日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场景?答:春节到了,爆竹声不断,家家户户迎着和暖的春风,畅饮屠苏酒,处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2元日中描绘了古人过新年时的哪些习俗?答:放爆竹、饮屠苏酒、换桃符3结合写作背景,说说元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国家强大、人们安居乐业的美好未来的期待。4清明中,路上的行人为什么“欲断魂”?答:阴雨连绵,人们的心情难免低落
3、,这样的天气恰巧赶上清明节,人们想到去世的亲人,所以心情哀伤,神魂散乱。5清明后两句表达出行人怎样的心情?答:后两句表达的是行人想借酒来摆脱“欲断魂”的心情,是这首诗情感的转折。6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你从“独”字和两个“异”字中体会到了什么?答:我从中体会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7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场景?答:重阳佳节,家乡兄弟们登高望远,插戴茱萸,却独独少了诗人自己。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纸的发明一文,第24自然段为重点段落,常以课内阅读的形式考查。1人们先后用了
4、什么来记录文字?请通读课文,说一说。答:人们先后用了龟甲、兽骨、青铜器、竹片、木片、帛、麻纸、蔡侯纸来记录文字。2在蔡伦改进造纸术前,每种书写材料有哪些缺点?请分类说明。答:在龟甲、兽骨上刻字,在青铜器上铸刻文字,费时费力;在竹片、木片上书写文字,阅读、携带、保存都很不方便;帛价格昂贵;麻纸粗糙,不便书写。3第4 段中“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中的“大约”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答:不能去掉。因为蔡伦改进造纸术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且蔡伦改进造纸术没有确切的历史年代记载。“大约”使文章的语言更加准确。4蔡伦“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中的“改进”能否换成“创造”?答:不能。因为“改进”是
5、指通过改变旧有的情况,使其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而“创造”是指做出以前从来没有的,是从无到有。联系课文可知,造纸术不是蔡伦创造的,而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不断累积的结果。所以,“改进”不能换成“创造”。 5造纸术这一发明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答: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赵州桥一文,第2、3自然段为重点段落,常以课内阅读的形式考查。1赵州桥在什么地方?建于什么时候?设计者是谁?答:赵州桥位于河北省赵县的波河上,建于一千四百多年前,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并参与建造的。2“赵州桥非常雄伟”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这句话是第2段的关键句,点明了赵州桥的特
6、点雄伟,第2段的内容围绕着这句话来写。3为什么说赵州桥的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答:因为赵州桥的大桥洞两边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这种设计既可以减缓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也节省了石料。而以当时的技术条件能建造这样的桥十分不易。所以说,赵州桥的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4结合本文内容和你知道的关于赵州桥的资料,说说赵州桥为什么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答:因为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石拱桥。它不但坚固美观,还是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所以说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文,第24 自然段为重点段落,常以课内阅读的形式考查。1“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答
7、:这句话是第 3、4 段的关键句,概括了这两段的主要内容;这两段是围绕这句话写的。2读第 3 段,说说这段话是怎样把街市“热闹”写清楚的?答:作者先写画上的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然后围绕“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展开描写,运用排比句式描绘了画上人物的各种状态,就这样把街市的“热闹”写清楚了。3课文第 2 段和第 4 段中的省略号的作用相同吗?请你具体说说它们的作用。答:这两个省略号的作用是一样的,都表示列举的省略。第一个省略号表示还有许多人物没有写;第二个省略号表示后面还有很多有意思的情景没有写出来。 4读完课文,请你说说清明上河图为什么能名扬中外。答:这幅画作于北宋时期,画的是北宋都城汴
8、京的生活场景。这幅画使我们看到了八九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成为研究北宋历史的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张择端技艺高超,他为了画好这幅画,付出了很多心血。这幅画的画面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阅读古诗并答题。元 日 _一岁除,_入屠苏。_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1. 补全古诗。2. 元日的作者是_代诗人_,诗中描写的节日是_,即农历_月_。3. 我会给加点词选择正确的意思。(填序号)(1)一岁除( ) A.去掉 B.过去(2)曈曈日( ) A.初升的太阳 B.太阳正当日头4. 诗中写了_、_、_、_等一系列的仪式,加之红日高照,渲染了一种_的节日气氛。5. “总把新桃换旧符”即更贴春联,请你摘抄一
9、副对联,表达对新年的祝愿。_【答案】1. 爆竹声中 春风送暖 千门万户 2. 宋 王安石 春节 正 初一 3. . B . A 4. 燃放爆竹 喝屠苏酒 开门迎日 更换桃符 热闹、喜气洋洋 5. 示例:莺歌燕舞春无限,雨顺风调岁有余。【解析】【1题详解】略【2题详解】略【3题详解】略【4题详解】略【5题详解】略阅读古诗,回答问题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6. 这首诗的作者是_代诗人_。7. 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清明: 纷纷: .欲断魂: 借问: .8. 清明节,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习俗。可是诗中的“_”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_
10、、凄凉的,再加上春雨_,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情绪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让自己能置身于人和酒的热流之中。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_。诗歌的结句使人感到悠远而诗意又显得非常_、明快。9. 古诗前两句的意思是:_【答案】6. . 唐 . 杜牧 7.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形容多。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请问。 8. 行人 孤独 绵绵不绝 杏花林 清新 9.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解析】【6题详解】略【7题详解】略【
11、8题详解】略【9题详解】略阅读古诗,完成练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10. 题目中的“山东”指的是( )A. 山东省。B. 山的东面。C. 华山以东。D. 泰山以东。11. “遍插茱萸少一人”中“遍”的意思是( )A. 全部。B. 量词,次,回。C. 又。D. 普遍。12. 读诗题,明内容。诗题中的“_”告诉了我们诗人写诗的时间。这首诗描写的是我国的传统节日_,这个节日的习俗有_、_等。13. 赏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完成练习。(1)诗句中的“_”字与“_”字分量很重,写出节日里游子的孤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2)
12、“每逢佳节倍思亲”告诉我们触发诗人思乡念亲之情的是“_”。我还能写出两句关于思乡的诗_,_。14. 对“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芙萸少一人”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这两句诗流露出诗人客居他乡,无比孤独的心情。B. 这两句诗通过写兄弟插上茱萸,在登高望远,反衬出自己的寂寞与孤独。C. 诗人插上茱萸登高时,发现兄弟不在,所以增加了几分孤独、忧愁。D. 这两句诗运用想象的手法,写重阳节家乡兄弟们登高时的情景,表现出因不能与亲人团聚而深感寂寞,倍加思乡的情感。【答案】10. C 11. A 12. . 九月九日 . 重阳节 . 登高 . 插茱萸 13. . 独 . 异 . 佳节 . 举头望明月 . 低
13、头思故乡 14. C【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山东”指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市),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可以结合诗句的意思理解字义。“遍插茱萸少一人”翻译为头上都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遍”的意思是全部,都。【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作的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九月九日”告诉了我们诗人写诗的时间。这首诗描写的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与该节日有关的习俗是登高,插茱萸等。【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两句诗中“独”与“异”两个字分量很重,写
14、出节日里游子的孤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每逢佳节倍思亲”中“倍思亲”指更加思念亲人,体现了诗人的思乡念亲之情。故事中有关事项的诗句好友许多,如:出自唐代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句的意思是: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芙萸少一人”意思是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都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两句诗运用想象的手法,写重阳节家乡兄弟们登高时的情景,表现出因不能与亲人团聚而深感寂寞,倍加思乡的情感。C选项中“诗人插上茱萸登高时,发现兄弟不在,所以增加了几分孤独、忧愁”说法错误。
15、课内阅读。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时代,有个叫蔡伦的人,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用这种方法造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所以这种造纸方法就传承下来了。15. 这段话主要写了_。16. 选段先总写了_,接着介绍了_,最后写了_。17. 根据选段将蔡伦改进的造纸方法排序。(填序号)把原料浸在水里。把浆晒干。把原料剪碎或切断。把浆捞出来。把原料捣成浆。_【答案】15. 蔡伦怎样改进造纸术,以及这种造纸术流传下来的原因 16. . 蔡伦改进了
16、造纸术 . 造纸的方法 . 造纸术传承下来的原因 17. . . . . . 【解析】【分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语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结合原文的内容“有个叫蔡伦的人,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可以得出本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蔡伦怎样改进造纸术,以及这种造纸术流传下来的原因。【16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结合语段内容“有个叫蔡伦的人,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可以得出本段文字
17、先总写了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接着写了造纸的方法,最后写了造纸术传承下来的原因。【17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分析,结合原文内容“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可以得出蔡伦改进的造纸方法,进行相应的排序即可。阅读。赵州桥(选段)赵州桥非常雄伟。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
18、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18. 这段话围绕哪句话在写?在下面画上“ ”。19. 用方块框出表示数字的词语。我从中体会到 。20. 文中加点的“这种设计”指的是哪种设计?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来。21. 为什么说这种设计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用“ ”在文中画出来。22. 照样子,用加点的词写句子。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_【答案】18. 赵州桥非常雄伟。 19. 五十多米 九米多 三十七米多 赵州桥很长很宽,雄伟壮观 20. 大桥洞顶上的左右
19、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21. 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22. 大量阅读,既能拓宽视野,又能积累丰富的知识。【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了选段的中心句。中心句一般能体现语段的主要内容或表达的主题。本语段为总分结构,第一句总写“赵州桥非常雄伟”,后面的内容通过描写其长、宽、设计等方面来表现其雄伟及坚固的特点。故中心句为:赵州桥非常雄伟。【19题详解】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和信息筛选能力,认真阅读原文分析。结合“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四个小桥洞”可以得到表示数字的词语,这些词语描写出赵州桥很
20、长很宽,雄伟壮观的特点。【20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学生需要根据文章内容确定答案。根据选段中的“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可知答案: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2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学生需要仔细阅读选段确定答案。结合“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可以得到答案: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22题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关联
21、词语的运用及造句能力。答案不唯一,合乎逻辑,语句通顺即可。既又是并列关系的关联词,符合逻辑即可。如:大量阅读,既能拓宽视野,又能积累丰富的知识。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赵州桥非常雄伟。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23. 结合选文,下面最像赵州桥示意图的是( )。
22、A. B. C. D. 24. 联系选文可知,“创举”在文中具体指的是( ) 。A. 桥全部用石头砌成B. 桥下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C. 桥下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25. 赵州桥的设计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你觉得最有创意的地方是哪里?说说你的理由。_【答案】23. B 24. C 25. 我觉得最有创意的地方是桥下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的设计。这样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解析】【2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段意和看图能力。结合“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大桥洞
23、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可以识别出示意图B是正确的。【2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关键词的能力。“创举”指的是从来没有过的举动或事业,具体到选文中就是指从来没有过的设计。这个设计具体是怎样的,从“创举”这个词语的位置开始,往前找相关的信息,即: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桥的小桥洞的设计。【25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题干中“创意”的意思是“有创造性的想法、构思”,也就是这道题要求我们写一写自己心中赵州桥与众不同的地方,结合选文内容写出来,并将原因说清楚,即可得分。课内阅读。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北宋时候,有位画家叫张择端。他画了一幅名扬中外的
24、画清明上河图。这幅画长528厘米,高4.8厘米,画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这幅画已经有八九百年的历史了,现在保存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里。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的功夫。光画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个: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在这上面了。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走在街上溜达。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
25、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最有意思的是桥北头的情景:一个人骑着马,正往桥下走。因为人太多,眼看就要碰上对面来的一乘轿子。就在这个紧急时刻,那个牧马人一下子拽住了马笼头,这才没碰上那乘轿子。不过,这么一来,倒把马右边的两头小毛驴吓得又惊又跳。站在桥栏杆边欣赏风景的人,被小毛驴惊扰了,连忙回过头来赶小毛驴你看张择端的这幅画是多么传神啊!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九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场景。26. 短文第3自然段主要围绕( )这句话来写的。A. 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B. 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C. 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D.
26、别看画上的人少,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27. 张择端画清明上河图很传神,体现在( )和( )。A画上的人来来往往、形态各异。B这幅画已经有八九百年的历史了。C画上的人虽小,但每个人都能看得清清楚楚。D这幅画现在还完整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28. 桥北头的情景最有意思,请给下面的语句排序,把序号写在( )里。( )马右边的小毛驴被吓得又踢又跳。( )人太多,骑马的人差点撞上对面的轿子。( )一个骑马的人,正往桥下走。( )桥边看风景的人被小毛驴惊扰了。( )骑马人拽住了马笼头,才没撞上去。29. 文中哪些词语让你觉得新鲜有趣?圈画出来,并选择其中一个写一句话。 【答案】26. A 27. . A . C 28. . 4 . 2 . 1 . 5 . 3 29. 传神徐悲鸿画的骏马非常传神,栩栩如生。【解析】【26题详解】考查段落大意。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是本段的中心句。【27题详解】考查课文内容理解。B和D项体现的是清明上河图的历史意义与价值。【28题详解】考查句子排序。熟读文章第四自然段即可正确排序。【29题详解】考查造句。答案不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