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篆刻章法的基本规律1、 基本说明本课内容节选自校本课程玩转于方寸之间第四章第三课,主要面向我校高二年级6个班级学生。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篆刻的起源与发展,了解了秦汉印和流派印的特点,掌握了篆刻的艺术特征和审美情趣,并对篆刻所需材料和工具有了一定的认识。高中段学生已经具备鲜明的判断力,对图像识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且具有强烈的实践探究欲望。2、 教学目标1.了解篆刻章法的基本规律,领会章法安排上的几组主要关系2尝试按要求设计出合理又美观的印稿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对于篆刻章法审美特征和应用分析的掌握教学难点:学生对章法常用规律的理解与使用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欣赏齐白石的荷花影,
2、分析其构图荷花在上,背景空白,是天空;花影在下,数条波纹,是池水,上静下动,上边的荷花只画半朵,下边的花影却画整朵,避免重复,中间以题款隔开,拉开距离,形成空间上的对比。同时荷花用浓色、焦墨和渴笔,求其实;花影用浅色、淡墨和湿笔,求其虚,形成虚实对比。学生活动:鉴赏作品,并与同桌讨论作品的构图特点教师:一件好的艺术作品总是需要我们精心构思和安排,这节课我们来了解一下篆刻当中排兵布阵的方法,称之为“章法”。2、 引出课题:篆刻章法的基本规律设计意图:章法之于篆刻犹如构图之于绘画,拥有同样重要的作用。从学生熟悉的齐白石的荷花影入手分析画面构图,突出构图在绘画中的重要性,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篆刻章法
3、。(5分钟)(二)深入教学1、章法的概念简单地说就是根据印面的形状、文字的多少进行整体布局,是对印面各形式要素进行构思安排。由于篆刻有白文、朱文两种形式,所以又称之为分朱布白。2、展示学生前面几节课的篆刻临摹作品,请学生指出其存在的问题(选取学生作品中章法方面存在主要问题的作为反面教材展示)教师:我们前面几节课主要是以临摹为主的,其实临摹主要临的是章法和刀法,临章法还是比较简单的,临刀法就比较难。几节课下来我发现有的同学是发自内心的喜欢篆刻,每次都走在我的前面(多媒体展示学生自我创作的印章,请学生评价) 所以从这几方印中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临摹的还是创作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在这“章法”二字上。著名
4、篆刻家邓散木先生在篆刻学中对章法的一段描述就非常有借鉴价值:“治印之必须言章法,犹之大匠建屋,必先审地势,次立间架,俟胸有全屋,然后量材兴构。”所以说章法对于篆刻的重要性就好比是地基对于大厦一样重要,没有章法的篆刻就好比是空中楼阁。那本节课的重点就是要了解章法的几种基本规律。设计意图:选取学生自己的作品一方面是更有说服力,印象深刻,对后期的创作影响更大;另一方面反面教材,问题突出,目的明确,针对性强。(3分钟)3、章法常用规律赏析 .虚实“虚实”的概念反映的是线条组成的“实”和空白形成的“虚”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它可使繁简不一的印文经过一定的调节和组合后,全局的疏密产生舒适的节奏
5、感,在朱与白的分布方面给人不同的美感。 举例:清代邓石如的“灵石山长”先出示改良版的“灵石山长”,通过拉伸调整位置,再和邓石如的“灵石山长”比较。 教师:作者并没有按笔画的多少来平均分配空间,而是相对平衡的将印面分成均衡的四份,所以才让我们感受到了“山”“石”两字的大片留红,自然而然地与笔画多的“灵”、“长”两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关系。.疏密如果说虚实是以块面的思维来分析印章的话,那么疏密主要是以线条,也就是线条排列的松紧方式带来的一种节奏和韵律的美感。举例:汉代“鹰扬将军章”五字印 邓石如的“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学生活动:赏析两方印章,请两位
6、同学在黑板上以直线的方式简化印章的笔画,突出疏密变化教师:“鹰扬将军章”从右到左线条由密转疏,从左到右,线条由粗变细,既平衡了轻重关系,又表现出一种节奏的回环变化,令人联想到一种近似于音乐节奏的美感。“江流有声断岸千尺”,邓石如曾在他的书法理论中提出过“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美学观点,这方印可以说是这种观点的生动体现,“流”、“断”二字特意繁写增加密度,而“江”、“千尺”几个字笔画较少,但笔势张开,所以整方印中对角形成疏密对比。课中小练习:以“高山流水”为题,运用虚实或者疏密的规律设计一方印稿,提醒学生注意印文的排列方式,运用投影仪展示学生部分作业设计意图:虚实、疏密是章法中最基本的两种规律,
7、相对较容易理解。安排课中小练习目的是让学生由易入难,认知上循序渐进,消除畏难情绪,同时也是抓住学生急于表现的心里,打铁需趁热,将创作灵感一泻而下。(12分钟).奇正篆刻中的奇正关系简单的说就是视觉效果上的平衡感,而平衡感是人们最基本的视觉要求,如果章法的安排失去平衡感就会破坏印章的整体和谐与稳定。举例:”甫易都右司马“教师:”甫易都右司马“分两行排列,均偏离中轴线而显得险峻,同时两行字又互为依靠,给人一种平衡的感觉。“都”字横向拉伸,与“马”字相衔接,更显得印章重心稳定。.方圆篆刻艺术中的方圆主要体现在字形和线条两方面,字形的方圆很好理解,如果印面是圆形或椭圆形的,那么字形就应该根据印面的形状
8、处理成圆形;但是当印面是方形时,那么我们要考虑线条的方圆变化了。举例:汉代“桓启” 清代邓石如的“意与古会”教师:“桓启”是汉代的玉印,用笔方起方收,空间布局均匀,“桓”字占地略大,“木”的两个转折处一方一圆,既避免了重复又增加了美感;“启”中“户”为方折用笔,“攴”(pu)字转折处的竖画为斜线,且最后一笔为弧线,增强了整个印面流动、舒展的美感。“意与古会”全印三密一疏,线条细劲圆转,除了“古”字的“十”、“会”字的“人”用的是直线之外,其它的笔画都处理成圆弧线,圆中带方,婀娜多姿而又刚柔相济。.呼应呼应是印章中不同部分经过人为的强调,使它们建立起关系,
9、达到此呼彼应的效果。通俗的说就是印面上的几个字原本缺乏互动,需要通过一些方法使字与字之间建立关系,或者使原本稍微有点关系的强化突出它们的关系,从而丰富印面的内涵。举例:齐白石“借山门客” 战国“右司马”学生活动:分析印文之间是如何建立或强化关系的?教师:“山”、“门”二字笔画较少,大块留红,与“借”、“客”二字形成对比,对角留红呼应。“右司马”中左右两行成黄金分割,“司马”二字几乎是连成一体,互相穿插,“马”字原是象形字,在这里“马”字上部变形,省略了下部。设计意图:奇正是这几组规律中最难理解的,运用到基础的篆刻创作中较少考虑,但需要学生
10、能解读;方圆较易理解,但在实际运用的时候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呼应是实践中各规律的调和剂。引导学生在对比鉴赏的时候有意识的关注这几组规律之间的关系,明确章法的重要性,为最终的印稿设计做好心理建设。(15分钟)4、审美思考 教师:看了这么多方的印章之后,同学们心里是否更有谱了?那我先来考考大家的眼力多媒体出示几方内容相同布局不同的印章“南山樵”,让学生分析哪种布局更合理。设计意图:动手实践之前再次确认眼神,从整体上强化认知,感知章法规律的审美性。(3分钟)(三)课堂实践 教师:眼界已经有所提升了,我们来检验一下我们的综合实践能力1、 要求:以“高山流水”为题,在之前小练习
11、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的章法知识,选择一至两组规律,设计一方印稿。2、 评价:采用学生自评互荐的形式,有选择的展示、分析几方有代表性的印稿,客观地指出优缺点,以助于学生快速成长。设计意图:课堂实践主题的连续性,有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作品中存在的不足。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的安排上,我前后修改了两次。第一次我是直截了当地将篆刻章法规律中的几组常用关系较均衡的分析了一下,几乎是一视同仁,没有突出主次;认识到这一点后,我做了一定的调整,将其中的虚实、呼应作为重点分析,其它几组简化,这样有了主次之分,学生也会随着老师的重点强调而有目的认识这几组规律;第二次修改是觉得前面理论分析,后面实践练习的过程过于直白,所以后来又在“虚实”分析完之后先穿插一个小练习,而后面的大练习是在小练习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完善,这样既加强了师生的互动,同时也丰富了整节课的律动。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