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乙型肝炎病毒介绍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HBV形态与结构基因结构与复制方式抗原组成细胞培养与动物模型抵抗力乙 肝HBV属 嗜肝DNA病毒土拨鼠肝炎病毒(WHV)地松鼠肝炎病毒(GSHV)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苍鹭乙型肝炎病毒(HHBV)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小球形颗粒管形颗粒HBV的小球形颗粒的小球形颗粒主要存在形式HBV的管形颗粒的管形颗粒串联的小球形颗粒空心汤团(完整的病毒,具有传染性)HBsAgHBcAgHBV DNADNAP(外膜蛋白)(核衣壳蛋白)大球形颗粒(Dane):直径42 nmDane颗粒双层外壳核 心外衣壳:相当于一般病毒包膜内衣壳:相当于一般病毒核衣壳双股未闭合D
2、NADNA多聚酶2、HBV的基因组结构的基因组结构3.2Kb 双股环状未闭合DNA,长链( L)为负链,短链(S)为正链负链( L)含有4个开放读码框架(ORF)即P、S、C、XC 区X 区S 区P 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结构模式正链负链重复序列S区:有S基因,前S1基因和前S2基因,分别编码HBV的 外衣壳蛋白(HBsAg,Pre S1和Pre S2抗原)C区: 有C基因和前-C基因,分别编码HBV的HBcAg、 HBeAg.P区: 最长,编码DNA多聚酶X区: 编码HBxAg,可反式激活一些细胞的癌基因及 病毒基因,可能与肝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DNA RNA DNA 转录逆转录 HBV的复制方式
3、很特殊,在复制过程中有逆转录过程,与逆转录病毒相似,逆转录后的DNA可整合至靶细胞的染色体 HBV的复制超螺旋DNA转录2.1kbRNA3.5kbRNA 转译外衣壳蛋白 转译内衣壳蛋白及子代DNA逆转录复制逆转录的DNA可整合至细胞染色体HBV复制周期示意图 S基因可通过2.1kbRNA为信使RNA而转译HBsAg,故在部分HBV感染者中,虽无病毒复制,但长期产生HBsAg3、HBV的抗原组成的抗原组成 表面抗原表面抗原 HBsAgHBsAg 外衣壳抗原外衣壳抗原 前前S1S1抗原抗原 前前S2S2抗原抗原 内衣壳抗原内衣壳抗原 核心抗原核心抗原 HBcAg HBcAg e e抗原抗原 HBe
4、AgHBeAg(1)表面抗原)表面抗原 HBsAg 存在于三型颗粒中存在于三型颗粒中 分亚型(分亚型(a, d/y, w/r, adr) 是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感染的主要标志 具有免疫原性,产生抗具有免疫原性,产生抗-HBs: 中和抗体中和抗体具有保护力:是乙肝恢复标志具有保护力:是乙肝恢复标志 Pre S1、Pre S2及抗及抗- Pre S1和抗和抗- Pre S2乙 肝出现时间:HBV感染后26个月(潜伏期)持续时间:急性自限性肝炎:6个月内可消失慢性肝炎或慢性HBsAg携带者:可持续阳性HBsAg 有抗原性而无传染性HBVS 基因整合肝细胞DNA持续表达“空心汤团”HBsAg乙 肝H
5、BsAg 的亚型adradwayrayw长江以北长江以南新疆、西藏、内蒙等HBsAg乙 肝 出现时间:急性感染后期或HBsAg 消失后抗-HBs为保护性抗体(中和抗体)其出现标志着HBV感染进入恢复期抗-HBs 对相同 HBsAg亚型的HBV再感染有免 疫力,但对不同亚型的HBV保护力不完全抗-HBs(2)e抗原抗原 HBeAg HBeAgHBeAg为可溶性蛋白质,仅存在于为可溶性蛋白质,仅存在于DaneDane颗粒中颗粒中 由前由前C C和和C C基因共同编码产生基因共同编码产生 可游离存在于血液中可游离存在于血液中 为病毒复制及强传染性的指标为病毒复制及强传染性的指标 产生抗产生抗HBeH
6、Be,具有一定保护力,具有一定保护力 (前(前C C基因变异者除外)基因变异者除外)血清HBeAg阳性者中,HBV DNA阳性率为92%左右乙 肝HBeAg是前C和C基因共同编码产物HBV C基因前C区C 区前C / C 蛋白HBeAgHBcAg表 达分泌到细胞外HBeAg只存在于血清中乙 肝抗-HBe出现时间:随着HBeAg的消失而出现抗-HBe的出现标志着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抗-HBe阳性者中,16.3%30%左右HBV DNA仍阳性 可能与前C基因变异有关 易加重病情、易演变为肝硬化-干扰素疗效亦较差乙 肝PreCC区HBcAgHBeAg PreC区的变异使不能转译出HBeAg,而出
7、现HBeAg(-),抗-HBe(+)的HBV DNA(+)患者医学全在线网站 (3)核心抗原)核心抗原 HBcAg 仅存在于仅存在于DaneDane颗粒核心结构的表面颗粒核心结构的表面 不易在血液中检出不易在血液中检出 是蛋白质,抗原性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是蛋白质,抗原性强,刺激机体产生抗HBcHBc非中和抗体,无保护力非中和抗体,无保护力 表明病毒在复制,血清具有传染性表明病毒在复制,血清具有传染性抗-HBc抗HBc-IgM:是HBV近期感染或慢性感染者病毒活动的标志抗HBc-IgG:凡“有过” HBV感染者均可阳性HBcAg的免疫原性最强持续时间:618个月HBV DNA是病毒复制和有传染性
8、的最直接的证据检测方法:斑点杂交法、PCR法DNAP(DNA多聚酶):是逆转录酶也是直接反应病毒复制的指标之一乙 肝HBxAg:也可作为病毒复制的标志HBxAg具有反向激活作用,可调控病毒基因转录水平,并对宿主癌基因可能有激活作用。 乙 肝介绍三个概念: “两对半” 血清抗原抗体转换率:HBeAg 抗-HBe “转 阴”常用指标:血清HBeAg抗原抗体转换率 HBV DNA 阴转率乙 肝HBV人工培养尚未成功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细胞培养成功:HBV DNA导入肝癌细胞 /S基因转染制备疫苗HBV感染动物模型:黑猩猩、树鼩其他嗜肝DNA病毒感染的动物模型:土拨鼠肝炎病毒(WHBV)、鸭肝炎病毒(D
9、HBV)1、100。C 10min、0.5%过氧乙酸灭活2、耐干燥、紫外线、低温乙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一、传播方式二、所致疾病三、致病机制四、免疫性传播方式1、输血传播2、性接触传播3、垂直传播4、口-口传播(唾液检测HBV-DNA)医源性传播输血或注射器、血透机、内窥镜等消毒不严格乙 肝垂直传播主要途径:围产期(新生儿皮肤、粘膜 有破损而接触母血)和产后密切接触经胎盘及生殖细胞传播:有可能垂直传播是我国HBV感染的主要模式乙 肝易感人群(1)感染者年龄高峰:低发病区:2040岁高发病区:48岁(2)男女感染率相近,但发病者男多于女(3)感染时年龄越小,越易形成慢性肝炎、肝硬化 或慢性H
10、BV携带状态(免疫耐受)(4)感染后对相同HBsAg亚型的HBV再感染有持久 免疫力,但对不同亚型的保护力不完全所致疾病急性肝炎爆发型肝炎慢性肝炎 HBV的致病机制的致病机制 病毒致机体免疫应答低下:病毒致机体免疫应答低下: 易形成易形成HBsAgHBsAg无症状携带无症状携带 病毒变异:前病毒变异:前C C和和C C基因变异基因变异逃逸免疫逃逸免疫 细胞介导的免疫损伤:为主细胞介导的免疫损伤:为主 免疫复合物性的免疫损伤:免疫复合物性的免疫损伤: 肝外损伤肝外损伤 自身免疫反应的免疫损伤:自身免疫反应的免疫损伤: 肝特异性脂蛋白抗原诱导肝特异性脂蛋白抗原诱导 免疫病理损伤乙 肝临床特点1.
11、潜伏期:26个月急性感染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死亡慢性携带者痊愈肝硬化痊愈死亡静止性肝硬化2. 临床类型:乙 肝慢性HBsAg携带者:无临床症状,HBeAg亦可 阳性。大部分肝组织有病理变化预 后婴幼儿期感染:近90%转为慢性成年人感染:85%以上可痊愈,10%左右转为慢性慢性乙肝肝硬化肝 癌10%10%“三部曲”乙型肝炎的特点乙型肝炎的特点 我国约有我国约有40%-60%人群曾受到过人群曾受到过HBV的感染的感染 表现急性乙肝的仅占表现急性乙肝的仅占0.1%-1%,亚临床,亚临床30%-75%,慢性,慢性乙肝乙肝1%-5%,乙肝病毒携带,乙肝病毒携带7%-20% 急性乙肝如治疗不彻底,急性乙
12、肝如治疗不彻底,10%患者可转为慢性乙肝患者可转为慢性乙肝急性HBV感染 急性乙型肝炎 急性及亚急性 死亡 重型肝炎慢性HBV携带者 慢性乙型肝炎 痊愈或迁延不愈慢性重型肝炎 死亡肝硬化 肝癌隐性感染65%25%痊愈90%1%50%10%25%1%70%1020%15%免疫性1、保护性免疫 抗HBsAg抗体主要中和抗体 针对HBeAg的细胞免疫是清除病毒的主要机制2、免疫损伤 针对HBsAg、 HBcAg、 HBeAg的细胞免疫造成肝细胞损伤 抗HBsAg抗体可致免疫复合物损伤 HBV与原发性肝癌与原发性肝癌 流行病学方面:携带者高于正常人流行病学方面:携带者高于正常人217217倍倍 血清学
13、检查:肝癌血清学检查:肝癌HBVHBV检出率高检出率高 动物模型:土拨鼠动物模型:土拨鼠 病毒分子结构:肝癌患者有整合病毒分子结构:肝癌患者有整合DNADNA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诊断与防治一、微生物学检查二、防治 标本类型:血清检测方法:血清学诊断:“两对半”测定 病毒核酸测定微生物学检查乙肝乙肝“二对半二对半”及及HBV DNAHBV DNA的的 检测及意检测及意义义 HBsAg、抗、抗HBs HBeAg、抗、抗HBe 抗抗HBc 发现无症状携带者献血员筛选必检指标HBsAg乙型肝炎抗原、抗体检测结果的分析 HBsAg(+):急、慢性肝炎及无症状携带者,有传染性,如伴有HBeAg(+),表示病
14、毒复制,则有很强传染性 抗-HBs(+):感染已恢复或痊愈,效价高预后更好, 抗-HBe(+)表机体已获一定的免疫力抗-HBc IgM常提示HBV处于复制状态 病毒抗原抗体系统检测结果分析病毒抗原抗体系统检测结果分析HBsAgHBeAg抗抗-HBs抗抗-HBe抗抗-HBc结果分析结果分析+-HBVHBV感染或无症状携带者感染或无症状携带者+-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或无症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或无症状携带者状携带者+-+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传染性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传染性强,强,“大三阳大三阳”)+-+急性感染趋向恢复(急性感染趋向恢复(“小三小三阳阳”)-+既往感染恢复期既往感染恢复期-+-既往感
15、染恢复期既往感染恢复期-+既往感染或既往感染或“窗口期窗口期”-+-既往感染或接种过疫苗既往感染或接种过疫苗新生儿和儿童接种 高危人群接种 意外受染者接种 防治原则l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l加强血制品检测,严格筛选献血员l预防医源性传播l人工自动免疫:疫苗(血源性、基因工程)l人工被动免疫:紧急预防高效价人血清免疫球蛋白 (HBIg)五型肝炎病毒简要对照 HAV HBV HCV HDV HEV基 因 组 RNA DNA RNA RNA RNA传播途径 消化道 血液/体液 血液/体液 血液/体液 消化道慢性化否 否 是 是 是 否 血清学 抗HAV-IgM HBV M 抗-HCV HDAg 抗HEV-IgM 检测 抗HAV-IgG 抗HDV-IgM 抗HDV-IgG医学全在线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