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课文的三首古诗,分别是宋王安石的元日、唐杜牧的清明和唐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的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元日描写了农历正月初一有代表性的过节细节:燃放爆竹,饮屠苏酒,换上新桃符,表现了春节的欢乐气氛和喜庆民俗,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清明的前两句诗中描写了清明时节特有的天气雨纷纷,描述了扫墓人冒雨前行的复杂心情欲断魂;后两句诗则展示了扫墓人向牧童问路以解困境的场景。十分浅白的语言,自然流畅地讲述了扫墓人在清明节的境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前两句诗直抒胸怀佳节倍思亲,表现了诗人的孤寂;后两句诗则写对兄弟登高的想象少一人,猜想兄弟们感到“少一人”
2、的遗憾。三首古诗不同程度表现了这三个传统节日的民俗风情和过节景象,为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了解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以及节日的飞信,作了引路和提供了资料。【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30多首古诗了,对古诗的学习要求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词语的词义与古汉语词语的关系已有所了解,形成了借助注释、插图和结合生活实际读懂诗句意思和感悟诗歌情感的能力,教学应在这些有利条件下开展。【教学目标】1、会认“屠、苏、魂、酒、牧、兄、倍”7个字,会写“旧、符、欲、魂、借、酒、何、牧、兄、独、异、佳”12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背诵,默写清明。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节日景象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4、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春节、清明、重阳的风俗习惯及其文化内涵。【重难点】1.理解诗句描绘的节日景象,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2.在比较欣赏中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元日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并能背诵。2、借助注释、图画和结合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领会作者描写的节日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3、在两首诗的比较欣赏中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 一、走近节日,谈话导入。1、再过二十多天,我们将迎来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一天我们吃粽子,看龙舟,有一
4、天的假期,有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开心吧?什么节日?端午。2、像这样的传统节日在我国有很多。你知道的我国传统节日主要有哪些?我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除夕(年尾最后一天) 等。3、我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这些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古时候的人们是怎样过节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古诗,一起穿越到宋代和唐代,去看看古人们是怎样过节的吧。元日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二、初读诗句,正音知意。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2、指名朗读
5、,注意读准这些字词的音:“屠、苏、旧、符、兄、倍、独、异、佳、曈曈、茱萸”。3、全班齐读。4、这两首诗分别写了哪个传统节日?你是怎么知道的?“元”在字典中的解释有六种。“元日” “元”的是哪种解释? (1)开始的,第一。(2)为首。(3)主要、根本。(4)元素。(5)构成一个整体的。(6)货币单位。元日就是新年的第一天,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春节。(扩词:元宵、元首、元年、元凶。)九月九日重阳节。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5、再自读这两首诗,借助注释、插图和结合生活实际,想想每个词、每句诗的意思,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6、。6、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1)古今叫法不同的词语:“元日”“春节”,“爆竹”“鞭炮”,“桃符”“对联”。新桃符新对联;旧桃符旧对联。(2)古今意思完全不同的词语: “山东”不是指现在的我国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诗中指作者的家乡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3)难理解的词语:一岁、除、屠苏、曈曈、异乡、异客、茱萸7、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8、指导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三、再读诗句,了解节日风俗。
7、1、古人过春节和重阳节有哪些节日习俗?用横线将这些习俗划出来。元日(春节):(燃)爆竹、(喝)屠苏酒、新桃换旧符。九月九日(重阳):登高、插茱萸2、春节、重阳是特别喜庆的节日,说说我们现在是怎么过的?现在的春节:吃团年饭、逛花市、吃饺子、拜年、送红包现在的重阳:团圆、登高、敬老、赏菊花。补充资料: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敬老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同学们一定发现了,从古至今,过节的方式没有太大的不同,
8、传承几千年的文化,就叫传统。它像陈酒一样,随着岁月的绵长,越来越醇香迷人。四、品读悟情,学习表达方法。1、节日诗里有习俗,节日诗里还有情感。再读诗句,边读边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了怎样的节日情景?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哪里感受到的?2、同桌交流。3、品读元日听觉:爆竹炸响,震耳欲聋,红红的鞭炮屑洒了一地,像铺上了红地毯。味觉:屠苏酒,那么甜美醇香迷人,仿佛空气中都弥漫着酒的香味。喝了屠苏酒,整个人暖洋洋的,感觉春天已经来到了。视觉:红红的对联贴上了,整个世界一片片美丽的红色,多么新鲜多么耀眼。作者通过多重感官的感受,描绘出一幅多么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的喜庆画面。我们强烈感受到作者的愉悦和欢
9、快,感受到了春节的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出作者在春节那天的感受?暖、新。作者仅仅写的是春天来了,天气暖了;过节了,旧的换成新的吗?补充资料:【写作背景】元日这首诗是王安石任宰相后不久写的,那时他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推行新政。他觉得自己推行的新政能改变当时积贫积弱的现象,使底层劳动人民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实现千门万户瞳瞳日情景。所以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记录宋代的春节民俗,而是表达了他除旧革新的政治理想。这里的新,不仅仅是环境的新,而是国家的新政,新面貌,新时代。再读全诗,体会作者的愉悦和欢快,感受春节的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4、品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出示:
10、独在异乡为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想象画面: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万家团圆,欢声笑语。王维却独自一人在外地做外乡的客人,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此时格外孤独寂寞,因此就加倍地思念亲人。思念哪里的亲人?为什么要思念亲人? 补充资料:【写作背景】15岁那年,王维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写此诗时王维只有17岁,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一个独,一个倍,我们读出了诗人的孤独和思念亲人之情。这直抒胸臆的两句诗成了千古流传的名句。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写了什么画面?重阳节兄弟们都在登高。他们头上插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山
11、上,向着王维所在的西边,遗憾地说:“哎,可惜缺少王维一个人啊。”作者怎么知道兄弟们在干什么?运用想象:作者从特别的角度,想象兄弟们在想念王维,在遗憾王维没有一起登高,没有一起过重阳节,那种遗憾,那种孤独,那种思念力透纸背。作者写重阳,心情是孤独的,充满了深深的思念之情。再读这首诗,体会王维的思念之情。五、背诵古诗,拓展延读。1、请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诗。2、从流传至今的节日诗里,我们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节日生活的精彩画面。请课外朗读这些经典诗词,说说诗中描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怎样的节日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唐杜牧清明;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唐韩翃寒食。3、总结:中华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回忆背诵二年级学过的歌谣传统节日。多诵读经典好诗,在中华传统文化里找到民族的根!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过端午,赛龙舟,粽子艾香满堂飘。七月七,来乞巧,牛郎织女会鹊桥。过中秋,吃月饼,十五圆月当空照。重阳节,要敬老,踏秋赏菊去登高。转眼又是新春到,全家团圆真热闹。【板书设计】 中华传统节日 习俗 情感 放爆竹 元日(春节) 喝屠苏酒 暖、新 欢快 愉悦 换桃符 登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阳节) 独、倍 孤独 思念插茱萸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