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课标】了解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和其他商路的开辟;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探究古代欧亚大陆东西交通线的开辟和发展历程;掌握“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的路线。难点:阐释古代商路开辟的背景和影响,以及古代商道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知识梳理】一、丝绸之路1.概念:丝绸之路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2.条件:(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制造丝绸的国家。(2)中国丝绸广受欧亚大陆其他地区欢迎。3
2、.“凿空”张骞通西域(1)经过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沿河西走廊出使西域,计划联合大月氏等政权共击匈奴。张骞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人俘虏,羁留十余年,后辗转抵达大月氏。影响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4.发展:丝绸之路在长期发展中开辟出一些支线,新疆、中亚地区的路线复杂。5.衰落时间:唐朝中期以后,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原因: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东西方的海路联系日益活跃。【思维点拨】古代丝绸之路的特点、变化及原因1.古代丝绸之路的特点:(1)从军事路、外交路延展为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2)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互利互惠。(3)持续时间长
3、,是长达千年的中西交通要道。2.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1)从地域(范围)上看,汉朝丝路从中国出发,主要通向中亚;唐朝丝路覆盖了西亚、南亚等地区。(2)从内容上看,汉代以商业贸易为主;唐代从商业贸易扩展到文化、民俗、政治、军事、手工业工艺等领域。(3)从对象上看,汉代以西域和中亚地区国家为主;唐朝扩大到南亚、西亚等国。3.丝绸之路由陆路为主转为海路为主的原因:(1)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2)陆上丝绸之路本身存在难以克服的缺点。(3)与当时主要外贸商品有关,汉代以丝织品为主,两宋以陶瓷为主,不宜陆路运输。(4)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地位提高,尤以海运为主。(5)宋代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航海经
4、验的积累。(6)波斯、阿拉伯商人在沿海的活动。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1.“草原丝绸之路”(1)路线:在丝绸之路北面,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2)影响: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多沿此路西迁。2.“西南丝绸之路”(1)路线: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2)影响:沟通了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3.“海上丝绸之路”西汉: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宋元:能够制造排水量很大、可乘载数百人的巨舟,使用先进的帆索和磁罗盘,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洋航海频繁。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
5、建立了广泛联系。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重要交易枢纽。明朝: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1.物质和技术交流(1)中国物质和技术西传养蚕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经由中亚向西传播。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瓷器主要沿海路外销到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等地,深受当地人喜爱。西亚和北非工匠大量仿制中国瓷器,反映出当地人在审美等方面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2)西方物质和技术东传中国西汉一度征服中亚的大宛国,获得“汗血马”,引进饲草苜蓿及葡萄等水果。西瓜和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胡桃、胡萝卜等
6、带有“胡”字的物种,基本都是通过西域传入的。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棉花传入中国,宋元时期,发展为重要的经济作物。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早期多从陆路输入,自宋代起基本来自海路。2.思想文化交流(1)佛教在汉朝传入中国,逐渐中国化,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丝绸之路沿线的著名佛教石窟,融汇东西艺术风格。(2)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3)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4)中医药知识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知识拓展】丝绸之路的影响1.丝绸之路对世界文明的影响:(1)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7、2)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3)沟通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促进了西方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西方经济的发展。(4)扩大了人类的认识领域,加强了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友好往来,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丝绸之路对中国的影响:(1)经济。农作物传入中原,丰富了农作物的品种。推动中国手工业发展。促进了中国的畜牧业发展和牲畜品种的改良。 (2)文化:基督教、佛教传入中国,印度天文学成就传入中国。(3)社会生活: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饮食结构,扩大了食物来源。【思维拓展】比较“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异同项目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相同点都是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对中外
8、文化、物质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中外友好的象征都是建立在中外交往的愿望之上的,是和平的交流通道开辟道路,地理意义重大中国都处于相对的优势地位。这是因为古代中国无论在物质上,还是文化上都较为先进不同点以长安为出发点以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明州等地为出发点主要是东西商业贸易之路,是中国和亚欧各国间政治往来、文化交流的通道主要是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的交流通道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中亚地区的衰弱和地理变迁而衰落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而逐渐为西方列强的侵略途径所替代陆上丝绸之路的作用与影响相对大于海上丝绸之路。西方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天文、历算、医药等科技知识,佛教
9、、祆教、摩尼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先后传入中国,并在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的纺织术、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制瓷等工艺和技术,绘画等艺术,儒家、道教等思想,也传向西方,产生了重要影响【思维点拨】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特点和认识(1)特点唐朝中期前以陆路贸易为主,唐朝中期后以海路贸易为主。我国古代的对外交通,可以唐朝中期为界分为两个阶段。汉朝至唐朝中期,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同西亚、欧洲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与交流;唐朝中期至明朝,海路对外交往日益占据主导地位,这是北方战乱不止、经济重心的南移和造船技术的长足进步所致。对外关系以友好交往为主流。例如隋唐同朝鲜、日本有频繁的
10、经济文化交往,对彼此经济文化产生了影响。南宋的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到非洲一些国家。元朝时亚、非、欧国家和地区不断有使团、商队来大都,泉州港异常繁忙。明朝郑和下西洋密切了同亚非各国的联系。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汉朝至明朝的一些封建统治者实行对外通好政策,加强了中国同亚、非、欧各国的联系,丰富了各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提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清前期统治者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对外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日益落后于世界潮流。(2)认识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交流的重要条件。包容开放,加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
11、民族的落后。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加强了中外物质技术和精神文化的交流,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限时训练】 1.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 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2.丝绸之路兴起于西汉,此后一度衰落;隋唐时期再度兴盛起来;两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萎缩,但海上丝绸之路却呈现繁荣景象;直到元朝,陆上丝绸之路再度兴起;明清时期,丝绸之
12、路日益衰落。以下解读正确的是()A.明清时期丝绸之路完全消亡 B.丝绸之路兴衰与统治政策无关C.政治统一有利于丝绸之路畅通 D.少数民族政权不重视丝绸之路贸易3.唐朝开辟了丝绸之路中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到欧洲的西段后,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们不再仅仅是商人和士兵,为寻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人们也逐渐出现。由此可知()A.唐朝的繁荣强盛吸引了大量外国人来华B.丝绸之路西段开通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发展C.开明兼容政策是外国人来华的主要原因D.唐朝对外交流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4.“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这首诗反映了()A.丝绸之路的发展兴盛 B.陶瓷之路的发展兴盛C.古代玉石业的发达 D.古代丝织业的发达5.由于从丝绸之路输入的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古罗马人便将成本较低的素织物拆开,取其丝线与当地的亚麻纱线交织,或以丝为原料重新纺制成纱线,织成适合市场需求的轻薄且半透明的纺织品。对上述现象解释合理的是()A.中国丝织品畅销世界各地 B.丝路连接中外经济文化圈C.罗马的丝织技术超过中国 D.传统基督教文化崇尚廉俭答案:DCB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