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纸的发明》教学设计(第二课时).doc
-
文档编号:2157094
资源大小:29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3文币 交易提醒:下载本文档,3文币将自动转入上传用户(副主任)的账号。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注册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试题类文档,标题没说有答案的,则无答案。带答案试题资料的主观题可能无答案。PPT文档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请谨慎下单,否则不予退换。
3、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搜狗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纸的发明》教学设计(第二课时).doc
1、10.纸的发明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练习用连贯的话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用“先,后来,再后来”说清楚纸发明之前人们是怎样书写的;2.读懂第四自然段;抓住“改进、传承”等词语感受造纸术的了不起;读懂一段话,并初步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说清楚的;学习用“,再”,有条理地描述一件事情。3.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读懂一段话,并初步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说清楚的。教学过程:一、导入1.板书课题,直接导入。2.利用图表,回顾内容,练习说话。用“什么时间做什么”概括一下。(多媒体展示图表)(预设:学生在描述造纸术发明以前这块内容
2、时可能说得不太清楚,引导学生读第二自然段,找到“后来”“再后来”表示时间的词语,引导孩子们说清楚每个阶段的主要成就)【设计意图:上节课提取了课文的主要信息,本节课重新回顾意在练习用连贯的话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为整节课学习提供知识基础,同时训练学生用“先,后来,再后来”有条理地表达,提升说话水平。】二、学习新知板块一:学习重点段落-第四自然段(1) 指名读第四自然段,确保读得流利、清晰。在此基础上默读,并交流学生读懂了什么。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时代,有个叫蔡伦的人,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
3、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用这种方法造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所以这种造纸方法就传承下来了。【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摸清学生自学的起点,为实现课堂上学生的生长做铺垫。】(二)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明确:1.纸的生产过程 2.明白“传承”3.理解“改进” )1.纸的生产过程: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多媒体)原料: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价格低廉过程:2步(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练习用“
4、,再”有条理地描述一件事情。(预设:早上起来,我先穿好衣服,再洗脸刷牙。)动词“剪碎 切断 浸在 捣烂 捞出来 晒干”读懂了什么?(预设:工艺比较复杂,蔡伦聪明、能干、创新;关键词-人)2.明白“传承”用这种方法造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所以这种造纸方法就传承下来了。(多媒体)“传承”更替继承,为什么能传承?其他方法的弊端(前后联系),用自己的话说清楚为何蔡伦造纸术能传承。但是,这种书很笨重,阅读、携带、保存都很不方便。但是价钱太贵,只有少数人能用,不能普及。但麻纸比较粗糙,不便书写。(能用“但是”表述蔡伦改进的纸吗?明白先写出现,再写弊端采用“但是”
5、,引导学生简单说出先写出现,再写优点)3.理解“改进”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时代,有个叫蔡伦的人,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多媒体)大约-具体年代难以考证,准确长期积累-前文所说改进-改在哪里?进步在何处?(小组讨论交流)4.蔡伦图像,夸夸他。5.练习说话。本段文字围绕,先,再,最后。总结读好一段文字的方法,【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重心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力争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点拨的自主、合作、交流的课堂教学,并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聚焦关键词语,聚焦单元目标-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说清楚的,实现层层推进。】版块二:学习尾段,中国造纸的深远影响 1.指名读尾段。2.交流读懂内容。 3.中国影响全世界的发明和创造。(四大发明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锯子、石拱桥、木匠的榫卯结构等)【设计意图:此环节是为了促使学生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实现思想升华。】3、 作业布置 读其余中国三大发明故事。【设计意图:知识储备,增加阅读量,打开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