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土壤的组成土壤的组成【教材简析】【教材简析】本课以土壤为主线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 1“土壤中有什么”目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土壤中有哪些生物和非生物。活动 2“寻找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等活动,证明土壤中有水分和空气的存在,从而归纳出土壤的主要成分。应用与拓展“提高土壤肥力的方法”目的是引领学生通过阅读等活动,认识提高土壤肥力的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采集、研究土壤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以事实为依据调整自己的观点,能与他人合作探究、交流分享、贡献自己力量的科学态度。【学情
2、分析】【学情分析】土壤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生活中处处可见,但学生对于土壤的成分并不清楚,这些都为学习本课内容奠定了基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能说出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2.能说出增加土壤肥力的方法。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能从土壤中生活着很多生物的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收集有关土壤主要成分的信息。3.能用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和整理收集到的信息。4.能运用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5.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1.能对土壤成分充满好奇心,表现出探究兴趣。2.能以观察、实验现象
3、为依据,不轻易相信书本。3.能表达、分享自己观察到的结果。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土壤的主要成分。难点:能说出增加土壤肥力的方法。【教学准备】【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放大镜、三脚架、蒸发皿、玻璃片、酒精灯、烧杯、湿润的土块、干燥的土块、记录表、课件等。学生准备:课前采集的农田土和校园土、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引导: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动植物的那部分疏松的表层,是许多动植物生活的家。想一想,土壤中生活着哪些动物和植物? (出示土
4、壤的图片)土壤中都有什么?2.提问:土壤是由什么组成的?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1.观察土壤中有什么。(1)提问:土壤是什么样的?它里面有什么?(2)讲解:观察土壤的方法。用眼睛看一看土壤是什么颜色的,里面都有什么。用鼻子闻一闻土壤有什么气味。用手搓一搓土粒的大小。提示:可以用放大镜对土壤进行仔细观察。(3)观察:学生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1页中。教师巡回指导,适当给予帮助。(4)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其他学生补充与评价。(5)小结:土壤中有沙粒、小石子、黏土等非生物,还有小虫子、小树枝、草根等生物。2.寻找土壤中的水分、空气等成分。(1)提
5、出问题。引导:土壤中除了沙粒、小石子、小虫子、草根等之外还有其他成分吗?我们通过实验进一步探究吧!(2)掌握方法。讲解:实验方法和实验提示。实验一:A.将湿润的土块儿放到蒸发皿里,并用玻璃片盖在上面。B.使用酒精灯加热蒸发皿。C.仔细观察玻璃片的变化。实验二:A.将干燥的土块儿放入盛水的烧杯中。B.仔细观察烧杯中有什么现象。C.用玻璃棒搅拌,静置一会儿,观察又有什么现象。(教师引导进行记忆、复述。)温馨提示:小组同学要分工合作,使用酒精灯要注意安全,实验中要安静、有序。(3)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实验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1 页中。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学生注意安全。(4)分析现象
6、,得出结论。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观察到的现象。讨论:以上实验现象,说明土壤中含有什么?讲解:在水面上漂浮着一些细小的黑褐色物体,它们是微生物分解了的动植物死后的残留体,我们称它们为有机质。小结:土壤中含有空气、水等。思考:你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土壤中含有空气和水呢?三、综合概括,得出结论三、综合概括,得出结论1.讨论:以上两个实验,说明土壤的主要成分是什么?2.总结:土壤主要是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四、实践运用,拓展延伸四、实践运用,拓展延伸1.引导:土壤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地球上重要的资源。土壤肥力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怎样提高土壤肥力呢?土壤中有机质的多少,是影响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怎样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呢?2.播放:提高土壤肥力的视频。(提示学生关注提高土壤肥力的方法)3.讨论:(1)为什么这样做会提高土壤肥力呢?(2)你还知道哪些提高土壤肥力的方法?(一些生活垃圾、动植物遗体遗骸等发酵或加工后都可以作为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4.作业:请同学们课后利用身边的生活垃圾(如菜叶、果皮、豆渣、鱼骨等)自制一盆有机肥料,并给植物追肥,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板书设计】【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