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统编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人教统编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第 19 课青山不老同步练习课青山不老同步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一、积累与运用 1.看拼音,写词语。 y n s ng qi o l qn wn _ _ _ q n min j ng m hng ko _ _ _ 2.形近字组词 炕_ 稍_ 肆_ 载_ 坑_ 梢_ 律_ 栽_ 3.词语点将(根据意思写词语) 任意的残杀或迫害。 _ 非法占据、霸占。 _ 比喻共同经历患难。 _ 一再,多次。 _ 对人谦恭有礼貌。 _ 以财物帮助。 _ 4.补充词语 波光_ _ 风雨_ _ 三_五_ 山川_ _ 随风_ _ 日月_ _ 5.指出破折号的不同用法(
2、填序号) A表解释说明 B表语意转换 C表声音断续 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为止。 _ 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以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_ 丁冬丁冬 _ 6.内容梳理(课文回放) 课文先描写了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山林景观,展示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喻示老人 _、_所取得的成绩;接着作者从两方面补充介绍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状况:通过_, 来衬托改造山林的艰难困苦;通过_,突出老农植树造林的难度之大、态度之坚决;通过_、 _,展现了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成绩;最后以作者自身的心灵感触提升全文,点 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7.把下面排
3、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在横线上写上序号。_而另一方面,由于地球上的 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急剧增加。 _目前,地球的绿色之肺森林正在日益萎缩。 _这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_近 200 年来,地球上已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森林被采伐和毁掉。 8.我国的植树节是每年的_月_日。 9.按要求写句子。 (1)这是了不起的奇迹。(改为感叹句) (2)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缩句) (3)环境污染成为当今世界性的三大社会问题。(修改病句) 二、二、语段阅读语段阅读 10.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种树老人死了,
4、死后没有一副棺材。 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 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临死的时候,他对远方来的侄子说:“死了, 就在沙丘刨个坑,把我埋在树林里,千万不要用什么棺材。”侄子照他的话做了做完就走了。 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从舍不得毁坏,哪怕自己住的棚子没一根檩条,哪怕自己吃不上饭,生不起 火,也没有毁过一棵树。老人对自己种的树又有一种天生的灵性,仿佛树就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哪怕有 一点惊动,老人都能快速赶过去,用自己的头,自己的斧子,自己的大黄狗,把树保护起来。 十年过去了,村里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 领着黄
5、狗转来 转去,修树剪树,看调皮的松鼠、快乐的喜鹊、爱叫的乌鸦 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傻子,只有老黄狗 知道不是;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疯子,只有小鸟知道不是。 直到有一天,县林业局的老韩来了,出神地看着老人种的那片林子说:“这些树至少值百十万呢。”人们 才都说老人最精明了,于是光秃秃的村子里也开始有人种树了。 老人的树成材了。人们说老人要盖最漂亮的,卜楼,要买汽车,要娶本村五十多岁的寡妇但老人仍 然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面,领着走不动的老黄狗转来转去,直到,直到老人死去。 来年春天,老人的坟 上长出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人。 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 (1)短文中的哪些
6、句子写出了“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 (2)读下列句子,完成填空。 “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 “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 “十年过去了,村里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 这些话叙述了_的表现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 (3) “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 矮小但很粗壮。 人们都说: 那是种树老人。 ”这句话与上文的哪句话相应? 其深刻含义是什么? (4)“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联系全文看,这句话体现了老人的什么精神? 1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绿色装点人生 在武都区白龙江北岸,有一个叫柳树梁的地方,梁上有 6
7、00 多亩树林和一位老人有关。他叫李友忠,今 年 70 岁,是武都区两水镇两水村的普通农民,老人从 1989 年开始在柳树梁种树,一种就是 20 年。当地 群众说:“李老汉的头发白了,可柳树梁绿了。” 阳春三月, 我们来到柳树梁, 漫山遍野的松树、 油橄榄覆盖着昔日的童山, 成群的山雀鸣叫着飞来飞去, 使山林充满生机。 在一片油橄榄树下面,李友忠老人正在浇水,他对我们说:“今年春天雨水少,现在气温回升又快,不 多浇点儿水,树的生长就会受影响。”“这里原来是寸草不生的黄土梁,每到雨季,山洪泥石流沿一条条小 沟流下来,冲毁农田,有时候直接影响村上群众的生命安全。天晴的时候,遇上大风,满山尘土飞扬。
8、” 李友忠回忆道。 当时,李友忠想栽树,可是家里穷,连娃娃上学的钱都得东借西凑,哪来的钱买苗种树?1989 年,机 会来了,他用办砖瓦厂积累的 1 万多元钱承包了村后柳树梁的一片荒山,为了提高树苗的成活率,李友忠 从种洋槐入手,用了 1 个多月,种植了 30 亩,可之后的 5 个多月里,当地降雨量比往年偏少,加上没有 掌提造林技术,几十亩树苗没有一棵成活。 李友忠没有灰心。第二年春天,经过多方咨询,他开始在陡坡上大规模兴修平台,由于量大,李友忠动 员全家老小一起上阵,还雇了 20 多名劳力,经过 3 个月的时间,修出水平台 50 余亩。他买来柑橘、侧柏、 松树等树苗进行栽植。 为了保苗,李友忠
9、从 5 里之外的白龙江边靠人背富驮运水,在他的精心呵护下,当年秋天大部分树苗都 扎根成活,看着绿油油的小树林,李友忠心里乐开了花。 就这样,每年春天,不管刮风下雨,李友忠都去栽树,一棵、两棵、三棵直到天黑才收工。截至 1999 年春天,先后植树 500 余亩。 面对着我们,李友忠动情地说:“我已种了 20 年的树,今后还要继续扩大面积,我老得种不动了,就让 儿子、孙子去种,一辈一辈接着种下去 , 肯定能把荒山变成森林。”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漫山遍野:_。 寸草不生:_。 (2)“机会来了”中的“机会”指的是_。 (3)在文中找出描写昔日柳树梁面貌的句子;在文中找出描写今天柳树梁面貌的
10、句子,说说为什么会发 生这样的变化。 (4)为了栽树,李友忠遇到了哪些困难?他又是如何做的? (5)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完成练习。 读着文中画线的句子,我想到了_这个故事。 这句话表现了李友忠的_精神。 (6)你是如何理解“李老汉的头发白了,可柳树梁绿了”这句话的? 答案解析部分答案解析部分 一、积累与运用 1. 吟诵;俏丽;亲吻;勤勉;静谧;烘烤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本课生字的掌握情况,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读生字,掌握生字的结构和 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吟、俏、勤、谧、烘”容易写错。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2. 火炕;
11、稍等;放肆;记载;土坑;树梢;规律;栽树 分析:炕的偏旁为火字旁,读 k ng,坑的偏旁为土字旁,读 kng;稍的偏旁为禾,梢的偏旁为木,这两 个字为同音字,都读 sho;肆读 s ,律读 l ,这两个字为形近字,不要弄混;载的下半部分为车,栽的下 半部分为木,这两个字为形近字,不要弄混。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形近字的掌握 3. 肆虐;盘踞;风雨同舟;三番五次;恭敬;资助 分析:肆虐:任意的残杀或迫害。盘踞:非法占据、霸占。风雨同舟:比喻共同经历患难。三番五次: 一再,多次。恭敬:对人谦恭有礼貌。 资助:以财物帮助。 【点评】考查学生对词义的掌握 4. 粼;粼;同;舟;番;次;秀;丽;荡;漾
12、;同;辉 分析:考查补写成语,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书写时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 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记忆。这些词语有:波光粼粼、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山川秀丽、随风荡漾、日月同 辉。 【点评】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积累成语的好习惯。能够准确的理解成语的意思。学生应该熟读课文,识记 常用词语,积累词汇。书写时注意错别字。 5. B;A;C 分析: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 质和作用。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可以帮助人们确切 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 【点评】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
13、理解与掌握 6. 绿化山林;改造山沟;山沟大环境的恶劣险峻;老农生活条件的简陋艰辛;村干部的介绍;老农的陪同 参观 分析:作者自身的心灵感触提升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意旨。本题涉及课文的理解,包括课文脉络、作 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在认真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 行进一步的理解。 7. 3;1;4;2 分析: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虑层次间 的衔接,其中应先找出相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
14、列。在上面排 列的基础之上,再诵读语段,检查确定。细读不难发现恰当的排序为:3142. 【点评】该题考查对句子进行排序的能力,此外还考查学生对语段的整体把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 组织能力。 8. 3;12 分析:这道题是对知识储备的考查。植树节在每年公历的 3 月 12 日,其目的是鼓励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 林,绿化祖国,改善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9. (1)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啊! (2)老头创造了奇迹。 (3)环境污染成为当今世界性的三大社会问题之一。 分析:(1)将陈述句改写感叹句的方法:陈述句变感叹句,一般加“多么”、“
15、太”、“真”等词,句末要加 上感叹词“啊”、“呀”“啦”等,将句号改为感叹号。 (2)考查学生缩句的能力。缩句就是去掉句子中的修饰限制成分,保留句子的主干使它更简洁即可。 (3)常见的病因有 8 种:A 用词不当;B 词语搭配不当;C 用词重复;D 词序颠倒;E 用错关联词语;F 句子的意思不完整;G 前后矛盾;H 不合逻辑。此题不合逻辑,在句尾加“之一”。 故答案为:(1)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啊! (2)老头创造了奇迹。 (3)环境污染成为当今世界性的三大社会问题之一。 【点评】(1)掌握陈述句改写感叹句的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2)主要测试学生对缩句的方法掌握。认真阅读原句,
16、弄清原句中心。平时多做练习。 (3)修改病句是一项综合能力训练,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注意句子的病因。改病句 时要对症下药。 二、语段阅读 10. (1)从舍不得毁坏,哪怕自己住的棚子没一根檀条,哪怕自己吃不上饭,生不起火,也没有毁过一棵 树。 (2)对比;突出表现种树老人种树、爱树,只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精神 (3)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 种树老人的生命和精神在树上得到体现 和延续。 (4)这句话体现了种树老人完全、彻底的奉献精神。 分析:(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在第四自 然段找到答案。老人对树像
17、对自己的孩子,从舍不得毁坏,哪怕自己住的棚子没一根檩条,哪怕自己吃不 上饭,生不起火,也没有毁过一棵树。 (2)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明白对比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所谓“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 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这些话叙述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突出 表现种树老人种树、爱树,只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精神。 (3)考查照应句。解题思路引导: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要的交代;有的内容虽然 主要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下这就是前后照应要根据文章整体意思找相照应的句子。“老人的坟 上长出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人。”这句
18、话与上文的“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 一辈子没有结婚, 也没有孩子。 ”相照应,其深刻含义是种树老人的生命和精神在树上得到体现和延续。 (4)结合语境理解句子,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 这句话体现了种树老人完全、彻底的奉献精神。 故答案为:(1)从舍不得毁坏,哪怕自己住的棚子没一根檩条,哪怕自己吃不上饭,生不起火,也没有 毁过一棵树。 (2)对比 突出表现种树老人种树、爱树,只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精神。 (3)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 (4)这句话体现了种树老人完全、彻底的奉献精神。 【点评】(1)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
19、以概括的能力。(2)考查学生对对比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 生能判断,会应用。(3)此题考查对照应句的把握能力。(4)能够根据语境推断句意,意思表述正确即 可。 11. (1)山上和田野里到处都是。形容很多;形容土地贫瘠,连一点草都不长 (2)他用办砖瓦厂积累的 1 万多元钱承包了村后柳树梁的一片荒山 (3)这里原来是寸草不生的黄土梁。每到雨季,山洪、泥石流沿一条条小沟流下来,冲毁农田,有时候 直接影响村上群众的生命安全。天晴的时候,遇上大风,满山尘土飞扬。 |漫山遍野的松树、油橄榄覆盖着昔日的童山,成群的山雀鸣叫着飞来飞去,使山林充满生机。 |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李友忠带着家人常年在
20、黄土梁植树造林,把荒山野岭变成了青山碧岭。 (4)李友忠面临的困难:环境恶劣,降水量少;缺少资金,没有造林技术。他的做法:在陡坡上大 规模兴修平台,靠人背畜驮运水,保证树苗的成活率。 (5)愚公移山;表现了李友忠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 (6)李老汉为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奉献了 20 年的时间,为此他操碎了心,熬白了头发。但在他的努力 下,植树造林 600 多亩,荒山披上了绿装。这句话写出了李老汉为绿化山林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赞美了他 无私奉献的精神。 分析:(1)这道题考查的是对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分析词语的表面意思,也可以联系生 活中的事物或者具体的语境来理解。本题中,“漫山遍野
21、”是说山上到处都是松树、油橄榄,“寸草不生”说 明黄土梁非常荒芜,环境恶劣。(2)这道题考查的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要理解“机会”的意思, 首先要读读这个词语所在的句子,然后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写出它在文中所指的内容。(3)这道题考查 的是根据要求找句子和对句子的理解。仔细读短文第 2、3 自然段,从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为什么会 发生这种变化呢?要通读全文,结合李友忠的植树行为来分析。(4)这道题考查的是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描写李友忠植树遇到的困难及他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在短文的第 3 到第 6 自然段,可以先读读短文,再用 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5)这道题考查的是对人物的评价和知识积累。
22、第题,要仔细读读这句话,抓 住“我老得种不动了,就让儿子、孙子去种,一辈一辈接着种下去”这句话来联想,自然会想到愚公移山 这个故事。第题,对人物的评价要结合整篇短文来分析,并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来。(6)这道题考查 的是对文中重点语句的理解。理解这句话,要在读懂整篇短文的基础上,抓住相关词句进行分析“一种就 是 20 年”,时间之长,再加上辛苦,足以让李老汉的头发白了。但是这 20 年时间,他植树造林“600 多亩”, 绿遍了柳树梁。 【点评】(1)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2)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 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注意,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 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3)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4)这道题考查的是对短文内容的 理解。(5)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6)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 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 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