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 落花生 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206941
资源大小:18.14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0.7文币 交易提醒:下载本文档,0.7文币将自动转入上传用户(alice)的账号。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注册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试题类文档,标题没说有答案的,则无答案。带答案试题资料的主观题可能无答案。PPT文档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请谨慎下单,否则不予退换。
3、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搜狗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
统(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 落花生 教学设计.docx
1、2 2 落花生落花生 【教学目标】 1.会认 6 个生字,会写 8 个生字,积累 6 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正确理解课文主旨。感悟要做一个有用的人的道理,能根据课文主旨写一 写身边的例子。 【重点难点】 1.学习本课生字词,积累词语。 2.能正确理解课文主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 师:花生是我们常见的食物,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过花生是怎样种出来的 呢?它的果实是长在枝干上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来学习今天的这篇课文, 看看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下面请大家先大声朗读课文。 板书:落花生 教师介
2、绍课文作者信息。 二、学习生字词 1.让学生朗读课文,标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课件出示生字词。 3.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字词,引导学生注意读音准确。 4.教师范写生字,让学生注意笔顺,书写规范。让学生自行临写,教师指导 纠正。 三、整体感知,给课文划分层次 1.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在读的过程中思考:这篇课文围绕“落 花生”这个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2.让学生标出自然段,给课文内容划分层次。点名学生回答是如何划分的, 以及这样划分的理由。 提示:这篇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种花生 收花生 第二部分:第 2 自然段:尝花生 第三部分:第 3-15 自然段:议花生 第
3、二课时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内容 1.让学生回顾上节课对于课文结构层次的划分。 2.学习课文第 1、2 自然段。 师:请大家先读第 1、2 自然段,这两个自然段是本课的前两个部分。请大 家找出这两个段落中的生字,词语。第 1 自然段讲述一家人种花生,本来以为花 生不容易种植,但是“居然”收获了。 (引导学生注意“居然”这个词语,表明 出乎意料。 ) 师:第 2 自然段讲述的是尝花生, “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 我们就在后院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这里结合前面母亲不肯荒废空地,显示出母 亲的勤劳能干,还会享受生活。 3.学习课文第 3-15 自然段 师:这一部分是本课的第三部分,讲述的
4、是“议花生” 。请大家分角色朗读 一下这些段落,想一想议花生议论了哪些内容? 教师提问:“我们”认为花生有哪些好处?花生味道美,可以榨油,价钱 便宜,容易得到。 父亲拿花生和苹果、 石榴相比是为了说明什么?说明花生虽然外表不那么吸引 人,但是却默默奉献,大有用处。 父亲拿花生和苹果、石榴相对比,这样的好处是什么?这样做对比是为了突出 花生的特点。 父亲借说花生,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不能做 一个华而不实的人。 作者借父亲评论花生,告诉了我们深刻的道理,这种写法是什么?借物喻理 师:请大家结合自身实际,说一说怎样做才是有用的人呢?(开放性问题, 鼓励学生踊跃回答) 二、
5、拓展延伸 1.让学生熟读课文,感受课文主旨。 2.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详略得当的表现手法,略写种花生、收花生和尝花生, 详写议花生。 3.小练笔。生活中有很多平凡的人,他们像“花生”那样,默默无闻地作着 贡献。让学生用一段话写一写身边的这样的人。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巡视指导。 【课文小结】【课文小结】 本课围绕花生这一常见的事物,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这几 件事。作者在叙事过程中详略得当,用借物喻理的手法,将深刻的道理讲得浅显 易懂, 发人深省。 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不要做一个华而不实的人。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种花生 矮矮地长在地上 收花生 果实长在地下,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落花生 要做一个有用的人 尝花生 好吃 议花生 和苹果、石榴相比较,花生默默无闻,朴素无华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分析了一些词语的用法,比如“居然” ,要让学生 理解词语所蕴含的情感。本文详略得当,层次分明,要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感受 到作者的叙事技巧。本文的主旨思想就在文中出现,要适时对学生进行点拨,让 学生领悟“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不能做一个华而不实的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