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163文库! | 帮助中心 精品课件PPT、教案、教学设计、试题试卷、教学素材分享与下载!
163文库
全部分类
  • 办公、行业>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中职>
  • 大学>
  • 各类题库>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163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学案-(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

    • 文档编号:2045394       资源大小:28.34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文币     交易提醒:下载本文档,1文币将自动转入上传用户(大布丁)的账号。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文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点此详情)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试题类文档,标题没说有答案的,则无答案。带答案试题资料的主观题可能无答案。PPT文档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请谨慎下单,否则不予退换。
    3、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搜狗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学案-(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

    1、第第 1717 课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程标准课程标准】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税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导学案】【导学案】【重点难点重点难点】1.重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和基层管理组织的功能和特点2.难点:中国古代社会救济的内容和评价一、【一、【基础感知基础感知】(一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历代户籍制度演变1、阅读教材第 98-99 页内容,列举战国时期、秦朝、汉朝、东汉、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的户籍制度。(二)(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2、1.1.基层组织基层组织(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阅读教材第 100 页第 1 自然段,列举秦汉时期、唐朝、明朝的基层组织?2.2.社会治理社会治理阅读教材第 100 页第 2 自然段,列举秦汉时期、唐朝、北宋、明朝、清朝的基层社会组织?(三)(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1、阅读教材第 101 页第 1 自然段,总结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实施的原因和作用?2.2.阅读教材第 101 页第 2 自然段,总结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汉朝、隋唐时期的社会救济措施?3.3.阅读教材第 102 页第 1、2 自然段,从优待老人和抚育救助两个方面总

    3、结历代政府的措施?4.4.阅读教材第 102 页第 3 自然段,归纳中国古代救济和优抚政策的特点二、二、【思【思议议展】展】材料一我国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登人”或“登众” , 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 各诸侯国纷纷建立严格的户籍登记制度, 即“上计”制度。秦国创建了“士农工商”四民体系,不迁不移,恒业不变,确立了以“立户分户”“什伍连坐”和“使民无得擅徙”为内容的户籍管理制度。唐时期实施“大索貌阅”,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到了宋朝中叶,运用保甲法来管理户籍。元朝的户籍制度出现新的特点,它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不同类别的种户具有不同

    4、特权。明清的“黄册”登记制度同样强调不同人的不同特权。随着雍正王朝“摊丁入亩”税收政策的实施,国家税收由人头税转向财产税和土地税。摘编自我国户籍制度及其历史变迁(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并分析这些功能形成的历史因素。(16 分)功能:征收赋税及征派兵役;限制人口流动;维护社会治安;控制职业,固定身份;维护等级特权。历史因素: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内在要求;封建剥削土地制度的长期存在与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力维持;森严的等级制度和普遍的等级观念等。【训练案训练案】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逐渐发展出登录全户家口的“户籍”,户籍中详细编录家口与土地资料,是为“编户

    5、”;将人民编进户籍、纳入统治,身份大致平等整齐,称为“齐民”,合称为“编户齐民”。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身份差异B调度人力资源服务争霸和兼并战争C建立中央集权政治坚实基础D打击贵族势力消弭阶级差别2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对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该变化说明()A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B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C专制皇权向基层延伸D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兼并3编户齐民是汉代政府实行的户籍制度,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

    6、姓,称为“编户齐民”。由此可得知()A平民可以随意迁徙B政府借此保障收入C农业要求精耕细作D.汉代禁止土地兼并4按照宋朝的户籍制度,客户直接编入户籍,成为国家的正式编户,并承担某些国家赋役,而不再是地主的“私属”。地主与客户的关系主要是土地租佃关系,还有部分雇佣关系。在土地租佃关系下,佃户(即客户)只需按契约向地主交纳地租,而不必承担其他方面的义务,地主也无权再向佃户提供任何形式的荫庇。由此可知当时()A土地租佃关系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B户籍制度把客户进一步固着在土地上C客户的人身自由得到了法律上的确认D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农村已经产生5“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

    7、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以上这些改革()A有利于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B有利于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C使农民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D有利于加强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6秦代乡里制度逐渐定型,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权。这反映出秦代()A农村基层实行地方自治B皇帝直接掌握了乡官的任命权C乡里属于社会经济组织D乡里组织兼有行政与宗法职能7秦汉时期的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

    8、为里,互相监督。唐朝的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中国古代政府实施该类举措的共同作用是()A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B加强了基层自我管理C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D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8后汉书百官志记载,“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遍表其门,以兴善行”,表彰孝道及善行义举均属乡官三老之职责。由此可见,当时()A基层治理渗透官方意识形态 B社会救济程序完备C民间教化倡导多元价值观念 D察举制度雏形出现9521 年,梁武帝曾下诏:“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并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使“孤幼有归,

    9、华发不匮”。这反映当时政府()A采取无为而治保护弱势群体B践行民本思想防止贫富分化C重视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D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10.下表为明中后期两湖保甲制的推行情况。时间地点保甲实施情况资料来源正德年间洞庭湖区南昌姜仪,字君隶,正德甲戊进士时洞庭寇盗充斥,仪编渔艇为保甲起听其蚁聚而击之所获盗贼即以赏,官司不问,湖商赖之嘉庆巴陵县志卷 55杂识五崇祯二年蕲水李汝燦,进士,崇祯二年知县,值大造黄册,编审里甲,称平。行保甲、严更漏,浠(注:地名)民帖(注:顺从)然光绪蕲水县志卷 6秩官材料表明两湖地区保甲制度的推行()A影响了少数民族利益B. 表明地方官员文化素质都较高C. 导致农民起义不

    10、断D. 使部分地区社会治安有所好转11礼记记载,孤、独、矜、寡,“此四者,天民之穷而无告者(无依无靠、走投无路的百姓)也,皆有常饩(固定口粮)。瘖、聋、跛、躃、断者、侏儒、百工,各以其器食之”。材料反映了先秦时期()A统治者民贵君轻思想B国家对弱势群体给予一定关爱与扶助C国家完善的救济制度D王权专制统治导致社会问题层出不穷12梦溪笔谈记载:“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A直接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B宣传佛教,要求百

    11、姓忍耐C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13唐代城市居民虽有“坊郭户”之称,但没有单独设立户籍。宋代则实行城乡分治,在户籍制度上单独设立城镇户口的“坊郭户”户籍:坊郭主户还单独划分为十等,承担赋税与“科配”(临时性赋税)等;坊郭客户则为城镇贫民。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唐代城市居民独立意识较弱B宋代积贫积弱财政困难C宋代理学更为关注民众疾苦D宋代城市工商业的发展14明清时期有一类土地被称之为“族田”,按其地租用途不同有诸多名目:如义田是为赡济本宗族中贫而不能自业者,学田作为鼓励教育族内子弟的费用。明清两朝的政府也在法律上作出规定以保障宗族对这类土地的所有,禁止侵没盗卖族田。

    12、对上述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A族田属于国家所有,所以政府禁止盗卖族田B族田的存在加剧了明清时期的土地兼并不利于社会的进步C义田的存在说明宗族组织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对底层贫困民众的救助义务D族田收取地租体现了租佃经营的方式,由于租佃经营在江南地区比较普遍,因此族田只在江南地区存在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各种天灾人祸的处理过程中,社会救济毋庸置疑地成为解决政府和民众问题的纽带,这也是历代进行社会救济的主要背景和因素。宋代社会救济思想体现在政府、社会精英以及广大社会民众三个方面。危机出现,正是统治者发挥仁政思想的最佳时机。宋代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仓储备荒体系,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赈灾救荒法规,创立了功

    13、能较为齐备的济贫恤穷设施等。摘自张南简论宋代的社会救济材料二宋代建立了一整套的国家福利救济体系,在对象上包括了儿童、孕妇、老人、乞丐、鳏寡孤独者等,在内容上基本涵盖了国民的“生老病死”,宋之后元明清三代虽然也继承了宋朝的很多做法,但总体上国家福利救济是收缩的。当然,宋朝的福利救济制度也存在很多问题,不仅有着“财政支撑不足”的压力,还存在着许多被人诟病的“养懒汉”和“福利腐败”问题。摘自罗开元、罗霜宋代社会救济制度及其弊端(1)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推行国家福利救济的社会条件和特点。(18 分)条件:经济:农耕文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文化

    14、:儒学的复兴(理学的兴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发挥仁政思想(先秦儒家的民本观念) (中国的传统文化);社会:民众的斗争(解决政府和民众的矛盾)特点:体系化(仓储备荒体系);立法保障(赈灾救荒法规);设施齐备(齐备的济贫恤穷设施);全民保障(对象广泛);内容全面(涵盖生老病死)(五取四)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其乡村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直至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公元 595 年)。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战国时期,乡、里以上行政组织渐具雏形,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其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既发挥

    15、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第二阶段大致为隋唐两宋时期。隋朝基层官吏的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权力也在逐步弱化。唐朝对城邑之外的各种聚落形态进行全面规范和整顿,不仅从名称上统一为村,而且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 由多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朝,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 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格,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 但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为

    16、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摘编自唐鸣等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材料二明清时期,国家权力逐渐退出乡村,形成了“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的乡村治理格局。乡绅主要来自于休假退隐的官员、退休居乡的前官僚、尚未入仕的士人。多绅不仅是里甲制(征税)和保甲(征兵)的主要控制者,还是乡村公共事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灾荒之年出面与政府协商,要求以减代服、减免赋税等,同时兴办赈局、义庄,救济乡里。他们是乡村社会规范的解释者、社会教化的维护者,积极创办义学、私人书院方志局、文学社团等乡村文化教育机构。 摘编自徐祖澜 乡绅之治与国家权力以明清时期中国乡村社会为背景(1)根据

    17、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8 分)【答案】 (1)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转变;由乡里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加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削弱。(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基层治理的特点并分析其背景。(14 分)(2) 特点:以自治为主;重视伦理道德和社会教化;宗族及乡绅主导;社会功能与政府职能相结合。背景:程朱理学的强化及影响;宗族势力的崛起;科举制及官僚制度的发展。【读背案读背案】(一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历代户籍制度演变1、(1 1)战国时期)战国时期:国家开始制定户籍(2 2)秦朝)秦朝:分类登记制度分类登记制度(3 3)汉朝)汉朝:丞相主

    18、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设有专门人员专门人员主管户籍,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会定期进行人口调查定期进行人口调查。(4 4)东汉末年)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户籍散乱户籍散乱(5 5)隋朝)隋朝:“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管理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6 6)唐朝)唐朝: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户籍三年一造一造。(7 7)宋朝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8 8)元朝)元朝: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诸色

    19、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9 9)明朝)明朝: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1010)清朝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由于政府赋役越来越倾向于向土地摊派,户籍管理相对松户籍管理相对松弛弛。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二)(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1.1.基层组织基层组织: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1 1)秦汉时期)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掌教

    20、化;设啬夫,掌狱讼、赋税;设游儌,掌捕盗。里设正。)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2 2)唐朝)唐朝:以百户为里里,五里为乡乡,城内设坊坊,郊外设村村,设里正、坊正、村正。(3 3)明朝)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长、里长。)2.2.社会治理社会治理(1 1)秦汉时期)秦汉时期:什伍组织什伍组织,互相监督互相监督。(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2 2)唐朝)唐朝:邻保制度邻保制度,相互监督相互监督(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3 3)北宋)北宋:王安石实施保甲制保甲制(源于唐朝邻保制度)(4 4)明朝)明朝:王守仁推行十家牌法十家牌法

    21、(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5 5)清初)清初:实行里甲制,里甲制,后来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保甲制(从城市到乡村,以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至此,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治安的保甲制合一。(三)(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1.1.实施原因和作用实施原因和作用(1 1)原因)原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2 2)作用)作用:

    22、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有利于维护统治。2.2.社会救济社会救济(1 1)主体:)主体:掌握大量资源的政府,民间组织处于辅助地位。(2 2)汉朝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3 3)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既重视官方储备,也提倡民间积储。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3.3.优抚政策优抚政策(1 1)优待老人优待老人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年高老人手杖鸠杖,以示尊重。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八十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2 2)抚育救助抚育救助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如唐朝的养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众济院、明清的

    23、养济院。明宋朝以后, 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 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 赈济族人,影响深远。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4. 特点特点:(1)主体是掌握大量资源的政府,民间组织处于辅助地位。(2)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同时还会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3)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知识拓展】【知识拓展】1、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1)户籍具有地域性。 由于人口与赋役是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政府千方百计将人口控制在特定的地域范围中,限制其流动。(

    24、2)户籍具有等级性。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其户籍地位逐级降低,界线分明。其中,特权户籍以宋代的官户最为典型,但在宋代以后消失。民籍户种是平民百姓拥有的户籍,是主体户种,这些人是国家赋役的重要承担者。(3)户籍具有世袭性。严格的户籍管理不仅体现在对人口生存地域的控制上,而且人口的等级、职业也被户籍标识得清清楚楚;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4)户籍具有社会治安职能。 在我国历史上, 户口的管理也对人口活动行为进行制约, 它对封建秩序,特别是治安秩序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宋代以后出现保甲制,赋予了户籍管理一项重要的社会治安功能,从而成为政府加强其统治基础的重要措施。2、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作用作用(1)稽查户口、征收赋税、调派徭役、维护统治秩序。(2)在一定程度上还有效地遏制了地方分裂势力,减少了封建割据战争的发生。(3)为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安定的政治环境,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注意事项

    本文(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学案-(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为本站会员(大布丁)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